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7-31 21:29:1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 ?春 ? ?穆?旦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 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迷惑着的 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 你们被点燃,却无处归依。 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 一九四二年二月 1.下列各项中,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节“绿色的火焰”喻指春天,次句中的“他”当指所有热爱春天的人。 B.“欲望”既表明春天带来的生机勃勃,同时也暗示春天必将引发一些盲目的冲动。 C.“紧闭的肉体”指年轻心灵的封闭。 D.“你们被点燃,却无处归依”,青春使年轻的生命激情澎湃,但也使他们面临某种无奈与尴尬。 2.下列各项中,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表面上看,由于视角的不停变换,诗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便松散得近乎“凌乱”,殊不知,这种“凌乱”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B.“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暗指自然界中的春天已经来临。 C.作者以双重的视角来审视、剖析笔下的春。 D.最后一节,诗人一语双关将自然界的春天与生命的春天融为一体,指出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各自都将经过一番痛苦的蜕变而脱胎换骨“伸入新的组合”。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这里运用比喻的方法,把小草的欲望即洋溢着的春意写成一片绿色的火焰,并运用拟人的方法写出小草的勃勃生机。 B.“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这里运用倒装的句式说春天来了,带来了万物复苏。一个“伸”字,形象地说尽了花朵无穷的欢乐。 C.“你们被点燃”以下几句诗,写“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从压抑到释放过程的情景,展示了青春在灵魂深处的跃动与诱惑,使人们更感受到春的撼动力量。 D.诗的第一节主要写客观的春意,第二节主要写主观的感受,全诗将官能的感知与理性的思?维交织成为生命的交响乐章,使人们感到一种强烈的美。
参考答案:1.C 2.B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小山村 小山村,树绿水清,开门见山,山路弯弯,早有鸟儿啁啾,晚有山雾缭绕。虽然远离城市,缺乏城里的物质文明,可他们却也一代代地繁衍了下来。 小山村是和谐的。小山村有一个杂货店,这就是城里的百货商场、超市;小山村有个肉摊,这就是城里的菜市场;小山村有一个小酒馆,这就是城里的饭店酒家;小山村有间小屋,小孩在这里认字,这就是城里的学校;小山村还有一个卫生室,这就是城里的医院。而我的故事,就是在这个卫生室里发生的。 医生的拿手技术是治疗各种疼痛,凡腰痛腿痛手脚痛及各种无名肿痛,经他治理,没有不好的,这是他祖上传下的绝技。到了医生手上,已传了四代。几代人都有着极好的口碑,为人解痛,不图不取,一家人始终住着那座低矮小瓦房。不过小瓦房也没什么不好,小村人也全都住这种小瓦房。 当然,既是小山村独家医院,只凭一个单方是不行的,见天有几个这样的病人?多数是感冒发热伤风咳嗽,于是,医生也就附设了内科外科儿科妇科,这样每天看病抓药的人就门庭若市了。 不管怎样,医生总是有条不紊地工作,他在门口设个排队处,那排队方式竟也独特,每人一块瓦片,或正方形或长方形或不规则形,上面也用瓦片写着一个号。瓦片做笔,瓦片做纸,写出的号码倒也清晰可辨。每次进来一个人,只要你拿出瓦片,那号码是不会错的,依次顺序,不乱不弃。来的都是本村本乡,再急也得排队,除非别人主动让你,否则还真不好意思插队。 这天来了辆小轿车,贼黑贼黑的,一直开到了卫生室门口。车里下来一个年轻人,再打开右边的门,扶出另外一个人。被扶的是个上了年纪的男人,头发都变白了。看他一手支着腰胯,一定是痛得不轻。医生正在给村人看病。门外集着一堆手拿瓦片的村人。来人自然没有瓦片。坐在最外边的黎三问,是来看病吗? 是啊,不看病跑来干什么? 是的,不看病来这儿干什么。说得平常,可村人都不大喜欢这种大大咧咧的样子。黎三随手递给他一块瓦片,他却不要,挤到前面,先是掏出烟,顺手抽出一支,塞到医生嘴上,随手打着火机递过去,不由你不抽。一口喷出来的白烟,使得整屋都香了起来。医生说,啥烟,这么香? 香吗?那就留给你慢慢抽。那人将那包烟放到了桌上,告诉你,大中华,三块五一支。 啊?那可不敢要哟。 那算什么。我们路远,先帮个忙,让我们看吧。 医生稍显为难地看了看外边手持瓦片的村人。村人见来人也不多,就一个,也就默许了。 大概一刻钟,看好了,那人将一张大票留在桌上,问,够了吗? 要不了这么多,我找你。 不用找了。说着便扶着男人往外走。那人走了,秩序又恢复了正常。 过了几天,那人又来了。照样是不用瓦片,照样留下一包好烟,照样先看,照样是给了一张大钱。只是在走时,向医生要了这里的电话。 好几天没见那人来了。这天有人跑来叫医生到大队部去接电话。医生停下了正在看的病人,出去了。好一会儿回来,跟村人说,真对不起,我有点事得到城里一趟,明天回来。说着收拾东西,匆匆出门。村人便只好将手里的瓦片放下。反正也没啥大病,明天就明天吧。 到了第二天,医生真的回来了,还是那辆贼黑贼黑的小车送回来的。于是瓦片又派上了用场。又过了十来天,那辆贼黑贼黑的车又来了,是那个开车的单独来的。医生看看手拿瓦片的村人,虽然眼里掠过了一丝内疚,还是上了那车一溜烟地走了。从此,医生十天半月也不回来一次,回来也是匆匆地小住一夜,第二天又走了。村人也再不用瓦片了。 半年之后,小山村里出现了一幢小洋楼,那是医生家的。 小洋楼面对小瓦房,鹤立鸡群,自成风景。只是村人每每路过,那眼睛总是斜视的。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与他的祖上一样,医生尽管身怀绝技,为村人治病,却不图不取。住着全村人一样的低矮小瓦房,他却觉得没什么不好。 B.医生用瓦片挂号排队的情节设置颇具匠心,号码清晰可辨,不会造成混乱,表现了医生的聪明睿智。 C.“贼黑贼黑”的小轿车、大中华烟、不要找补的大票,在小说中是城市物质文明的象征,是医生变化的原因之一。 D.村人对城里来看病的人破坏秩序的默许,对医生扔下病人进城看病的容忍,最后导致了山村没有了看病的医生,村人应当负主要责任。
| E.小说通过一个医生的故事,以小见大,巧妙地将城市物质文明与山村淳朴和谐的风气的冲突呈现在读者面前,令人回味,引人深思。 小题2:小说的开头两段对“小山村”的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小说中的医生形象有何特点?请概括并作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小说中,医生最后选择离开山村,进城挣钱。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这位医生行为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E项3分,C项2分,B项1分;答A、D不得分 小题1:①环境方面:表现小山村自然优美、远离繁华、和谐淳朴但条件简陋的特点。②情节方面:引出下文医生行医的故事。③主题方面:为表现金钱物欲对淳朴和谐的风气和单纯善良的心灵的侵蚀瓦解的主题作了铺垫。(每点2分) 小题1:①医术高明,服务山村。他身怀祖传绝技,不仅能治各种疼痛病,而且也为村民附设了内科外科儿科妇科。②医德高尚,安贫乐道。他口碑极好,为人解痛,不图不取,始终住着低矮的小瓦房。③意志不坚,易节变志。他面对金钱的诱惑,放弃山村行医,虽有一丝内疚,但最终未能抵住诱惑。(每点2分,概括分析各1分) 小题1:观点一:医生抛弃服务山村的美好品德的行为殊为不妥。①、人应该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医生的天职是救死扶伤,医生的职业价值是不可用金钱作为终极判断的。山村医生虽然生活清贫,但对闭塞落后的山村来说,他的价值是无可估量的。②、医生的行为改变了山村和谐淳朴的风气,医生对城里人的另眼相看,破坏了山村的秩序;医生的小洋楼显示了贫富的分化,“斜视”意味着和谐的山村有了矛盾甚至仇视。③、商品经济大潮面前,也需要保持一份自然和淡然。小山村如世外桃源,人心也纤尘难染,这在唯利是图的社会是难能可贵的。医生的行为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变化,改变小村的面貌、人心。(观点2分,以下每点2分) 观点二:医生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的选择无可厚非。①、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是人之常情。山村虽然宁静祥和,但贫穷闭塞,与外世隔绝,生活环境单调,生活条件简单,医生对金钱的追求是可以理解的,不应该受到谴责。②、医生的利己不是建立在损人的基础上的。医生家几代人为村民治病,不图不取,可谓贡献良多,为村民服务不是医生的义务而是出于道义,如今选择进城挣钱,亦是其权利和自我选择,不该横加指责。③、为山村树立了追求物质文明的榜样。医生不离开,山村落后面貌得不到改变;医生的离开,带给村民不一样的物质文明气息,或许激发出村民改变现状的愿望或动力。(观点2分,以下每点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B项,除医生的因陋就简的聪明外,瓦片的作用还有:线索的作用;由用到停,反映了医生对村人态度的变化,突出了人物形象;瓦片代表了山村的次序规则,它的消失标志着淳朴民风的消失,深化主题。A项小瓦房“没什么不好”不是医生觉得,是作者为了表现医生与其他村民一样,过着较为清贫的生活,与下文的“小洋楼”形成对比;D项将山村没了医生归咎于村民,分析错误。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写作特色,开头写小山村无非在交待故事发生的地点及环境。再者对情节和主题也有一定推动和铺垫作用。 小题1:从医生的医术、为人及前后的变化可分析他的形象特点。如他住房的变化,他行为的变化等。 小题1:本题为开放题,可从人性的角度分析是利己还是付出,人利己没有错,但一味的利己而损害别人就不行了。而我们也不能求全责备,一味要求别人付出。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琴 王 游 睿 他很会拉琴。村子里的人都称他叫琴王。 他的琴声太动听了。 琴弦拉动,一串串嘹亮的音符就接踵而出。他的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有阳春三月的花开遍地和莺歌燕舞,还有万里碧空的蓝天白云和艳阳高照。听他的琴,让人变得澄清。 很少有人见过他,但都听过他的琴声。他会在每个傍晚准时拉动他的琴弦。 当夕阳对着山村撒下最后一丝余辉,劳作了一天的人们扛着满身的疲倦回到家的时候,他的琴声会在村子的东头悠扬地响起。 琴弦一动,人们马上就陶醉在他的琴声里。白日里所有的疲惫,所有的烦恼和不快,都在他的琴声里渐渐消融,远去。最后人们带着微笑幸福地睡去,直到第二天精神抖擞地开始新的劳作。 因为他的琴声,村子里的人们感到幸福和充实。 这个傍晚天空被无数道闪电残忍地划破。汹涌澎湃的洪水如彪悍的巨蟒将村子死死缠住。 老人、小孩,所有人都被逼到村里的一个土包上。洪水一次又一次拍打着人们的脚脖子,像死神跃跃欲试的手。村子在自己的眼前渐渐变小,几块瓦片和木板在水里打旋。有人大声地哭泣,有人唾骂,有人惊叫,有人焦躁地踏着脚步,还有人绝望地准备跳水。天渐渐黑下来。完了,似乎一切都完了。 这时,村子的东头,依旧响起了他悠扬的琴声。那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有阳春三月的花开遍地和莺歌燕舞,还有万里碧空的蓝天白云和艳阳高照。那琴声像在述说,像在安慰,让人陶醉,让人忘我。 人们开始安静下来,认真地听着。渐渐没有人说话,最后连咳嗽的声音都没有。人们再一次醉了。在他的琴声面前,所有的行为都显得粗俗和浮躁。谁都不敢妄动,生怕打破这份美好。只有安静,才能维持这份隽永。在人们心里,渐渐装进一湖平静的水。 终于,远处亮起了一点火光,是救生船来了。所有的人站了起来,但没有人拥挤,也没有人喧哗,因为他的琴声依旧那么悠扬和平静。当船靠近的时候,人们像是有人指导,都乖乖地站好,然后先是老人和小孩上船,再是妇女和男人,一切都井然有序。 最后,在他悠扬的琴声里,人们都顺利上了船。这时水越来越大,村子很快就没了。但直到船顺利启动,他的琴声还在进行,人们还陶醉在他的琴声里。 糟了,还有他!有人忽然回过神来。 是呀,怎么漏了他,快喊。 喊,只有琴声在响。再喊,还是只有琴声在回答。 他是聋子呀,怎么听得见? 对,他就是个聋子。一个老人突然想起。 人们这才完全回过神。原来他竟是个聋子! 就在这时,琴声戛然而止。(原载《小小说月刊》2004年第13期)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两次出现“他的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用了反复的手法,强调琴声的美好,给人们内心带来愉悦。 B、从“就在这时,琴声戛然而止”句中,可以看出琴王已经死了,但他永远活在乡亲们心中,是乡亲们心、中永远的琴王。 C、“在人们心里,渐渐装进一湖平静的水”的含义是当人们的灵魂得以净化,境界得到提升以后,死亡也就变得不可怕了,他们准备勇敢赴死。 D、文章的结尾出人意料,耐人寻味,留给人一些深思。 E、文章结尾才点出他是聋子,说明人们根本不关心他,很少有人记得他是聋子,他是属于多余人一类。 2、小说为什么要以“琴王”为题?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文,探究悠扬的琴声对村民们起到哪些方面的作用,请你分点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E 2、大意相同即可。(三点答出两点即可) ①暗示情节,小说的情节虽不是很复杂,但都以琴声为背景,都与琴声有关; ②刻画人物,突出了他在乡亲们心目中的地位; ③突出主题,他在灾难面前镇静沉着、勇于牺牲的精神深入人心。 3、大意相同即可。 ①平时,琴声陪伴乡亲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帮助乡亲们度过一天天的劳累; ②危急时,乡亲们从琴声中获得启示、信念、力量,灵魂得以净化,平静的应对,最终转危为安; ③琴声帮助乡亲们认识到他不只是一个聋子,更是一个舍己救人的英雄。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选做题) “失败英雄”梁从诫 汪永晨
梁从诫先生领导创建了国内首个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自1993年成立以来,“自然之友”开展了许许多多环保方面的重大行动。我曾亲耳听过梁先生的这句自嘲:我们一家三代都是失败的英雄,可以说是屡战屡败但也都是屡败屡战。当时,梁先生说,如果说我从祖父和父母[注]身上继承了点什么的话,那就是信念:一个人要有社会责任感。 我曾拉梁先生和我一起去过我的环保启蒙地江苏省睢宁县大余小学。这是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在学校开展爱鸟活动的一所农村小学。那所学校的学生和老师用绘画、唱歌、跳舞等形式,在田间河边开展课外活动,表达人类对小鸟的热爱。那次,年近70岁的梁先生在小学参加农村孩子的爱鸟活动,那活泼劲儿和孩子们不分高低。至今我脑子里还有着返璞归真的梁先生,如同孩子般在农村小学的操场上和孩子们一起跑跑跳跳的情形。作为国家环保局的“环境使者”,我和梁先生曾一起去过三峡。我们站在黄柏河边,这是当地人认为治理得不错的河,所以请我们这些环保使者来看。对那治理过的河水还有质疑的作家徐刚蹲在江边捞起一把水草,再站起来时,眉头皱起来,鼻子和嘴也都挤在了一起。梁先生也不客气地对陪着我们的环保局干部表达了他的态度:人的认识当然是要有一个过程的。20年前,在黄柏河还能见底的那个年代,要人们认识到水库将对邻近水域带来多么严重的负面影响,也许不够现实。然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在黄柏河已经开始由绿变黑的时候,在论证中还把“对水污染的影响”列为“影响较小,采取有效措施后可减小危害”的一类,甚至时至今日,还在说三峡水库污染“问题不大”,就很难说是实事求是的了。那次三峡归来,在国家环保总局召开的环保使者的年会上,梁先生送给我一本杂志,上面有他写的文章,表述自己对长江污染应如何面对的见解。那篇文章中梁先生这样写道:?“江水轻拍船舷,船在微微晃动。舟上有人难眠。遥想当年,李白遇赦,从奉节东下,一路神采飞扬,留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不朽诗句。寥寥数字,向我们透露了一千多年前三峡森林茂密、野生动物出没的自然环境和生态消息。令人面对两岸濯濯童山,峡中滔滔黄水,李白诗中景色,已无法想象;森林与猴子什么年代起从这里消失,也不可考。若诗仙再世,与我辈同行,又会写下怎样的诗句留给后人?历史的冷眼将始终注视着三峡,注视着长江,注视着我们!” 我和粱先生曾一起参加一个美国高层代表团到华访问的工作午餐。梁先生向美国官员讲起他和克林顿的见面,讲起他当时将一张滇金丝猴母子的照片作为礼物送给克林顿。克林顿饶有兴致地问:“这种金丝猴的数量还有多少?”“不足1200只。而且据我们所知,这是灵长类中除了人类之外唯一的红唇动物。”“哦,那是我的表亲!”当时,在座的人都笑了。今天想起梁先生当时的介绍,想起他说的“不足1200只”,好像刚明白梁先生当时的用心——我们都是濒危动物,金丝猴和保护金丝猴的人。 我刚刚出版的新书《追寻“野人”的足迹——中国环保领跑人》中,第一位“野人”就是梁先生。在我写梁先生的文章里有这样一段:这些年来,梁先生的演讲,直接、间接的听众不知有没有人统计过;坐在台下、课堂上听梁先生讲课,最多一次有多少人,我也不知道,可最少的一次有多少,梁先生亲口告诉过我,5个。那是在某国家机关。我问梁先生,那你讲了吗?他告诉我,当然不能放弃,我还像是下面坐着成千上万的听众那样给那5个人讲了中国民间组织的环保历程。梁先生告诉他们:环境保护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也不仅仅是专家的事情,如果我们作为普通的公民,不参与、不支持、不关注环境保护,仅靠政府和专家,任何国家都是不可能把环境治理好的。 梁先生曾作过这样一个比喻。他说:或许,当今的人类就像坐在“泰坦尼克号”上,你有一等舱的乐趣,我有二等舱的活法。突然有一天撞上冰山,停也停不下来,拐也拐不了弯,大家只能同归于尽。 梁先生没有看到这本书的出版。在这本书写梁先生的章节中,最后一句话是:“我没有问过梁先生,但我想我的这个假设:为‘表亲’奔走,是这辈子要一直奔下去了,是不是就是出于从父辈那里得到的信念,一个人要有社会责任感?” 梁先生您不会反对吧!(有删节) [注]梁从诫的祖父是近代著名政治活动家和思想家梁启超,父亲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母亲是著名作家、建筑学家林徽因。 (1)下列对这篇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梁先生遥想李白当年沿江而下的景象,是为了将长江两岸曾经草木丰茂、野生动物出没的生态环境与现在的童山黄水作对比,表达了对三峡环境破坏严重的忧虑。 B.站在黄柏河边,梁先生毫不客气地表达了他对于三峡工程的否定,他认为说三峡水库污染“问题不大”,并不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 C.梁从诫曾将一张滇金丝猴母子的照片作为礼物送给克林顿,是因为它是灵长类中除人类之外唯一的红唇动物,今天想起梁先生当时的介绍,好像刚明白梁先生当时的用心——我们都是濒危动物,金丝猴和保护金丝猴的人。 D.从作家徐刚捞起水草时的神情来看,黄柏河并没有治理好,但当地环保官员却认为治理得不错;梁先生在某国家机关做讲座,却只有五位听众,这都说明政府部门对环保工作不重视。 E.本文通过对“失败英雄”梁从诫相关事迹的描述,表现了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环保斗士为保护环境奔走呼吁、不计得失、鞠躬尽瘁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 (2)这篇传记的题目“‘失败英雄’梁从诫”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梁从诫说:“或许,当今的人类就像坐在‘泰坦尼克号’上,你有一等舱的乐趣,我有二等舱的活法。突然有一天撞上冰山,停也停不下来,拐也拐不了弯,大家只能同归于尽。”这个比喻有什么深意?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梁先生说,如果说我从祖父和父母身上继承了点什么的话,那就是信念:一个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请你从“继承”、“信念”、“责任感”三个方面中任选一个,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D (2)①这是梁先生的一句自嘲:我们一家三代都是失败的英雄;可以说是屡战屡败但也都是屡败屡战; ②梁先生毕生为保护环境而努力,虽然得到了很多人的理解和支持,但很多时候因为种种原因也会遭遇很多挫折; ③虽然常常失败,但他从不气馁,而是继续为环保事业而奋斗,他是一个英雄。 ④一个为保护环境而不懈努力的英雄却屡屡失败,这也是整个社会的悲剧,这样的题目能引起人们对社会大环境存在问题的深层思考和关注。(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3)①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有着共同的生存环境,利害相关。 ②当今世界每个国家、民族或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自由。 ③我们不应忘记共同的利益,要保护好共同的生存家园,否则人类将面临灾难性后果,自我毁灭。(意思对即可) (4)观点一:我们从前辈身上或文化传统中继承的最宝贵的是精神和信念。梁先生从祖父和父母那里继承了对社会负责的信念,促使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要从前辈身上或文化传统中汲取优秀的精神财富,促使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作为前辈,也要身体力行,给后代以积极的影响,给后代留下最无价的精神财富。 观点二:每个人都要有积极的人生信念,并为这一信念奋斗终身。信念好像人生的明灯,指引着人朝着正确的方向有意义地生活,而不是浑浑噩噩,随波逐流——明确方向;有了信念人才能积极主动、不怕困难、坚强无畏——信念作用;梁先生就是一个具有坚定信念的人,所以他才能在环保道路上屡败屡战,从不气馁——结合事例。 观点三:每个人都要有社会责任感,要争取为社会做出些贡献。梁家三代人都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正是这样的社会责任感,让梁先生不计名利得失,为保护环境奔走呼吁,献出了自己的全部精力;我们也要有社会责任感,要争取为社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智障人沦为奴隶是社会耻辱的记录 刘洪波 再次看到奴役劳动,虽然媒体报道说的是“做工”。 新疆托克逊县,佳尔思绿色建材化工厂有十余名工人被奴役:工人们逃跑就遭毒打、干活如牛如马、吃饭与狗同锅、没有工钱… 近代以来,人们对血腥的非人道劳动最强烈的控诉,不过是“工人是有人身自由的,靠出卖劳动实现劳动力的简单再生产,而不能实现作为人的自我发展”。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这些做工的人没有人身自由,所获只够“体力再生产”,完全沦为劳役的工具。 这些奴隶多数智障.他们被四川省渠县乞丐收养所组织成“残疾人自强队”,通过“劳务协议”输送到新疆,除了一次性费用,他们还为乞丐收养所赚取每人每月300元工资,同时“劳务协议”还规定每丢失一人赔偿1?000元。 奴隶出租协议使用了“劳务协议”这个体面的名称,如同奴隶工厂挂上“绿色”的招牌。 现代社会,肢体和智力残障的人应当得到救助。如果救助缺乏,国家需要表示自己有心无力,这是文明与人道价值对国家责任作出的要求。 然而,我们再次看到残障者变身奴隶。此前,山西、河北、安徽曾有过“黑砖窑”奴役智障者,所谓的“严厉查处”,不足以使残障者沦为奴隶并被出卖的现象绝迹。益有进者,这次我们还看到拥有并出租奴隶的主子被表彰文件称为“十多年来先后收留社会流浪者、聋哑残疾人、弱智乞丐150人”,并担任县工商联的执委。 这样的奴役劳动,与其说使我感到愤怒,不如说使我感到耻辱。 愤怒总是有对象的,这里当然提供了很多愤怒的对象。那个工厂,那个收养所,那些长期以来未能发现奴隶工厂光天化日的秘密的政府部门,那些对陷残障人于奴隶境地的人进行表彰的机构……愤怒是完全有处可去的。 然而,我想奴隶与奴役劳动,更应当是一个耻辱的记录。 这个耻辱属于每个人。不仅是园为每个人都会被奴役劳动加以外在的标记,更在于这样的耻辱使人无法面对自己的内心。利润、发展对一些人已是如此重要,以至于人伦、人性、不忍之心、怜恤之道都已失陷,以至于能够让人类最古老的悲悯和现代世界的基本价值一锅端掉、齐根拔除。 耻辱,不仅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奴役劳动时有出现的环境之中,而且我们自己也未必不是那环境的一部分。那些奴隶,不过是因为极端的手法引人震惊,但这种震惊可能就像重刑主义者震惊于凌迟的残酷。只要人仍然被视为工具和手段,而不是价值和目的,程序不同的奴隶化与被奴隶化就不会绝迹。(摘自2010年12月15日《齐鲁晚报》) 1.文章开头第一段似乎是一个不完整的语句,作者为什么要以此句作为开头? ? 2.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新闻评论中智障者沦为奴隶被强迫劳动的原因。 ? 3.作者为什么说“这样的奴役劳动,与其说使我感到愤怒,不如说使我感到耻辱”? ? 4.面对智障人员沦为奴隶,过着猪狗一样的生活的现状,每个有良心的人都会感到震惊和愤怒,但震惊和愤怒并不是勰决问题的方法。请你针对这种情况,提出几条解决问题的方法。 ?
参考答案:1.文章以一个看似不完整的语句开头,表现了对奴役劳动再次以新的借口出现的惊诧与愤怒。引出下文,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2.(1)有些人或组织以奴役智障人“做工”作为牟利的手段。 (2)国家缺少对智障人的保护和救助。 3.作者认为,“愤怒”只是针对某个人或某些人,并不能激起整个社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耻辱”则涉及我们每个人对“人”的价值和目的的认识,涉及社会对人的尊重。 4.(1)加强对智障人员的关心与生活管理,其扶养人和监管人员要尽其扶养和监管的责任。 (2)社会和国家要加大对智障人员的保护力度,发现智障人员,要有收留和遣送的程序和制度,切实保护智障人员的合法权益。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