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二)
小题2:下列不能支持马克思所说的“我所知道的一切,就是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马克思传》这本书引导出欧洲人对马克思的重新认识,还原了马克思的原貌。 B.在民间,马克思总与“红色”、 “革命”、“苏维埃”、“斯大林”联系起来。 C.马克思从柏林墙的废墟中站起来,让墙东墙西的人看到了大胡子伯伯的温情、演进和可爱。 D.马克思是一个在生活、工作和情感上充满诗意的文学家。 |
参考答案:
小题1:C D
小题1:B
小题1:(4分)①欧洲学术界结束冷战思维,能客观冷静地看待马克思。②全球化浪潮带来的负面影响正困惑着欧洲劳工阶层。③欧洲学术界发现了马克思的多方面的魅力。④马克思的重要性、预见性和伟大性到21世纪得到显示。(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满分。)
小题1:(5分)为什么说是奇迹:(2分)在全球化的今天,共产主义国家在欧洲几乎消逝,马克思在欧洲却受到重新认识和热烈追捧(如果学生用第一段原文来回答,可得该项满分)。
为什么说是进步:(3分)①无论是民间还是学术界,都从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影响中走了出来,能客观地对待马克思了。(2分)②还原了马克思的真实面目。(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C项原文是布莱尔抛弃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路线,不能由此推出布莱尔反对将马克思评为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D项文章将马克思的名言与9"11事件联系起来,并非说明马克思的影响力。
小题1:B项恰恰是表明以前欧洲民间只是将马克思当作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看待。
小题1:略
小题1: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8分)
家家有明月清风?林清玄
到台北近郊登山,在陡峭的石阶中途,看见一个不锈钢桶放在石头上,外面用红漆写了两字“奉水”,桶耳上挂了两个塑胶茶杯,一红一绿。在炎热的天气里喝了清凉的水,让人在清凉时感觉到人的温情,这桶水是由某一个居住在这城市里陌生的人所提供的,他是每天清晨太阳升起时就抬这么重的一桶水来,那细致的用心是颇能体会到的。
在烟尘滚滚的尘世,人人把时间看得非常重要,因为时间就是金钱,几乎到了没有人愿意为别人牺牲一点点时间的地步,即使是要好的朋友,如果没有重要的事情,也很难约集。但是当我在喝“奉水”的时候,想到有人在这上面花了时间与心思,牺牲自己的力气,就觉得在忙碌转动的世界,仍然有从容活着的人。
这使我想起童年住在乡村,在行人路过的路口,或者偏僻的荒村,都时常看到一只大茶壶,上面写着“奉茶”,有时还特别钉一个木架子把茶壶供奉起来。我每次路过“奉茶”,不管是不是口渴,总会灌一大杯凉茶,再继续前行,到现在我都记得喝茶的竹筒子,里面似乎还有竹林的清香。我想,有时候人活在这个人世,没有留下任何名姓也不是什么要紧的事,只要对生命与土地有过真正的关怀与付出,就算尽了人的责任。
很久没有看见“奉茶”了,因此在台北郊区看到“奉水”时竟低徊良久,到底,不管是茶是水,在乡在城,其中都有人情的温热。山道边一杯微不足道的凉水,使我在爬山的道途中有了很好的心情,并且感觉到不是那么寂寞了。
到了山顶,没想到平台上也有一桶完全相同的钢桶,这时写的不是“奉水”,而是“奉茶”,两个塑胶杯,一黄一蓝,我倒了一杯来喝,发现茶是滚热的。于是我站在山顶俯视烟尘飞扬的大地,感觉那准备这两桶茶水的人简直是一位禅师了。在完全相同的桶里,一冷一热,一茶一水,连杯子都配合得恰恰刚好,这里面到底是隐藏着怎么样的一颗心呢?
清朝诗人张灿有一首短诗:“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他。而今七事都更变,柴米油盐酱醋茶。”很能表达一般人在时空中流转的变化,从“书画琴棋诗酒花”到“柴米油盐酱醋茶”,人的心灵必然是经过了一番极大的动荡与革命,只是凡人常不自觉自省,任庸俗转动罢了。
我一直认为不管时代如何改变,在时代里总会有一些卓然的人,就好像山林无论如何变化,在山林中总会有一些清越的鸟声一样。同样的,人人都会在时间里变化,最常见的变化是从充满诗情画意、逍遥的心灵,变成平凡庸俗而无可奈何,从对人情时序的敏感,成为对一切事物无感。我们在股票号子里看见许多瞪着看板的眼睛,那曾经是看云、看山、看水的眼睛;我们看签六合彩的双手,那曾经是写过情书与诗歌的手;我们看为钱财烦恼奔波的那双脚,那曾经是在海边与原野散过步的脚。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看起来仍然是二十年前无异,可是在本质上,有时中夜照镜,已经完全看不出它们的连结,那理想主义的、追求完美的、每一个毛孔都充满了光彩的我,究竟何在呢?
有人问我,这个社会最缺的是什么东西?我认为最缺的是两种,一是“从容”,一是“有情”。这两种品质是大国民的品质,但是由于我们缺少“从容”,因此很难见到步履雍容、识见高远的人;因为缺少“有情”,则很难看见乾坤朗朗、情趣盎然的人。
社会学家把社会分为青年社会、中年社会、老年社会,青年社会有的是“热情”,老年社会有的是“从容”。我们正好是中年社会,有的是“务实”,务实不是不好,但若没有从容的生活态度与有情的怀抱,务实到最后正好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牺牲了书画琴棋诗酒花。一个彻底务实的人正是死了一半的俗人,一个只知道名利实务的社会,则是僵化的庸俗社会。
人生的幸福在很多时候是得自于看起来无甚意义的事,例如某些对情爱与知友的缅怀,例如有人突然给了我们一杯清茶,例如在小路上突然听见冰果店里传来一段喜欢的乐曲,例如在书上读到了一首动人的诗歌,例如偶然听见桑间濮上的老妇说了一段充满启示的话语,例如偶然看见一朵酢浆花的开放……总的说来,人生的幸福来自于自我心扉的突然洞开,有如在阴云中突然阳光显露、彩虹当空,这些看来平淡无奇的东西,是在一株草中看见了琼楼玉宇,是由于心中有一座有情的宝殿。
“心扉的突然洞开”,是来自于从容,来自于有情。
我时常想起童年时代,那时社会普遍贫穷,可是大部分人都有丰富的人情,人与人间充满了关怀,人情义理也不曾被贫苦生活昧却,乡间小路的“奉茶”正是人情义理最好的象征。记得我的父亲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人活着,要像个人。”当时我不懂这句话的含义,现在才算比较了解其中的玄机。人即使生活条件只能像动物那样,人也不应该活得如动物失去人的有情、从容、温柔与尊严,在中国历代的忧患悲苦之中,中国人之所以没有失去本质,实在是来自这个简单的意念:“人活着,要像个人!”
人的贫穷不是来自生活的困顿,而是来自在贫穷生活中失去人的尊严;人的富有也不是来自财富的累积,而是来自在富裕生活里不失去人的有情。人的富有实则是人心灵中某些高贵物质的展现。
家家都有明月清风,失去了清风明月才是最可悲的!
下山的时候,我想,让我恒久保有对人间有情的胸怀,以及一直保持对生活从容的步履;让我永远做一个为众生奉茶供水,在热恼中得到清凉的人。
小题1:文章开头提到台北近郊“奉水(茶)”一事,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小题2:为什么说“一个彻底务实的人正是死了一半的俗人,一个只知道名利实务的社会,则是僵化的庸俗社会”?(4分)
小题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家家有明月清风”的理解。(4分)
小题4:文章倒数第三段说:“人的贫穷不是来自生活的困顿,而是来自在贫穷生活中失去人的尊严;人的富有也不是来自财富的累积,而是来自在富裕生活里不失去人的有情。”请根据文意,结合现实,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发。(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引出下文的回忆与议论,让我感到人情的温热,也让我意识到忙碌的社会中依然有从容的人存在。
小题2:生活需要务实,但太过务实,只盯着钱财,人就变得庸俗,人生就失去光彩。而由这样一些人组成的社会必是冷漠的死板的,这样的生活必是毫无幸福可言的。(意思对即可)
小题3:?“明月清风”是指“充满诗情画意、逍遥的心灵”;“家家有明月清风”也就是不管时代如何变化,生活如何忙碌,每个人都应保持从容的生活态度和有情的怀抱。(意思对即可)
小题4:即使物质生活贫困,人与人之间依然可以互相关爱,这种温情的付出和责任感为人们带来做人的尊严。而一旦没有人这种温情与关爱,财富再多也会让你的精神一贫如洗,毫无幸福可言。当今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我们要努力让贫穷的人活得有尊严,让富有的人有更多的爱心。(结合全文理解3分,联系现实谈看法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仔细阅读第一段,我们发现,作者并没有点题,议论人应该有一种怎样在生活态度,而是提到台北近郊“奉水(茶)”一事。这应该是引出下文的回忆与议论,让我感到人情的温热,也让我意识到忙碌的社会中依然有从容的人存在。 因为散文开篇的作用往往是:1、如果开篇点题,首段作用:总领全文,点明主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2、如果开篇没点题,首段作用: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3、如果开篇景物描写,首段作用:结构上,它起铺垫作用;景物描写上看,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渲染气氛。4、如开篇连续感叹,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如开篇连续发问,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
小题2:本题考查对文中句意的理解。其中含有作者对人生的看法和理解。人生应该由两部分组成,精神和物质。 作者认为一个人过于看重物质生活,将所有事物都物质化用利益衡量,那么这个人就庸俗的无可救药,如果社会中的人都是这样的人,社会也是冷漠死板的。本题主要从内容上考虑句子的意思。
小题3:从文章的整体看“清风明月”应该是指 “充满诗情画意、逍遥的心灵”,是一种高层次的生活状态。代表们高层次的生活追求。这样“家家有明月清风”也就是不管时代如何变化,生活如何忙碌,每个人都应保持从容的生活态度和有情的怀抱。即标题中含有了作者对主旨的理解和把握。散文标题的作用主要有:1、交代文章主要内容;揭示(暗示)文章主旨。2、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3、点明行文线索或感情线索。4、确定文章描写对象,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5、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6、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富有哲理,引人思考。
小题4:本题为开放类试题。要求根据文意的理解,写出自己的启示。答案应该包括两部分:一是对句子的理解,二是联系社会现实。对句子的理解为即使物质生活贫困,人与人之间依然可以互相关爱,这种温情的付出和责任感为人们带来做人的尊严。而一旦没有人这种温情与关爱,财富再多也会让你的精神一贫如洗,毫无幸福可言。这里强调和是精神生活的重要,人与人之间温情的重要。联系社会现实为当今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我们要努力让贫穷的人活得有尊严,让富有的人有更多的爱心。应该指出当今社会的弊端,而且要指出补救办法。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安身云浮
何立伟
一个人坐在房间里,打开云浮的画册翻看,一页页皆是美丽。我置身的云浮的宾馆,窗外刚刚落过阵雨,一眼望去,近处的青山绿树,远处的碧天白云,那才是与你真正的亲。树木葱茏而生机勃然,像一个天然的大氧吧,释放出雨后负离子丰盈的青葱植物的馥香。四下里的空气,是一种使人涤尽尘世之思的安谧。
来云浮之前我并不知晓云浮。被邀请参加云浮笔会时,我想云浮在哪里呢?上网一查,原来云浮还是我极景仰的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故乡。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接触了禅宗文化,被禅宗的公案所呈现出的那种罕见的大智大慧所折服。也同时知晓了惠能那四句史上最有名的偈子以及六祖在中国宗教史和文化史的无上地位,还有禅宗对唐以来的中国文人的生命智慧同生活质量的悠远影响。原来源头在此地,我竟然不知!同行的作家大抵也对云浮的印象一片空白,可见云浮是养在深山人未识。它是不求闻达而隐于山野吗?
我们去看国恩寺,它在新兴八景之一的龙山胜地。周遭山势逶逦,云雾如带,鸟声啼啭。国恩寺原名报恩寺,因惠能在此悟道,得传法物,故于唐弘道元年建寺报恩。后唐中宗“敕赐国恩寺”,乃改其名。国恩寺至今仍保持唐代建筑遗风,规模宏大,古拙庄严。六祖宝殿即为古寺后殿,左侧有报恩塔及六祖手植佛荔,右侧是六祖父母坟茔,殿后则有卓锡泉、浴身池及碑林等胜迹。立于庭除送目一望,四面群峰环伺,林木葱茏,青山沥沥,碧水汤汤,叫人忘了时间。惠能手植的佛荔树,愈千年而依旧茂然其盛,在惠能的纪念日里,树上竟结出六颗红红的佛荔,仿佛是六祖托荔树显灵,令我等叹为观止。站在树下,亦仿佛前朝即今朝,今朝亦前朝,一时不知今夕乃何夕。这是不是一种暗示,六祖惠能,仍活在今天,护佑着故土的悠悠山水,郁郁人丛?// 国恩寺里还有佛祖释伽牟尼的舍利子七颗。如此宝物在此地出土,岂不也是奇迹?那群山环抱下的云浮,水流如吟,青峰似画,又还是一片广大的静美,无市声嚣闹,无凡尘惊扰,确是风光无限。禅宗文化诞生于斯,想必有它的道理,亦想必这土地人文自有它的慧根隐隐藏住。
这地方胜迹还有很多,龙潭湖、佛荔园、藏佛坑、六祖故居……一一皆是美丽,又皆是历史文化的遗存,自然之景,人文之景,养眼养心。
我们分组下到各县乡,我在新兴组。所住宾馆,正在国恩寺下,旁边有广东省独一无二的“硫氢化物温泉”。夜来泡着温泉,山影树影是密,人影灯影是疏,唯觉得人世里有如此一方净土,好让我的骨头酥软,灵魂温暖。
我这一时就想,任何朝代,任何为政者,也包括任何草民,治国也好,生活也好,终极的目的唯有四个字:安居乐业。这安居之“安”,既是身安,亦是心安。云浮这个地方,照我看来,真可以安身,亦真可以安心。现代生活嘈嘈杂杂,人的欲望不断被刺激也变得纷纷扰扰,于是人类从内心深处渴望天人合一的自然家园,亦需要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云浮岂不正是这样的一个所在么?
两天后我们同云浮市的王书记与黄市长座谈。两位为政者年轻、专业、思路清晰,想要将云浮打造成“健康、生态、幸福的宜居城市”。这正合我的心思。云浮这地方,与其像珠三角其他城市那样发展加工业、制造业,不如发展有文化亮点的旅游业、绿色生态的农业和养殖业,将自身的山水风情、宗教文化以及历史人文同自然的资源加以提炼,形成周边城市人们来此放松身心的好所在,让人沉浸在山水田园里,也沉浸在禅文化同生命智慧的精神家园里。
云浮这个地名我在当地一问,有多种解释,但不管解释有多少,总之这地名让人遐想,让人产生美感同诗意。真的,这地名有一种少见的美。(《光明日报》2009年9月18日)
1.文章开篇描写了云浮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1)四下里的空气,是一种使人涤尽尘世之思的安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然之景,人文之景,养眼养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在描写云浮的“地方胜迹”时,在选材和组材上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一再写到云浮的“安谧”“静美”,体现了怎样的情感和追求?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描写了云浮天人合一的自然环境,突出了雨后的绿色与安谧。为下文介绍国恩寺并抒发感受做铺垫。(意对即可)
2.(1)雨后的空气中充满了负离子和植物的香气,又没有任何喧嚣,仙境般的环境可以使人忘却尘世间的一切烦恼。
(2)云浮自然环境的独特美丽和历史文化的深厚,可供修身养性。(意对即可)
3.详写国恩寺,对其相关历史、得名、环境等今昔情况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写叙述,而对其他“胜迹”,如“龙潭湖、佛荔园、藏佛坑、六祖故居”等则一笔带过,这样写既节省了笔墨,又突出了重点。(意对即可)
4.体现了对云浮近乎天人合一的人文和自然景观的由衷赞美,也体现了作者对宜居的自然与精神家园的向往,也暗示了对当今某些纷乱世相的厌弃。(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滑一刀”是酒城有名的外科大夫,“滑一刀”的大名叫滑儿。
滑儿出身贫寒,儿时家境极差。父母辛苦工作,勉强维持个不饿肚子。母亲操劳过度,在滑儿五岁的时候,得了重症。因无钱医治,只得在家硬挺着。母亲临终前,捧着滑儿的小手,放在嘴边轻轻地亲着,说:“孩子,长大了当医生,给老百姓治病。”又对滑儿的父亲说:“再苦再难,也要供滑儿上学读书。”父亲外出打工,把滑儿托付给堂兄。父亲愿意做最苦最累最脏的活儿,只要工钱给得高。
滑儿上学后,聪颖勤奋,成绩一直在学校里拔尖儿。考大学时,滑儿的成绩可以上最好的学校,可他却填报了一所医学院。他忘不了母亲临终前那期待的眼神,他也知道,如果当年家里有钱,母亲是可以去医院做手术的。
滑儿大学毕业,成绩优异,保送做了全国著名医学教授魏征的研究生。毕业后,滑儿放弃了考博和留在京城任教的机会,申请回到了阔别多年的酒城。
滑儿被分配在酒城医院。虽然滑儿是院里唯一的硕士生,但在论资排辈的医院里,滑儿只被分配去做些割阑尾之类的杂耍手术。滑儿对什么样的小手术都极端认真负责,对患者温暖有加,从不接受病人的吃请和红包。
滑儿参加工作第二年,出了一个事。当时省里的一位副省长到酒城农村视察工作,结果在崎岖的小路上发生了车祸,人被送到酒城医院时已昏迷不醒。病情危急,加之伤者的特殊身份,医院没人敢做主处置。院长只得向市急救中心求援,可无论是把病人送去还是等专家来,都有近两个小时的路程。滑儿是当班医生,查了病人的情况后果断地说必须立即手术,否则半小时后就来不及了。看到周围疑虑的眼光,滑儿自信地说,手术我来做,一切后果我来负责。
结果滑儿的手术做得很成功,从市里赶到的专家都啧啧称奇。病人也很快康复,临行前拉着滑儿的手说:“我看你就是名副其实的滑一刀啊!”“滑一刀”的名号很快传遍了酒城的沟沟坎坎。
酒城有了“滑一刀”,来找“滑一刀”看病的人越来越多。再重再难的病,只要让“滑一刀”划上一刀就能刀到病除,即使“滑一刀”划过一刀没能留住患者,患者家属也都无怨无悔,“滑一刀”每天都被手术挤得满满当当。有几次市里省里要调“滑一刀”,酒城人都排起长队阻拦,患者当街跪倒一片,声泪俱下。“滑一刀”也就留下了。“滑一刀”的手术越做越多,越做名声越大,传说也越来越神奇,就连省城的和外省的病人也慕名而至。
“滑一刀”的导师魏征专程到酒城来调研。魏征教授调阅了大量的病历,越看眉头锁得越深。傍晚,已经是副院长的“滑一刀”陪着导师在河边散步,看着沉默不语的导师,“滑一刀”说:“我知道老师不愉快的原因,有些手术是不需要做的,采取保守治疗的方案也会达到相同的目的。”魏征看了“滑一刀”一眼,缓缓地说:“你只顾自己痛快地划一刀,可这一刀带给一些患者原本不必要的痛苦和负担,你就心安理得?”“滑一刀”叹了口气,说:“老师,我何尝不知道这个道理,可我手中刀子的名气已经远远大于科学的道理了。”
第二天,魏征和“滑一刀”一起查房,对一位从外省来的病人家属详细说明了病情和治疗建议,说做手术意义不大,采取保守治疗更妥当些。没想到病人家属齐刷刷跪在“滑一刀”跟前,痛哭哀求,只要“滑一刀”给做了手术,什么后果他们都认了,不然就跪着不起来。魏征看着这场面,无奈地摇摇头。
没过几年,“滑一刀”的父亲患了顽疾。“滑一刀”向父亲说明了病情,建议采取保守疗法。父亲说:“滑儿,爹知道你说得在理。只是,你要是不给爹划上一刀,你就会背上不忠不孝的名声。爹不怕死,爹怕毁了你一世的名声啊。就算做做样子,你也得给爹划上一刀啊。”
“滑一刀”给父亲做手术时,手竟第一次发抖,虽然只是拉开一刀就又缝合上了。
“滑一刀”处理完父亲的后事,递交了辞职报告。没人知道他去了哪里,酒城留下的只有他手术刀的传奇故事。
刘建超《滑一刀》
小题1:请简要概括小话主人公“滑一刀”的性格特点。(4分)
?
小题2:“滑一刀”成功救治副省长后名气越来越大,请列举四个情节说明。(4分)
?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有何妙处?(6分)
?
小题4:媒体频频报道,现在许多大医院“专家号一票难求”,许多患者到医院看病“非专家不看,哪怕只是感冒咳嗽之类的小问题”;而文中 “滑一刀”却不得不做一些不该做的手术。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两种现象所产生的原因的理解。(8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聪颖勤奋,认真负责,果断自信,热情正直(2分)
立志学医,造福乡里,尊重科学,勇于反思。((2分)
小题1:1 找滑一刀看病的人越来越多。(1分)
2 市里省里要调滑一刀走,酒城人民排队阻拦。(1分)
3 省城的和外省的病人慕名而至。(1分)
4 惊动了导师魏征专程前来调研。(1分)
小题1:情节上:使故事情节完整,滑一刀不知所终,让故事充满传奇色彩,令人回味无穷。(2分)
人物上:滑一刀的离去,暗示了他勇于反思的理性精神,丰富了人物形象。(2分)
主题上:尾段简洁含蓄,名医滑一刀的辞职,可以引起人们对这种不正常的医疗现象的反思,从而深化文章主题。(2分)
小题1:
1 (从医生角度)医疗水平低下,引发人们的不信任感,转而迷信专家。
副省长车祸病危,人命危殆之时,医院却无人敢于主刀,只会等专家到来,说明我国基层医院医疗水平不高,人们不敢把性命托付给普通医生,只能相信专家,哪怕只是感冒咳嗽。(4分)
2 (从患者角度)盲目崇拜专家,缺乏科学(理性)精神。
某些病例勿需手术,保守治疗更好,但患者家属跪倒在地,但求专家一刀,一刀划过,死而无怨,说明当前有些患者及其家属缺乏基本的科学常识,无知盲目,一味迷信专家,以至于感冒咳嗽,也非专家不看。(4分)
选择其它角度,有理有据者也可以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