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四)
2017-07-31 22:31:5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数字地球
①近来媒体的有关报道引起了人们对“数字地球”这一概念的兴趣,那么究竟什么是数字地球呢?为有效研究和解决有关地球的重大问题,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发展和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为代表的地球信息技术,以数字的方式获取、处理和应用关于地球自然和人文因素的空间数据。并以此为基础提出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科学方案和有力措施,增强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与此同时,信息技术革命席卷全球,使人类对地球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的技术手段和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②在这种情况下,近年来人们设想有关地球的大量的多分辨率的、三维的、动态的数据按地理坐标集成起来,形成一个数字地球。借助于这个数字地球,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按地理坐标了解地球上任何一处、任何方面的信息。
③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核心思想有两点。一是用数字化手段统一性处理地球问题;二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
④数字地球由下列体系构成:数据获取与更新系统、数据处理与存储体系、信息提取与分析体系、数据与信息传播体系、数据库体系、网络体系、专用软件体系等。数字地球可以包客80%以上的人类信息资源,是未来信息资源的主体核心,是信息资源高速公路上的“车”和 “货”。
⑤货币流通专家指出,数字地球这一概念的提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本世纪70年代以来新技术革命的一个自然发展。无论是否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地球信息集成和整体化工作都是当前地球科学和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数字地球并非一个孤立的科学项目和技术目标,而是以信息高速公路和国家空间数据基地设施为依托的具有整体性、导向性的战略思想。
小题1:“数字地球”一词的意思是
A.以数字的方式获取、处理和应用关于地球自然和人文因素的空间数据。
B.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认识。
C.人类对地球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的技术手段。
D.全球定位系统为代表的地球信息技术。

小题2:不属于“数字地球”体系的一项是
A.多分辨率的动态数据体系。
B.数据处理与存储体系。
C.信息提取与分析体系。
D.网络体系。
小题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数字地球将增强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
B.人们借助数字地球可以按地理坐标随时随地获取来自全球各地全方位的信息。
C.数字地球主要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用数字化手段统一性处理地球问题。
D.数字地球可以包容80%以上的人类信息资源,人类中尚有20%的人还不能利用信息资源。
小题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形成数字地球的设想已变成现实。
B.数字地球是新千年信息资源的主体核心。
C.信息高速公路的主体核心是数字地球。
D.数字地球是一种战略思想,它具有整体性和导向性,任何一个科研单位只有通力合作才能形成。


参考答案:
小题:选B
小题:选A
小题:选D
小题:选C


本题解析:
小题:选B(A、C、D概括不当或以偏概全。)
小题:选A(不符合原意)
小题:选D(80%指的是人类信息资源而非人类。)
小题:选C(A尚未变成现实; B中的新千年缺乏根据;D不是一个科研单位能够完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下列各题。
高等教育
强和弟弟都接到了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强用借来的钱送走了弟弟,就随本家哥去沿海的一个港口城市打工。
那城市很美,强的眼睛就不够用了。本家哥说,不赖吧?强说,不赖。本家哥说,不赖是不赖,可总归不是自个儿的家,人家瞧不起咱。强说自个儿瞧起自个儿就行。
强和本家哥在码头的一个仓库给人家缝补篷布。强很能干,做的活精细,看到丢弃的线头碎布也给拾起来留作备用。
那夜暴风雨骤起,强从床上爬起来,冲到雨帘中。本家哥劝不住他,骂他是个戆蛋。
在露天仓垛里,强察看了一垛又一垛,加固被掀动的篷布。待老板驾车赶过来,他已成了个水人儿。老板见所储物资丝毫无损,当场要给他加薪,他就说不啦,我只是看我修补的篷布牢不牢。
老板见他如此诚实,就想把另一个公司交给他,让他当经理。强说我不行,让文化高的人干吧。老板说我看你行——比文化高的是人身上的那种东西!
强就当了经理。
公司刚开张,需要招聘几个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年轻人当业务员,就在报纸上做了广告。本家哥闻讯赶来,说给我弄个美差干干。强说,你不行。本家哥说,看大门也不行吗?强说,不行,你不会把这里当成自个儿的家。本家哥脸涨得紫红,骂道,你真没良心。强说,把自个儿的事干好才算有良心。
公司进了几个有文凭的年轻人,业务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过了些日子,那几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知道了他的底细,心里就起毛说,就凭我们的学历,怎能窝在他手下?强知道了并不恼,说,我们既然在一块儿共事,就把事办好吧,我这个经理的帽谁都可以戴,可有价值的并不在这顶帽上……
那几个大学生面面相觑,就不吭声了。
一外商听说这个公司很有发展前途,想洽谈一项合作项目。强的助手说,这可是条大鱼哪,咱得好好接待。强说,对头。
外商来了,是位外籍华人,还带着翻译、秘书一行。
强用英语问,先生,会汉语吗?
那外商一愣,说,会的。强就说我们用母语谈好吗?
外商就道了一声“OK”。谈完了,强说,我们共进晚餐怎么样?外商迟疑地点了点头。
晚餐很简单,但有特色,所有的盘子都尽了,只剩下两个小笼包子,强对服务小姐说,请把这两个包子装进食品袋里,我带走。虽说这话很自然,他的助手却紧张起来,不住地看那外商。那外商站起来,抓住强的手紧紧握着,说,OK,明天我们就签合同!
事成之后,老板设宴款待外商,强和他的助手都去了。
席间,外商轻声问强,你受过什么教育?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
强说,我家里很穷,父母不识字。可他们对我和弟弟的教育是从一粒米、一根线开始的。后来我父亲去世。母亲辛辛苦苦地供我们上学。她说俺不指望你们高人一等,能做好自个儿的事就中……
在一旁的老板眼里渗出亮亮的液体,他端起一杯酒,说,我提议敬她老人家一杯——你受过人生最好的教育——把母亲接来吧!
选取自《微型小说三百篇》,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强”出身于贫寒的乡村人家,他朴实,却懂得自尊,毫不为港口城市的繁华、美丽所打动。
B.“强”的母亲懂得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她使自己的儿子具有了那种“比文化高”的东西,因而得到了“老板”的敬重。
C.“他的助手却紧张起来,不住地看那外商”的细节,对“强”的作法起到了提顿、强调的作用,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气氛。
D.作者巧妙地通过“本家哥”与“强”的对比,使“强”这一形象的意义得到了升华。
E.文章的题目,常可以对全文起画龙点睛的作用;“高等教育”一语双关,提示着本文的主旨所在。
小题2:请简要分析“外商”的心理变化。 (6分)
小题3:请简要分析“强”这个人物形象。(6分)
小题4:本文在表现形式上有怎样的特点?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请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和语言两方面加以探究。(8分)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这早已被世人认同。但龙的形象从何而来,却未有定论。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叶舒宪依据红山文化考古研究成果提出:中华先民崇拜熊图腾,龙与熊有着直接的关系,龙的身上体现出熊的特征,用熊图腾说可以解释龙的起源。
叶舒宪的观点根源于对东北红山文化的考古发掘。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红山文化遗址开始发掘之后,便迅速引起世界考古学界的关注。今年4月,叶舒宪和另外三名学者赶赴红山文化区域做田野调查。根据他对红山文化遗址文物的考察,他认为红山文化存在着一种信仰:熊图腾。
其中,对红山文化祭祀遗址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的发掘被叶舒宪看作最有力的证据。庙中除了出土泥塑女神像之外,还发现了真熊的下颚骨,泥塑的熊头残件。牛河梁女神庙是红山文化最主要的代表。此前,考古人员先后在辽河流域发现20余件红山文化时期形似熊龙的玉殃,这种玉块是红山文化玉器中最多的种类之一。在红山文化墓葬中,这种玉雕熊龙具有神器性质,与女神崇拜联系在一起。这证明,熊是作为神庙之中的尊神而受到红山先民的特殊礼遇。在赤峰地区方圆二百多平方公里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中,考古人员也曾多次发现人工塑造的熊神偶像,而且几乎每次都有女神形象与熊神形象对应。
那么熊图腾是否进入了华夏文明?根据叶舒宪的观点,熊图腾崇拜在内蒙古赤峰地区形成了数千年的深厚传统,而内蒙古南部地区又与河北、陕西、山西北部地区相互联系着。距离内蒙古东南部不远的河北北部有涿鹿县,那正是传说中中华始祖黄帝与炎帝大战的地区。在地缘上,存在着熊图腾崇拜进入华夏文明的可能。
除了地区接壤外,叶舒宪还提出了另一个论据——从上古帝王名号中也可看出熊图腾崇拜的脉络:如伏羲号“黄熊”,黄帝号“有熊”。叶舒宪指出,此前就有考古学家提出过,黄帝时代的活动中心,只有红山文化的时空框架与之相应。
叶舒宪说:“更为重要的是,除了在红山史前文明发现熊图腾外,进入文明时代后,这种崇拜还一直延续着。”他指出,在考古发现中,人们看到许多有关熊的形象资料:商代玉器中,有坐熊造型,有熊头鸟身的造型;西周玉器中,也有大批的熊造型;商周后的玉器,有作为重要仪式礼器使用的双熊首玉佩、熊龙玦、熊龙璧等。
那么熊与龙实为一体吗?叶舒宪在提出熊图腾的同时,也没否认龙形象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在他看来,熊与龙恰恰是一体的。他表示,长久以来龙一直被认为是虚构出来的动物,而熊龙一体,恰恰能解释龙的起源。
红山牛河梁女神庙出土过一对玉龙,学者们通常认为这对龙的形象源于猪,而近年孙守道、郭大顺等考古学者却提出“熊龙”说,他们的理由是:这类龙的头、吻、眼和耳的形状,特别是其项无鬃,并不符猪的特征;而其短立耳,圆睛,却与熊的特征相似。
与双“熊龙”相应,牛河梁第十六地点积石冢还出土有双熊首三孔玉器。从后来对红山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中,人们还发现了一些龙型文物,从中可明显看出:其头是熊头,其身体卷曲,像一个圆圈,嘴咬住尾巴。叶舒宪说:“照这个线索,龙的獠牙应该就是熊的牙齿。以往有人认为是狮子的。实际上,狮子后来才有,是外国传进来的。年代上也不吻合。”
小题1:叶舒宪认为“熊图腾进入了华夏文明”,以下对相关论据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熊图腾崇拜在内蒙古赤峰地区形成了数千年的深厚传统,而内蒙古南部地区与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区接壤。
B.在中国上古帝王中,伏羲号“黄熊”,黄帝号“有熊”。由他们这样的名号,可看出熊图腾崇拜的脉络。
C.有考古学家提出过,在存在的时间和空间上,黄帝时代与红山文化时代是一致的。
D.商代玉器中,有坐熊造型,有熊头鸟身的造型;西周玉器中,也有大批的熊造型。
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叶舒宪提出的“中华民族先民崇拜熊图腾”的观点,根源于他和另外三名学者赴红山文化区域所进行的田野调查。
B.牛河梁女神庙是红山文明最主要的代表,因而它被叶舒宪看作红山文化存在熊图腾崇拜的最有力的证据。
C.近年,孙守道、郭大顺等考古学者力排众议,认为红山牛河梁女神庙出土的那一对玉龙的形象源于熊。据此,叶舒宪提出了“熊龙一体”的观点。
D.根据从红山文化遗址发掘出的一些龙型文物的形态,叶舒宪推想龙的獠牙应当源自熊牙。对于“龙的獠牙是狮子的牙齿”之说,叶舒宪认为有明显理由证明它不成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在商周之后,出现有双熊首玉佩、熊龙块、熊龙璧等作为重要仪式礼器使用的玉器,但是我们不可以仅凭此而判定熊图腾进入了华夏文明。
B.在赤峰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人们多次发现人造熊神形象与女神形象相对应的情形,这表明,这两种偶像同时被当时的某一人群所敬拜。
C.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叶舒宪提出“熊龙一体”观点,并举出相关证据,使得“龙的形象从何而来”这个一直悬而未决的问题有了定论。
D.从辽宁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出土的那一对红山文化时期的玉龙,通常被人们称为“玉猪龙”,但将来人们有可能改口称之为“玉熊龙”。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C


本题解析:
小题1:“在存在的时间和空间上,黄帝时代与红山文化时代是一致的”误解文意。原文“黄帝时代的活动中心,只有红山文化的时空框架与之相应”,意思是:黄帝时代处于红山文化的时空框架内。
小题1:A概念混淆。原文说“叶舒宪的观点根源于对东北红山文化的考古发掘”,其中“对东北红山文化的考古发掘”是众多考古工作者先前完成的,并不是叶舒宪及其同伴此次在红山文化区域做田野调查时实施的。他们做田野调查,是要对考古发掘成果作研究探讨。B误解原文因果关系。原文的意思是,人们在对牛河梁女神庙的发掘中,发现了真熊的下颚骨,泥塑的熊头残件,而牛河梁女神庙是红山文化最主要的代表。故此,叶舒宪把在牛河梁女神庙的考古发现看作自己观点的最有力证据。C误解原文观点与论据间的关系。叶舒宪提出“熊龙一体”的观点,其依据是多方面的,孙守道、郭大顺等人的见解只是其依据之一。
小题1:C夸大了叶舒宪观点的影响力。叶舒宪确实力图以“熊龙一体”说来解决“龙的形象从何而来”这个一直悬而未决的问题,但这毕竟属一家之说,尚未得到更充分的论证及广泛认可。故认为“熊龙一体”说是“龙的形象从何而来”这一问题的定论,不严谨。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棉 花 被 子
衣向东
  有些物品被我们珍藏着,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并不是因为它们多么稀奇贵重,而是其中融入了我们太多的情感。比如一支钢笔,一本书,一枚发卡等等。马宁珍藏的是一床棉花被子。
  马宁二十年前跟妻子赵薇结婚是在他的家乡马湾镇,这是一个普通的南方小镇,南方湿润的空气和缭绕的山雾,使得门前青石板上的苔藓,一年年滋蔓着。每年入冬之后,日子就阴冷得很了。
  赵薇是北京部队大院出生的女子,对南方阴冷的天气,难免有些不适应。马宁说:“你别担心那边冷,我早就写信告诉我妈,让她缝做一床新棉花被子,冷不着你。”
  赵薇感觉到这件事情对马宁的重要性,她就不再说什么了,跟随他走进南方阴冷而灰暗的天气里。
   马宁的母亲按照儿子来信的要求,选用了上等的新棉花,缝做了一床棉被。白棉布的被里,大红的缎子被面,密密实实的针脚,看上去非常讲究了。她怕冻着了北京来的儿媳妇,被子里絮了厚厚的棉花。赵薇拥着被子,就闻到了新棉花的气息,还有白棉布的香气。
  等到儿子儿媳离去后,母亲就很细心地收起棉被,保存在厚重的木箱里。南方的屋子潮湿,遇到好天气,她总要把棉被放在阳光下晾晒,让棉花一直保持着蓬松细软 。
  马宁结婚的第二年,家乡发了一场洪水,环绕马湾镇的河流水位暴涨,淹没了屋前的石阶。母亲屋内的水漫过了床铺。她用塑料布缠裹着那床加厚棉被,抱在怀里,站在客厅的方桌上,整整站了六个小时。马宁的哥哥试图帮她接过棉被,她却不肯松手。
  屋前的柿子树绿了又黄,黄了又绿,一晃五六年过去了,北京的儿媳始终没有回来。这当中也有好消息传来,就是北京的儿媳给她生了一个孙子,让她在寂寞的时光中,又多了一份幻想和思念。
  一个夏天的晚上,母亲突然主动把电话打到北京,问什么时候能再回老家,说她想他们了。马宁说:“这好办,你到北京来住些日子吧。”
  马宁就让哥哥把母亲送到了北京,母亲住了二十几天,就再也住不下去了,吵着要回老家。眼下南方正是霉雨季节,她老是担心木箱内存放的那床棉被潮湿生霉了。马宁弄不懂母亲的心思,见母亲坚决要走,以为她想家了,就让哥哥来京把母亲领了回去。
  母亲到家的当天,就把棉被从木箱内倒腾出来,果然挨近木箱底部的棉被子,有些潮湿,她急忙把被子展在阳光下晾晒。
  这样又过了两个春秋。有一天母亲晾晒被子的时候,因为胸闷气喘,竟没有力气将被子搭在铁丝架上了。母亲心里就恨自己不中用,知道自己活不太久了,禁不住抱着棉被子,蹲在地上哭了。
  也就是这个冬季,母亲在一个阴冷的雨天走了。在母亲生命最后的日子里,马宁的姐姐一直守候在病床前。母亲对女儿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别忘了经常把木箱里的被子拿出来晾晒。”
  马宁赶回家处理了母亲的后事。马宁的姐姐就把关于棉被子的一些细节,详细告诉了马宁。姐姐说:“妈说,要是以后赵薇回来,让她放心地盖那被子,还软乎呢。”马宁把棉被带回了北京。尽管他居住的楼房一年四季都很干燥,但他还是经常在阳光充足的时候,把棉被子放在阳台上晾晒。有时候他也陪伴着棉被,坐在温暖的阳光里,想一些很久远的事情。想到愧疚处,他就把自己的脸埋在棉被里,静静地流泪。
  棉被因为吃足了阳光,贴在他脸上的时候,就更加柔软而温暖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棉花被子是小说的线索,小说通过对棉花被子这一物件表达了母子之间难以割舍的亲情。
B.母亲住在北京时依然想着家里的棉花被子,可见母亲已经将打理棉花被子当做一种精神寄托了。
C.马宁珍藏着棉花被子,可见棉花被子已经融入了他和母亲以及他和赵薇的爱情。
D.北京媳妇赵薇结婚时就领教了江南冬天的阴冷,所以之后再也不敢回马湾镇了。
E.母亲去世后,马宁经常把自己的脸埋在棉被里,静静地流泪,这个举动表现出马宁多种复杂的情感。 2.阅读全文,请说说母亲为什么执著于晒那一床棉花被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母亲临终时对女儿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别忘了经常把木箱里的被子拿出来晾晒。”请你结合人物的性格特点,探究母亲此时的心理,并谈谈你由此引发的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D
2.马宁曾给母亲写过一封信,告诉母亲:儿媳妇是北方人,受不了南方阴冷的天气。母亲反复晾晒棉被,一是出于对儿子和儿媳妇的关心,表现出一个老人对孩子体贴疼爱;二是因为一晃五六年过去了,儿子和儿媳都没有回来,反复晾晒正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牵挂、惦念、思念。(意对即可)
3.母亲心理:我再也不能给孩子晾晒那床被子了,要是儿子一家回来,可不能让他们受凉,女儿你替娘经常把被子拿出来晒晒吧,替娘照顾他们,希望他们常回老家!(感想的内容合情理,通顺即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永恒的坐标
余秋雨
终于来到奥林匹亚。
没想到这个全人类的体育圣地会有这么好的风景,在快要达到之时就已经是密树森森,清溪浅浅,道路、房舍也变得越来越整齐,空气中洋溢着一种不知来自何处的自然的清香。一脚踏入圣地,你一定猛然停步,因为被一种阵势吓着:无数苍老的巨石,不管是当年的楼础、殿基还是雕塑,全都从千年的颓废或掩埋中踉跄走出,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大道两旁。就像无数古代老将军烟尘满面地站立着,接受现代人的检阅。
这条大街看不到尽头,只知道它通向一个最简单的终点:为人类的健康。
见到宙斯神殿和希拉神殿,搞清了古代每次运动会前点燃圣火的路线,抬头仰望昂首云天的无数石柱,不能不承认,健康是他们的宗教。
走进一个连环拱廊,便到了人类黎明期最重要的竞技场。跑道四周的观众看台是一个绿草茵茵的环形斜坡,能坐四万人。中间有几个石座,那是主裁判和贵宾的座位。
……
漫步在奥林匹亚,我很少说话,领受者不轻的文明冲撞,我们也有灿烂的文化,但把健康的概念如此强烈地纳入文明,并被全人类所接受,实在是希腊文明值得我们永远仰望的地方。古代希腊追求人的双重健康:智力的健康和肢体的健康。智力的健康毋须多言,正如一些西方学者说的,在哲学、伦理、逻辑学、数学、美术、医学、法学等等领域,我们至今仍是用希腊的基础话语在思考;肢体的健康更有一系列强大的证明,例如今天全世界还在以奥林匹亚和马拉松的名义进行体育竞赛,希腊的人体雕塑至今仍是人类形体无可企及的标本。
把智力健康和肢体健康发挥到极致然后再集合在一起,才是他们有关人类的完整理想。我不止一次看到出土的古希腊哲学家和贤者的全身雕像,大多须发茂密,肌肉发达,身上只披一幅布,以别针和腰带固定,上身有一半袒露,赤着脚,偶尔有鞋,除了忧郁沉思的眼神,其它与运动员没有太大的差别。
别的文明多多少少也有这两方面的提倡,但做起来常常顾此失彼,或流于愚勇,或流于酸腐,或追慕骑士,或仿效寒士,很少构想两相熔铸,两相提升的健全状态。因此,奥林匹亚是永恒的世界坐标。
我历来认为各种伟大的文明都自成结构,很难拆开了作局部比较,但在奥林匹亚,我明确无误地感受到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差距,而这个差距的产生不是由于局部,而是关及人的整体。中华文明较少关注个体意义和集体意义上的自我,在人际关系上作了太多的文章。结果,真正的健全缺少标志,缺少赛场,只有一些孤独的个人,在林泉间悄悄强健,又悄悄衰老。
1.第二自然段划线的一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意上有什么作用?(5分)
2.根据全文来看,为什么奥林匹亚是“永恒的世界的坐标”?(5分)
3.文章的最后一段写到“我明确无误地感受到古代中华文明的差距”,作者认为这个“差距”是什么?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作者从奥林匹亚的楼础、殿基和雕塑联想到奥林匹亚的精神,赞颂古代希腊对“双重健康”的追求。
B.希腊文明值得我们永远仰望的原因是:这里是人类黎明时期最重要的竞技场。
C.“或流于愚勇,或流于酸腐,或追慕骑士,或仿效寒士”几句,作者运用排比句式,强调了“别的文明”也有智力和肢体两方面的提倡。
D.作者在奥林匹亚“领受着不轻的文明冲撞”,反思了古代中华文明与古希腊文明的差距。
E.?文中作者写到看到古希腊哲学家和贤者的全身雕像,主要是为了表明智力健康和肢体健康的完美结合,才是有关人的完整理想。


参考答案:
1.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突出了体育圣地的年代久远,给人一种威严和庄严的感
觉,引起人们对古希腊文明的深思。
2.(1)这里是全人类的体育圣地。(2)把智力的健康和肢体的健康发挥到极致,然后再结合在一起。(或:“把健康的概念如此强烈地纳入文明,并被全人类接受,实在是希腊文明值得我们永远仰望的地方。”)
3.古代希腊文明追求人的双重健康,关注人的整体;古代中华文明较少关注个体意义和集体意义上的
自我。
4.B、C


本题解析:
1.(分析作用能涉及圣地的年代久远和给人的感觉两个方面,意
思对即可。)
2.
3.(应从两者的“差距”去作答。)
4.(B更重要的原因是:这里是体育圣地,他们把“双重健康纳入……文明”。C更强调的是“别的文明”做起来顾此失彼,很少构想两相熔铸、两相提升的健康状态。)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