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7-31 22:14:4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9分)
日本这次大灾难让所有人对科技文明的脆弱有了深刻的体验。现代人看上去很强大,他能建核电站,能建规模很大、功率很高的水电站,因为他有许多关于这方面的科技知识,但仅仅这些知识对人类的存在而言就是真理吗?显然不是,只有当这种技术的后果呈现在人类面前,被人类充分意识到,人类才看到自然向我们敞开的完整真理,黑格尔说“真理是整体的”就有这个意思。“改造自然”是科技文明的一个基本观念,但它却蕴含着摧毁我们生存根基的各种危机。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然是不可改造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而是人类适应与协调自己与自然的关系。“改造自然”的本质是人要以自己的意志和愿望为目标,让自然服从自己,而不是在天地间不可逆转的规律之内,争取人与自然的共济。结果,人类强行向自然索取的地盘全部都被自然以诸如洪水、海啸等各种方式抢回去了。每每谈到这点,我都要对中国先人曾经的睿智心生敬意。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创造的都江堰四六分水的治水法,直到今天都令人叹为观止。它是一个体现人类与自然天人合一的规则。堰意味着对水的因势利导,在达到人的引水目的同时,并不违背水的自然本性。而坝则意味着对水的强硬抗衡,对水流方向的强力阻遏,是人与自然的迎面撞击。哲学家指出,这才是现代技术的本质。
但从哲学角度看,对我们生存性命攸关的根本自由是我们对真理开放的自由,行动的自由乃是后发于它的。如果我们看不清我们的真实处境,我们的思想还被各种偏见、流行的概念所蒙蔽,那行动对我们造成的后果就可能是灾难性的。对真理开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这些所谓的正常人往往也不能摆脱怪癖的意志、扭曲的心理、知识的局限所造成的视野的偏狭,也许,退后一步,放弃(至少是暂时放弃)那种疯狂的自我表现,包括由此而生的扭曲行为,倾听自然,还事物以本来面目,存在的真理就可能向我们敞开。
其实,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生活中正在发生许多我们在思想上尚未做好准备的变革。以遗传工程为例,难道我们已经想好我们打算排列出何种遗传基因组合吗?我们完全可以掌握遗传工程的手段,但并没有产生出把这种手段用于造福人类最高利益的人的智慧。哲学家在这里是想提醒我们这样一个事实:除了技术性思维外,我们还必须进行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以洞察到我们真实的存在,明了这项新技术对我们的存在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次的核灾难是自然向人类的又一次敞开:人怎样对已主宰人类的技术施加影响?
小题1:下列不属于“对真理开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的原因的一项是
A.我们往往不能摆脱怪癖的意志、扭曲的心理所造成的视野的狭隘。
B.洪水、海啸等诸多自然灾害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然是不可改造的。
C.科技飞速发展,但人类并不清楚怎样对已主宰人类的技术施加影响。
D.真理是整体的,而我们对技术、知识的认知常常存在局限。

小题2:下列各项中,最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项是
A.人类应顺从自然。
B.真理是整体的。
C.人类应与自然共济。
D.使真理向人类敞开。
小题3:联系全文,指出最后一段画线句中“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的具体内涵。(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解析:这是表现。
【高考考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
【备考提示】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域,依次筛选。原文内容与选项保持一致,选项与题干要能构成因果关系。略过无关紧要的信息,如举例、描写等,抓住本质特征。
小题2:C
【高考考点】文章结构的把握,中心意思的概括
【备考提示】理清层次,概括每段的要点,明确文章强调重点。
小题3:


本题解析:同上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后面题目。
紫?藤
叶全新
⑴你种下什么,你就得到什么。?
⑵在这棵我已种下十五年的紫藤树下,我开始思索。惜春的人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可我喜欢“人间四月天”这样的句子。因为闰月,今年春天来得迟,虽然是四月,阴历还在二月,但不知为什么,这棵紫藤却开花了。
⑶十五年前种下后,便年年盼它开花,一直盼到第五个年头,已经有朋友说这是不是一棵公紫藤?一棵月季花确实有公枝和母枝,但一棵花树也有公树和母树吗?我再一次为这种简单的无知而困惑。是第五年春天将尽的时节吧,在高大疏朗的花架上,紫藤已按照我为它设计的路线,或者说按照阳光的引领,将它的身体不可思议地伸长,并生出无数枝节,尽一切力量抓住它的机遇,抓住它在这块注定了的土地上被种下了的命运,开始繁殖绵延。现在它已是一位清淑的少女,抬头望去,青绿的细叶像它的心思一样一天天地覆盖着这片天空。这心思终于以最美丽的姿态出现了,它开花了!?
⑷第一年它开得羞涩而小心,一小挂一小挂,一身粉紫地从枝叶中露出来。似乎连它自己也不相信,为什么一棵树会开花呢?这几乎就像“我是谁”的问题一样难吧。但一棵紫藤不需要哲学,它只是快乐极了,因为第二年它开得更多。?
⑸这是人的树,人的花,人的果。在紫藤盛开的时候,我站在花架下眺望湖对岸一个女孩回家的笑脸;在紫藤落花的时候,我站在花架下看着一个青年渐渐远去的背影。
⑹在《迁徙的鸟》这部影片中,雅克·波林说:“鸟儿永远在飞。只有鸟儿从不停止飞行。”
⑺人类从来对鸟儿的飞翔所怀着的羡慕,只止于自由。可是有谁知道,鸟儿为什么要飞呢?为什么它们从不停止呢?自由难道只在追逐之中吗??
⑻让我问问这棵紫藤吧,如果我只剩下了它的话。?
⑼十五年来,紫藤春荣冬寞,四季的风是它的爱人。它用一年的时光演出一场生命之剧,不急不躁,不卑不亢,不离不弃,不屈不挠。夏天它极尽繁华,秋日它渐次凋零,冬天我看着它死去,春天我看着它活来。它自由地开花,自由地长叶,不问风雨不问晴。我把它种在湖边这座院子里,它就一心一意地生根,全心全意地开花。没有比一棵平常的树更幸福的了,没有比一颗平常的心更快乐的了。这道理是紫藤告诉我的。惟有这样深这样厚的根才能长出自由之花吧,长出奇异之花吧。?
⑽还只是二月呢,紫藤今年确实奇了,它想说什么呢?它比一个人更多情么?没有一个人真正懂得另一个人,但一棵树却可以。它展现自己最美的生命,是想挽留一个爱它的人。这一生,我爱树胜过爱人,因为人的生命是残缺的。只有一棵树是完整的,从生到死,死而复生,生生不息。在生死之中有变有化,有情有意,有始有终,起起落落皆如无闻。它所求的是那样简单,它永不舍得离弃你,它只要你种下它,它就是你的儿子,它就是你的女儿;它只要你种下它,它就是你的父亲,它就是你的母亲啊!
⑾我的紫藤已经整整开了十年花了,一年比一年开得茂盛、开得繁荣,这繁荣一定来自它心灵的安适。谁说一棵树没有梦呢?当繁花落英的时候,我发现每一朵紫色的小花都像鸟儿张开的翅膀!飞翔不是只有一种形式,不是只有一个天空,只要开出真正属于你的生命之花,你就会飞了。?
⑿几乎每天都有真的鸟儿飞来与它对话。它们或在花枝之间跳来跳去,或停留在这棵美丽无比的花树上。有的鸟儿聒噪地说个不停,它们一定是劝说紫藤离开这片该死的臭烘烘的湖水吧;有些鸟儿却因为这棵无比美丽的花树而暂时变成了一位哲人,因为它们在枝头上一边梳理着羽毛一边静静地思考:为什么我要飞来飞去呢?为什么我不能长久地留在这儿呢??
⒀这就是一只鸟儿和一棵树之间的秘密吧。我将用全部的生命看守着它们。我想一直到最后,我都不会知道自己究竟是要做一只鸟,还是要做一棵树。
小题1:文中说“因为人的生命是残缺的”,如何理解其中“残缺”二字的含意?(2分)
小题2:请分析“鸟儿永远在飞。只有鸟儿从不停止飞行。”在文中的作用。(5分)
小题3:作者写鸟儿与紫藤有何联系?(4分)
小题4:作者在文中描述了三种生命形态,请你结合文章分析作者对它们的态度是一致的吗?(5分)
小题5:文章中说“人类从来对鸟儿的飞翔所怀着的羡慕,只止于自由。可是有谁知道,鸟儿为什么要飞呢?为什么它们从不停止呢?自由难道只在追逐之中吗?”,这句话启迪着我们对事物的观察,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7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历程中,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的命运磨难及人生遗憾。人的生命的唯一性以及命运的磨难与人生的遗憾就诠释了人生中的“残缺”之意。?(2分)
小题2:(1)表现鸟儿永不停止的追求自由的人生态度。(2分)(2)与下文紫藤表现出的从容、坚定、执着的人生形成对照。(2分)(3)丰富了文章的内容。(1分)
小题3:两者的关系是相互映衬的关系。(2分)鸟儿象哲人一样不停地思考,映衬着紫藤对生命意义的理解;鸟儿不停地飞翔,映衬着紫藤对自由精神的追求。(2分)
小题4:作者对它们的态度是一致的,对文中描述的紫藤、鸟儿和我三种生命的不同形态,都持赞赏态度。(2分)作者对紫藤积极地长叶,开花持赞赏态度,认为它是在努力地“开出自己的生命之花”;(1分)作者对鸟儿不停地飞来飞去也是持赞赏态度,虽然它的“动”与树的“静”形式不同,但都是对生命永不停息地追求,都在以各自的形式努力地“开出自己的生命之花”;(1分)作者最后说“我将用全部的生命看守着它们”,那意思不是说用身体来守,而是精神上以它们为榜样,“我”作为人也“开出自己的生命之花”,在这点上与它们保持生命精神的一致。(1分)
小题5:(1)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鸟儿的飞翔是自由的,但更是对他自己的生命形式的努力展示,飞翔更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2分)(2)事例叙述:有人在课余时间坚持练字,看着他一篇篇形神兼备的字体,很多人的羡慕止于潇洒漂亮,可有谁知道他是得到了书法的真谛,决不让传统的书法技艺失传于现代键盘之中而努力践行呢?(3分)(3)事例概括: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对事物的观察不能停于外表,要深入内在看本质。(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的含意。作者说“人的生命是残缺的”是与树“从生到死,死而复生,生生不息”对比而言,作者认为“树是完整的”,所以残缺就是指人不能生生不息,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的命运磨难及人生遗憾。
小题2:本题考查重要语句的作用。因为这句话比较浅显之中蕴含哲理,所以应该先解答此题的哲理(含意)——表现鸟儿永不停止的追求自由的人生态度。再回答此句话在文中结构、主旨方面的作用——与后文照应,丰富文章的内容。
小题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构思艺术。本文核心形象是紫藤,人是紫藤的对比形象,而鸟儿是紫藤的衬托形象,属于类比的。作者用鸟儿象哲人一样不停地思考,衬托着紫藤对生命意义的理解;鸟儿不停地飞翔,衬托着紫藤对自由精神的追求。
小题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描写的三种生命形态,即分析作品的形象,赏析哦作品的内涵。此题与第三小题关系密切,一个说是前一小题的深化。首先作者对它们的态度是一致的,对文中描述的紫藤、鸟儿和我三种生命的不同形态,都持赞赏态度。其次是作者从树与鸟儿对生命永不停息地追求,都在以各自的形式努力地“开出自己的生命之花”中受到启迪,表达了作为人也要像它们一样“开出自己的生命之花”。
小题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句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的几句话,实际上包含本文的主旨。三个问句不断探寻,层层深入。人类对鸟儿的羡慕仅止于飞翔,而作者认为鸟儿的飞翔更是对他自己的生命形式的努力展示,飞翔更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后一问就是要求学生将这一哲理联系到生活中有相关性的实际中去,找出相关情形加以阐述。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选做题)
最佳配偶
[美]斯蒂芬·麦克勒
  我走进办公室,跟笑容满面的布列乔先生握了握手。跟我相比,他衣着十分讲究。他手里在搬弄着一叠纸,就像在搬弄着一叠煎饼。?
  “我相信,你准定会对她十分满意,”他说,“她可是我们用求同计算机,从符合推选条件的一亿一千多万美国妇女中挑选出来的。我们按种族、宗教、人种、生活地区,对这些妇女进行了分类……”?
  我坐在那儿津津有味地听着,心想要是来这儿之前先冲个淋浴,那该多好。这儿的办公室整洁宜人,不过那张椅子令人坐得不太惬意。
  “好,来啦……”他说着,像魔术师那样“砰”的一声把通向隔壁房间的门忽地打开。本来我心里就像揣了只兔子,怦怦直跳,这时就更手足无措了。
  说真的,她长得很标致,真的!美极了!
  “沃克先生,这是蒙大拿州拉芬湖的邓菲尔德小姐。邓菲尔德小姐,这是纽约的弗兰克林·沃克先生。”?
  “就叫我弗兰克好了。”我唯唯诺诺,显得有点紧张。她确实太美了!您不妨想象一下。?
  布列乔刚走开,我们就聊了起来。
  “您好!我,我,我对计算机为我选中的您,感到十分称心。”我竭力想把语调放温和些。也许,把她称为计算机选中的人,她一定不高兴。我是说,我对事情发展的结果感到满意。
  她莞尔一笑,露出了一排整齐的牙齿。
  “谢谢您,我也是。”她腼腆地说。
  “我,三十一岁。”我唐突地冲口而出。
  “我知道,这些全都记在卡片上。”
  这场谈话似乎就要这样结束了。卡片上什么都介绍得清清楚楚,所以确实没什么好谈了。
  “今后打算要孩子吗?”她先找了个话题。
  “当然,两个儿子,一个女儿。”
  “正合我的意,这记录在卡片上的‘未来计划’一栏,喏,就在那儿。”她指点着说。
  我这才注意到我手中那一札文件似的东西,第一页上贴着一张国际商用机械公司的计算机卡片,卡片上印有关于邓菲尔德小姐的重要数据。显然,她手中的那一札“文件”是关于我的……于是,我们各自审视着自己手中的“文件”,每翻阅一页,都要发出很大的声响。
  “文件”里说,她喜欢古典音乐。(记录在“兴趣爱好与生活习惯”栏)“您喜欢古典音乐?”
  “对,比任何东西都喜欢,另外,我还收藏着弗兰基·拉尼歌曲的全部录音。”
  “这倒是红极一时的歌唱家。”我赞许地附和道。
  我俩的目光继续在字里行间浏览着。我注意到,她爱看书、看球赛,看电影爱坐前排,睡觉时爱把窗户关上,爱养狗、养猫、养金鱼、养金枪鱼,爱吃用意大利香肠做的三明治,穿着朴素,将来要送孩子上私立学校,喜欢住在郊外,爱参观美术展览馆……
  她抬起了头:“我们所有的爱好都很一致。”
  “毫无两样。”我加上一句。
  我又读了标题为“心理状况”的记录:她生性羞怯,不爱争论,讲话拘谨,属于贤妻良母型。
  “我很高兴,您既不抽烟又不饮酒。”她满意地说。
  “是的,我与烟酒无缘,只偶尔喝点啤酒。”
  “栏目里没有提到啊。”
  “哦,也许没写上,这是我的疏忽。”我希望她不会放在心上。
  我们终于各自看完了手里的“文件”。
  最后她说:“我们俩非常相像。”
  我和邓菲尔德结婚整整九年了,已经有三个孩子,两男一女。我们住在郊外,听着古典音乐和弗兰基·拉尼的录音。我俩最后一次争吵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所以早被我忘得一干二净。在每一件事上,我俩几乎都能步调一致。她是一个贤妻,我也可以算是个好丈夫。我们的婚姻看起来真是完美无缺。?
  眼下,我却盘算着下个月就去离婚。——这种日子我再也过不下去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叙述了弗兰克借助计算机筛选结婚对象,进而结识邓菲尔德小姐并与之结婚,到后来厌倦了完美的婚姻生活想要离婚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B.本文叙述平淡无奇,但构思巧妙,别具匠心。短短千余字,浓缩了一对夫妻美满和谐的生活,人物塑造以语言描写为主,通过对话展现人物性格。
C.这篇小说启示我们:在生活中我们应抛弃机械的、程式化的生活,还原人的鲜活生动的本性,重新回到多层次多角度的、可期待可变换的世界中去。
D.“我”在和邓菲尔德小姐见面时“唯唯诺诺”,表现了主人公“我”懦弱无能、胆小怕事,这也是“我”在婚姻生活九年后才打算离婚的原因。
E.这篇小说借助一个婚姻故事告诉我们:被简单地贴上标签从而变成扁平的标签人,过着乏味的、已经计划好的生活,只会让人沉闷窒息。
(2)文章多次提到两人“相像”“一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的“我”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小说的结局非常出人意料,你认为这样的安排好不好?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E
(2)①起强调作用,突出两人惊人的“相像”和“一致”,为结尾打算离婚埋下伏笔;
   ②呼应题目,如此相像一致正是一般人所认为的最佳配偶;
   ③与打算离婚的结局构成极大反差,深刻地揭示出小说的主题。(意思对即可)
(3)①性格内向,拘谨羞怯。(从相亲时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分析)
   ②爱好广泛,追求生活品质,有良好生活习惯。(从“我们所有的爱好都很一致”“毫无两样”,可推知“我”的性格爱好与邓菲尔德小姐相同。)
   ③潜意识里有对机械的程式化的生活的反抗,以及对生动鲜活的生活的向往。(从想离婚可以看出)(意思对即可。)
(4)观点一:这样的安排好。这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式的结尾(或欧·亨利式的结尾)。①从情节上看,两个人虽然经电脑配对,“非常相像”,但彼此过于熟悉,谈话毫无新鲜的话题,无趣无聊,已经暗示出这种婚姻的乏味,所以两个人最后的分手也在情理之中。②从表达效果上看,前面的叙述平淡无奇,直到最后才给读者一个出乎意料的结局。这样写,能增强小说的戏剧性,从而形成独特的艺术魅力,增强文章的感染力。③从主题表达上看,这样的结局与前边的情节构成极大反差,更能引人深思,深刻地揭示出小说的主题:机械的、程式化的生活是令人生厌的,多姿多彩才是有趣味的生活状态。
   观点二:这样的安排不好。①从情节上看,离婚的结局过于突兀,前边的情节缺乏必要的铺垫与暗示。②从表达效果上看,这样的结局,虽然能增强小说的戏剧性,却使文章缺乏可信度,缺少生活的真实:在现实生活中,夫妻两个情趣相投往往生活得很幸福。③从主题表达上看,小说结局宣扬夫妻之间性格差异产生美,但同时否定夫妻之间性格谐调也会产生美,是有失偏颇的。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的题。
高高青冈树
徐乘
林公故迹何处寻?惠远城内草深深。
巍魏青冈迎风立,肯说荷戈戍卒情?
  ①1841年6月8日,一道圣旨下来,把禁烟抗英的林则徐“发往伊犁,效力赎罪”。此辰此际,林则徐心情沉痛悲壮:“荷戈戍卒一老兵,愧说楼船练水军。关山万里残宵梦,犹听江东战鼓声。”
  ②事隔百余年,我来到惠远,已找不到宽巷中林则徐住过的房屋。只有破败不堪的将军府,以及门前一死三生的古榆,似乎没有忘掉那位荷戈戍卒的老兵,不厌其烦地向我诉说他的轶事和遭遇。
  ③据说他旅途劳顿,沿途冰雪满地,寒风刺骨,加上水土不服,到惠远后病情加剧,但仍然关心国家安危。他致力研究伊犁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沿革,认识到屯田戍边对加强边疆经济力量、防备外敌入侵的重大作用。他不顾年老力衰,向伊犁将军布彦泰主动提出经办阿齐乌苏垦地的要求,组织群众,拓宽加深渠道,兴建龙口新渠,引来哈什河水,实得垦地近二十万亩。即使对他存有偏见的道光皇帝,到此处也不得不赞赏他的办事干练,传旨要他赴南疆实地查勘,奏明情况,开垦荒地。林则徐从此离开伊犁,荒迹长驱回鹘马,遍历戈壁三万里,开始对南疆八城进行查勘。
  ④数百年风沙冰雪,早已湮没林氏留在伊犁的足迹,唯有他在伊犁将军府亲手栽植的一株株青冈幼苗,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他所以独爱这种树,可能因为这古老树种,酷似一个多难兴邦的民族。它高大魁梧,犹如顶天立地的好汉;它巨伞般的树冠,似壮士博大的胸怀;它的花朵比不上玫瑰娇艳,却散发着阵阵清香。它有旺盛的生命力,不畏沙漠干热炙人,树叶失水,照样轻盈起舞。隆冬霜刀雪剑,摄氏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环境,不能制服它。它对地域从不挑肥拣瘦,河滩、山谷、山坡,随遇而安,都能生长。把它“发配”到哪里,它就在哪里安家落户,生根开花结果。即使刀锯斧钺把它拦腰砍断,树桩四周还会长出次生幼苗,势如箭竹,蓬勃挺刺,不可阻遏。
  ⑤鸦片战争后,“罪臣”林则徐历尽坎坷。他感到迷惘,发出“青史凭谁论是非”的感慨。其实公道自在人心,是非难逃典论。不但东南沿海人民,而且大西北群众,也都理解他、同情他、怀念他、敬佩他,铭记他造福人民的功绩。他离开伊犁之后,手栽的青冈树,一直受到各族人民的精心培育照料——松土施肥灌水。经历一千多个寒暑,现在这些青冈树已干高围粗、亭亭如盖,年年结下累累硕果。尽管当地百姓“宁送一壶酒,不给一桶水”,戍卒战士还是节约用水,把这些果实种子育成新苗,让它们年年岁岁世世代代扎根边陲。各族军民爱树成风,不仅是为了绿化雪山沙丘,而且想借此寄托情思,表达他们对一代英雄的敬仰爱戴,表达他们弘扬民族精神的决心。
  ⑥我驱车别伊犁将军府,已是深夜十一点了。大西北初夏之夜,幽静,清新,凉爽,晴空飘浮数朵白云。明月在树梢露脸,冉冉上升,为一片广袤的土地洒满银辉。天山融雪,水流在渠道中急奔,忽明忽灭。青冈树叶,此刻在飒飒夜风中闪发点点银光。忽然我听到远处隐约传来维吾尔族少女的歌声:“我们新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风光——”她们似乎在歌颂这位坚强不屈的民族英雄,歌颂他抗击外敌,蒙冤受屈发配新疆后造福西北人民,在边陲建立的不朽的丰功伟绩。
1.怎样理解第⑤自然段“公道自在人心,是非难逃典论”在文中的含义?就文章结构而言,该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含义:?
  作用:?
2.开篇诗说“巍巍青冈迎风立,肯说荷戈戍卒情”。通观全文,作者赞颂了“荷戈戍卒”林则徐的哪些“情”?
答:? ?
3.作者在第④段中描写了青冈树的哪些特点,赋予了它怎样的象征意义?
答:?
4.文章最后一段,有人说应该删掉,有人说不应该删掉。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并谈谈你的看法。
答:?


参考答案:1.含义:历史会对林则徐作出公正的评价。
  作用:这句话承上启下,上文叙述了林则徐的坎坷经历、迷惘、感慨,用本句话开启下文,叙述了东南沿海人民、大西北群众对他的敬仰爱戴,表达了作者对林则徐的丰功伟绩的赞扬。
2.①在边疆伊犁,研究伊犁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沿革,认识到屯田戍边对加强边疆经济力量、防备外敌人侵的重大作用,这充分表现了他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之情。
  ②组织群众,拓宽加深渠道,兴建龙口新渠,引来哈什河水,实得垦地近二十万亩,可以看出林则徐造福人民百姓的爱民之情。
  ③从东南沿海到伊犁,又离开伊犁,荒迹长驱回鹘马,遍历戈壁三万里,始终把国家、人民放在心头,这反映了他历尽坎坷的不屈之情。
3.写了青冈树高大魁梧的树干、巨伞般的树冠、散发清香的花朵、累累的硕果以及青冈树旺盛的生命力的特点。赞颂我们民族的伟大形象、博大胸怀以及百折不挠、奋发向上的不屈精神。
4.不应该删掉。因为这一段从内容上来说是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大西北初夏夜景之美赞颂了林则徐造福西北边陲所建立的丰功伟绩。从结构上说,作者以游踪为线索,从来到将军府到游览,再到告别,把记游写景与访古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删掉最后一段,文章结构就不完整了。从艺术的手法上说,本段以景语结尾,令人回味无穷,增添了作品的诗情画意。(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有一种爱像海绵
李丹崖
  男人独自一个人走在大街上,耷拉着脑袋,他不敢目视前方,生怕遇见熟人问他为什么没去上班。男人失业了,在街上转了几天,一直没找到新的工作。
  他多么需要一份工作啊!老婆三年前就下岗了,一个人在小区门口靠支一个水果摊贴补家用,儿子的学费和生活费全部由他来供应。儿子的成绩一直在整个年级中名列前茅,更令他骄傲的是,儿子写的作文每次都被老师当做范文在课堂上朗读。回到家里,儿子还要亲自朗读第二遍,给他和妻子听。听儿子朗读作文就成了他生活中最快乐的事情。
  他心里清楚,儿子的作文成绩这么好,除去儿子自身的天分外,还与他每月都给儿子买一本童话杂志有关,那些童话或多或少地启发了儿子的想象力,让儿子总能语出惊人。如今自己连工作也丢了,恐怕10元一本的童话杂志今后也要给儿子“断奶”了。
  不!绝对不能!这种想法刚一在脑海里打了个转儿,就立马被自己推翻了。自己心里再苦,也不能苦了儿子。想到这里,他咬咬牙,从报刊亭买了最新一期的童话杂志。
  他一路想了很久,该怎样对家人说呢?没办法,只有再瞒一天了,明天继续想办法。这样想着,男人掏出了钥匙。
  刚刚推开家门,儿子就冲过来抱住了他,大声说:“爸爸,你回来了,我的作文又被当成范文朗读了,来,我读给你听!”妻子则从厨房里端着一碟菜走了出来:“赶紧洗洗手吃饭吧。”于是,一家人像往常一样温馨地吃起了晚饭。
  晚饭后,儿子开始给他朗读自己的作文《水在爸爸的肩头“唱歌”》。在这篇作文中,儿子这样写道:“我非常希望能像张明一样,有一个做送水工的父亲。每一个父亲的肩膀,都曾是儿子的‘战场’。如今,孩子长大了,父亲扛起一桶水,像扛起孩子一样,咣当咣当的水花声,调皮地在父亲的肩头‘唱歌’,这样的肩膀很健硕,这样的肩膀不寂寞。”
  儿子的作文提醒了他,他灵机一动,想自己恰巧可以趁此机会做一个送水工,苦是苦了点,但是,孩子乐意,又能下得了台,岂不是一举两得吗?
  第二天下班,他满面笑容地扛着一桶水走进家门,儿子高兴地向他竖起大拇指,说:“爸爸真棒!”妻子也笑容可掬地拧了一下儿子的小脸说:“看,爸爸多疼你,为了满足你的愿望,把自己的工作都辞了!”
  儿子的眼泪直在眼圈里打转儿,他赶紧呵斥妻子:“说什么呢?看,都把孩子给弄哭了。”
  “爸爸,我这不是哭,我这是高兴。”儿子擦干了眼泪说。尽管男人很累,但是,男人觉得很满足,妻子和儿子没有发现一丝异常的迹象。男人从此就开始当了一名送水工,一干就是一年半。一年半后,他贷款在儿子学校附近开了一家饭馆,由于靠近学校,生意逐渐红火,日子也逐渐过得殷实起来。一天清晨,饭馆刚刚开门,邮递员就送来了一个厚厚的信封。信封上写着儿子的名字,拆开一看,才知道是儿子的作文发表了。顾不上准备饭菜,他就迫不及待地看起儿子的作文来。儿子的这篇作文题为“有一种爱像海绵”。文章没看完,他的泪就挂满了双颊,儿子在作文的最后一段这样写道——
  一年多来,我和妈妈一直为我自己那篇造假的作文感到不安,好在爸爸没有发现什么,只是每当看到爸爸被汗水浸透的背心,我就会禁不住一阵阵心酸,我一直感觉,爸爸就像一块海绵……(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男人下岗后,刻意对家人隐瞒了他下岗的事,以免家人担心,他想尽快找一个工作,支撑起这个困难的家。
B.妻子和孩子并不知道男人下岗的事,回家后,男人成功地骗过了家人,一家人像往常一样温馨地吃起了晚饭。
C.男人心里清楚,他给孩子买童话杂志对孩子写作有一定的帮助,这也是他决定继续买这本杂志的原因。
D.儿子在作文中写到张明有一个做送水工的父亲,他很羡慕,这表明他希望自己的父亲也能够去做送水工。
E.儿子看到自己的父亲做了送水工,心里其实并不高兴,流下了伤心的泪水,但他很懂事,怕父亲会伤心,所以没有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2)小说中的父亲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概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儿子的作文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内容,谈谈“有一种爱像海绵”的内涵。联系生活,谈谈你对这种爱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C
(2)父亲有责任心,他下岗后首先想到的是找工作支撑困难的家;他很慈爱,关注孩子的成长,再困难也要给孩子买书;他很吃苦耐劳,做送水工,最后通过辛勤的劳动使家境殷实起来;他很坚忍,默默承受着苦难和悲痛,把快乐和爱带给了家人。(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3)在内容上,丰富人物形象,表现了父亲的慈爱、妻子及儿子的善解人意;作文是家庭和谐幸福的见证,突显了小说的主题。在结构上,作文是小说的线索,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意对即可)
(4)“有一种爱像海绵”指的是父亲将苦难和悲痛默默承受,把快乐和爱献给了家人,家人为了家庭的幸福,相互包容、理解。小说中父亲下岗后为了不让妻子、儿子伤心,独自将此事扛了起来,而妻子和儿子用善意的谎言帮父亲摆脱了尴尬,一家人虽然生活很困苦但是很幸福、很温馨。考生可以结合这种爱在家庭中的作用(和谐幸福)和对人生的意义(健康幸福)等角度来谈。(结合生活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