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7-31 21:34:2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问题。 笑靥千秋 舒婷 (1)记忆中最温柔的笑容莫过于妈妈的嫣然一笑,这就是童年时代的最高奖赏。仿佛我在普通话比赛中获奖,我在学校歌咏大会的领唱,每周成绩通知单上的“全优”,都是为了获得妈妈的展颜微笑。 (2)妈妈的牙齿细密整齐,只是牙龈偏低,每逢她开怀大笑,就虚握拳头遮羞,像扶着麦克风,那姿势有些可笑,却又令我向往。因为,当时在我们的生活里,能让妈妈如此忘情的开心事总是鲜于遇见。 (3)这是母亲的笑容,每个亲情笃至的儿女都能在自己母亲的脸上汲取这种光辉。 (4)我在插队时的女伴长相可以说很一般:小眼睛、塌鼻梁,生气时两片嘴唇一堵,活像两扇厚墙门,那几颗雀斑简直要暴出来。但她有足够的聪明才智,在那样单调的生活中,不仅自己笑声不断,同时让小集体洋溢欢乐的气氛。 (5)我怀念她笑起来的样子:眼睛弯如新月,连乌黑的长眉都有感情,露出一口整齐的皓齿,要多甜有多甜!为这笑容,村村队队有多少小伙子夜间在桥头为她弹吉他。 (6)这是青春无畏的笑容,不知何时,它们已在我们的脸上凋谢。但我们仍能从周围少男少女们的幸福中一再欣赏这些芬芳的花朵。 (7)我的师傅是位极普通的女工。善良、勤劳、刚愎和自信混合一起的个性,使她所在的班组烽烟不息。我成为她的徒弟,不少人为我捏一把汗。但三年中,我和她相处得很亲密,甚至成了班组的避雷针。我喜欢她的笑容,常常逗她乐得前仰后合。她的沧桑的前额舒展开来,疲倦的大眼睛又有了温暖的光彩,拉成长沟的颊上有当年酒窝的影子。她一定非常美丽过,但乡下跑出来的灰姑娘和拣到她的士兵丈夫,似乎从来不曾意识到。 (8)这种质朴的笑容让人想到野地的花,随时可见,又总被忽略。它既单纯又丰富,使你联想到劳动的艰巨与欢欣,想到生命的漫长与短暂,想到源与本,想到忘与记之间我们那些无法言喻的模糊冲动、情感的濡湿。 (9)还有一种女政治家的笑容。女人,又是政治家。 (10)笑容于她们像男政治家当年的中山装当今的西装一样,是必备的披挂。尽管笑容的各部门都有分寸的,因对上级、同事、下属的不同调整位置。但我们仍然期待它,哪怕配备一双眼睛寒气袭人。就像在悬崖峭壁的攀援中,暂时找到一个落脚点,心一松又一紧,于是再寻找,再接触下一个落脚点。 (11)在当年居委会主任、工厂女人班组长那儿一再经受这种考验后,我领悟到:女政治家的笑容就是让你老那么附在悬崖上,掉不下来。 (12)有人说:笑是一门艺术。 (13)哦,这话真可怕! 1.你如何理解文中划线句子“她的沧桑的前额舒展开来”中“沧桑”一词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四段写“女伴”长相很一般,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通过对笑的反复描写,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文中依次写了“母亲”“女伴”“师傅”“女政治家”等四类人的笑,使文章呈现出平行并列的结构形式。请问这四个题材的顺序能否调换?请简述你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沧桑”一词暗示了师傅面容的苍老,表现了岁月的无情。 (2)间接表现师傅生活的艰难、工作的艰辛等。(意对即可) 2.第四段写到“女伴”外貌的丑,一是为了突出她长相普通,二是为了反衬她甜美动人的笑,使文章洋溢着质朴而欢乐的生活气息。(意对即可) 3.本文通过对笑的描写,展现了人生百态,赞美了真挚动人的亲情、友情、爱情,表达了在人际关系上主张真诚相待,平等相处,互相尊重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告诉读者笑容是情感个性的自然流露,而不应是装饰性的艺术。(意对即可) 4.不能调换。作者选取了四类女性的笑,题材类型从家庭到社会,生活圈子由小到达,表现视野由窄到宽,对笑的态度由肯定到否定,褒贬分明,很好地揭示了主题。(如果学生从肯定角度回答,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朗?树 蔡勋建 世上有些树没有学名,查不到它的科属和生平资料。朗树就属此类。书上找不到它,朗树是它的音译,可它的确曾经蓬蓬勃勃生长在民间,父老乡亲们都叫它朗树。是说它开朗、明朗,还是硬朗?或许取后者义居多。 祖母还叫它“久经树”、“救命树”。意思很明确,前者是说它经得起折腾,生命力特强,后者说它有恩于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三年困难”时期,它的确救过许多人的命。我想,大概它相当于北方的榆树吧,它的嫩叶和树皮也能食用。 朗树是湘北山中的一种野生树,小树如灌木,一丛丛,密不透风;大树成乔木,一株株,参天蔽日。朗树多枝条,其形状驼背拐脑,弯弯曲曲,疤疤结结,仿佛得过小儿麻痹后遗症。叶互生呈卵形,很浓密,背面不光滑,边缘有锯齿,扎手。小树表皮青色,如未熟的山梨,大树则斑驳陆离,若老人一脸的寿斑。 “大跃进”那时候,生产队办食堂,人人吃钵儿饭,家家不准生火,户户不能冒烟,年幼正长身体的大哥和我饿得肚子贴上脊梁骨。饥不择食。办法总是在人没办法时产生,大哥带我和村里的小伢仔们下田捉泥鳅抓青蛙跑到老远“烧野火”——用一只破瓦罐,在田埂上煮食。祖母则去山里剥来朗树皮,刮去外皮,洗净,切碎,然后用石磨磨成黏糊糊的浆,再做成粑粑,午夜夜深人静时,再偷偷摸摸地生火蒸熟。小时候,我们叫它朗树粑粑。后来很多人发现了这个秘密,纷纷进山剥朗树皮,没有多久,那些朗树竟被剥个精光,像一个个赤身裸体的汉子。说来也怪,那朗树只要还有一丝一缕的皮连着,它都不得死,这也许是它又叫“久经树”的由来。可毕竟打它主意的人太多太多,而且是不停地刀砍斧劈,生剜活剥,真是把它们害得太苦了。 好多年后,我再也没见过朗树。为寻朗树,我曾去过胜峰林场,可惜偌大一个国营林场,如今却很难找到一根朗树。林场几十座山头,几万亩林子,多是从外引进的松、杉、竹和檫树、栎树等一些阔叶树,最终在一老林农的屋后觅到一根朗树。那是一根幸存的老树,年逾百岁。终于没弄清它的学名、科属,年轻的林业科班出生的场长说,这树他认得又不认得,了解得太少,他还得回家翻书,仔细地查查。 朗树越来越稀少,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它的木质不适合做家具,只能当柴火,樵夫们进山一柄斧子一根扦担,出山满满当当两捆柴薪,少不了它厕身其中。这使它们生存下去都难,遑论繁衍。然而,我还是在城里见到了久违的朗树。先是在县书法协会赵主席的家里与它邂逅,它居然作为盆景出现在他的阳台上。赵老利用它虬曲的树干,刻意展示一种丑陋美。这株朗树很小,不足一米高,树根部竖一个写有“无盐”二字的小牌,主人将它比作齐国丑女钟离春。那是个貌丑德懿的女人。它被置于一个高处,很打眼,而且傲视群芳,那些名贵的玫瑰、牡丹、茉莉、月季,一起仰望着它。 再是在河东居民区,我见到一株大朗树,高达二十余米,枝繁叶茂,重重叠叠,密密匝匝。房东牛老倌怪怪的,随子女进城居住二十余年,就守着一棵树。搬家那年,他在乡下屋前屋后的柑橘、石榴树很多,一根也不携带,唯独去后山挖了一根年轻的朗树。如今这朗树高高大大地长在他家院内,牛老倌像保护国家级濒临绝迹的珍贵树种一样,拦腰在树干上钉了一块木牌,上书:救命树。老牛家特级保护珍贵树种。某年某月某日立。他说朗树不但救过许多人的命,也治过很多人的病,遇上长疖生疮、无名肿毒什么的,只要割它一块皮,捣碎嚼烂,往患处一敷,三两天准好。 牛老倌很骨感,面目黧黑,精精瘦瘦。短衣短裤外裸露褐色胳膊,腿上也疤痕累累,像一株朗树。那些如朗树一样的山里汉子,一身朗树结一样多的疤瘤,镰刀斫的,斧头砍的,蚂蟥叮的,蚊虫咬的,密密麻麻,数也数不清。可就是这些满身疖疖疤疤的泥腿杆子养活了成群的子女,改变着世界。感恩,是世俗人生的起码要求,朗树融入进牛老倌生命并成为他的血肉。他念念不忘朗树,他手抚朗树结,说要感恩朗树一辈子,他人在,树便在,人不在,树也要在。我仿佛从牛老倌情有独钟的眼神里感到,朗树成为一种神灵,它的绿色深深蕴涵着神圣、慰藉与希望,远远不止是植物学意义上的一种宗教…… 世上有多少种树,有多少棵树?我不清楚。可我感到有些树长在人的心里。 (《散文海外版》2010年第一期,有删节) 小题1:文章的第三段在中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2:“朗树越来越稀少”的原因有哪些?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目的?(6分) 小题3:作者两次见到生长在家园中的朗树,分别表达了两位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小题4:联系全文,分析这篇文章的思想主旨。(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交代了朗树极为普通的外形,着意突出其丑陋的外表;(2分)为了反衬(或对比)出朗树诸多高贵的品格;(3分)承接上文无“学名”、只有俗名,引出下面对朗树内在品格的描述。(1分) 小题2:⑴原因:人“斧劈刀砍,生碗活剥”; (1分)树种不名贵,外形丑陋,;(1分)木质不适合做家具(或没有大用途)。(1分) ⑵目的:为了反衬出朗树舍身为人、默默奉献的精神,突出它普通的外表之内蕴含着高贵品质。(2分)也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1分) 小题3:赵家盆景着意于朗树的丑陋之美,表达主人公对朗树“邈丑德懿”的敬仰。(2分)牛家视朗树为“救命树”,表达了主人公对朗树治病救命的感恩之情。(2分) 小题4:作者通过对家乡朗树“邈丑德懿”的敬仰和赞美,表达了对那些如朗树一样的山里汉子,默默奉献的感恩;(3分)也同时表达了对像朗树一样普普通通、顽强生存、默默奉献的人们的敬仰和感激之情。(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略 小题2:略 小题3:略 小题4: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慢生活”流行 近期以来,英年早逝者较多,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连续发现11名猝死者,都是患心脑血管病,年龄趋向低龄化,最年轻的仅37岁,甚为可惜。中年人是社会脊梁,肩挑事业、家庭两副重担,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促使他们废寝忘食、疲于奔命,日积月累,变成陈疴,加之忽略,极易突变。 上世纪80年代末期,意大利人首先提出“慢生活”方式,他们希望放慢生活节奏,“慢餐饮”“慢旅游”“慢运动”等等。这里的慢,并不是速度上的绝对慢,而是一种意境,一种回归自然、轻松和谐的意境。专家认为,“慢生活”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富的充实、穷的快乐的生活状态,做到“工作再忙心不忙,生活再苦心不累”。这种生活方式提出以后,立即风靡欧洲发达国家。 如今,法国人大多不知道什么是“过劳死”,即使知道了,也嗤之以鼻。对法国人来说,生活的目的并非为了囤积钱,而是工作和享受生活两不误。他们慢而有序,慢中有乐。他们可以很勤奋地工作,业余时间可以很消闲地去享乐。 调查显示,我国有近半数的人口处于疾病的危险之中。除此之外,还有若干处于亚健康状态人群。这些处于亚健康状态之中的人群,几乎都是终日奔波劳碌者。许多人是“前40年拼命挣钱,后40年花钱买命”。 严酷的现实,促使人们反省生命的价值。终日劳碌,却无时间去欣赏人生的美好,无法享受春阳暖洋洋的舒适,无法体会休闲优游的美好时光,不能不说是人生的一大缺憾。放弃忙忙碌碌的生活,转而过一种相对较慢的生活方式,对身心而言,生活质量而言,对生命而言,也许比事业成功、加级晋爵更有意义。 “慢生活”是事业成功、身体健康的关键,“慢生活”有时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是一种安排好生活和工作的能力,也是一种对有限生命资源的保护和储备。慢生活不是支持懒惰,放慢生活节奏也不是拖延时间,而是让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找到平衡。工作要做,但闲暇不能放弃。慢生活提醒人们不要透支健康去拼人生,强调节奏,有劳有逸,一张一弛,做事计划性强一些,清理不必要的应酬,提高生活效率。 放慢生活节奏,也许会损失金钱,却丰富了生命。太过实际、看重金钱的人,永远只会被生活所累,却看不到生活中精彩动人的细节。 (选自《百科知识》2009年第11期)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慢生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慢生活”,就是放慢生活节奏,保持生活速度上的绝对慢。 B.“慢生活”是一种意境,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 C.“慢生活”是让人们有时间享受生活,让人们从亚健康状态中彻底摆脱出来。 D.“慢生活”就是要降低生活效率,强调生活节奏,做事有计划性,清理不必要的应酬。
| 小题2:下列各项中,对“慢生活”在国人中流行的原因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快生活”让不少本是社会脊梁、家庭支柱的中年人积劳成疾,甚至猝死。 B.放慢生活节奏,会丰富生命的内容,不会被生活所累,看到生活中精彩动人的细节。 C.较慢的生活方式,能让人有时间去欣赏人生的美好,提高生活质量。 D.法国人认为生活的目的并非为了囤积钱,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慢而有序、慢中有乐。
|
小题3:下列各项中,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慢生活”方式是意大利人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首先实践的。
B.调查证明,快节奏的生活,使我国有近半数的人口处于疾病的危险之中。
C.享受舒适的生活,欣赏人生的美好,本身也应该是人生价值的体现。
D.“慢生活”是一种能力,放慢生活节奏,就能够使身体健康,取得事业的成功。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A项,“慢生活”并不是生活速度的绝对慢;C项,亚健康并不全是由“快生活”导致的,所以“慢生活”也难以让人们彻底摆脱亚健康状态;D项,“慢生活”是要提高生活效率。
点评:这是一道理解重要词语的题,但命题者将概念的把握,概念的内涵、作用、影响等融合在一起,所以不仅仅是一道理解重要概念的题,将题目的信息量扩大了。
小题2:D项,文不对题,这是“慢生活”在法国的流行情况,并非“慢生活”在国人中流行的原因。
点评:本题的特点在于题干将答题的内容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即“国人中”,而D项明显说的是“法国人”,所以提醒考生答题时一定要审清题,要注意题干中的限制词。
小题3: A项,“慢生活”方式是意大利人首先提出的,并不一定是首先实践的;B项,“近半数的人口处于疾病的危险之中”,并不是全由快节奏的生活造成的;D项,放慢生活节奏只是身体健康、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前者并不是后者的充分条件。
点评: 理解文章内容要求考生将题目内容与原文进行仔细的比对,重点比对时间词、限制词、关联词、数量词等。本题就在对象、因果关系上设置了陷阱。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永不磨灭的美神
——在戴妃葬礼的演讲
戴妃弟弟厄尔·斯潘塞伯爵
我今天站在你们面前,作为一个悲恸家庭的代表——在一个举国哀悼的国家,面对一个受着震惊的世界。
我们都连结在一起,不仅仅因为我们渴望表示对戴安娜的敬意,而是我们需要这样做,因为她的特殊吸引力是那样强烈,以至于全世界几千万人,没有看见过她的人们,今天通过电视和收音机参加这个葬礼,他们都感到本星期天凌晨失去了一个可亲的人。
这个事实本身就是给戴安娜的殊荣,比我今天希望表达的悼词要强烈和深刻得多。
戴安娜的实质是同情心、责任心、风度和美丽。
在全世界她是无私的人道的象征,是维护真正被践踏被摈弃的人们权益的旗手,是一个超越国界的英国女孩子,、是一个带着一种自然的高贵气质的不分阶段的人。在最后一年她显示出来她不需什么皇家头衔也可以继续发挥她独特的神奇力量。
今天,只是你走了我们才真正明白我们失去的是什么。我们要你知道J没有你生命是多么多么艰难。
作为一个有杰出品质的人,你已经站得很高了,你不需要被人看做圣人。
你最大的天赋是天生的待人处事的懿淑,这个天赋你运用得那样聪明和恰到好处。你种种别的优异品性就是从这个天性衍生出来的。
如果我们试着分析你怎会有这样巨大的吸引力,我们找到答案,这吸引力就在于你对我们大家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东西有同情心。
如果没有你那天赐的敏感和关切,今天我们大家对艾滋病病人和相近病毒的人(人体免疫缺损)的痛苦,对无家可归的人的窘况,对被地雷随意杀伤的人的不幸,要显得冷漠得多。
我最后一次见她是今年7月1日,她的生日,在伦敦。那是很典型的一天,她没有时间同朋友一起庆贺自己的生日,只是作为贵宾出席了一个慈善晚会,当然那天她是光彩夺目的。
但我常愿想到今年3月我们相处的日子。那时她到南非我家来看我和我的孩子们。我感到骄傲的是,那次她除了同曼德拉总统见面是在公众面前外,我们设法不让那些无休止纠缠的记者拍一张照片。她对此感到舒畅。
我珍视少时和她在一起的日子,有很多年我俩一起生活。我和她是家里最小的两个孩子。
她基本上同小时候我心目中的戴安娜一样,一点没有改变。
她温存娴静,内心坚定有力。在童年以后,即使身处复杂奇怪的环境,她总保持完整和自己的真实。
近年她正在找寻一个新的生活方向,她不时说起要离开英国,主要是受不了报纸对她的围攻。
我想她始终不明白为什么她的真诚善意竟被传媒扭曲嘲弄,为什么周围总有一股永远要把她拉倒的代表传媒的势力。我自己唯一的解释就是真正的善和美对那些位于道德光谱另一端的人是一种威胁。
但是在一切有关戴安娜的嘲讽中,也许最大的讽刺是:一个女孩子,父母起的名字是古狩猎女神(Diana),最后却成为现代社会最受围剿的一个人。
她会要我们今天起誓保护她钟爱的孩子——威廉和哈里,不要再受相同的命运。我,在这里起誓做到。戴安娜,我代表你。
我们决不会让他们再遭受那种惯于把你逼到绝望落泪的极苦。另外,我代表你母亲和两个姐姐起誓,我们,你的骨肉家属,将尽我们一切能力继续走你那极富创意和深具爱心的引导这俩杰出孩子的道路,让他们的心灵不仅仅束缚在职责的传统中,而是能如你所期地自由歌唱。
我们完全尊重他们出身的传统,我们也常尊重和鼓励他们肩负王室职责,但我们,像你一样,认识到他们需要在尽量多的不同的生活层面上实践,以使他们在精神上得到武装,能面对未来的挑战。我知道你一定要我们做到这一点。
威廉和哈里,我们全家今天殚精竭虑地爱护你们,我们大家正被丧失亲人的痛苦折磨,我们能够想象你们忍受的创痛有多么剧烈。
在结束的时候,我要感谢天主,在这可怕的悲痛时候还是给了我们许多的安慰。感谢天主,在戴安娜最美丽、最放光彩的时刻,在她私生活里最快乐的时刻,把她带走了。
总之,我们对一位女士的生命感恩。她,我如此骄傲,我可以称她做姐姐——这个最优秀的、精细复杂的、特殊的、不能取代的戴安娜。她的美丽,不论内在外表,在我们心里永不磨灭。
1.请结合全文,概括戴安娜美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人称出现了“她”“你”的转换,请你说说这种表达上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厄尔·斯潘塞说:“这吸引力就在于你对我们大家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东西有同情心”,请指出“真正重要的东西”指的是什么?你认为这些东西为什么是真正重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为死者的弟弟,作者在这篇悼词中情感的处理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具有同情心(或对处于困境中的人具有天赐的敏感和关切)②具有高贵气质③温存娴静,内心坚定有力④外表美丽。
2.人称的转换是根据情感及其内容表达的需要。作者是全世界千千万万怀念戴妃的人们中的一员,用“她”时,表明了对戴妃评价的客观和中脊;但作者又是戴妃的弟弟,用“你”抒发自己和全家经历的悲痛之情(或“痛失亲人的绝望”),仿佛同戴妃的灵魂对话,仿佛戴妃与大家同在。
3.“真正重要的东西”指人类弱势人群的痛苦、窘况、不幸。“真正重要”是因为人类弱势人群的痛苦、窘况、不幸是普遍存在的,对弱势人群的痛苦、窘况、不幸的同情,就是对人类处境的关怀,是真正重要的。
4.作者在向人们介绍姐姐的品行和道德时,看似平静叙述,实则暗中升华。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中,尽情挥洒痛失亲人的复杂情感,使听众与自己的感情更加贴近,进一步引起人们的共鸣。阐明戴安娜王妃活着有重要的价值,死后使这种价值弥足珍贵。(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古人说:“黡子在颊则美,在颡则丑。”用它来比喻语境在语言运用中的作用,无疑是恰当的。复杂的语言世界里,没有什么绝对好或绝对坏的语言材料,适合语境的,便是好的,反之,则是坏的。“语言运用的好不好,恰当不恰当,其实是对语言环境而言的,脱离了特定的语言环境,就很难判断某个词、某句话的优劣得失。”语境不仅是常规的语言材料、修辞手段选择运用的重要标准,而且还是辨别语言的超常偏离正负优劣的主要依据。离开了特定的语境,语言的超长偏离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从论及其美丑,更无从判定其价值。
王希杰先生把语言的规范形式称之为“零度形式”,对零度的超越、突破、违背和反动的结果,便是它的“偏离形式”,这种偏离可以分为“正偏离”和“负偏离”。正偏离是一种艺术化的偏离,是语用佳句,能大大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增加审美功能;负偏离则是一种不规范的语言,它造成语言的晦涩不通,同人们的文化和心理相矛盾。区分正偏离与负偏离的标准和原则是:是否自然?是否合情合理?换句话说,即是否符合语境?合乎上下文语境,合乎自然的、社会的、文化的、心理的等诸多因素制约下的各种外显性或内隐性语境。合乎语境的,是正偏离;不合乎语境的,便是负偏离。对于语言来说,语境就像是一块奇妙的调色板,它能使一些词语、句式突破社会习惯和语法规范的制约,超越常规,而获得一种崭新的意义,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也能使一些本是负偏离的语句转化为正偏离,实现语言的艺术化,获得特别的艺术魅力。例如,汉乐府《上邪》中有这样几句诗:“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诗中所表述的五种自然现象,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存在的,而且是永远无法成为客观现实,因此,从自然科学物理学角度来说,它属于负偏离。但是,在此情此景此境中,面对自己心爱的人,不这么说,便不足以表达自己内心激烈的情感;不这样说,便无法表示自己心意的坚决。它是人物内心世界巨大激情突然喷发的特殊产物。它是以美表真,表心理感受之真,精神之真,情感之真。“它不取决于外在信息的真实,而在于内心信息的真诚。内心真诚超越了外在的真实,这是一种情感强化的结果。”在此前提下,这种偏离常规的语言表现形式显示出了异乎寻常的合情合理,于是迈入了正偏离的范畴。
我们认为,这种对语言的规范所作出的创新,只要它是符合语言表达的题旨情境,切合特定的语境,在具体的上下文中是得体、和谐,并且具有常规表达形式所不可能达到的修辞效果的,那么就应该充分肯定它。
小题1:下面是有关“语言偏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语言的偏离是一种对语言规范的创新,在特定语境下,成功的语言创新常常能起到语言的“零度形式”所不可能达到的修辞效果。
B.语境是判断语言的超常偏离的主要依据,离开了语境,语言的偏离就无从谈起。
C.语言的偏离有正偏离和负偏离之分,正偏离是一种成功的偏离,是语言运用上的佳作。
D.负偏离和正偏离一样,都属于一种不规范的语言运用,但负偏离只能成为语言运用上的下品。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复杂的语言世界里,语言材料无所谓绝对的好或坏,只要是符合语境的,就是好的。
B.区分正偏离和负偏离只要看是否合乎上下文语境,合乎的就是正偏离,不合乎的就是负偏离。
C.语言的偏离常常超越外在信息的真实,而听从于内心信息的真诚,它是人物内心世界巨大激情突然喷发的特殊产物。
D.语境能使一些词语、句式突破社会习惯和语法规范的制约,超越常规,从而获得崭新的意义,达成特殊的表达效果。
小题3:下列各句中不能作为“语言的偏离”的例证的一项是(?)
A.歌台暖响,春光融融。(杜牧《阿房宫赋》)
B.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
C.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D.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要在阅读并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带着思考题回到原文中进行比较,筛选,然后做出判断。“负偏离只能成为语言运用上的下品”太绝对。故选D。
小题2:此题要根据对文章的大意的理解,并从原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区分正偏离和负偏离只要看是否合乎上下文语境”不正确。
小题3:此类题目要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结合着自己的理解,提出属于自己的观点。A“暖”本来是用来修饰温度的,这里用来修饰声音B、“闹”本来修饰声音形象的词用来修饰视觉形象D载不动的不是具体的东西,而是愁.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