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下面问题。
儿行千里
我第一次骑单车穿越中国的途中,母亲还不时将一封封家书提前寄到我将到达的地方,好让我每次到达一个陌生的城镇,都会收到家人的问候,它温暖了我一程又一程。每次风尘仆仆地归来时?,我的背囊里总塞有一摞沉甸甸的家书。
在一座乡村,一个农妇的儿子爱上了美丽的贵族少女。备受单相思煎熬的他,做出了离家到庄园主家当花匠的决定。启程的那天,细雨霏霏。孤独的母亲坐在滴雨的屋檐下目送儿子欢天喜地地朝远方的庄园走去,年轻的农夫欢快地走着,他吹着欢快的口哨,始终也没有回过头。
秋收的一天,他自告奋勇爬上高高的草垛,卖力地干活,因为他心爱的少女正在高楼的阳台上注视这里。高傲的少女或许也被这劳动的场面所感染,顽皮地向草垛上的人们伸出了手臂,年轻人踮起脚尖为了握一握少女的纤手,不幸从高高的草垛上跌落摔死。
母亲闻讯赶来了。与儿子分别已久,万万没有想到会在这种情况下重逢。当儿子在村人的嬉笑中下葬的时候,她紧紧地搂住冰冷的儿子,没有一丝抱怨,两行热泪从这位一生倔强从不落泪的农妇的脸庞上滑落。她说:“我的孩子!”
从小到大看电影无数,许多影?片别说情节,就连名字也记不大清楚了,但少年时看过的这部外国影片至今记忆犹新。
我恰恰是影片中那样一个孩子,疯狂地爱上了去远方的大路。多少年行色匆匆地穿行于中国的地图,拎起行囊道一声:“我去西藏了!”“我去黑龙江了!”头也不回便出了家门,一心直奔目的地。直到有一天,我离开院子走了很远,忽然漫不经心地回了一下头,发现年迈的姥姥、两鬓染霜的父母仍然伫立在阳台上,望着我。
我每次出远门的时候,家人都是这样久久地凝视着我的背影,只是因为我从不回头,所以从不知道。我还不知道,即便我度完周末离家去江对岸的报社上班的时候,他们同样在阳台上目送着我的离去。
我回头的那一天,第一次向他们扬起了手。我永远记得家人的笑容。
一年又一年过去了,站在阳台上的亲人一个个离我而去,如今只剩下母亲,以她不变的柔情站在那里。
1998年我得到去南极中国长城站采访的机会,出发的时候,身为画家一生拿惯了油画笔的母亲为我赶织了一双厚厚的羊毛袜子。当时考察队发的靴子没有女性的尺码,是母亲织的那双厚毛袜才使我的一双脚在男式靴子里没有打晃。在南极大陆的暴风雪中跋涉的时候,冰雪毫不留情地灌进了靴子结成冰砣,也多亏母亲给我的羊毛袜让我的双脚抵御了南极的冰寒。
四年前,我受报社的派遣到海外追访郑和下西洋遗踪,连续三年在印度洋沿线的亚非国家奔波。每次出发的时候,母亲都要帮我准备行囊。她既担心携带的物品多累坏了我,又担心哪一样物品没带上,路上会有诸多不便。于是,放进行囊中的每件物品都要掂量再三。将近七旬的老人了,她甚至还吃力地将沉甸甸的行囊试着背到瘦弱的肩上,体验我将承受的分量。
我想起了徒步穿越中国的途中倒在罗布泊的余纯顺,他倒下的那年,社会对他的赞颂对他的宣传达到沸点。那年我恰好在上海,他的家乡。经人指点我找到了他的家,上海一条弄堂里一间简陋的房子。屋子虽小,但因为只有他父亲一人而显得空空荡荡。老人低着花白的脑袋正在凝视儿子背着行囊的照片,而此刻市内举办的余纯顺徒步中国事迹展览正观者爆满。当时正午已过,听说老人还没有吃午饭,我走进厨房发现只有一把青菜,就帮老人煮了一碗清汤面,老人端着碗仍吃不下,他睁着昏花的双眼望着我说:“人们夸倒下的是个英雄,对我这个父亲来讲,死去的是一个儿子啊!”
我永远记住了那句话,正如我难忘阳台上亲人注视我远去的背影一样。
有一年的夏天,我遇到一位长年穿行在中国大地的背包族,和我一样被人们称为所谓的“行者”,他拿出一个旅途留言簿希望我在上面写几句话,我说就不用写了吧,有件事你记住就行——在路上常给母亲打个报平安的电话。
1.文章2~4段写了作者少年时看过的一部外国影片,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举例分析这篇散文在写作上的主要特色。(要求答出两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中说“父母在,不远游”,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出门旅游,外出打工,异地上学,出国留学……人们有太多的理由离开亲人。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2008年深圳第二次调研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女子小人疑议探析
卞?权
读书贵质疑,明代学者陈献章云:“疑者,觉悟之机也。”若有疑不质,就成了书本奴隶,一旦留下误解与妄解,难免产生一谬留千载的憾事。拜读白子超先生《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一文后(原文载《新民晚报》),拟对该文所引的六种解译作一补充,权作第七种解译,能否判为正解,不才未敢遑论,谨移樽就教于子超先生。
历来,对于“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三句语录的译解,诚如白文所引的译证,不但把“唯女子……”中的“女子”(古文合成词组)译为“女人”(现代单纯词),而且几乎一律将“女子”译同于“小人”。当代儒学大家南怀瑾先生也说:“有一次一个妇女团体要我去讲中国文化,就有一位提出《论语·阳货》中这两句话来问我,我说我不敢说,我说了你们要上来打我的。她们说不打。我说你们不打,我就赞成孔子的话,这是没有办法来替妇女们辩护的。”(语出南怀瑾《论语别裁》)犹见“只有女子与小人一
样难以教养”的译解,似乎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定译”。我查阅了李泽厚先生的《论语今读》和其他多种名家译本,基本上大同小异,“唯女子”两千多年来竟牢牢地与“小人”绑在一起。唯因持此“定译”的多为名家学者,令人持疑而难质……然而,学古不泥古,疑义相与析,又不甘存疑善罢,乃因从古文今译的“信”、“达”、“雅”三个互相依存的标准来衡量这一“定译”,总是感到疑云难消。倡行“克己复礼”的孔子,自然心怀敬母爱妻的仁德,岂能违背伦理道德,一杆子将慈母与淑妻也打入“小人”的泥淖里呢?况且一部《论语》的主要教育对象是莘莘学子,并非是当时的闺中女子。从来论文强调“文品”与“人品”的融通辨析,倘若孤立地就文译文,断章释义,乃至望文生义,表面上看也似忠于原文,如顾及全文整段,就会发现牵强附会,使人难以信服。
存疑数十年,终于在去年春天从人民日报出版社的《论语新解》中寻到了解疑答案,我欣喜不已。原来,疑问的症结出在用后代通用的单纯词“女子”(名词+词缀),去套用孔子(春秋时代)文言实词的合成词组“女子”(代词+名词)。《论语》中所涉的“女”字,在词义和语法功能上有多种分工,其中有18个“女”的音义训诂无一例外都同于“汝”(rǔ),都是人称代词,译为“你”或“你们”;而“子”是古文名词,译为“学生或弟子”。系因《阳货》篇中的“女子”并非现代文中的单纯词,而是由两个单音实词构成的词组。
辨别了古今词语在虚、实、音、义,以及语法功能等方面演变的误差,《论语·阳货》篇载的原文即可作如下解译:
“只有你们(几个)学生和小人一样是难以教养的,教给你们浅近的知识就不谦逊(而自满),教给你们深远的知识就埋怨(因不懂而怨天尤人)。”
上文新译并非主观猜测,系按古文今译的规范诠释的。古文中“女”作“汝”通用已屡见不鲜,“子”作学子、弟子解译,诚为正解。语言文字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的,“拿现代文中的‘女子’,套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文言文中的‘女子’,失之偏颇”(金池:《论语新译》)。“有时真理只要跨进一小步,就会成为荒谬”。循此,倘若这一最新解译能予认同的话,传统翻译无疑是让孔老夫子蒙冤受屈了两千多年,怎不令人浩叹千古!
译文之道千变万化,唯此,朱自清先生对古文翻译曾有提示:“任何词句和语汇都是可以分析的。”文场学林多诤谏,毕竟随人说短长者多,深思独疑者少,稍有疏忽很容易闹出“以今淆古”的笑话,甚至滑入谬误,尤在古文翻译与古文教学中,这样的教训屡见不鲜。
(选自2008年1月2日《中华读书报》)
1.以下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南怀瑾的《论语别裁》、李泽厚的《论语今读》都将《论语·阳货》中“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中的“女子”翻译成“女人”。
B.作者认为将“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中的“女子”翻译成“女人”不符合孔子克己复礼的道德行为规范。
C.将“女子”翻译成“女人”,符合朱自清先生所说的古文翻译“任何词句和语汇都是可以分析的”的观点。
D.用后代通用的单纯词“女子”,去套用孔子时代文言实词的合成词组“女子”,就是所谓的“以今淆古”。
E.语言文字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的,因此文言翻译要注意古今的差异。
F.其他著作将“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中的“女子”翻译成“女人”,并不一定是错误的,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论语新解》的解释也只是一家之言。
2.不属于作者对《论语·阳货》中“女子”的翻译存疑数十年的原因的一项是(?)
A.传统翻译有断章释义、望文生义之嫌。
B.传统翻译没有注意到《论语》的教育对象。
C.传统翻译割裂了“文品”与“人品”的关系。
D.传统翻译用后代的单纯词套用古代的合成词。
3.将“女子”翻译成“女人”,本来只是一个词语的翻译问题,为什么作者却说这“让孔老夫子蒙冤受屈了两千多年”?请用原文回答。
4.人们习惯将“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女子”翻译为“女人”,本文认为形成这种思维定势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更深层的原因是什么?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如果把唐宋墓中出土的陶制玩具与当下乡村的泥玩具放在一起,就会惊奇地发现它们几乎一模一样,为什么?
民间艺术是历久难变的。这因为,民间的审美是其性的审美,必须是这一地城人们的审美都变化了,它才会悄悄地发生改变。在漫长的古代农耕社会,人们生活的内容和方式基本上是一成不变的。深藏在谷壑里的山庄,或是江河相隔的村落,太多是封闭状态中静静地生息与传递。因之,许多古老的文化形态总是在民间存活得很久很久。比如闽地的南音、云南的纳西古乐,无怪乎人们称它们为古文化的活化石了。?
当然,民间艺术并非全都不变。一般的规律是,交通方便的地方,比较容易发生变异。一方面外来文化的涌入,冲击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另一方面则由于现代城市的崛起。城市文化是十分敏感的,是一种强大的不断更新换代的审美的源,向广大乡间放射,产生影响。当前,现代化、工业化、乡村城镇化以及媒体、科技、生活方式、时尚,都对我们传承久美的民间艺术产生根本性的冲击。一部分民间艺术处于濒危,正在消亡;那么,另一部分依然“活着”的民间艺术是怎样的呢?
那些摆在旅游游景点小摊上的艳丽又奇特的布挂、面具、布老虎,那些画在民俗村屋梁房柱上的怪异的图案,以及竖在那里的匪夷所思的图腾柱、旗幅与神像,或是一群群穿着半似民族服装、半似戏装的年轻人跑过来跳一般不知所云的舞蹈……谁会知道这些民间艺术的真伪,反正有点特点就行。
在全球化商品经济的时代,民间文化大根只有转化为旅游对象才能生存与延续下来。民间艺术原本是一种地域的生活文化,一种民俗方式,当它转变为一种经济方式时,便在本质上发生变异。那种自然的、纯朴的、天真的精神情感不见了。代之以涂红抹绿,添金加银,着力于对主顾的招徕与诱惑。它的特色被无度地夸张着、它内在的灵魂与生命却没有了。
商品化使民间艺术发生的变异正在全国各地普遍发生着。这种貌似“茁壮成长”的民间艺术,在文化意义上却是本质性的消亡。难道民间艺术只有这样路吗?世界上还有另一种对待自己传统和文化的方式——那就是保持信民间艺术中那种对生活的虔城与执着,把它视为一种传统精神。他们是真正懂得自己民间艺术的价值和美感的。为此,民间艺术一直是他们民族情感与精神的载体之一。
人们知道,在当今这样做何其困难。所以,普查与记录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就是迫不及待要做的事了。这不只是为了记录一种文化形态,一种充满情感的美,更是为了见证与记载一种历史精神。(节选正冯骥才《民间艺术的当代变异》)
1.从原文看,下列对“民间艺术”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一种地域的生活文化、民俗方式
B.一种对生活的虔诚与执着的传统精神?
C.一种民族情感与民主精神的载体
D.一种文化形态和历史精神的体现
2.下列选项中,不能反映“民间艺术”处于濒危状况的一项是 ( )
A.出土的陶制玩具与当下乡村的泥玩具几乎一模一样
B.商品经济时代的城市文化造成了民间艺术的巨大变异
C.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使许多民间艺术转化为旅游对象
D.认真开展原生态民间艺术的普查与记录已迫不及待?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们生活内容和方式的改变,终将导致民间艺术的消亡
B.古老文化的原始形态保护得越好,民间艺术越能得以延续
C.为了保护民间艺术,应当禁止将民间艺术形式用于商业目的
D.加大旅游经济投入,将改变旅游业中民间艺术严重变异的状况?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拯救汉字教学
①日前,北京语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教育科学研究等单位的几十位语言专家聚会,驳斥了社会上流行的"汉字最难学"说法。他们还联名拯救日益被忽略的汉字教学,力图拯救在学校教学中汉语大有沦落为弱势语言的趋势。为此,他们发明了几十种汉字识字法,证明汉字是世界上最容易掌握的语言。
②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赵明德愤慨地指出,汉语目前大有沦落为一种弱势语言的趋势,“国人对汉语的冷落,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汉语在社会角色中的失衡,从而也严重削弱了语文学科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课程改革以来,最突出的问题是语文课时的减少,老师们普遍感到语文教学时间不够。”
③现在中小学生"错字"现象非常严重,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现象。网络上的“错字”更是比比皆是,而且似乎社会还形成了一种共识,就是对网络上的错别字不应苛求,于是以讹传讹。专家们指出,浮躁的社会风气也直接影响着师范院校里的学生。一些学生尽管也完成学校规定的作业了,但质量却下降了。这样的学生又出来再教学生,自然就“恶性循环”了。
④为拯救近年来语文下滑、母语降温的负面影响,这些大多已经满头白发的语言专家联名上书有关部门,极力反对汉字拼音化的同时呼吁社会重视汉字识字教学,“汉字教学已经到了急需改变的时候了”。汉语拼音化也被专家们称为"世纪的误导"。
⑤专家们指出,基础教育的语文改革特别是小学的识字教学改革,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因为汉字识字教学是挽救汉语沦为弱势语言的基础的基础。
⑥当前的语文状况是怎样的呢?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李润新指出,一方面,课改的新理念在深入人心,探索在继续,取得不小成绩;另一方面,大、中、小、幼的各个学段都被削弱:课时减少,教材问题多,教法陈旧,效率不高。
⑦"识字成败是汉字教学成败的第一关,识字教材对语言的推广和使用至关重要,《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就为汉字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为编写启蒙教材作者更是呕心沥血,传说《千字文》作者周兴嗣曾为写此书熬成白发。“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张田若说,”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目前没有一套适用的教材。“记得有一年教育部召开课本主编会议,搞语文教材的有一二百人出席,这是一支难得的队伍,应该好好发挥作用。但是,这批人大多数被边缘化,实在不应该。”
⑧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戴汝潜则指出,目前还必须让学生摆脱西方语言学理念的误导。他说,如果儿童语文学习的第一课是脱离已有的母语基础的、不知其意的BPMF,何谈主体主动发展?如果书面语学习的第一笔就是强化与汉字毫不搭界的弧形笔画,何谈写好汉字?如果在尚无母语基础的情况下,大搞双语教学、?提倡与字母接轨、与拼音接轨,以至于“粉丝”、“梅地亚”之类司空见惯,何谈错别字不泛滥?(《北京青年报》)
1.造成现在汉字教学“恶性循环”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拯救汉字教学,专家们做了哪些工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看,“识字教材对语言的推广和使用至关重要”,那么应如何加强识字教学?请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看,近年来哪些因素造成"语文下滑、母语降温"这种汉语在教学中沦为弱势语言的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欧洲的二战反思
黄 晴?
在人类的历史上,爱与恨、生与死,似乎是一个永恒的个人话题。在国家层面,战争与和平似乎也是一个永恒的社会话题。历史上,欧洲是近代两次世界大战的源头,也是对战争的惨烈感受最深刻的地区之一,因而这里有着丰富的战争文化反思。
对一战,一个较为普遍的看法是“春秋无义战”,只是新老强权之间一场“竞于力气”的战争;对二战,由于法西斯主义的极端反人类性质,便有了一种大是大非的分野,也有了更多、更深刻的战后思索。
在欧洲,对战争的反思是与对文明、文化和人性的深层思索相联系的。以德国法西斯主义为例,从表层看,它以种族优越感为精神基础,以反犹主义为煽情手段;从思想特征上看,它具有神秘主义和非理性崇拜的特点;从深层看,它与西方文明中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和暴力推崇倾向有相当的关联。60多年来,欧洲对战争的反思和对法西斯主义的分析批判一直在进行,而且越来越深入,以至直指西方文明核心价值的某种缺失。
在欧洲,对战争的反省具有一种
全民性质。希特勒只是一狂热偏执的煽动者,但民众在狂热中迷失,在狂暴前怯懦,却是他得以登台的背景。历史证明,犯罪行为一旦披上一种“政治正确”的外衣,便是一场社会灾难。反犹主义是法西斯主义的根源之一,但在欧洲
,反犹主义是一种相当普遍的文化。二战后,法国、波兰等国对此也进行过反思乃至道歉,说明反思并不是战败国的专利,而是人类对人性的再梳理和提升。据报载,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的儿子找了一个犹太女友,这个犹太女孩竟遭多人羞辱,反映出欧洲种族主义文化的顽固性。
在欧洲,对战争的反思,对历史的态度有一句名言:宽恕,但不忘记。一方面,在国家、民族乃至个人的关系史上,恩怨之事所在多有,如无宽恕之心,或会化为冤冤相报的“西西里式仇杀”,不知伊于胡底。另一方面,历史的事实和是非如不厘清,历史的教训如不记取,战争罪犯如不被绳之以法,不仅受害者人心难以平复,加害者还会图谋东山再起,悲剧还会重演。
在欧洲,对战争的反思,也是一种良知的拷问,是一种人生态度的重建。记得看过一个纪录片,二战后,法国出现了对通敌者的街头追打、游街、妇女剃光头之事,法国人对此也进行了反思:如果你反对纳粹,就不能仿效纳粹对犹太人的行事方式。正义的裁判是基于人格尊重的法律裁判,并非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今天,在欧洲,人们已安享了60多年和平。但在世界范围并非如此。在二战之前和期间,犹太民族饱受磨难,流离失所;今天,在中东,另一个民族也在饱受磨难,流离失所。悲剧在角色转换后继续上演,令人长叹。60多年前的战争离我们并不远,导致战争和灾难的文化基因仍然存在,借用伏契克的一句话:善良的
人们,你们要警惕。?
(选自《历史教学问题》,2010年5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欧洲的二战反思”特征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欧洲的二战反思比一战更深刻的重要原因是二
者的性质不同。
B.欧洲的二战反思带有全民性,既有战败国的,也有战胜国的。
C.欧洲的二战反思是与对文明、文化和人性的思索同步进行。
D.欧洲的二战反思不仅从未间断过,而且越来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