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7-17 22:09:3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的题。
网开三面
红?苇
  往往是在环境不能再承载的时候,才会想起环保;往往是在华南虎已经灭绝、中华鲟接近灭绝的时候,才会开始环保。许许多多环保宣传采用的策略是“恐吓”式的:如果再不节约用水,设想地球上只剩下最后一滴水,想一想,都会令人生畏;如果碳排放再没有节制,温室效应会融掉南极冰山,想一想,就会想到电影《2012》。
  古人的环保不是这样的——就姑且把古人一些做法也称作环保吧。商代的汤,有一次到郊外散步,发现有人在张网捕鸟。让汤感到惊讶的是,其所张之网,不是一张,而是四张,有从四面八方合围之势。对于鸟来说,就只有进的道,再也没有逃生的路了。
  尤为可恨的是,那位捕鸟的人还在那里念念叨叨,让天下所有的鸟都进入我的网中,而且是越大越好,越肥越好。是可忍,孰不可忍,这激起了汤的怜悯心肠。他感叹道,这样捕鸟,那不是要把天下的鸟一网打尽吗?就下令把四面中的三面撤下去。捕鸟人赶忙把三面网撤下,他口中念叨的词也颇为识相地变了——想往左飞的就往左飞,想向右飞的就向右飞,那些命不好的就飞到我网中吧。
  在环保问题上最早采取“政府行动”的是子产。那是鲁昭公十六年的时候,九月,郑国大旱。派大臣到桑山上搞祭祀活动,向老天祈雨。这些大臣祭祀完毕,看到天还不雨,就砍了山上的一些树。这让子产非常生气。他这样说,祭祀山神,应该在山上植树造林;现在反而到山上砍伐树木,这简直就是犯罪。结果屠击、祝款、竖柎这三位就成为中国第一批因“环保”问题而被罢官夺邑的官员。
  孔子在“环保”问题上也坚持自己的做法。《论语》中说孔子是“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就是说孔子偶尔也钓钓鱼,但不会用大网去捉鱼;孔子也会打鸟来提高射艺,但不会打已在树巢中归宿的鸟儿。钓鱼与射击飞鸟,那是君子陶冶性情的活动,用大网捕鱼,是贪夫的谋利之举,而偷袭已经入?睡的归鸟,就是乘人之危、欺负弱者的行为。这不是英雄所为,更非君子之行。
  在“环保”问题上,曾子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夫子曰:‘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这就把“环保”问题提高到“孝”的高度来认识了,也就是要以君子姿态,合适合宜地来对待身外的动植物。
  总起来说,“恐吓”式的环保也比不环保要好。但“恐吓”式的环保与出于仁德之心的环保,是两个环保。“恐吓”式的环保太过功利,我还是喜欢“兼爱”“推恩”式的环保,这使人胸襟开阔,气度高远。
  其实,世人对于姜太公有着深深的误读。因为姜太公在渭水上用直钩钓鱼,被文王发现重用了,就说姜太公直钩钓鱼,钓的其实是文王,这就有点太武断了。这或许真的就是他老人家自娱娱人的行为艺术呢,这种可能性倒是非常大的。
  不管怎样,网开三面与直钩钓鱼,都可看作是人类向大自然发出的友好信号吧。
1.作者对“恐吓”式环保持什么态度?为什么持这种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环保角度分析,文中商汤、子产和孔子、曾子的看法或做法有哪些异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大量引用古人“环保”的主张和做法起到了哪些作用?为什么有时直接引用,有时又间接转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态度:肯定其出发点,但不赞同其策略。
? (2)原因:①肯定其出发点,是因为它毕竟是有利于环保的,“比不环保要好”。②不赞同其策略:是因为它太功利化,只能浅层次地、暂时地解决环保问题(或“只能让人从危害上认识到‘?不能’破坏环境”),而不能从根本上、可持续地解决环保问题(或“而不能从胸怀、气度上认识到‘应该’保护环境”)。
2.(1)相同点:他们都是富有仁德之心的“兼爱”“推恩”式环保。
? (2)不同点:①商汤、子产运用的是权力,采取的方法是强制执行——商汤明令整改(撤下三面网),子产严厉惩处(罢官夺邑)。②孔子、曾子运用的是思想,采取的方法是提倡引导——孔子遵守“君子之行”,曾子主张“君子姿态”。
3.(1)作用:①古人的“环保”是“兼爱”“推恩”式的,它与今人的“恐吓”式环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②启发今人对“环保”作深入的思考。③有力地支撑了作者对“环保”的观点和看法。
? (2)“直接引用”是为了增强论据的确凿性、可信性,“间接转述”是为了增强文章的活泼性、可读性。(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的题。
  文人画的艺术境界是痴狂,这个论断似乎不怎么新鲜,但是,中国文人艺术家的痴狂与西方艺术家的痴狂完全是两个概念。
  在中国文化的早期,就将痴狂当作一种智慧的表现。从人文的角度看,最早的狂人要推接舆。这位狂者的特点,一是看破世事,二是语发真情,三是独往独来,我行我素。从后人对这些典籍的注释来看,皆认为是先贤借狂人之语来寄托自己的某种思想观念。孔子与庄子这两位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都将狂夫之言之行看作是超凡脱俗之举,有发聋振聩之作用,以至于后代不管什么社会力量和政治力量对“狂狷之行”“狂夫之言”都采用了容忍甚至予以关注的态度,造成了中国两千年文明史对狂人狂言的一种特殊认识:太聪明会致狂,所谓大智若愚。而愚者狂人之言行是客观真理的显现。从接舆到《红楼梦》里的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完整塑造出中国人心目中“狂人通道”的艺术典型。“狂”的寄情达意功能——“狂”所具备的种种特质,与艺术创作的规律无不息息相通,因而十分自然地引入了艺术领域。
  由于狂言狂行能够得到社会的宽容与保护,所以艺术家就容易选择“狂”的艺术语言,隐晦曲折地表露自己的心声,从而揭示客观真理。中国艺术史到了魏晋时代,“狂”就成为一种风尚。嵇康与阮籍两位狂士之别,关键是一个“佯”字上,这就是生存的智慧,正所谓“疯狂乃机变之一道”。魏晋之后,痴狂成为通达、脱俗、自由的代名词,成为文人艺术家生活的风格。或者说,他们的狂言狂行就成为自己的一种行为艺术。
  我们再看,由于艺术创作主体的痴狂风格,就决定了艺术形式的痴狂性质,中国古典艺术中,书法的最高形式是草书,乃至大草、狂草。绘画的最高形式是写意,乃至大写意、泼墨大写意。达不到这个境界,那就沦为匠人、匠气。
  西方文化从它的源头就对于非理性的“痴狂”持有否定态度。米歇尔?福柯有一句话概括得很好,他说:“希腊的理性没有反对命题。”中世纪以来,“癫狂”被西方人认为是一种“罪恶”,因此对精神病采取隔离、驱逐的残酷手段。到了17世纪中叶,排斥的态度就更加激烈起来,笛卡尔的哲学占据主导地位,确立理性至高无上的地位,癫狂被视为非人性的东西。
  同普遍的艺术风尚相同,痴狂之风也是以“雅”始,以“俗”终。不狂而名之为狂的画家,为了向社会宣称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常常自称为“狂”。就说“扬州八怪”吧,其实他们一点也不怪,不狂,这些文人画家开始具备专业画家的性质,他们还要进行书画交易,借此为生。“痴狂”进入世俗化阶段,它作为一种艺术风格稳定下来。一方面,艺术家从事艺术而不必为此而发疯;另一方面,具有疯狂艺术个性的作品能够不断地创造出来,满足欣赏者那种歇斯底里的情绪。
1.中国古典艺术形式的痴狂性质是怎样形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说:?“痴狂之风也是以‘雅’始,以?‘俗’终。”请分别解释“痴狂之雅”与“痴狂之俗”的具体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中国文人艺术家的痴狂与西方艺术家的痴狂完全是两个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在中国文化的早期,痴狂就被当作一种智慧的表现,得到社会的宽容与保护。魏晋之后,痴狂成为通达、脱俗、自由的代名词,成为文人艺术家生活的风格。艺术创作主体的痴狂风格,就决定了艺术形式的痴狂性质。(或艺术家选择“狂”的艺术语言,隐晦曲折地表露自己的心声,从而揭示客观真理。)
2.痴狂之雅:艺术家常常借痴狂来隐晦曲折地表露自己的心声,来揭示真理。
  痴狂之俗:一些不狂而自命为“狂”的艺术家常常借痴狂来向社会宣称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以获取更多的利益。
3.中国文人艺术家的痴狂被认为是一种人生的智慧、艺术的智慧、生存的智慧;西方艺术家的痴狂被认为是非理性的,非人性的,甚至被认为是一种“罪恶”。(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炉?火
张?炜
冬夜,听不到炉火熊熊燎动之声。那是多么好的声音,它,甚至可以驱走心中的严寒……仍能想起无数个那样的夜晚,炉火旁,我们不停地阅读。几个人屏息静气,一杯热茶,一点跃动的灯火,就是最为幸福的时刻。大家从遥远之地汇集一起,有的甚至跋涉了一百多里。他们在阅读别人的或是自己的东西;或倾听,或热烈辩论。常有人泪花闪闪。
那是个贫寒岁月。朋友们除了一副背囊,一腔热情,几乎一无所有。他们大多是一些流浪者,一些年纪轻轻的流浪汉。他们在山地和平原奔走、劳动,过着清苦的生活。但他们都有阅读的习惯,甚至还有写作的习惯——挤在油灯下、炉火旁,就有了一场精神会餐。
如今在乡间,在闹市,在中心,在边陲,哪里还可以找到那样的炉火?那是过时的风尚、是陈迹……首先是心中的炉火熄灭了。人们在为另一些东西所激动,为原始的欲望而奔波。他们丢失了当年的背囊。
在世纪之交的喧嚣中,唯独失却了炉火。我们从那些动人的记载中可以发现,在十九世纪的俄罗斯,在那片与我们毗邻的土地上,一大批杰出的人物,像东方某个时期的一些人物所面临的状态一样。在社会的转折期,在世纪的交汇期,他们当中有贵族,也有贫儿;有艺术家、音乐家、思想家,也有哲学家和科学家。他们的壁炉正熊熊燃烧,炉火旁纵论天下,通宵达旦。那是为真理和艺术奔走相告的一种激情。炉火像他们的豪情一样烈焰腾腾。伟大的心灵在跳动,他们用双手迎来一个思辨的时代。他们开拓了伟大的视野,传播了诗与真,在整个人类的思想和艺术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
最初这声音只在炉火旁,在一个角落;但由于它闪烁着真的光芒,终于越过斗室,走向苍穹,化作滚滚雷鸣,如闪电照亮天际。那些杰出人物的高大身影,已经不会倒塌。
不仅是对炉火的憧憬,而是追求真实、追求人生大境界的本能,使人又接近了那燃烧的火焰。
人有精力充盈、火力四射的青年时代。在那个时期,他们往往有着美好而壮丽的举动。记得十几年前那个春天的夜晚,一拨年轻人聚集在一个场所,交流自己的阅读和崭新的见解——言辞愈来愈激烈,气氛愈来愈火爆,春寒一扫而光。他们个个热汗涔涔,头发冒着白汽。炉火燃起,停电之后又点上蜡烛。再后来,那狭窄的室内空间已经有碍于激烈冲撞的思想了。他们先后走出,走到郊外山上。在山上那层层开凿的台阶上,他们坐成一排;有时站立,挥动手臂展开辩论。那都是关于人生、哲学、艺术,关于古代和今天,关于切近我们生活的历史,关于未来的想象和推论……
物质主义盛行的时刻是远没有那样的气势的。一种无所不在的萎靡只会把人的精神向下导引,进入尘埃。人没有能力向上仰望开阔的星空,没有能力与宇宙间的那种响亮久远的声音对话。当每个人心中的炉火渐渐熄灭之时,就是无比寒冷的精神冬季降临之日。这种寒冷将使人不堪忍受。
但火种总会贮藏在一些特殊的角落里,它们远未熄灭。它们即便是在最寒冷的时候还仍然在那儿默默地燃烧,酿成一片炽烈。
那是心中的火,不灭的火,是生命之火。没有什么力量可以绞杀生命的火种。正是这火种,最终给人类带来光明。生命之光即是永恒之光。(有删改)
小题1:文章描述了哪几幅场景,请简要概述。(6分)
小题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6分)
(1)人们在为另一些东西所激动,为原始的欲望而奔波。他们丢失了当年的背囊。
(2)那些杰出人物的高大身影,已经不会倒塌。
小题3:本文以“炉火”为题,并多处写到它,请分析“炉火”在文中所起的作用。(6分)
小题4:本文有哪些写作特点,试做简要探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6分)描述了三个场景:冬夜流浪者围坐在炉火旁一起阅读、倾听和辩论;十九世纪俄罗斯杰出人物在炉火旁纵论天下;十几年前的春夜年轻人从城内斗室到郊外山上一起交流与辩论(每点2分)
小题2:(6分)(1)“另一些东西”指物质上的享受,“当年的背囊”指精神上的追求,这句话是说现代的人们越来越急功近利,已经丢失了当年追求理想、知识、艺术和真理的那份激情。(3分)(2)这些杰出人物开拓了视野,传播了真理,在思想上和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人类精神史上树立了高大坚实的丰碑,“不会倒塌”写出了他们永恒的精神价值。(3)
小题3:(6分)(1)炉火是行文线索;(1分)(2)炉火是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触发点;(1分)(3)炉火传达着作者对现代社会的思考。它既是实指生活中的炉火,更是虚指心中的炉火,象征人们追求知识、艺术、理想、真理的激情,是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精神源泉。(4分)
小题4:(6分)(1)借物喻理,作者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表现对人生的感悟,用生活中常见的炉火作为文章核心内涵和触发点和寄寓物,并叙述与其有关的几副场景,使文章更加充实和有说服力。(2)叙议结合,本文将生动的叙写和精辟的议论相结合,抒写了对精神追求美好时期的留恋和向往,赞颂了人类精神追求的永恒价值。(每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答“象征”、“由实到虚”等,表述恰当亦可。)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要找准区位,用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条作答,此题找到表示渐渐的关键词语“那是个贫寒岁月”“在十九世纪的俄罗斯”“记得十几年前那个春天的夜晚”,就找到了答题的钥匙。
小题2:这是一道考核句子含义的题目,第一句是比喻句,找到本题,第二句是情感句,找到情感,答题时结合上下文的意思作答,“另一些东西”指物质上的享受,“当年的背囊”指精神上的追求,这些杰出人物开拓了视野,传播了真理,在思想上和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人类精神史上树立了高大坚实的丰碑,“不会倒塌”写出了他们永恒的精神价值。
小题3:这是题目的作用的题目,题目注意和结构的关系,炉火是行文线索,炉火是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触发点,注意和主旨的关系,还要找到自身的含义,炉火传达着作者对现代社会的思考。它既是实指生活中的炉火,更是虚指心中的炉火,象征人们追求知识、艺术、理想、真理的激情,是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精神源泉。
小题4:这是一道写作手法鉴赏的题目,写作手法较为宽泛,主要从表达方式、艺术手法的角度去答。答题时答出手法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解释。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病?人?
每天下午,她都要准时来到医院大门口左侧台阶上,铺下一张报纸,静静地坐在那儿看书。那是一本很厚的书。她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在她若有所思的时候,能看到她的那双大眼睛,平静而清澈。虽然病号服并不合身,但并不能掩盖住她的典雅的气质。
她很友善,每当有人找她问事的时候,她表现得非常耐心。我想,她可能是位教师或幼儿园阿姨。
起风了,她轻轻地合上书,又整整齐齐把那张报纸叠好,转身走进了大楼。楼里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有上班的也有下班的,正好又是探视的日子,电梯刚停下,人们争着拥了进去,电梯马上有了反应,发出“受不了”的报警声,最后上来的人没有下去的意思,她就从中间挤了出来,等下一趟。
下一趟的人照样很多,不过还好,电梯没有报警,人们纷纷选择自己要去的楼层数。有个农民模样的大伯触动数字7的时候,那数字就是不亮。他有些着急,还有些紧张。一遍一遍地摁。但没有人告诉他为什么。她发现后,急忙说:“大伯,这部电梯双层停。”大伯仍然没有明白什么是“双层停”。说话间已经到了8层。大伯不知道该怎么办,不肯下。她非常客气地对电梯内的人说:“请等一下,我把他送到楼梯口。”她让大伯从8层走到7层。其实楼梯离电梯也就四五步远,她很快就回来了,电梯内的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没有说什么。当然,肯定有人心里想:“这人真多事!”
电梯慢慢上行,一位手捧花蓝的小伙子自言自语:“口腔科病房是不是在12层呢?”她主动接过来说:“是的,往左拐。”
电梯到了14层,一位急忙下电梯的姑娘不小心丢下了插在塑料袋里的一枝玫瑰。塑料袋里有几盒营养品,但只有这一枝玫瑰。这时电梯门将要关上,她迅速触动开门钮并捡起那枝玫瑰,还没有说完“请等我一下”就跨出了电梯。她一定想把这枝玫瑰还给那位姑娘。对于姑娘要看望的人,那肯定是一枝浪漫温馨的玫瑰,可以疗伤的玫瑰。
但她没有想到,她的后脚刚刚迈出电梯,电梯内一位戴眼镜的女士“啪”的一下就把电梯给关上了,并且触动了上行按钮。“神经病!”女士似乎憋了一肚子的火气没有发泄干净,继续说,“真的,这个人我知道,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了,精神病人。”旁边一位中年男士点了点头:‘嗯,难怪我觉得她的行为不太正常。”
“真烦人,早就应该把她甩掉了。”另一个人接着说。
电梯内剩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大家觉得甩掉她真是太正常了。
小题1:下列对于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开篇“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等环境描写,主要起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B.“她可能是位教师或幼儿园阿姨”一句意在讽剌部分素质低下的人民教师,绝非闲笔。
C.“电梯内的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没有说什么”为后文埋下伏笔,暗含“大家”对“她”共同的不屑与奚落。
D.结尾处“大家觉得甩掉她真是太正常了”一语饱含了作者无尽的揶揄与讽剌,暗示了主题。

E、?小说巧妙地把故事的发生安排在一个小小的电梯里,以小见大地表现出“她”带病坚持为大家服务的崇高品质。
小题2:这篇小说主要是通过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的。请简要概括“她”的形象特点,并结合小说中典型的细节描写作简要分析。(不少于三点6分)
?
?
?
小题3:小说中写到“对于姑娘要看望的人,那肯定是一枝馨的玫瑰,可以疗伤的玫瑰”,作者安插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呢?(6分)
?
?
小题4:小说以“病人”为题,写了两种人——作为病人的“她”与作为健康人的“大家”。作者这样写,意图是什么?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8分)
?
?


参考答案:
小题1:BE 
小题2:她虽然身体有病,但思想健康,心地善良。对生活满怀热情,举止优雅,乐于助人,不求回报。
(1)“郁金香”的环境烘托,突出她对生活满怀热情。
(2)一双平静而清澈的大眼睛,折射她纯洁善良
(3)在医院门口看书,表现了她优雅的修养气质
(4)风起时,轻合书本,叠好报纸, 表现她举止优雅。
(5)坐电梯的一系列行动,无不表现她举止优雅,助人为乐,不求回报的高尚品质。
小题3:(1)对前文情节内容的补充,语意更进一层表明她处处替人考虑周全与电梯里的其他人的言行形成对比。
(2)暗示读者对心灵的抚慰远胜过对身体的治疗,升华了主题。
小题4:创作意图:通过鲜明的对比,表现现代社会人心的扭曲,“正常人”把乐于助人当成精神病的表现,批评当今社会人们的冷酷和自私,以及人际关系的冷漠,表明思想、道德上的欠缺比生理上的疾病更可怕,更危险。因而更需治疗。
看法示例:心灵精神上的疾病更可怕。生理上的疾病通过先进的医疗技术可以发现并治愈。而思想上,道德上心灵的疾病难以发现,而且很难治。所以我们不能只追求身体上的健康,更要重视思想道德健康。社会是一个集体,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怀帮助。方能营造和谐的芬围。而这一切都是从我做起。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B推测之句只是从侧面表现她典雅的气质和良好的修养。E 小说并非突出她带病为大家服务的崇高品质,而是通过对比
点评:根据选项内容,在文章中找到相关区间。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判断选项的正误。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
小题2:试题分析:做本题时,要认真地梳理文本,在文中找出“她”相关的典型的细节描写,并结合此来分析她的性格特点,比如“郁金香”的环境烘托,突出她对生活满怀热情。一双平静而清澈的大眼睛,折射她纯洁善良在医院门口看书,表现了她优雅的修养气质风起时,轻合书本,叠好报纸, 表现她举止优雅。坐电梯的一系列行动,无不表现她举止优雅,助人为乐,不求回报的高尚品质。最后,可对“她”作一个总括式的概括。
点评:小说要通过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描写去刻画人物形象。读者再通过小说所描写的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去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的性格特点,把理清其背景,知道其前因后果,揣摩其这样做的用意。如果是就某处来分析,不要忘记上下文这样的具体语境。
小题3:试题分析:情节的安排主要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小说中写到“对于姑娘要看望的人,那肯定是一枝温馨的玫瑰,可以疗伤的玫瑰”,作者安插这一情节,目的是为了更一步地表现“她”处处替他人考虑周全的高尚品德,并与“她”周围的人的言行形成对比,从而又反衬“她”的崇高。进而暗示读者对心灵的抚慰远胜过对身体的治疗,升华了主题。在结构上,它既是对前文情节的有力补充,同时也与其他人的言行形成对比。
点评:本题属于分析小说的作品结构,考查的是情节的安排。考查情节,重点在分析其作用上。分析其作用,有单从情节本身进行的,也有把情节考虑进去的综合分析。无论哪一种角度,都离不开对情节内在关联性的把握。它是整个情节题的核心。
小题4:试题分析:小说以“病人”为题,写了两种人——作为病人的“她”与作为健康人的“大家”。这两种人,一个是身体有病但思想健康,心地善良,对生活满怀热情,举止优雅,乐于助人,不求回报的病人;一种是身体健康但却思想上、心灵上、道德上有病的人。作者写这两种人,显然是为了形成鲜明的对比,来表明思想、道德上的欠缺比生理上的疾病更可怕,更危险。因而更需治疗。现代社会人心的扭曲,“正常人”把乐于助人当成精神病的表现,批评当今社会人们的冷酷和自私,以及人际关系的冷漠,因而,心灵精神上的疾病更可怕。可以此为观点,谈认识。
点评:标题的作用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1)内容:概括主要内容。很多文题是对文章所叙之事的概括,抓住了这样的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事件。(2)主旨:与主旨(中心)的关系(点明中心、揭示主旨)。文题直接揭示或形象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有的文题含蓄地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3)人物: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作品主要人物,表现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表明写作对象。有的以人或物作为文题的文章,其题目里指出的人或物就是文章的写作对象。(4)标题本身就是行文线索的。(5)兴趣: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生动形象、新颖含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引起阅读兴趣。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老?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选出语句分析不当的一项( )?
A.“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形象地展示了老马的负重与悲苦。
B.老马“把头沉重地垂下”。“有泪只往心里咽”,写出了老马逆来顺受,不思反抗、心胸狭窄的情态。
C.表面是写马,而实际是写人,写旧中国倍受奴役的劳苦大众。
D.作家善于用动词,“扣”“垂”“咽”等词语,都浓重地烙上了作者深深的感情。
2.选出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
A.这首诗只截取了装车那一刻的情景,画面也只突出了老马头部的动作,却表现出老马凄惨的处境和悲苦的命运。
B.这首诗语言朴素而传神,像“横竖”、“扣”本是极平常的口语,用于诗中却能真切地反映出老马的命运及诗人对它的深切同情。
C.这首诗,有人认为表现了旧中国的劳苦大众,有人认为有诗人的影子,有人认为诗人要表现的就是一匹可怜的老马。读者如何理解,自可见仁见智。
D.诗中的老马肉体和精神上都承受着沉重的压力,它在苦难的生命中挣扎、企盼,它的性格中有善良,有坚韧,更有不屈的反抗。


参考答案:1.B
2.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