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语言运用题 下面是林黛玉谢绝邀请的一段话。请仔细揣摩黛玉的回话,从委婉、得体的角度简要分析其所含的意思。(4分)
邢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黛玉笑回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邢夫人听说,笑道:“这倒是了。”
参考答案:林黛玉简短的回话中包含了三层意思:(1)充分肯定了对方的美意;(2)申述了自己尽快离去的正当、充分的理由。(3)表示改日一定从命,请求对方谅解。
本题解析:本题回答时要注意体会语句中“爱惜赐饭,原不应辞”、“ 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 望舅母容谅”等语言的特点,分析可得出答案。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本题难度:一般
2、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0分)
小题1:水击三千里,?,?。(《庄子·逍遥游》)
小题2:朝菌不知晦朔,?,?。(《庄子·逍遥游》)
小题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庄子·逍遥游》)
小题4:既替余以蕙纕兮,?。(屈原《离骚》)
小题5:?,余不忍为此态也。(屈原《离骚》)
小题6:问君西游何时还??。(李白《蜀道难》)
小题7:飞湍瀑流争喧豗,?。(李白《蜀道难》)
小题8:?,凝绝不通声暂歇。(白居易《琵琶行》)
小题9:座中泣下谁最多,??。(白居易《琵琶行》)
小题10: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
参考答案:
小题1:抟扶摇而上者九千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小题2: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小题3:彼且恶乎待哉
小题4:又申之以揽茝
小题5:宁溘死以流亡兮
小题6:畏途巉岩不可攀
小题7:砰崖转石万壑雷
小题8:冰泉冷涩弦凝绝
小题9:江州司马青衫湿
小题1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本题解析: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写错一个字,则该道横线不得分。题中,下列字容易写错:抟、息、蟪蛄、恶乎待、申、茝、溘、巉、砰崖、冷涩、授等。
本题难度:简单
3、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小题1:?,奚惆怅而独悲??,知来者之可追。(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小题2:策扶老以流憩,?。?,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兮辞》)
小题3:?,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滕王阁序》)
小题4:?,小年不知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逍遥游》)
参考答案:
小题1:既自心为形役?悟已往之不谏?
小题2: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
小题3:落霞与孤鹜齐飞?声断衡阳之浦
小题4:小知不及大知?蟪蛄不知春秋
本题解析:默写(1)时,注意“形役” “悟” “谏”的写法。默写(2)时,注意“矫”“遐观” “岫”的写法。默写(3)时,注意“鹜” “衡” “浦”的写法。默写(4)时,注意“知” “蟪蛄”的写法。
点评:古诗文名句默写试题的题型主要是填写题,复习的依据是课标规定的古诗文名句、名段、名篇。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记诵清楚课标要求背诵的古诗文篇段和名句;其次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第三是要记清楚古诗文名句中的每个字,默写古诗文名句不能写错别字。
本题难度:一般
4、其他题 简答题。(10分)
小题1: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3)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
小题2: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廉颇与蔺相如的性格特点。(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略
小题1:略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注意关键点,(1)之、以(2)定语后置、得(3)度、特。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人物的性格。可从人物的语言中概括答案。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①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论语·里仁第四6》)
冉求曰:“非不说②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③。” (《论语·雍也第六12》)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第七30》)
【注释】 ①尚:超过。(2)说:音yuè,同悦。喜欢,爱慕。 (3)女:同“汝”。画:划定界限,停止前进。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恶不仁者”只是不干坏事;“好仁者”不仅不干坏事,还要去做好事。孔子说,这两种人我都没见到。
B.孔子认为,行仁德并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只要你想做,都能做得到,并非要你有多大的力量。
C.冉求在一些事情上没有完全按照孔子所教的道去行事,却推说力量不够,孔子严厉地批评他半途而废。
D.孔子认为,仁德并不遥远,它掌握在自己手中,一个人如能真心向善,并付诸行动,就会有高尚的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