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练习版)(八)
A.被称为“积弱积贫”的宋朝,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其实超过了此前的任何朝代。 B.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普遍采用的是“重本抑末”的基本经济政策,但宋朝迥然不同。 C.宋朝财政收入一度出现入不敷出的问题,是由长期大量募兵带来巨大的军费开支所造成的。 D.文中提到的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宋朝城市繁荣昌盛的景象。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B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生命从哪里来
生命起源于哪里?来自那深褐色的土地,蔚蓝色的大海,还是浩渺的宇宙?
起初,苏联有位科学家认为,宇宙中弥漫着一种生命孢子,这种生命孢子偶然穿过厚厚的地球大气层,飞落到地球上,在地球上生根、繁衍,生命就这样来到了地球。孢子裹着厚厚的外衣,能使它们历经漫长、寒冷、没有水份和营养的星际旅途而丝毫未损。但是,过了不久,另一位科学家提出了疑问。因为孢子虽然能够抵御饥寒,却无法抵抗宇宙中的各种射线。在各种射线的“杀伤”下,孢子将无法在星际间完成生命之旅。
虽然“孢子说”站不住脚,但是有的科学家还是认为生命起源于外太空。他们找到了一些证据。科学家位发现生命中有一种元素——钼,但是钼在地壳中含量很低。那么,地球上的生命会不会起源于含钼较多的其他星体?同时,科学家们在宇宙尘埃表面发现的碳分子。1969年,科学家在一块降落在澳大利亚的陨石上发现了氨基酸分子。由此证明,在宇宙中的许多地方,由无机物到有机物的化学演化早已完,这为由有机物到生命大分子结构的演化准备了充足的物质基础。组成生命的有机分子完全有可能来自外太空。此外,太空中弥漫着微生物。微生物是一种繁殖能力极强、生存能力极强的菌种,无论在多么恶劣的环境中都能生存,它能在密布射线的宇宙空间中生存也毫不奇怪。科学家发现,宇宙中存在着“星际消失”现象,也就是说,来自宇宙深处的星光在到达地球的途中,因被星际物质吸收而减弱。这种星际物质是由星际间的气体、尘埃组成的,经实验证实含有微生物。它们在星际中形成一种云状的物质,吸收和散射来自宇宙深处的星光,使星光变暗。有科学家认为,正是由于微生物的存在,生命才得以从一种星球传播到另一个星球。
不过也有科学家不同意这种观点,他们坚信地球最初的混沌状态已促使生命产生。美国有一个叫米勒的青年,他别出心裁地设计制造了一套奇特的装置。他先把球形玻璃管抽成真空,再用130℃的高温消毒18小时,然后将甲烷、氨、氢气装入瓶中,并通入水蒸汽,使其不断循环,使它们的比例和原始大气基本相同,同时模拟原始地球大气层雷鸣闪电的自然条件,连续进行火花放电,这样小小的试管好比浓缩了的原始地球。经过八天八夜的实验,奇迹出现了,米勒竟然得到了几种组成生命不可缺少的蛋白质的原料—氨基酸和其它有机物。这个实验证明,地球上的闪电、太阳辐射及陨石下落提供的能量,可以使地球大气中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这些有机物随雨水流进大海,海水使它们象受紫外线的伤害,安全地合成核酸和蛋白质,并最终形成生命。
米勒的实验为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提供了重要证据,同时创造了模拟实验的方法,使生命起源的研究开始为实验科学。
小题1:尽管“孢子说”遭到质疑,但有的科学家还是认为生命起源于外太空,下列不是他们理由的一项是?(?)
A.科学家在宇宙尘埃表面和陨石上发现了碳分子和氨基酸分子等有机星际分子。
B.钼是构成生命的重要元素之一,但它在地球的地壳中含量很低。
C.科学家认为,太空中的这些微生物起着将生命从一个星球传播到另一个星球的作用。
D.微生物繁殖能力、生存力极强,它们与气体、尘埃共同组成星际物质,造成宇宙中“星际消光”现象。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科学家认为生命孢子由于没有水分和无法抵挡宇宙中的各种射线,所以无法穿过厚厚的大气层到达地球。
B.宇宙的许多地方早已完成由无机物到有机物的化学演化,并开始了由有机物向生物大分子结构的演化。
C.米勒设计制造了一套奇特的装置来人工模拟自然,标志着用科学实验探索生命起源的开始。
D.“星际消光”是指宇宙中星际物质的光芒被弥漫在太空中的大气、尘埃等吸收和散射而变暗的现象。
小题3: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米勒的实验证明,地球上最初的特定自然环境能够促使大气中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B.宇宙中许多星际已经完成由无机物到有机物的化学演化,因此,外星球完全可以产生生命体。
C.对生命的起源,尽管科学家们提出了种种假说,但一直以来难有定论。
D.米勒的实验实现了无机物到有机物的转化,证明了生物起源可能是一种化学进化。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由“这种星际物质是由星际间的气体、尘埃组成的,经实验证实含有微生物。它们在星际中形成一种云状的物质,吸收和散射来自宇宙深处的星光,使星光变暗”可知:微生物存在于星际物质当中,但是它在宇宙“星际消光”现象中是否起作用文中并没有明确表述。(无中生有)
小题2:A由“过了不久,另一位科学提出了疑问。因为孢子虽然能够抵御饥寒,却无法抵抗宇宙中的各种射线”可知:有科学家认为孢子虽然能抵御饥寒以及在没有水分的星际环境中存活,却无法抵抗宇宙中的各种射线,所以不能到达地球。B由“在宇宙中的许多地方,由无机物到有机物的化学演化早已完成,这为由有机物到生命大分子结构的演化准备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可知:宇宙中的许多地方完成了由无机物到有机物的演化,而不是说有机物到生命大分子的演化早已完成。(偷换概念)D由“来自宇宙深处的星光在到达地球的途中,因被星际物质吸收而减弱。这种星际物质是由星际间的气体、尘埃组成的,经实验证实含有微生物”可知:“星际消光”不是“星际物质的光”。(偷换概念)C项正确,由“米勒的实验为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提供了重要证据,同时创造了模拟实验的方法,使生命起源的研究开始成为实验科学”可知。
小题3:(宇宙中许多星球虽然已完成无机物到有机物的演化,但并不能由此推断出外星球会产生生命体。属无中生有。)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二选一? 5分)
(1)、曹操误杀其父结义兄弟吕伯奢家人后,又故杀吕伯奢。其原因是担心吕伯奢一家出卖他,从而难逃董卓的追杀。而董卓追杀他的原因则是他行刺董卓未成。请简述曹操行刺董卓的过程。
?
(2)、阅读下面《三国演义》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完成后面题目。?
纪灵知吕布领兵来救刘备,急令人致书于吕布,责其无信。布笑曰:“我有一计,使袁、刘两家都不怨我。”乃发使往纪灵、刘备寨中,请二人饮宴。?
纪灵为什么责备吕布“无信”?吕布怎样“使袁、刘两家都不怨我”?请简述。
?
参考答案:(1)曹操借得王允七宝刀后,就到相府找董卓,(1分)以“马羸行迟”为由调开吕布,在董卓不耐久坐倒身而卧时,拔刀行刺,不料被董卓从衣镜中看到,(2分)且此时吕布也已牵马回来,曹操慌忙诡称欲献七宝刀,(1分)趁董卓一时未疑之机,骑马逃走。(1分)(2)吕布事先曾接受袁术所送的粮食和按兵不动的要求。(1分)?要点:吕布叫人把画戟插在辕门外,与刘备和纪灵约定:如一箭射中画戟小枝,两家就罢兵;如射不中,两家再战。(2分)吕布一箭果然射中画戟小枝,(1分)纪灵只好罢兵而去。(1分)
本题解析: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回想小说的主要情节,然后在整体理解文意的用简洁的语言加以表述,表述时注意理清内在的逻辑性。平时一定要熟读名著,对于大纲要求的篇目,有时间时就要反复读,只有熟到一定的程度,类似题目才能应对自如。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选做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沼泽地
(日)芥川龙之介
“是杰作。”我盯着记者的脸,斩钉截铁地重复了一遍。一个雨天的午后,我在某画展的一个房间里发现了一幅小油画。说“发现”未免有些夸大,然而,惟独这幅画就像被遗忘了似的挂在光线最幽暗的角落里,框子也简陋不堪,所以这么说也未尝不可。记得标题是《沼泽地》,画家不是什么知名的人。画面上也只画着浊水、湿土以及地上丛生的草木。恐怕对一般的参观者来说,是名副其实的不屑一顾吧。
而且奇怪的是,这位画家尽管得是郁郁葱葱的草木,却丝毫也没有使用绿色。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到处涂着混浊的黄色,就像潮湿的墙上一般晦暗的黄色。莫非这位画家真得把草木看成这种颜色吗?也许是出于其他偏好,故意加以夸张吧?——我站在这幅画前面,一边对它玩味,一边不由得心里冒出这样的疑问。
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尤其是前景中的泥土,画得那么精细,甚至使人联想到踏上去时脚底下的感觉。这是一片滑溜溜的淤泥,踩上去噗哧一声,会没脚脖子。我在这幅小油画上找到了试图敏锐地捕捉大自然的那个凄惨的艺术家的形象。正如从所有优秀的艺术品感受到的一样,那片黄色的沼泽地上的草木也使我产生了恍惚的悲壮的激情。说实在的,挂在同一会场上的大大小小、各种风格的绘画当中,没有一幅给人的印象强烈得足以和这幅相抗衡。
“很欣赏它呢。”有人边说边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觉得恰似心里的什么东西给甩掉了,就猛地回过头来。
“怎么样,这幅画?”对方一边悠然自得地说着,一边朝着《沼泽地》这幅画努了努他那刚刮过的下巴。他是一家报纸的美术记者,向来以消息灵通人士自居,身材魁梧,穿着时新的淡褐色西装。
这个记者以前曾经给过我一两次不愉快的印象,所以我勉强回答了他一句:“是杰作。”
“杰作——吗?这可有意思啦。”记者捧腹大笑。
大概是被他这声音惊动了吧,左边看画的两三个人不约而同地朝这边望了望。我越发不痛快了。
“真有意思。这幅画本来不是会员画的。可是因为作者本人曾反复念叨非要拿到这儿来展出不可,经他的遗族央求审查员,好容易才得以挂在这个角落里。”
“遗族?那末画这幅画的人已经故去了?”
“死了。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是死了。”
不知不觉间,好奇心战胜了我对这个记者的反感。我问道:“为什么呢?”
“这个画家老早就疯了。”
“画这幅画的时候也是疯着的吗?”
“当然喽。要不是疯子,谁会画出这种颜色的画呢?可你还在赞赏,说它是杰作哩。这可太有趣儿啦!”
记者又得意洋洋地放声大笑起来。他大概料想我会对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要不就是更进一步,想使我对他鉴赏上的优越留下印象吧。然而他这两个指望都落空了。因为他的话音未落,一种近乎肃然起敬的感情,像难以描述的波澜震撼了我的整个身心。我十分郑重地重新凝视这幅沼泽地的画。我在这张小小画布上再一次看到了为可怕的焦躁与不安所折磨的艺术家痛苦的形象。
“不过,听说他好像是因为不能随心所欲地作画才发疯的呢。要说可取嘛,这一点倒是可取的。”
记者露出爽快的样子,几乎是高兴般地微笑着。这就是无名的艺术家——我们当中的一个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从人世间换到的惟一报偿!我浑身奇怪地打着寒战,第三次观察这幅忧郁的画。画面上,在阴沉沉的天与水之间,潮湿的黄土色的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长得那么生气蓬勃,宛如看到了大自然本身一般……
(1)下面对作品的赏析,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写了“我”三次审视这幅画的体验,第一次写得是被它震撼因而对作者肃然起敬,第三次写得是体味到它的内在生命力而为之深深折服。
B.以“浊水”、“湿土”、“地上丛生的草木”入画,没有个性的画匠是不敢为的,这显示出真正的艺术家与“名流”的不调和。
C.《沼泽地》流露出的阴暗、低沉甚至颓废的情调,固然给“我’’以厌世的情绪,但包含着画家为常人所不能认同的执着激情和对人生的独特理解。
D.这篇小说通过一幅油画,展现了一个艺术家的悲剧命运及世态炎凉,讽刺了芸芸观赏者的苍白和平庸,具有极强的概括性和艺术穿透力。
E.有人认为,芥川龙之介写了一个画家的孤独、潦倒、疯癫,同时也在表达自己的艺术观与人生观,作家对人生深重的怀疑以及最后自杀的悲剧在这篇作品中已露端倪,这种说法应是有道理的。
(2)“记者”这一人物形象有怎样的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品以“沼泽地”为题,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两次评价《沼泽地》是杰作,两次“是杰作”的含意分别是什么?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认为能称得上“杰作”的艺术作品应具备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E
(2)身材魁梧,追求时尚,缺乏艺术鉴赏力,世俗、浮浅而又直爽。借记者的口吻来介绍画家,推进情节的发展;记者对画作的评价,反衬出画家的艺术追求,有利于深化主题。(意思对即可)
(3)小说的主要情节围绕一幅题为“沼泽地”的油画展开的,题目提示故事内容;象征画家进行艺术创作的险恶环境,更好地表现画家执着的艺术追求;表达艺术家在严酷的现实中要保持独特个性的艺术观和人生观,深化作品主题。(意思对即可)
(4)第一次含意是:油画内容本身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第二次含意是:在艰难的处境中有着独特的艺术个性和人生追求的作品更是杰作。
能够真实地反映生活现实,给人深刻的印象;能够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反映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有着执着的艺术追求和独特的艺术个性;能够给人带来激情和心灵的震撼,让人从中得到启迪。(任答三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