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二)
A.“而且我们自己又没有好生学问,给青年学子树一个榜样”中的“学问”,指的是“做学问”; B.“许多升学的青年实在只为着要让稻种发生成大量谷子”中的“稻种”指的是“学生治学问”; C.“许多升学的青年实在只为着要让稻种发生成大量谷子,预备‘吃着不尽’”中的“大量谷子”,指的是“学问的出路销场”; D.“许多升学的青年实在只为着要让稻种发生成大量谷子” 预备‘吃着不尽’”这句话批评了一个观点,这个观点是:学问只是一种干禄的工具。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肉体生活的需要;心灵生活的需要。(两点3分,结合生活实际分析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A,不是作者的观点。C、学问的“通”、“专”与智力的“普通”、“特殊”之间没有因果联系。D、引苏格拉底之话证明的是“学问是道德修养的途径”。解答此类题时要逐项与原文比较,比较时一定要细致。
小题2:应为“青年学生治学问”。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找到上下文的语境,仔细比较、分析。
小题3:揣摩最后一段中“人有肉体,有心灵。肉体有它的生活,心灵也应有它的生活。肉体需要营养,心灵也不能‘辟谷’”就可筛选出答案。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找到上下文的语境,然后再筛选、整合重要信息。表述时句子一定要规范。本题有字数限制,一定要注意不要超字。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回想铁生
陈村
2010年的最后一天,早上八点半,我被手机短信闹醒,去看,才知道史铁生去世的消息。接着的几天有几十家媒体要求采访,我一一谢绝。我自己写文章比记者写更真实。
他在送我的华夏社出版的《礼拜日》一书上写道,陈村:这家出版社,这本书的装帧,这本书的作者和这本书的存有者,都与残疾有关。看来,残疾有可能是这个世界的本质。铁生八九年十月。
他跟我投缘,也许是因为我们有相似的经历,都曾当过知青,都是病退回城,都曾在里弄加工组“午餐半小时”,都属残疾人,都写作。但他站不起来了,我还能弯曲地站立和难看地短程行走。我曾跟他说,我在走向他。他的困厄比我多十倍,他的思想也比我深入十倍。在我眼里,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
这些年,我到北京必去探望史铁生。在他那里坐两三个小时,吃顿饭。他们夫妇邀我住他们家,我总推辞了。我来去匆匆,住下本可以多说话,可是他的身体禁不住客人的打扰。他的截瘫,他的肾脏萎缩,用他的话说,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维持身体的运行很累。第周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不由分说地打断他的生活和思维。
除了他的体力、精力、除了同情他不能多抽烟,我和他的谈话与常人无异。谈得很快乐。残疾其实并不缺少什么,只是不能实现罢了。他常常想得比人们深入透彻,他有自己的理由和节律。他是小说家,我喜欢读他作品的一个最大的理由是,他的想法和明净的文字,不曾神神鬼鬼牵丝攀藤。他的手总是温暖的、宽厚的。他是能超越智和愚的。他不做作,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他把自己看轻了,才能去爱自己,爱世界。
史铁生通常并不抱怨,他知道感恩,知道在生的命题下的诸多奥义。别人用腿走路,丈量大地。他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他常常纠缠在那些排遣不开的命题中,时间长了,成为习惯和乐趣。他的想法都是经过推理论证的,有明晰的线索可寻。可是,听他说话的人,因为自己的好腿好肾,常常哼哼哈哈的,懒得跟从他的思维。他的书被更多阅读的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那样的故事只有他能写。读的时候想,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读史铁生的文章,和他谈话,都不会越读越狭隘。他很艰难地从生存的窄缝里走出来,带着豁然开朗的喜悦。我常常是站到自己之外,有一种嘲弄自己之流的快乐。他不是,他完整地保存自己,依然快乐。经过那道窄缝之后,快乐肯定不再张扬,应该称为喜悦了。他是用喜悦平衡困苦的人,不容易破灭。许多游戏和他无缘,他不再迷失,可以欣赏自己,欣赏上帝的手艺。史铁生坦然写他自己,他的一生透明坦荡,读过他作品的人知道他的许多往事,也看见他的许多思索。那些困苦,经过血的洗礼后成了他的资源,以此走向内心,走向命定之路,去看他人和世界。他追问,但不控诉,不失态。
这几天重新翻看《病隙碎笔》和他送我的其他书。他将自己拆开,思索许多有关精神的命题。关于上帝和神,关于心魂,关于爱情,关于有无,关于自卑,关于生死。他给世界找到的本质是残疾和爱情:残疾是事物的障碍,爱情是心魂的追求。他将上帝视为同行,窥探上帝作为编剧的手艺。1998年1月,我带女儿去看铁生。铁生打开电脑教她玩著名的吃豆子游戏。他说自己有时也玩两盘。这也是他的生存状态,在死神的追逐下,他飞快行走,一路蹦蹦跳跳吃下许多豆子。这个轮椅上的人是最勇敢的人,敢面对真实的人生,不退缩到无知和曲解,不麻痹麻醉自己。他对许多事情都兴致盎然,关心新旧科学和新旧哲学,关心今天。他的叙述强调逻辑,推理严密,用论据论证那些看似荒谬的人生命题。他一直在思索: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他从身体的不能去想精神,想灵魂。他的神不是星相或星座,而在自己心中。他是无法站立的人,也是最挺拔正直的人。
2011年1月6日,复旦大学的“史铁生追思会”,屏幕上打出他的肖像。照片上的他那么神采奕奕,宽厚地笑着。史铁生如同他的作品一样真诚、温暖、厚重。这样的作家是不会死的。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陈村得知史铁生去世的消息之后,谢绝了几十家媒体的采访要求,决定自己写文章来纪念史铁生,是因为他觉得只接受媒体采访,让记者写文章不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史铁生的伟大。
B.史铁生的身体状况很差,除了截瘫不能行走外,他还患上了肾脏萎缩,但是史铁生的喜悦和乐趣却正来自于对生命意义的思索和探寻,他追问,但不控诉命运的不公。
C.作者在文中用了较多的笔墨来写自己对史铁生作品的理解和思索,是为了突出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
D.陈村在阅读史铁生的作品时,经常能够感受到史铁生从生存的窄缝里走出来,带着豁然开朗的喜悦。他也对比了自己和史铁生的差距,感到自己的写作有一种嘲弄自己之流的快乐,但并不快乐也并不坦然。
E、史铁生的手总是温暖的、宽厚的、照片上的他那么神采奕奕,宽厚地笑着,如同他的作品一样真诚、温暖、厚重,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史铁生超越了生命的苦难。
小题2:根据作者的回想,史铁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6分)
?
小题3:文中特别写到了史铁生打开电脑教作者的女儿玩吃豆子的游戏,史铁生自己有时也玩两盘的细节。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作用。(6分)
?
小题4:史铁生说残疾有可能是这个世界的本质,他将自己拆开,思索许多有关精神方面的命题。请你就对“残疾”、“生命”、“有无”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BE
小题2:1.史铁生是一个残疾、多病但心灵上最挺拔正直的人。(2分)2.史铁生是一个超越了自身的苦难爱自己,爱世界,知道感恩,懂得生命意义的人。(2分)3.史铁生是一个敢于面对真实的人生,不退缩到无知和曲解,不麻痹麻醉自己的最勇敢的人。(2分)
小题3:1、为了表明史铁生的生存状态。(2分)2、表明史铁生在死神的追逐下,以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与疾病抗争。(2分)3、表明史铁生对许多事情兴致盎然,没有退缩到麻木无知的颓废地步。(2分)?
小题4:“残疾”: 1、史铁生是一个身患残疾但心灵挺拔正直的伟大作家,他超越了自身的苦难去思索世界与生命的价值。(2分)2、在他眼里,残疾只不过是不能实现罢了,残疾并没有使他退缩到无知和曲解,使他麻痹麻醉自己。(2分)3、残疾是生命存在的诸多形式之一,人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在于心灵的伟大。(4分)?
“生命”: 1、史铁生认为上帝是生命的编剧,无论什么样的生命都有一种真实的存在。(2分)2、即使面对苦难,史铁生也从不抱怨,他知道感恩,他用思索给自己的生命找到了意义。(2分)3、我们可以用坦然和喜悦去平衡生命中的困苦,我们在生存的夹缝中依然可以让自己快乐。(4分)?
“有无”:1、生命中有了苦难,但并不意味着就没有了快乐。(2分)2、史铁生罹患残疾失去了行走的能力和健康的体魄,但并不意味着他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与意义。(2分)3、有和无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对的,决定有和无的终极意义的是人的精神与思想。(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A项,陈村谢绝了几十家媒体的采访要求,决定自己写文章来纪念史铁生,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写文章更能反映出真实的史铁生。D项,作者对比自己和史铁生,并不是在找差距,作者也并没有感到自己“并不快乐也并不坦然”。C项,作者在文中用了较多的笔墨来写自己对史铁生作品的理解和思索,是为了说明史铁生以他的存在和作品给人们带来的深刻思考,并不是“为了突出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
小题2:题干的问法在于史铁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要求筛选出文章对史铁生生命的评价,根据文意比较容易概括筛选出。
小题3:本题属于理解写作意图分析作用题,在文段这个事例的前后,作者进行了总结和强调。相关语句很容易找出,设题意图在考察学生的分点概括和准确表达的语言能力。
小题4:题干中结合全文的要求,是指答案应该先总结文本中这三个词结合于史铁生的含义。题干中谈谈你的看法的要求,是指在文本意义的引领下,考生应该作出一定的阐释和延伸。给出的答案仅供参照,考生只要结合文本阐释了有一定内涵和意义的看法,即可相应得分。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探究文本某个问题。
点评:实用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1.通读原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步主要是为了了解大意,包括说明对象和特征,说明的方法和顺序,各段之间的联系,这是形成正确完整答案的前提。在阅读的时候给段落标上序号,并给重要的句子和关键词语做上记号,尤其是各段中心句,在读的时候要有“寻找”意识,基本做到心中有数,无非就是为了方便答题时提供更快捷更多的信息源。2.审清题干,发掘和把握试题中有效的提示性信息。找准解题的定向,即确认命题的角度,阅读范围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语言要概括精练。3.定位阅读,强化对应意识。绝大部分的阅读题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答案基本上都能从选段中直接和间接找到依据甚至是原本答案,尤其是那些在题目中就带有选文词句用双引号的方式告诉你的题目,更是要将这个词语或者句子代入到原文中去,往往在它的前后边可以找到相应的答案,因此强化文本意识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在提取题干的主要信息之后,对应到相应的语段,进行定位阅读,寻找答案。根据要求准确地确定相关的语句,理解它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截取关键性文字,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否则就会抑制阅读功效。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点氢成油”的石头
①用氢气作为燃料有很多好处。但是,要将氢气作为一种燃料,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现在科学家们正在寻找一种方法,可以使氢气成为一种有用的燃料。
②要安全地贮藏和运输氢气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氢气重量轻,而且难以捉摸。微小的氢分子喜欢不知不觉地从裂缝和封口处跑出,并且一旦释放出来,它们就会很快地四处弥漫开来。如何能够很好地将氢气贮藏起来成为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
③液态氢体积小,容易储藏,但是它也能惹出麻烦。氢气在大约20K(—253℃)左右液化。为了保存满满一罐液态氢,就需要有一套体积很大的低温系统。而且,液态氢温度很低,它足以将空气冻结,这会导致阀门堵塞和形成不必要的压力。为了防止这些问题的出现,必须增加储气系统的重量。
④如何克服这些障碍呢?很简单,只要在你的汽车油箱内放上石头就可以了。但要放的可不是普通石头,而是沸石。沸石是一种多孔而坚硬的物质,在沸石的晶形中,遍布了小小的隧道和笼状结构,它们相互连通成为一种网状结构,就像蜂巢似的。一个油箱与这样的晶状物相连,可以使氢气处在“一种类似液体而温度不很低”的状态下。
⑤沸石的取名源自希腊的单词“沸腾”和“石头”,这是因为沸石在受热的时候可以释放出它们中间储藏的物质。在自然界中已经发现了将近50种不同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的沸石,并且化学家们已经弄清楚如何合成更多的沸石。现在研制的沸石能够贮藏相当多的氢,但是还不够。
⑥如果科学家能够培育一种沸石晶体,它可以容纳相当于自身重量6%~7%氢气的话,那么满满一箱沸石的氢气与普通满满一油箱的汽油燃烧产生的能量基本相同。但是,现在最好的沸石也只能容纳相当于它们重量2%一3%的氢气。
⑦1995年,美国科学家萨科作为一次太空任务的专家乘坐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到太空旅行。他参加飞行的目的是在太空培育更好的沸石晶体。在地球上生产的沸石晶体较小,通常横断面是2—8微米,大约相当于人的头发厚度的十分之一。可是在微重力状态下,材料可以更缓慢地聚集在一起,从而形成更大、更有序的沸石晶体。萨科在航天飞机上培育的沸石晶体不仅相当于地球上的10倍,而且内部结构更加有序,这是一个好的开始。2002年初,萨科和其他工作人员在国际空间站上安装了一台沸石晶体培养炉。国际空间站第6宇航组的专家已经使用培养炉培育了一些晶体。
⑧在萨科的一生事业中,他一直想将氢气变成燃料,沸石可能是实现氢燃料的关键。或许不久的将来,一座氢燃料加油站就会出现在你旁边。
(选自《百科知识》2009年第3期)小题1:对关于“沸石”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沸石的取名源自希腊的单词“沸腾”和“石头”,这是因为沸石在受热的时候可以释放出它们中间储藏的物质。
B.沸石是一种多孔而坚硬的物质,它如果与油箱相连,可以使氢气处在“一种类似液体而温度不很低”的状态下。
C.沸石的晶形中,遍布了小小的隧道和笼状结构,它们相互连通成为一种网状结构,就像蜂巢似的,这样的结构有利于氢气的贮藏。
D.沸石可以容纳相当于自身重量6%~7%的氢气,所以满满一箱沸石的氢气与普通满满一油箱的汽油燃烧产生的能量基本相同。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化学家在自然界中已经发现了50种不同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的沸石,并且已经弄清楚如何合成更多的沸石。
B.氢气难以捉摸是因为它的重量轻,微小的氢分子喜欢不知不觉地从裂缝和封口处跑出,并且一旦释放出来,它们就会很快地四处弥漫开来。
C.氢气体积小,容易储藏,它在20K(—253℃)左右的温度下才能液化,为了保存满满一罐液态氢,就需要有一套体积很大的低温系统。
D.美国科学家萨科乘坐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到太空的目的是在太空培育更好的沸石晶体。萨科在航天飞机上培育的沸石晶体不仅内部结构更加有序,而且体积相当于地球上生产的沸石晶体的10倍。
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最好的沸石也只能容纳相当于它们重量2%一3%的氢气,可见利用沸石安全地贮藏和运输氢气很难实现,因此,要使氢气成为一种有用的燃料几乎不可能。
B.沸石是实现氢燃料广泛应用的关键,在不久的将来,一座氢燃料加油站就会出现在你旁边。
C.萨科在航天飞机上培育的沸石晶体可以证明,人类应该可以在地球上培育出比现有的更好的沸石晶体。
D.在微重力状态下,材料可以更缓慢地聚集在一起,从而形成更大、更有序的沸石晶体。这也就是说,只要改变地面的重力状态,就可以在地球上生产出更好的沸石晶体。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D项将原文中的假设关系变成了因果关系?见第⑥段
小题2:A、是将近50种? C、偷换概念?是液态氢体积小而不是氢气? D、后面的表述将递进关系颠倒了,应为“萨科在航天飞机上培育的沸石晶体不仅相当于地球上的10倍,而且内部结构更加有序”
小题3:A、推断太绝对? B、将未然说成必然? D、改变地面的重力状态包括减少和增加两种情况,由“微重力状态”可知,应该是减少重力。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