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写作题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两个人被关在纳粹集中营的一间狭窄的囚室里,他们唯一能了解世界的地方,是囚室里那扇一尺见方的窗户。每天早上,他们都要轮流去窗口眺望外面的世界。一个人总是愁苦地看着窗外的高墙和铁丝网,另一个人却总爱看窗外的天空,看蓝色天空中的小鸟自由的飞翔。半年后,前者因忧郁而死在狱中;后者却坚强地活了下来,直到获救。
这个故事能引发你哪些联想,给你什么启迪?请以“窗外的世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见闻,你的体验,也可以写你的思考,你的想象;可以编述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抒发感情。
参考答案:
历史的天空
那是一个窗口,它巍巍屹立于天地之间,而现在又只是我眼前一个小小的窗格。
我窥视,多这千百年来不曾动摇的窗口望出去,看到的是一幕幕关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故事。
百余年前的那个夜晚,那是怎样一个可怕的夜啊!所有的人都清楚的记得——雷电交加,大雨倾盆。肆虐的狂风掀起滚滚黑浪,恶狠狠的扑向那只小船。剧烈的颠簸惊吓了船中的孩子,他焦急的哭喊着:“妈妈!妈妈!你在哪儿?”
隐隐约约的,岸上也传来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声呼唤着孩子的名字。啊!望见了,望见了小船,望见了孩子,她甚至奋力的伸出手去,本能的想要抓住他,但根本无济于事。
风在呼啸,它冷笑着看着这一幕,嘲笑那瘦弱的母亲不能改变骨肉离散的命运。
于是,这可怕的雷声、雨声渐渐掩盖了那一声声益渐衰竭的哭喊,小船很快便远远的消失了,消失在深不可测的黑暗中。
窗口毫无保留的向今天的人们展出着这一幕百年的悲剧,同时也记载着一个母亲的一段屈辱的历史。但是窗口也不曾忘记,在骨肉分离的日子里,那天各一方的深深思念。
岁月在悄悄的流逝,但即使相隔千里万里,岁月也冲不淡那份浓浓的乡思,剪不断那份血缘的牵系。
漫漫长夜中,小小的渔船上点亮了盏盏小小的渔灯,那微弱却坚定的火光守护着几代人的渴望——那可是黎明前的曙光?
人们不曾忘记那个词语叫做希望。他们坚信黑夜终有一天会被光明的太阳所驱散。于是真的就有那么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小船扬起了帆,它说今天就是它回家的日子,它乘着风、踏着浪,沐浴着温暖的阳光,飞快的驶向那个生养他的港湾:“妈妈,我回来了。”窗口平静的看着这一幕,它感到骄傲,为那母亲,也为那孩子。
然而我悄悄的发现母亲现在这份喜悦下还藏着一丝更大的抑郁。我再一次透过那个窗口,看到的是一个岛屿。
他和母亲之间仅是一峡之隔。但是他还没有回来。他的眼睛里写满了无奈。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时间在这一刹那间停止了跳动。宇宙中所有的一切都凝固了,凝固了。惟有那遥远的小鸟传来了游子的声音:“妈妈,我真想回来……”
我从窗口望出去,看到的是这一幕幕今昔的风云变幻,我想,现在一定有更多的人在努力,为这窗外的将来添上新的风景。
[点评]窗外有什么?作者思接千载,遐想联翩——通过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个小故事,充分展示了海峡两岸骨肉分离、两地相思的悲欢离合。难能可贵的是,在考场作文时,能同时处理好想象、立意和语言三者关系,显示了作者扎实的写作功底。
本题解析:这个话题重点考查习作者的想象力和认识水平,它鼓励考生扩大课外阅读,积极展开创造性思维(特别是大胆发挥想象)。其实窗外的世界是五彩斑澜、纷繁复杂的,有着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写作空间。比如可写窗外雪花纷飞的美景,可写学子们读书的场面,可写老年人晨练的情景,可写想象中的窗外世界,也可写看世界的不同心态等等。要注意:写作时要渗透个性化的体验和思考,能用审视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要力求中心明确,材料集中,切忌蜻蜓点水,泛泛而谈。
本题难度:一般
2、写作题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时候觉得,今年和去年没什么区别,这个星期和上个星期没什么区别,今天和昨天也没有什么区别……可是你蓦然回首,遥望远处,会发现岁月的痕迹是无声的,在不知不觉间,深深的,浅浅的,浓浓的,淡淡的,就这么刻在了你的脸上、身上、心上。
请你联系个人或社会实际,以“岁月留痕”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④不得抄袭或套作。⑤不少于800字。⑥作文中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出现不计;书写潦草者扣1~5分。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中,那么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中,那么他就学会了自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那么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真诚中,那么他就学会了头脑平静地生活。
请你以“我生活在?中”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可以从所给材料中选择一个加点的词,也可以另外选择一个更适合你自身情况的词,填在横线上;②立意自定;③字迹清楚,标点使用规范正确;④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审题关键在于把握标题的构成。补充作文题目的时候要注意斟酌已给出的半个题目信息,也可以参照材料选取其中一种补充到文题中,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作特长、写作内容等将其补全,成为全命题作文,巧妙地让陌生的新题变成自己熟悉的旧题,从容地完成一篇熟悉的作文。审题的时候要注意审清题面要求,明确选材范围。对于作文题要分清“生活”与“生命”的不同。写作之前请精心构思,最好先列个提纲,想好了再动笔,努力写出自己作文的亮点。请注意自己的书写,清爽整洁的卷面对自己以及阅卷者都是一种美好的享受。
点评:半命题作文这种命题类型,既给我们以必要的限制,又在规定范围和限制条件之下给了我们选材和立意的“自由权”,而要想用好这些“自由权”,首先需要我们认真“补题”。在给半命题作文“补题”的时候应该注意要避“生”就“熟”因为要补充的内容不仅涉及到要写的内容,还涉及到要表达的主题,所以在“补题”的时候,不应该选择自己还十分生疏的材料,而应该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材料,不应该选择自己没有思考过的道理,而应该选择自己有过深人思考的道理。
本题难度:一般
4、写作题 阅读下面这则材料,写一篇议论文。
尼采曾说,处世之道应该是:不要爬上山顶去,也不要站在山脚,从半高处去看,这个世界真美好。
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要求:1.在阅读上面材料基础上确定文章的立意,题目自拟。2.文体为议论文。3.不得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这一材料作文题在叙述尼采从半高处去感受世界的美好后,用 “其实,站在哪里看世界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和体验,你又有怎样的认识或体验呢?”这一问句提示我们感受世界的美好不仅在半高处,也可在山的不同角度去感受。所以,我们可以循着命题者的提示从不同角度思考,写出自己的认识和体验。
可以立意为:从半高处看,这个世界真美好。半高处有余地,留有美好的想象和向往,而不是一览无余。在文学、艺术上,半高处则表现为含蓄。文学艺术留白,可激发欣赏者的审美活动。如果把“半高处”比喻人生的旅途中,那么,我们会明白“美在途中”。因为生命中绝大部份的风景总是在途中,生命主要是为了经历。
也可立意为:从山顶看,美尽收眼底。依据一些诗句可以思考某些理由,从山顶看,是为了“欲穷千里目”,目光远大、心胸开阔,就会感受世界的美好;从山顶看,可“一览众山小”,就会感受、认识到自己的美好,增强自信心;从山顶看,则“不畏浮云遮望眼”,头脑清醒,不受蒙蔽,才会感受生活真实的美。还可立意为:从山脚、山腰、山顶多角度、多层次观察,会感受世界更美好。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善于变换不同的角度观察,世界便异彩纷呈。
其实,从山脚看,也可感受世界的美好。观察事物往往取决于人的态度,如果居高临下,则目中无人,有了有色眼镜,何谈世界的美好。那么,从山脚看,则象征谦卑的态度,如此才能像庄子笔下“知丑”的河伯那样感受大海的美。而且,从山脚看,则象征谦卑的态度,如此才能像庄子笔下“知丑”的河伯那样感受大海的美。而且,从山脚看,才能从事物的根基上感受实实在在的美好。
本题难度:简单
5、写作题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2009年6月21日,29岁的周森锋当选为宜城市长,成了“中国最年轻的”市长,一时之间网络对其家庭背景的联想与猜测缤纷:他定是莫高官的儿子,或是莫高官的快婿……实际上,他曾是地道的农村娃,父母至今在农村务农,他的岳父岳母一个是下岗职工,一个在家务农。
材料二:2011年1月16日《深圳晚报》:深圳福田区一位78岁的老人不慎摔倒,众多路人均因害怕被讹诈而无人上前搀扶,最后老人因窒息而死。
材料三:2011年11月30日《中国青年报》:11月20日下午,上海男子潘跃昀开车赴朋友婚宴的路上,碰到一个遭土方车碾压的4岁小女孩,她的父亲在此次车祸中已丧身。潘跃昀毫不犹豫地带上小女孩把她送到医院,还垫付了几千元医疗费。事后有人问他,怕不怕被赖上。他说,你没办法判断别人是好人还是坏人,但你自己可以做一个好人。
的确,我们在创造“中国速度”奇迹的同时,我们曾经纯朴的心也在渐渐迷失,不愿相信真相,不敢相信善良。我们不仅要问,我们究竟怎么了?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想,请谈谈你的看法。自主立意,自拟题目,文体不限,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