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7-31 20:49:5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选做题) 任继愈:每个学子都是他的学友 贾曼 任继愈先生赠给我的《老子绎读》,一直静静地摆放在书架触手可及之处。先生的手泽如新,可人已悄然远行。 2007年9月27日,我有幸赴京采访先生。那日也许是我特意说了一口绵绵亘亘的济南话,勾起了任老先生的思乡之绪,老人兴之所至,对着话筒,艰难而又快乐地吐出记忆中的乡音:“俺在济南上的小学,学校在贡墙根儿。”老人历尽八千里路云和月,依然保留着浓重的乡音乡语,让人听了,觉得格外动人。当时,任老的儿子任重,对父亲能说济南话,十分惊异,他说:“几十年来,从未听父亲说过家乡话。”于是,一屋子老老小小,开怀大笑。两年了,此番欢乐情景,似乎还是昨日之事,谁承想,这么短的时间里,健朗谦和的先生竟然去了。 那时先生已91岁,可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尚能拎着拐棍,乘车去离家不远的国家图书馆上班,上下楼梯坚持步行,不用人搀扶。在采访结束时,我真心实意地对任老说:我们知道您的“三不”规矩中,第一条就是“不过生日”,可我还是希望在您“茶寿”的时候,再来给您拍专题片,您一定要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过“茶寿”的哲学寿星。任老当场笑着应了。因为“茶”字拆开是一百零八,过“茶寿”是个吉利的话。 谈起他生活中经受的磨难和不公平,与许多疾言厉色声泪俱下的老人相比,任老自有一番沉浮于人世的不以为意,云淡风轻。 “文革”时,他被下放到河南干校改造。风灯雨屋、绳床瓦灶的生活,寒素不堪,可任老照旧淡然度日。虽然没有了深涩繁复的学问可做,可谁说一箪食、一瓢饮的居家日子,不是尽含禅意?那段日子里,任老目睹农民看病难的生活现状,他拿着医书,在自己的身上练就了针灸绝技,竟也成了大半个赤脚医生,医好了不少病人,备受乡人尊敬。人间冷了,人情还是温的好,世态炎凉里,任继愈对世事的婉转体念,是中国传统文化里斜逸而出的一枝白茉莉,在荒原冷雨里,默默地散发着馨香。我想,先生的这分受之坦然、得之安然的古道热肠,多半来自于他内心的稳定和丰富。而这种内心的强大,则得益于儒家对人生的清醒、理智的态度和“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的禅宗境界。 1975年,任先生从河南干校回京,长期的改造生活,使他目力有所不逮,回京不久,视网膜竟然脱落。突然间跌入一片黑暗中,先生依然心静如水。谈起那段岁月,任老说:“在上海治眼疾的时候,也不能闲着,我就学盲文,六个点的,我用手指头摸,认字。”他和一同住院的小盲童结成了忘年交,出院后,小盲童用盲文给他写信,他竟然也能读懂。 先生为人处世亲和平淡从容,我想,也来自于他对哲学的深悟。哲学是人生的学问,为万学之母。中国哲学里儒、释、道的融会,聚合在先生的身上,是对人情世事洞然于心,了然于目。 我们前去采访的时候,恰好敦煌研究会几位学人前去拜望任老先生。几天前这几位学人还曾去301?医院探望过任老的老友季羡林,他们告诉任先生:“8月初的时候,温总理去医院看望季老,特批季老第二天回北大……” 任老凝神听完老友季羡林的近况,便叮嘱这几位学人,要他们转告季老:“人年纪大了,不能因一时高兴而大意。”又说,“我现在坚持不在外面吃饭,你们劝他也不要去。” 对老友季羡林的担心,其言之切切,情之殷殷,不是一般社交场合的客套,而是深藏着对老友的牵肠挂肚,更沉潜着极深的阅世体念,还有着一位哲学老人的自律自省,让人佩服至极。 任继愈先生不愧是一位学行并重的哲人,他是真正做到了《老子》所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回归于朴。”也许正是因为拥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心态,老人在赠给我的《老子绎读》上写道“贾曼学友存”,让我见之心惊,因为我委实不敢与任老以学友相称。也许,对任老来说,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面前,每一个学子都是他的学友。 如今,我每每面对任老的题赠,更是见字如见人,读书做人不敢虚浮。 注:①任继愈(1916.4.15—2009.7.11),山东平原人,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②作者贾曼,山东电视台制片人。 1.开头第二段写任老先生“艰难而又快乐地吐出记忆中的乡音”这一细节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任老先生为人处世亲和平淡从容,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任继愈先生这样的文化名人,要写的角度会有很多,而本文在选材及表达方式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任老曾定下“不过生日、不赴宴请、不出全集”的“三不”规矩,请结合其心态、学识、修养,谈谈你对这“三不”规矩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体现了任老对家乡的思恋以及对家乡人的亲切情感;增强了纪实作品的真实感;再现老人的音容笑貌,加强了作者对任老的怀念哀悼之情。 2.在下放改造生活贫寒时照旧淡然度日;目睹农民看病难便自学医术为之医病;对自己的眼疾心静如水治病时学盲文;对老友季羡林的叮嘱;把年轻学子视为学友。 3.任继愈先生是文化名人,但本文没从学术角度过多论述,而侧重于其人生经历和为人处事方面的几个生活细节(生活琐事),在叙述描写中加以适当的抒情议论,表达了作者对任老的敬重怀念之情。 4.任老先生的“三不”规矩源于他的从容淡定心态,这种心态源于他内心的稳定和丰富,得益于儒家对人生的清醒、理智的态度和禅宗境界;也来自于他对哲学的深悟,儒、释、道三者的和谐统一。过生日、赴宴请、出全集,对有资历有地位有名气之人来讲,是当今的一种时髦一种约定俗成,无可厚非,但毕竟也是一种奢侈之风。任老先生以一位哲学老人的自律自省,坚守“三不”,体现一位真正对国家对人民做贡献人所拥有的朴素心态,令人敬重。(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一个永恒的教书匠一一季羡林 晚近,季羡林先生的头衔,除了教育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通常还有一项“国学大师”。为此,有人在报上陈辞,认为“季羡林的专业是佛学和梵文研究,算不上国学大师”。有人又撰文反驳,认为“传统国学的许多重大领域季羡林都涉及到了,绝对称得上是国学大师”。2007年5月,中央电视台拍摄季老的专题,拿我作陪衬,其间就提到了这段公案,问我怎么看。卑之无甚高论,窃以为,这事不值得争辩,在东西融会、环球一村的21世纪的今天,国学大师也者,既不应是一味钻故纸堆的冬烘先生,也无所谓荣辱褒贬。要我说,季羡林就是季羡林,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也是一个大有人格魅力的人。他的平凡,即如他所说,只是一个教书匠,至多再加一个写家;他的大有人格魅力,就在于亦儒亦释亦道,而又非儒非释非道,从心所欲,脱略形迹,无法取替,不可超越。这后八个字,是我自己加的,季先生生前若听到,一定不赞成。记得有一年,胡光利、梁志刚两位学兄出版《此情犹思一一季羡林回忆录》,在前言中写上“国学大师”“国宝级学者”“北大唯一终身教授”等词,季先生阅后,坚决要求删去。季先生说:“真正的大师是王国维、陈寅恪、吴宓,我算什么大师?我生的晚,不能望大师们的项背,不过是个杂家,一个杂牌军而已,不过生的晚些,活的时间长些罢了。” 2006年,第19届世界诗人大会在我国山东泰安召开,会上,季羡林、高占祥、李国彝三位被评为世界桂冠诗人。这又是一顶高帽。季先生在中学时,曾有“诗人”外号,说明他是喜欢诗的,是有这方面的素养的,但他一生发表之诗,据笔者所知,不会超过十首。季先生著作等身,身列作家之林,还自慊是票友。以不到十首诗的数量,荣膺世界桂冠诗人称号,他老人家肯定会感到惶恐。我没有猜错,一次见面中,季先生说了创作经过。季先生讲:“原本是泰安地区来人,说请我写一首诗,关于泰山的。我自幼景仰泰山,至今初衷不改,兴致一上,就动笔了。7月29日(2005年),温总理来,来得特早,我桌上摊着稿纸,没有收拾。总理问我最近在写什么,我说在写关于泰山的诗,并且念了开头几句。以后新华社就作了报道。再以后,你们都知道了的,我季某人忽然就成了桂冠诗人。”说到这儿,季先生转为“难得糊涂”,他说:“桂冠诗人不是随便戴的哦,他们这么做,只能使我脸红。” 笔者觉得,仅就94岁的老人,依然拥有这般创作活力,《泰山颂》就值得一读;在这一点上,季先生完全用不着脸红。季先生写完搁下,但一直未定稿,他自觉不够完善,到了2008年12月21日,97岁了,又拿出来修改,在一处添了三行24字:“万木争高,万卉争艳。争而不斗,和谐自然。天人合一,宛然实现。”其他几处亦有修改。这种“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精神,着实令人感动。 泱泱中华,特点是人多,人多思想杂,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许多议论,是颇为滑稽的。譬如有人转给我一篇文章.是从网上下载的,讽刺季老是官迷,理由是从杨绛的《我们仨》推测,那个想当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而最终没有当成的,估计就是季羡林。嘻嘻,胡为乎来哉!熟悉季老的人都知道,他对官场,一向敬而远之,了无兴趣。证以笔者的目睹:那还是上世纪90年代,一天,有老友自城内来见季先生,落座,喝茶,老友说起近来见了哪些哪些高官,禁不住眉飞色舞,唾星四溅。季先生干坐一旁,默然无语,待老友走后,只幽幽地说了一句:“他还很得意。”这一句就表明了季先生的心迹。即以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一职来说,倒的确有这么一回事:“文革”后,某要员曾建议季先生出任此职。季先生么,婉拒了。尔后,北大让他当副校长,他倒是痛快地应承。为此,有人曾当面讶怪:“为什么放着副部级的职位不要,却要这个副局级呢?”季先生说:“什么级别,我脑子里没想过这个!”一一他想的,就是当他的教书匠。 (节选自《文汇报》)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季羡林是一个平凡的人,他只是一个教书匠,至多再加一个写家;他一生发表的诗,虽然不超过十首,却又是一个大有人格魅力的人。 B.季羡林先生亦儒亦释亦道,而又非儒非释非道,从心所欲,脱略形迹,无法取替,不可超越。这正是“国学大师”应有的魅力和境界。 C.94岁的季羡林老人创作了《泰山颂》,97岁时,又拿出来修改,表明季先生为了避免名不副实而坚持修改文稿,也说明“文章不厌百回改”“佳作常从改中出”。 D.季先生拒绝出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一职,而痛快地应承北大副校长一职,说明季先生贵有自知之明,与其力不从心,不如扬长避短。
| E.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几处人们对季老先生的不一致的评价,然后把自己亲身经历的几件事情简要描述出来,虽未直接评论,但足以让读者了解季老先生的为人。 小题2:文中说:“季羡林也是一个大有人格魅力的人。”那么,他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画线的句子“这一句就表明了季先生的心迹”,说说表明了季先生怎样的“心迹”。(6分) 小题4:对于季羡林究竟算不算“国学大师”,作者没有直接评论。你读了本文以后,如何评价季羡林先生呢?(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E 小题2:(学识)学贯古今,知识渊博;(品质)诚实谦虚,严谨执著;超凡脱俗(答“清高”亦可),热爱教育。(6分。意思接近即可) 小题3:对官场,敬而远之,了无兴趣,清高脱俗;鄙视艳羡高官厚禄、投机钻营的人(或:鄙视那种爱慕虚荣之人);一心扑在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上,这显示了季先生为教育事业而献身的精神。(6分。意思接近即可,少一角度扣2分) 小题4:传统国学的重大领域季羡林先生都涉及到了,学识渊博;既不是一味钻故纸堆的冬烘先生,也无所谓荣辱褒贬;亦儒亦释亦道,而又非儒:!=释非道,从心所欲,脱略形迹;季先生著作等身,身列作家之林,还自谦为票j爻,他是一位不可超越的“国学大师”。(围绕以上几点展开即可,未结合文章内容,只是进行空洞评价,赋分减半)
本题解析: 小题1:A项更主要的是“平凡”;C项非“为了避免名不副实而坚持修改文稿”,实为治学严谨;D项非“有自知之明”“力不从心”,他想的,就是当他的教书匠。(5分,对一项给2分) 小题2:本题重点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此题要根据要求找到信息在文中的位置,然后总结概括出要点。 小题3: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对重要句子理解的能力。理解重要的句子要联系上下文,推敲出句子的含义。在对句子进行理解时,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对重要句子的含义的理解,若能把它放到上下文中去思考,去猜读,去推敲.问题常能迎刃而解。 小题4: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对文中某些问题探究、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这种题型重在学生自身的个性见解,并不是简单地亮明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的启发,或做出评价,而应有深度的阐述,有理有据,让人折服。要求观点鲜明、准确,理由充分,从文本出发。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 画 同 源 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术语,意为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关系密切,两者的产生和发展,相辅相成。对于书画同源这一中国艺术史的基本理论,其关注焦点在于书画同源的“源”字作何理解。 从文明产生之日起,人们便不可避免的产生对事物记载的需要,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从最初的结绳记事,逐步发展为以图记事,并最终导致了文字的产生。作为最古老的文字种类,甲骨文无疑是从最原始的图画发展成的一种具有高度概括力的记事符号,而这些字除包括象形与指事两种功能,更具有一定的绘画因素,这些图画文字随着人们对自身和客观事物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的发展,逐渐由图案化的形象符号演变为由线条构成的文字,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神奇瑰丽的书法艺术。而作为文字先祖的图画自是毫无疑问的成为兴起于书法艺术之后的独具东方气韵的中国绘画艺术的基石了。 对书画同源的 “源”字,除最初的起源一解外,还指书法与绘画在表现形式方面,尤其是在笔墨运用上具有共同的规律性。书法的用笔是中国画造型的语言,离开了书法的用笔,就很难言中国画,从而,中国画本身带上了强烈的书法趣味,国画的线条、墨韵,处处都透露出抽象之美,流露出其独立的审美价值。 中国书法与绘画艺术的追求,不仅在于其形式的美,更在于其蕴含的抒情的艺术意境,也就是说,书画同源之“源”不是仅停留于表面的表现形式、笔墨运用上的同源性,而是深入到书法与绘画艺术的神髓之中,具有相同的神髓、意境之源。传统中国画从“以形写神”、“遗貌取神”而成为表现“意象”的造型艺术,其追求重点并不在形、在貌,而在神韵之上,苏东坡就曾诗云:“论画贵形似,见与儿童邻。”故而绘画艺术中最具东方含蕴表现特色的写意画,无论写意山水也好,还是写意花鸟也罢,就是以贵在得其神髓而为世人所推崇;若画不能现其神韵,那就只不过是一纸水墨、淡彩而已,不能称之为画了。而书法艺术在创作时也往往要借物象以创意,并最终以文字本身抽象的形——笔划、间架、章法来表达意境,必须“得意而忘象”方可谓佳作。 随着文明的发展进步,文字、图画都不再仅仅是记录的工具了,而是成为了人们表达思想、直抒胸臆的桥梁,成为人们宣泄感情的工具。而书法与绘画艺术更是因为其作者的感情投入具有了更高层次的艺术价值,他们不再是死的作品,而成为其作者活的人生写照,成为了有“心”之物。 以清代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为例,其画竹,除了尽现竹清冷含蕴的神髓之美,也赋予其笔下的竹一颗心,将自己的品性与竹子重叠在了一起;其写字,也是同样将人生之感悟融入其中,所以“难得糊涂”才成为其书法的名篇。字如其人,画如其人,人的品性皆会融入其书画作品之中,书法与绘画艺术也因其作者而有了其各自品格。故此可得,书画同源,源自人心。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中国书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作为记录的工具性特点将会越来越淡化。 B.书法的用笔是中国画造型的语言,它使中国画带上了强烈的书法趣味。 C.中国书画追求抒情艺术意境,只有抛弃物象,才能达到“遗貌取神”“得意而忘象”的佳境。 D.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艺术史的基本理论,意为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关系密切,相辅相成。
|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甲骨文是最古老的文字种类,它除了具有象形和指事功能外,也具有一定的绘画因素,是属于图画文字。
B.中国的绘画艺术兴起于书法艺术之后,故中国画具有强烈的书法趣味,国画的线条、墨韵具有抽象之美。
C.中国写意山水和写意花鸟最具东方含蕴表现特色,它借助水墨、淡彩等来表现绘画内容的神韵而为世人所推崇。
D.中国的书法艺术也借助文字抽象的形来表达意境,郑板桥据此书写的 “难得糊涂”,才成为书法中的名篇。
小题3:“书画同源”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作出概括。(每条不超过12个字)(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1)都起源原始图画。(2)笔墨运用上有共同规律。(3)具有相同的神髓、意境。(4)都融入了感情、品性、人生感悟。(每答对1点的1分,共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主观臆断)
小题2:〖张冠李戴,错解原因,不是因为“中国的书法艺术也借助文字抽象的形来表达意境”,而是书写融入了人生感悟,郑板桥书写的 “难得糊涂”,才成为书法中的名篇〗
小题3: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蚂蚁王国:迷你版的秩序社会
云清
蚂蚁是地球上相当典型的社会性昆虫,它们的组织制度高度严密,群体中主要有雄蚁、雌蚁、工蚁和兵蚁。蚂蚁虽然各自所处的地位和身份不同,但自觉地各司其职,集体生活井然有序,和和睦睦,充满生机。
(一)
每到繁殖季节,众多的蚂蚁便开始进行“婚配”。蚁后受完孕,蚁王便撒手离世。然后蚁后脱掉翅膀,在产房中准备“生儿育女”,并在生产后抚育幼蚁长大。当新的群体中出现工蚁并初具规模时,蚁后的“统治”地位日益巩固。此时的蚁后俨然一位养尊处优的“女皇”,不仅喂养幼蚁的责任由工蚁承担,连自己的饮食起居也要由工蚁照顾。蚁后通常可以活十几年、生殖力也较强,所以总是可以做“新娘”,不断与“新郎”交配,繁殖后代。
蚂蚁的社会是一个母系社会,蚁巢中除了蚁后之外,雌蚁管理着整个蚁巢的正常运作。蚁后最初产下的卵中,雌雄比例相当,而蚁巢内雌蚁却比雄蚁多好几倍。这是雌蚁为了保持性别比例平衡、延续种群遗传优势,消灭了雄卵。
(二)
自然界中弱肉强食的现象比比皆是,而蚂蚁世界的战争,无法简单地用争夺配偶或获取食物来解释,它常常由某些掠夺成性的蚁群挑起,而被侵略的蚁群则要誓死保卫家园。
蚂蚁的军队同人类的军队一样具有兵种的分工,不仅有机敏的侦察兵和坚守岗位的哨兵,还有勇猛的特种兵。它们的武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冷兵器”,即头上一对坚硬的大颚,可以当做战刀来使用;一种是“生化武器”,它们可以通过喷射带腐蚀性的蚁酸,使敌手受伤,这种武器往往更为重要。蚁军作战时还有不同的策略,有偷袭,有防守反击,有乘胜追击,还有围追堵截。
(三)
正如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曾出现过奴隶社会一样,蚂蚁王国中也存在一种蚂蚁,它们靠掠夺、蓄养奴隶为生,这就是生活在南美洲的非常强悍的蓄奴蚁。在蓄奴蚁蚁群中,所有的工蚁无一例外都是兵蚁,英勇善战的蓄奴蚁非常不喜欢劳动,比如抚幼、造巢、觅食之类的工作。于是它们就进攻周围的邻居,把它们的蛹和幼虫抢到自己的巢内。这些幼虫和蛹注定长大后要成为“奴隶”,它们承担造巢、觅食、保洁、抚幼之类的繁重工作,由于苦命的“奴隶”寿命太短,蓄奴蚁只好不断发动战争,不停地掠夺“奴隶”以备奴役和使用。(选自《知识窗》)
1.下列关于本文第一部分有关内容的表述和分析,错误的一项为(? )
A.在蚂蚁王国,蚁王寿命比较短,短到见不到新生儿女,具体地说就是蚁后受完孕,蚁王便撒手离世。
B.蚁后通常可以活十几年,生殖力也较强,所以总是可以做“新娘”,不断与“新郎”交配,繁殖后代。
C.蚁后也是有翅膀的,但她受孕后脱掉翅膀,在产房中准备“生儿育女”,并在生产后抚育幼蚁长大。
D.当新的群体中出现工蚁时,蚁后便俨然一位养尊处优的“女皇”,不仅喂养幼蚁的责任由工蚁承担,连自己的饮食起居也要由工蚁照顾。
2.下列关于本文有关内容的表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为(? )
A.蚂蚁是地球上相当典型的社会性昆虫,它们的组织制度高度严密,由雄蚁、雌蚁、工蚁和兵蚁四种蚂蚁组成。
B.蚁后最初产下的卵中,雌雄比例相当,而蚁巢内雌蚁却比雄蚁多好几倍。这是雄蚁为了保持性别比例平衡、延续种群遗传优势,消灭了雄卵。
C.在南美洲有一种靠掠夺、蓄养奴隶为生的十分强悍的蚂蚁,人们称蚂蚁王国中的这种蚂蚁为蓄奴蚁。
D.蚂蚁世界的战争,无法简单地用争夺配偶或获取食物来解释,它由某些掠夺成性的蚁群挑起,而被侵略的蚁群则要誓死保卫家园。
3.下列关于本文有关内容的表述和分析,错误的一项为(? )
A.蚂蚁在战争中可以通过喷射带腐蚀性的蚁酸,使敌手受伤,这种“生化武器”往往比它们的“冷兵器”更为重要。
B.在蓄奴蚁蚁群中,工蚁无论多么优秀都是工蚁,蓄奴蚁是地地道道的好战分子,它们非常不喜欢劳动,比如抚幼、造巢、觅食之类的工作。
C.蚂蚁的军队同人类的军队一样具有兵种的分工,如侦察兵、哨兵、特种兵,一样具有作战的策略,如偷袭、防守反击、乘胜追击、围追堵截。
D.管理整个蚂蚁王国的不是雄蚁,而是除了蚁后之外的雌蚁,它们在蚂蚁王国中的地位非常高。
参考答案:1.D
2.C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的题。
网开三面
红?苇
往往是在环境不能再承载的时候,才会想起环保;往往是在华南虎已经灭绝、中华鲟接近灭绝的时候,才会开始环保。许许多多环保宣传采用的策略是“恐吓”式的:如果再不节约用水,设想地球上只剩下最后一滴水,想一想,都会令人生畏;如果碳排放再没有节制,温室效应会融掉南极冰山,想一想,就会想到电影《2012》。
古人的环保不是这样的——就姑且把古人一些做法也称作环保吧。商代的汤,有一次到郊外散步,发现有人在张网捕鸟。让汤感到惊讶的是,其所张之网,不是一张,而是四张,有从四面八方合围之势。对于鸟来说,就只有进的道,再也没有逃生的路了。
尤为可恨的是,那位捕鸟的人还在那里念念叨叨,让天下所有的鸟都进入我的网中,而且是越大越好,越肥越好。是可忍,孰不可忍,这激起了汤的怜悯心肠。他感叹道,这样捕鸟,那不是要把天下的鸟一网打尽吗?就下令把四面中的三面撤下去。捕鸟人赶忙把三面网撤下,他口中念叨的词也颇为识相地变了——想往左飞的就往左飞,想向右飞的就向右飞,那些命不好的就飞到我网中吧。
在环保问题上最早采取“政府行动”的是子产。那是鲁昭公十六年的时候,九月,郑国大旱。派大臣到桑山上搞祭祀活动,向老天祈雨。这些大臣祭祀完毕,看到天还不雨,就砍了山上的一些树。这让子产非常生气。他这样说,祭祀山神,应该在山上植树造林;现在反而到山上砍伐树木,这简直就是犯罪。结果屠击、祝款、竖柎这三位就成为中国第一批因“环保”问题而被罢官夺邑的官员。
孔子在“环保”问题上也坚持自己的做法。《论语》中说孔子是“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就是说孔子偶尔也钓钓鱼,但不会用大网去捉鱼;孔子也会打鸟来提高射艺,但不会打已在树巢中归宿的鸟儿。钓鱼与射击飞鸟,那是君子陶冶性情的活动,用大网捕鱼,是贪夫的谋利之举,而偷袭已经入?睡的归鸟,就是乘人之危、欺负弱者的行为。这不是英雄所为,更非君子之行。
在“环保”问题上,曾子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夫子曰:‘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这就把“环保”问题提高到“孝”的高度来认识了,也就是要以君子姿态,合适合宜地来对待身外的动植物。
总起来说,“恐吓”式的环保也比不环保要好。但“恐吓”式的环保与出于仁德之心的环保,是两个环保。“恐吓”式的环保太过功利,我还是喜欢“兼爱”“推恩”式的环保,这使人胸襟开阔,气度高远。
其实,世人对于姜太公有着深深的误读。因为姜太公在渭水上用直钩钓鱼,被文王发现重用了,就说姜太公直钩钓鱼,钓的其实是文王,这就有点太武断了。这或许真的就是他老人家自娱娱人的行为艺术呢,这种可能性倒是非常大的。
不管怎样,网开三面与直钩钓鱼,都可看作是人类向大自然发出的友好信号吧。
1.作者对“恐吓”式环保持什么态度?为什么持这种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环保角度分析,文中商汤、子产和孔子、曾子的看法或做法有哪些异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大量引用古人“环保”的主张和做法起到了哪些作用?为什么有时直接引用,有时又间接转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态度:肯定其出发点,但不赞同其策略。
? (2)原因:①肯定其出发点,是因为它毕竟是有利于环保的,“比不环保要好”。②不赞同其策略:是因为它太功利化,只能浅层次地、暂时地解决环保问题(或“只能让人从危害上认识到‘?不能’破坏环境”),而不能从根本上、可持续地解决环保问题(或“而不能从胸怀、气度上认识到‘应该’保护环境”)。
2.(1)相同点:他们都是富有仁德之心的“兼爱”“推恩”式环保。
? (2)不同点:①商汤、子产运用的是权力,采取的方法是强制执行——商汤明令整改(撤下三面网),子产严厉惩处(罢官夺邑)。②孔子、曾子运用的是思想,采取的方法是提倡引导——孔子遵守“君子之行”,曾子主张“君子姿态”。
3.(1)作用:①古人的“环保”是“兼爱”“推恩”式的,它与今人的“恐吓”式环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②启发今人对“环保”作深入的思考。③有力地支撑了作者对“环保”的观点和看法。
? (2)“直接引用”是为了增强论据的确凿性、可信性,“间接转述”是为了增强文章的活泼性、可读性。(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