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2)楚天千里清秋,?。遥岑远目,?,玉簪螺髻。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李清照《声声慢》)
(5)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滕王阁序》)
参考答案:
小题1:不积跬步?不积小流
小题2:水随天去秋无际?献愁供恨
小题3:既窈窕以寻壑?泉涓涓而始流
小题4:满地黄花堆积
小题5:青雀黄龙之舳
本题解析: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跬”、“供”、“窈窕”、“壑”、“ 黄”、“ 舳”等。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小题1:请概括颔联中意象的特点与寓意。(2分)
小题2:诗歌中哪一联是主旨句?请分析这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波浪、风云的特点都是不平静(1分),寓意是唐朝战争风起云涌,国家不安宁(1分),令人伤心不已。(意思对即可)
小题2:颈联。(或“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1分)。诗人滞留他乡两年,哀伤落泪,表达了诗人羁旅的悲苦(2分);寄身孤舟,有家难归,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分)。(满分4,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 “江间”承“巫峡”,“塞上”承“巫山”,波浪在地而兼天涌,风云在天而接地阴,可见整个天地之间风云波浪,极言阴晦萧森之状。万里长江滚滚而来,波涛汹涌,天翻地覆,是眼前的实景;“塞上风云”既写景物也寓时事。当时土蕃入侵,边关吃紧,处处是阴暗的战云,虚实兼之。此联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局那种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和作者胸中翻腾起伏的忧思与郁勃不平之气。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国家沦丧囊括其中,波澜壮阔,哀感深沉。
小题2:颈联由继续描写景物转入直接抒情,即由秋天景物触动羁旅情思。与上二句交叉承接,“丛菊”承“塞上”句,“孤舟”承“江间”句。“他日”即往日,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此日在夔州,均对丛菊,故云“两开”,“丛菊两开他日泪”,表明去年对丛菊掉泪,今年又对丛菊掉泪;两开而字,实乃双关,既指菊开两度,又指泪流两回,见丛菊而流泪,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足见羁留夔州心情的凄伤。“故园心”,实即思念长安之心。“系”字亦双关词语:孤舟停泊,舟系于岸;心念长安,系于故园。从云安到夔州苦苦挣扎了两年,孤舟不发,见丛菊再开,不禁再度流泪,心总牵挂着故园。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回眸一笑百媚生,?。?(白居易《长恨歌》)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⑵?, 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惟有幽人自来去。?(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⑶世间行乐亦如此,?。?(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女娲炼石补天处,?。?(李贺《李凭箜篌引》)
参考答案:(6分)⑴六宫粉黛无颜色?小楼昨夜又东风?⑵出师未捷身先死?岩扉松径长寂寥?⑶古来万事东流水?石破天惊逗秋雨(1句1分,有错该句即不得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古今词语》云:“东坡贬在黄州,月独酌,回想被小人陷害,乃作《西江月》一词”)
(1)“夜来风叶已鸣廊”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分析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中“月明多被云妨”一句写的是眼前实景,却有更深的内涵。请品读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夜来风叶已鸣廓”,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中秋之际,西风飒飒,落叶萧萧。既烘托了悲凉的气氛,又引出了下句词人的迟暮之悲。 (意对即可)
(2)“明月”用以象征词人美好的理想和高洁的人格;“云”象征小人,明月多被云遮,含蓄地抒发了词人含冤被贬的愤懑之情。 (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11分)
江?上
董颖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注】董颖,大致生活在宋高宗绍兴初前后,一生穷困潦倒,迫于生计而常年奔走异乡。
小题1:诗歌的前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5分)
小题2:诗歌的最后一句构思巧妙,前人称之为神来之笔,请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动静结合(比喻)。视野尽头,水天相接,那秋色也一样的浩瀚无际;晴空无云,
澄洁明净,犹如一面平展的镜子;天空下正有一对白鸥在忽高忽低地上下翻飞,犹如飞扬的
雪花,为空旷的秋江增添了几分生机。这两句描写了一幅空阔苍茫、动静相间的江上秋色图。
小题1:诗人将细柳当成了倾诉对象,等你长大长高的时候,希望能够把小船系在你身上,
悠闲自得地在你浓密的绿荫下垂钓,而现在却不得不离开这里,继续为生计奔波。含蓄巧妙
地表达了自己对漂泊生活的无奈和安定生活的向往。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手法1分,景物分析2分,概括2分。
小题1:字面的意思2分,隐含的意思2分,表达的情感2分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