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八)
A.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它先于理智而产生,但在理智发达之后,情感又会受到理智的驱遣。 B.艺术是情感的流露,它也有群性和个性之别,讲究寓整齐于变化,但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 C.诗歌从四言、五言到七言,从古、律、绝到词,体现的是形式的变化,但它们在音节上都讲究格律,体现的又是诗歌的共同特点。 D.“从心所欲”和“不逾矩”是一对矛盾,艺术家要打破这个矛盾,做到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以偏概全,不是“都从”,而是“大半”从格律入手
小题2:理解错误,“情感又会受到理智的驱遣”错误,应该是“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
小题3:无中生有,“道德与艺术常常是相关联的,道德境界高的人往往也能在艺术上达到较高的境界”文中无处体现
点评:一、本文既能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给学生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二、题目难度适中,命题规范。三、但是三个小题的考点有重复之嫌,这是本道题的美中不足之处。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翻浆
毕淑敏
那年,我从西藏回家,搭了一辆运送旧轮胎的货车,颠簸了10天,到了一处戈壁。正是春天,道路翻浆。?突然一根土柱,遮挡了银色的车灯。“你找死吗?”司机破口大骂。
我这才看清是一个人。浑身是土的人。他穿着一件尿碱黄色的旧大衣,拎着一个姜黄色的破袋子,袋口绑着一缕骆驼黄色的绳子。
“我不是找死。我要搭车。我得回家。”
“不搭!你没长眼睛吗?司机楼子已经坐满,哪有你的地方!”司机愤愤地说。
“我没想坐司机楼子。我蹲大厢板就行……我爱人生孩子了……没有奶……我到场部好不容易借到点小米……赶不回去,孩子就饿死了……。”
为了那个女婴,我一咬牙说:“你上车吧。”他立即抱着口袋往车厢上爬,“谢谢谢……谢。”
夜风在车窗外凄厉地呜叫。司机说:“我有一个同事,一天突然消失了。原来是个知青,化装成可怜的人,拦了师傅的车。上车后把师傅杀死,甩在沙漠,自己把车开回了上海。从此我们车队绝不搭任何不认识的人。”
我立刻心里一沉。我找到司机身后小窗的一个小洞,屏住气向里窥探。
朦胧的月晕中,那个土色的男子如一团肮脏的雾,抱着头,龟缩在起伏的轮胎里,每一次颠簸,他都像遗弃的篮球,被橡胶击得嘭嘭作响。
“他好像有点冷。别的就看不出什么了。”我说。
“再仔细瞅瞅。”
这一次,我看到搭车人手脚麻利地搬动着我的提包。“哎呀,他偷我东西呢!”
司机狠踩一脚油门,车就像被横刺了一刀的烈马,疯狂地弹射出去。车速接近极限。我从小洞窥探,那人仿佛被冻僵了,弓着腰抱着头。我的提包虽已被挪了地方,但依旧完整。
我把所见同司机讲了,他笑了,说:“这就对了,他偷了东西,原本要跳车的,现在车速这么快,他若是跳下去就是找死。他不敢动了”
路面变得汹涌澎湃,车速减慢了。大厢上的人也很灵敏地觉察了速度的变化,不失时机地站起身,重新搬动了我的提包。
司机说:“扶好你的脑袋。”在他的右脚残忍地踩下去的前一秒,我双腿紧紧抵地,双腕死撑面前的铁板……
不用看我也知道,那个大厢板上的男人,在这突如其来的急刹车面前,几乎被卸成零件。“最低也是个脑震荡。看他还有没有劲头偷东西。”司机踌躇满志地说。
那男人艰难地在轮胎缝里爬,不时地用手抹一下脸,把一种我看不清颜色的液体弹开……他把我的提包紧紧地抱在怀里,摆弄着拉锁上的提梁。那边,他扎在小米口袋上的骆驼黄绳子,已经解开,就等着把我的提包里的东西搬进去呢……
“到了。”司机干巴巴地说。到兵站。这是我们今晚的宿营地,那个贼娃子住的村还要往沙漠腹地走10公里。
那个人挽着他的黄口袋,像个木偶似地往下爬,狼狈地踩着轱辘跌下来,跪坐在地上。不过个把时辰,他苍老得分辨不出年龄了。除了原有的赭黄之外,脸上平添了青光,额上还有蜿蜒的血迹。
“学学啦……学学……”他的舌头冻僵了,把“谢”说成“学”。
他说:“学学你们把车开得这样快,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在赶路,怕我的小女儿喝不上米汤,现在到天亮前,我赶得到家了……学学……”他抹一把下颌,擦掉的不知是眼泪、鼻涕还是血。
看着他准备赶路的蹒跚身影,我不由自主地喝了一声:“你停下!”
“我要查查我的东西少了没有。”我很严正地对他说。司机赞许地冲我眨眨眼睛。
那个土黄色的人孤独地面对我们,脖子柔软地耷拉下来,不负重荷的样子。我爬上大厢板,我看到了我的提包,它像一个胖胖的婴儿,安适地躺在黝黑的轮胎中。不放心地摸索着它,每一环拉锁都像小兽的牙齿般细密结实。
突然触到鬃毛样的粗糙,我意识到这正是搭车人袋子上那截失踪的鬃绳。它把我的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厢的木条上,像焊住一般结实。
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
(选自《毕淑敏文集》,有删改)
【注】翻浆,指春暖解冻的时候,地面或者道路出现裂纹并渗出水分和泥浆。
小题1:文中描写搭车人“孤独地面对我们,脖子柔软地耷拉下来,不负重荷的样子”,为什么会“不负重荷”呢?(4分)
小题2:文中三次写到“骆驼黄的绳头”,这样写分别有何作用?(5分)
小题3:“我”与司机这两个形象有什么共同点?作者这样写的创作意图是什么?(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不负重荷”一方面指搭车人的劳累、伤痛难以忍受,另一方面指搭车人难以忍受自己一番好心却被被误解的痛苦。
小题2:第一次写“骆驼黄的绳头”,是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第二写“骆驼黄的绳头”,是情节的发展。通过写“绳头”的失踪,写出了“我”的判断——“他”是个贼,也为后面我要检查作铺垫。第三次写“骆驼黄的绳头”,是情节发展的高峰与结束,揭露出出人意表的结局,从而完成小说人物的塑造,揭示主题。
小题3: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我”和司机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戒备心、不信任感。作者这样写,意在反映当下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缺乏沟通的社会现象,并对此加以鞭笞。
本题解析:
小题1:4分
小题2:略
小题3:6分,第一问2分,“戒备心”、“不信任感”各1分;第二问“反映当下社会现象”2分,“鞭笞”2分。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看护父亲的孩子
[意]亚米契斯
一个春雨绵绵的早晨,一个满身泥水的乡下孩子,来到那不勒斯市一家著名的医院门口,递了一封信给看门人,说要找他入院不久的父亲。看门人瞥了一眼信的大致内容,就叫了一个护士领孩子过去。
看着病人的样子,孩子哭起来。病人很瘦,头发变白了,胡须变长了,肿胀的脸又青又暗,皮肤像要破裂似的发亮,眼睛变小了,嘴唇变厚了,全然不像父亲平日的模样。呼吸很微弱,只有额头轮廓和眉毛还有点像父亲。孩子叫着:
“父亲!父亲!认得我吗?我是西西洛!母亲不能来,叫我来照顾你。请看看我,跟我说句话吧!”
病人看了孩子一会儿,又闭上眼睛。
“父亲!父亲!你怎么了?我是你的儿子西西洛啊!”
正胡乱想着,有人用手轻轻拍他的肩膀,抬头一看,原来是医生。“不要担心,他脸上发丹毒了。虽然病情很厉害,但还有希望。你要细心照顾他!你在这里真是再好不过了。”
从此,西西洛就细心照顾起父亲。病人常常看着西西洛,好像不很清醒,不过注视他的时间慢慢变长了。当西西洛用手帕捂着眼睛哭的时候,病人总是凝视着他。有一次嘴唇微动,好像要说什么。他昏睡之后清醒一点儿的时候,总是睁开眼睛寻找看护他的人。西西洛自己也很高兴,把母亲,妹妹们的事情以及平时盼父亲回国的情形都说给他听,又用深情的话劝慰病人。
到了第五天,病人的病情忽然加重,护士送来的药和食品,只有西西洛喂他才肯吃。
下午四点钟西西洛依旧独自流泪,忽然听见屋外有脚步声,还有人说话:“护士小姐!再见!”
这使西西洛跳了起来,激动地抑制住叫喊的冲动。
一个胳膊上缠着绷带的人走了进来。西西洛站在那里,发出刺耳的尖叫──“父亲”!那回头一看,也叫起来:“西西洛!”箭似的跑到他身旁:
“啊!西西洛,这是怎么回事?你认错人了!你母亲来信说你已经来到医院了,快把我担心死了!西西洛!怎么这样憔悴?我已经好了,母亲、孔赛德拉、小宝宝都好吗?我正要出院!天呀!竞有这样阴差阳错的事!”
西西洛想说家里的情况,可说不出话来。
“走吧!我们今晚还能赶到家。”父亲拉他走,可西西洛一动不动,却回头看着那病人。病人也睁大眼睛注视着西西洛。西西洛从心里流出这样的话来:“别急,父亲!请等一等!我现在不能回去。我在这里住了5天,已经把他当作你了。我那么爱他,你看他看我的眼神!他不能没有我。父亲!请暂时让我留在这里吧!”
父亲犹豫不决,看看儿子,又看看病人,问周围的人:“他是谁?”
“跟你一样,也是个农村人,刚从国外做工回来,恰好跟你同一天住进医院。进来的时候不省人事,话也不能说了。家里人好像不在附近。他准是把你的儿子当成自己的儿子了。”
病人仍看着西西洛。
“那么你留在这里吧,善良的孩子。我先回去让你母亲放心。这几块钱你当作零用。再见!”父亲说完,吻了儿子的额头就走了。
西西洛回到病床旁边,病人似乎安心了,西西洛不离病人半步,病人也紧紧盯着西西洛,吃力地动着嘴唇想要说些什么,眼神也很和善,只是瞳孔渐渐缩小而且渐渐昏暗起来。西西洛紧紧握住病人的手,病人睁开眼,看了看西西洛就闭上了。
“他去了!”西西洛叫着。
“回去吧,善良的孩子。神会保佑你这样的人的,你将来会得到幸福的,快回去吧!”
护士把窗台上养着的花取来一束交给西西洛:“没什么可送你的,请收下这花当作纪念吧!”
“谢谢!”西西洛收下花,擦着眼泪。“但是我要走远路,花会白白枯萎的。”说完将花撒在病床四周,“把这花留下当作纪念吧!谢谢医生和护士小姐!谢谢大家!”又对着死者说:“再见!”
忽然不知道该如何叫他,西西洛想了一下,就用几天来已经习惯的称呼说:“再见,父亲!”说着取出衣服包,打起精神,缓缓走出去。
外面天亮了。
(摘自《精品小说》,有删改)
小题1:明明是西西洛认错了父亲,作品为什么还以“看护父亲的孩子”为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小题2:小说首尾都有一段精短的景物描写,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4分)
小题3:文中对病人有两处关于嘴唇的动作描写:①“有一次嘴唇微动,好像要说什么。”②“吃力地动着嘴唇想要说些什么。”病人到底要说什么?试作探究。(4分)
小题4:这篇小说描述了乡下孩子西西洛在医院看护父亲的故事,情节安排十分精巧,试作分析。(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文章从西西洛急着赶去看护父亲写起,行文处处紧扣西西洛对父亲的细心照顾和看护,特别是得知认错了人竟然还选择了留下,明知不是自己的父亲竟然还以“父亲”称呼,(2分)这些情节都充分表现了西西洛的善良、充满爱心的美好品质,进而表现出小说的主题。(2分)
小题2:开头“一个春雨绵绵的早晨”,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天气情况,烘托了主人公焦急、忧虑的心情。(2分)结尾“外面天亮了”象征着主人公崇高的思想境界给人们带来的美好感觉,使小说的主题得到了升华。(2分)
小题3:①你真是我的儿子吗?我怎么觉得你好像既熟悉却又十分陌生?到底是我病糊涂了,还是你认错人了呢?真是你吗,我的孩子?这是怎么回事呢?(2分)
②谢谢你了,善良的孩子!谢谢你这些天的照顾!谢谢你在我生命的最后时刻给了我亲人般的温暖!我就要走了,真不知道该怎样感谢你。回去吧,孩子,愿神保佑你,愿你幸福!(2分)
小题4:小说的情节发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十分精巧。西西洛悉心照料并且为之悲伤落泪了五天的“父亲”竟然不是自己的父亲,得知认错了人竟然还选择了留下,明知不是自己的父亲竟然还以“父亲”称呼,都出人意料。“看门人瞥了一眼信的大致内容,就……”“全然不像父亲平日的模样”“病人看了孩子一会儿,又闭上眼睛”“病人总是凝视着他”,以及西西洛的善良和爱心都使情节发展又在情理之中。(8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考生对小说标题的作用的把握,首先从题干来看,标题暗示了故事情节,去医院是为看护父亲,在不知道病人不是自己自己父亲前,他把病人当自己的父亲细心照料,认错后还是悉心照看,并仍以“父亲”来称呼对方。其次从文本来看,标题反映人物性格品行,表现了西西洛的善良、充满爱心。最后可知,标题表现了小说主题。
小题2:此题考查考生对小说首尾景物描写的作用的把握。考生应对景物描写的作用了然如胸,再分别分析开头和结尾景物描写的作用。开头写到“春雨绵绵的早晨”,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天气情况,烘托了人物的内心情感。结尾“外面天亮了”突出了文章的主题,象征着主人公崇高的思想境界给人们带来的美好感觉。
小题3:此题看上去虽是对人物动作、语言等的分析,实则是考查考生对小说情节和病人心理活动的把握。探究时要符合小说的情理,如①处应表现病人狐疑的心理,②处应表现病人感激的心理。
小题4:此题考查考生对小说故事情节的精巧之处的把握,首先要把握得是小说中的几个意外,即通常所说的出乎意料之处,而这样的情节安排在小说中通常是所暗示的,它会变得合乎情理。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桃花坞木刻年画
⑴在苏州众多的传统民间工艺里,桃花坞木刻年画,是一个值得苏州人骄傲的文化符号,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美术史、民俗史上确立了它应有的地位。桃花坞年画不仅广泛流传于全国,而且流传到日本、英国和德国,特别是对日本的“浮世绘”有相当影响,被誉为东方古艺之花。
⑵明朝中叶的苏州是富庶的江南名郡,商业繁荣,风景秀丽,人文荟萃,除文人书画异常活跃外,还聚集了一批民间美术匠师。富裕的苏州人讲究生活情趣,家中悬画,随月令不同而更换,年节风俗更是丰富多彩,这些都为年画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清雍正、乾隆年间是桃花坞年画最繁盛时期,这里聚集着数百名画工和印刷工匠。清末战乱,桃花坞年画的生产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此后一直萎靡不振,到民国末年只剩下鸿云阁、王荣兴等两三家。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才由政府组织艺人成立“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社”,在整旧创新方面,有了很大进展。近年来,桃花坞年画以苏州小桥流水、黑瓦白墙、枕河人家、民风民俗等作为主要题材,既体现了年画的拙朴,又有很高的艺术趣味。
⑶桃花坞年画继承了明代精湛的分版分色套印技术,一幅年画作品,由构思、起稿到完成,经过画稿、刻版、套印等步骤,工序繁多复杂。画师画出白描稿,刻工刻出墨线版和色版,一般分为红、黄、蓝、绿、紫五色,印刷工负责印刷。画师创作的图画要适宜雕刻,线条清晰,画稿要求构图丰实饱满,形象简洁生动,富有民间木刻版画的装饰趣味和审美情趣。
⑷桃花坞年画的题材有祈福迎祥、驱凶避邪、时事风俗、戏曲故事,可谓“巧画士农工商,妙绘财神菩萨;尽收天下大事,兼图里巷所闻”。如《姑苏阊门图》生动地再现了苏州的市井生活。《黄金万两》为商贾所欢迎的题材之一。《玉堂富贵》中多是“落难公子做状元,小姐私会后花园”的故事。
⑸旧时卖年画,往往在新年前后,肩贩们把年画背在肩上走村串镇,每到一地,油纸一铺,年画一摊,有说有唱,十分生动。这些唱词各有传授、或祖传、或创新、唱腔也不尽相同,唱词大多使用苏州方言俚语。如《老鼠娶亲》唱词有“年三十夜里闹嘈嘈,老鼠做亲真热闹。格只老鼠真灵巧,编掮旗打伞摇了摇。格只老鼠真苦恼,马桶夜壶挑仔一大套”。通俗诙谐,成为颇具特色的节俗文化现象。
⑹不同的地方贴的年画各不相同。大门由门神秦叔宝把守,客厅则多贴《花开富贵》,卧室挂的是《麒麟送子》,书房里则贴《五子夺魁》。悬挂年画要随月令不同而更换,各有各的名堂,内容也从门神衍生出了其他民俗风物的题材,像祈福迎祥的《天官赐福》,刻画时事风俗的《春牛图》等。
⑺从久远历史中走来的桃花坞年画,一路风尘,一路辉煌,送走一个个旧岁,迎来一个个新春,它寄托着吴地百姓祈福的夙愿,演绎着苏州民俗百态的变迁。
⒖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桃花坞木刻年画这一传统民间工艺,是一个值得苏州人骄傲的文化符号,而且因其在国外的广泛影响,被誉为东方古艺之花。
B.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清朝和民国末期,桃花坞木刻年画的生产遭到了很大破坏,此后在很长时间一直萎靡不振。
C.桃花坞年画继承了明代精湛的分版分色套印技术,工艺精湛,和民间木刻版画有着很多相同的装饰趣味和审美情趣。
D.卖年画时,肩贩们使用苏州方言俚语说唱的通俗诙谐、颇具特色的唱词为桃花坞木刻年画更增添了一种节俗文化气息。
⒗桃花坞木刻年画有哪些独特之处?请分条概括。(6分)
?
⒘从文中看,桃花坞木刻年画在苏州发端、发展的原因是什么?(6分)
?
参考答案:⒖B
⒗①流传广泛,影响大;②工序繁多复杂;③图画线条清晰,构图丰实饱满,形象简洁生动;④题材多样;⑤讲究不同的地方张贴不同的年画。
⒘(6分)①地方经济富庶使苏州人讲究生活情趣(精神需求);②文人书画异常活跃;③大批民间美术匠师聚集于此;④政府组织艺人对年画整旧创新。
本题解析:⒖“在民国末期,桃花坞木刻年画的生产遭到了很大破坏”, 原文中没有此说法。
16.无
17.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简答题。(选做一题)( 5分)
(1)?(王夫人)凡有了大事,自己主张,将家中琐碎之事,一应都暂令李纨协理。李纨是个尚德不尚才的,未免逞纵了下人,王夫人便命探春合同李纨裁处。《红楼梦》
请简述探春“裁处”了哪些府内的事务?
(2)?这样一个美女,娇艳,纯真,妩媚,却又如此纤弱,竟这样诚心诚意地跑来援救一个惨遭横祸、奇丑无比、心肠歹毒的家伙,这也许是世上感人肺腑的一幕了,尤其发生在耻辱柱上,这真是无与伦比的了。所有的民众无不为之感动,一齐鼓掌并高呼:“妙极了!妙极了!”《巴黎圣母院》
这个美女是谁?请简述“世上感人肺腑的一幕”的故事情节。
参考答案:(5分)(1)探春的亲娘舅死了,她按制度行事赏银二十两,母女大闹一场(1分)。探春废除不必要的开支,取消宝玉等人上学的点心、纸、笔的费用和每个姑娘每月的头油脂粉费(2分),并委派园中婆子.媳妇分别承包各项事物,得到了大家的拥护(2分)。(2)爱丝美拉达。(1分)被判为强抢民女罪的卡西莫多,被带到广场上当众鞭笞。(1分)跪在烈日下的卡西莫多口渴难熬,他向士兵和围观的人群高喊要水,回答他的却是一片戏弄和辱骂。(2分)这时,美丽的爱丝美拉达不计前嫌,分开众人,把水送到卡西莫多的嘴边。(1分)
本题解析: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回想小说的主要情节,然后在整体理解文意的前提下分析每一项。平时一定要熟读名著,对于大纲要求的篇目,有时间时就要反复读,只有熟到一定的程度,类似题目才能应对自如。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