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7-17 22:55:5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7分)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①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 ①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
小题1:简析颔联中“犹”“自”两字的表达效果。(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如何表达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犹”“自”分别是“仍然、尚且”和“依然、依旧”的意思,“云犹冻”突出了天气的寒冷和天色的阴沉,“浪自生”显示了水势汹涌、旅途艰辛,共同衬托出诗人离乡远行时黯淡、凄凉的心境。(字的本义、语境义各1分,表达思想感情2分,共4分)
小题2:此处用了鲤鱼传书的典故,通过叙述船工捕得鲤鱼,诗人期盼发现家书急令烹鱼一事,表现了作者对兄弟、家乡难以排遣的思念之情。(揭示思想感情2分,指明手法“用典”并简析2分,共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小题2:船工在行舟途中捕得鲤鱼是很平常的事,诗歌的妙处是在于诗人在“鲤”前加了“南来”二字,认为鱼是从家乡来的;然后借用这习见之事,通过“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典故,抒发盼望家书的急切心情。事借得巧,典故用得巧,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急迫心情。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少年游
柳永
参差烟树霸陵桥①,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官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②皋。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③。
  [注]①霸陵桥:即霸桥,亦作灞桥,又名销魂桥,在长安东霸水边。②蘅:即杜蘅,香草名。③兰桡(ráo):暗用鲁班用木兰树为舟的传说,这里指兰舟。桡,划船的桨。
1.词中借助了哪些物象来将羁旅与伤昔的双重惆怅进行渲染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阕“离思满蘅皋”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写离愁?“一曲《阳关》,断肠声尽”是从什么角度写离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霸桥暮色、衰柳古杨、夕阳残照、《阳关》之曲。
2.(1)用夸张的手法来形容离愁之多,无处不在。(2)从听觉的角度写离愁,使离愁显得绵长不尽。(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小题。(共6分)
新?晴 (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小题1: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根据哪些意象可以看出?(2分)
小题2:这首诗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有关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夏季,从诗中“青苔”、“绿树”、“昼梦”及南风等意象可知。(答对季节得1分,能举出两个或两个以上意象得1分。)
小题2:拟人的表现手法。(1分)“绿树无人昼梦余”,可知新晴后,诗人在无人打扰的情况下,在白天恬然入梦;而后面的“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把南风写得情趣实足饶有风趣,(能结合诗句分析,1分)进一步烘托了作者久雨初晴后的闲适、清静,愉悦的心情。(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第一句正好和王安石“茅檐长扫静无苔”相反,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青苔满地”,比起刘禹锡“苔痕上阶绿”来,这“苔”要多得多。同样描写幽静的境界,无苔,有苔,多苔之差是巨大的,王安石用无苔以表现“净”,刘禹锡用上阶绿之苔写独处陋室之“静”,这首诗满地之苔则因久雨初晴,其中差异不能不辨,这是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方法。 第二句写午梦醒来之后,虽然只见到“一树碧无情”,但宁静恬适的心境却是非常好。经过长时间雨洗之后,树更是绿油油的,多么令人惬意!从诗中“青苔”、“绿树”、“昼梦”及南风等意象可知是夏季。
点评:鉴赏诗歌的意象,其实就是将诗文中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一一找出来,然后看这些意象组成了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小题2:试题分析:诗人用拟人的手法把南风写成是一个十分诙谐而又善于戏谑的老朋友,他偷偷地推开了门,闯了进来,还装作爱读书的样子,正不停地翻着书。诗人为读者种了一株诗苑“惹笑树”,令人读后忍俊不禁,发出爽朗的笑声。其实,这样写并非诗人首创,发明权当属唐人,薛能的《老圃堂》有“昨日春风欺不在,就床吹落读残书”,李白的《春思》有“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诗人融薛、李诗句于一炉,经过锤炼锻造,又添上绝妙的“偷”字,表达效果远远超过了原作。这绝不是“偷”,而是创新。
点评: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①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②描写手法: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B.侧面描写;C.虚实结合;D.象征手法等。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赏心亭①
王硅
六朝遗迹此空存,城压沧波到海门。
万里江山来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
于今玉树悲歌起,当日黄旗王气昏。
人事不同风物在,怅然犹得对芳樽。
[注]①赏心亭:建康(今南京)名胜,北宋丁谓所建。在“下水门之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览之胜”。②玉树:即《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后主所作,公认的亡国之音。
(1)“城压沧波到海门”中的“压”字非常有表现力,请赏析。
(2)从全诗看,作者为什么“怅然”?联系全诗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压”字形象地写出了城之高、城之固,也写出了水势的波涛汹涌,突出了城的险峻。
(2)作者登高远眺,看到眼前壮阔的万里江山,想到曾在此定都的前代统治者沉湎歌舞,荒废朝政,以致国家破亡,而如今的统治者却不能吸取教训,不珍惜眼前壮阔的万里江山。对历史的感慨,对现实的忧虑,使作者“怅然”。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处士卢岵山居
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1.颔联、颈联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展现了山居景物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现了处士卢岵怎样的生活情趣和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两联远近角度不同。颔联写的是树、石、泉、沙,为一路所见,是近景。颈联写的是雨中的山峰、入云的山路,为远望所见,是远景;两联展现了山居景象幽僻清静,高大深远的特点。(意对即可)
2.追求远离尘世的古朴、高洁的生活,表现作者对山居者的生活及人品无限景慕的感情。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名句名篇默..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