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客中初夏?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注]:熙宁二年王安石得到宋神宗支持,开始变法,司马光竭力反对,并于四年退居洛阳,此诗即写于他退居洛阳之时。
(1)、本诗写景有远景近景,有实景虚景。请分别指出,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3分)
(2)、这首诗是一首纯粹的写景诗吗?请加以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远景:南山;近景:葵花;虚景:柳絮;实景:南山,葵花。(1分)这些景物互相映衬,烘托,形象鲜明,境界恬静,(1分)表现出诗人怡然陶醉之情。(1分)(2)这是一首即景抒怀诗,(1分)联系背景可知诗歌后两句(1分)抒发了诗人的情志:我不是那随风飞扬的柳絮,自然不会人云亦云,附和王安石,(1分)我的一片忠贞爱君之心犹如那株向日葵。(1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题龙阳县青草湖①?
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②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①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青草湖”与洞庭
湖一脉相连,所以,诗中又写成了“洞庭湖”②湘君: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为
湘水女神
小题1:请对首句中的“老”字进行赏析。(5分)?
小题2:后人评说这首诗极有“太白遗风”。请指出唐温如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5分)运用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或融情于境),生动传神。不仅是洞庭湖被西风吹老,诗人自己也被无情的时光吹老,一夜发白,写出了诗人因秋风而生发的悲秋之意,迟暮之感。
小题1:风格特征:想象奇特,飘渺奇幻,浪漫色彩。(2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给分)
① 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如“西北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满船清梦压星
河”
② 意象奇特。将神话传说、梦境与自然景象组合起来构成一幅飘渺奇幻的画面。如“湘
君”“清梦”“星河”。(4分,每点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两句中一个“老”字不可轻易放过。秋风飒飒而起,广袤无垠的洞庭湖水,泛起层层白波,渺渺茫茫。那景象,与春日中轻漾宁静的碧水比较,给人一种深沉的逝川之感。诗人悲秋之情隐隐而出。但他故意不用直说,而塑造了一个白发湘君的形象,发人深思。传说湘君闻帝舜死于苍梧之野,追随不及,啼竹成斑,那是够悲切的了。而此时萧瑟之秋景,竟使美丽的湘君一夜间愁成满头银发。这种新奇的构想,更使人可以想象到洞庭秋色是怎样的触目惊心了。客观世界如此,诗人自己的迟暮之感、衰颓之意,自然尽在不言中了。一个“老”字,融情入景,真可谓达到神而化之的地步。关键是答出:拟人手法及效果“移情于物(或融情于境),生动传神”各1分,共2分。赏析3分,意思答对即可。
小题1: 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笔调轻灵,无一笔粘着,是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主要特色。诗人着意于真情实感的表现而并不拘守于形貌之似,因而写来不拘一格,超尘拔俗。无论写景叙梦,都有虚有实,惝恍迷离,诗境之缥缈奇幻,构思之新颖独特,为前人诗作所少见。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分条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漫感①
龚自珍
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己亥杂诗
龚自珍
少年击剑更吹箭,剑气箫心一例消。
谁分苍凉归棹后②,万千哀乐聚今朝。
注释:①此诗写于西北边疆动乱及东南沿海一带遭殖民主义者入侵之时。②分:料想。
【小题1】请找出《漫感》一诗的诗眼,并分析该诗眼的作用。(2分)
【小题2】两首诗都运用了“剑”“箫”的意象,这两个意象也被认为是龚自珍人生的真实写照。结合这两个意象,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诗人形象? (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诗眼为“惘然”(1分)。诗人从边疆局势写起,彼时边疆动乱,外乱入侵,诗人有匡正之志,却计无所出,“惘然”二字奠定了全诗低沉悲凉的基调(1分)。(或答“幽恨”为诗眼,言之成理亦可)
【小题2】剑是诗人的武器,是壮志的象征,也是悲恨情绪的寄托。箫,其音宛转悲凉,借以传达幽怨愤慨之愁绪。二者连用,展示了一个既拥有报国立业的雄心壮志,又饱含忧国伤时之幽情的诗人形象。(或:既有情致又有胆识、刚柔相济的诗人形象)
(诗人形象包含两方面特征。能结合具体诗句,紧扣诗人形象特征分析,每点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诗眼”,是指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有时是精炼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本诗的诗眼为“惘然”。诗人从边疆局势写起,彼时边疆动乱,外乱入侵,诗人有匡正之志,却计无所出,“惘然”二字奠定了全诗低沉悲凉的基调。(或答“幽恨”为诗眼,言之成理亦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解析:诗歌虽然不能像小说一样通过塑造完整的人物形象来传达诗人的思想情感,但根据诗歌中人物外貌、神态、举止的描写,把握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仍是很有必要的。只有整体把握了形象,才能更好地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本题中“剑”是诗人的武器,是壮志的象征,也是悲恨情绪的寄托。“箫”,其音宛转悲凉,借以传达幽怨愤慨之愁绪。二者连用,展示了一个既拥有报国立业的雄心壮志,又饱含忧国伤时之幽情的诗人形象。(或:既有情致又有胆识、刚柔相济的诗人形象)(诗人形象包含两方面特征。能结合具体诗句,紧扣诗人形象特征分析,每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题郑防画夹五首①(其一)
黄庭坚
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③。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③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1.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画,一面上烟雨笼罩湖面,天上掠过归雁;进而作者仿佛已由画境置身于现实的湖上,望着归雁,就想唤一条小船归去;突然,耳边响起朋友的声音:这是一幅画。于是作者才发现自己是将画境当作真景了。作者从画面引出真景,再从真景返回画境。(意思答对即可。)
2.不恰当。表面看,这首诗确有不合常理处,但其实十分高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欣赏画中景色而产生幻觉的一种独特感受,从而赞赏画的高度逼真。批评者却未能领悟诗的这种佳趣。(意思答对即可。如认为前人的说法恰当,只要言之成理,也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塞 下 曲
常 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注释】乌孙,西域少数民族。据说曾两度与汉和亲。
小题1:边塞诗大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这首诗独辟蹊径,赋予了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请你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3分)
小题2:“诗眼”是诗歌中最精练传神的字,这首诗歌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判断的依据。(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这首诗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中央朝廷与西域诸族的关系,历史上阴晴不定,时有弛张。作者却拈出了美好的和平之页加以热情的赞颂,让明媚的春风吹散了弥漫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4分)
小题1:诗眼是“静”,(1分)因为本诗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因此在前两句生动概括了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实后,第三句描绘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曾经是积骸成阵的兵家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宁静的生活。这种把今日的和平与昔时的战乱作明暗交织的深意,是通过“静”字传达出来的,因此说“静”是诗中之眼。(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边塞诗的主题作答。
小题1:常建的诗作,大多成于开元、天宝年间。他在这首诗里如此称颂和亲政策与弭兵理想,当是有感于唐玄宗晚年开边黩武的乱政而发的,可说是一剂针砭时弊的对症之方。诗歌一、二句平述史实,为全诗铺垫。三、四句顺势腾骞,波涌云飞,形成高潮。“天涯”上承“归去”,乌孙朝罢西归,马足车轮,邈焉万里,这辽阔无垠的空间,便隐隐从此二字中见出。“静”字描绘出曾经是积骸成阵的兵争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宁静的生活。结句“兵气”,犹言战象,用语字新意炼。不但扣定“销”字,直贯句末,且与“静处”挽合,将上文缴足。环环相扣,愈唱愈高,真有拿云的气概。诗人用彩笔绘出一幅辉煌画卷:战争的阴霾消散净尽,日月的光华照彻寰宇。这种理想境界,体现了各族人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崇高理想,是高响入云的和平与统一的颂歌。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