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7-31 22:36:1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中田园作 王维 屋上春鸠呜,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恩远客。 诗人在前六句中借助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答:?
参考答案:诗人借助斑鸠、杏花、泉脉、归燕、故巢以及人(的活动)等,表现出浓郁的春天气息,诗中无沦是人还是物,似乎都在春天的启示下,满怀憧憬,追求美好的未来,透露出社会生活安定,人们精神面貌健康、饱满的景况。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9分) 白帝1 杜甫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2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1. 此诗歌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其时,安史之乱结束已三年,唐王朝盛世难再。诗人此间流寓夔州,还作过《秋兴》等诗。 2. 诛求:勒索,敲诈。 小题1:下列对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用民歌的复沓句法写峡江云雨翻腾的奇险景象:登上白帝城楼,只见云气翻滚,从城门中腾涌而出;城下大雨倾盆,使人觉得城还在云雨的上头。 B.颔联中“高江”对“急峡”,“古木”对“苍藤”,对偶工稳,铢两悉称;“雷霆”和“日月”各指一物(“日月”为偏义复词),上下相对,形象凝炼而集中。 C.颈联写归马在原野里悠闲吃草,人们在家中悠闲度日的恬静场景,传达出诗人的无穷感喟,和前两联急骤的调子形成鲜明对照。 D.尾联以典型的悲剧形象,控诉黑暗现实。“何处村”是说辨不清哪个村庄有人在哭,造成一种苍茫的悲剧气氛,实际是说无处没有哭声。
| 小题2:诗人怀着怎样的心情,描述了“安史之乱”后底层百姓怎样的生活图景?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归来的战马悠闲地出现在原野上,然而征人未归,村庄十室九空,战乱后田野乡村荒芜凋敝。或者说秋收时节,那些可怜的寡妇被横征暴敛压榨得一无所有,村村户户到处都是哀痛的哭声。(3分)诗人怀着极大的忧思和同情描写了战乱结束后百姓的凄惨生活,悲愤之情溢满字里行间。(3分)
本题解析:(颈联写荒原上闲蹓着的“归马”和横遭洗劫后的村庄,传达出诗人无穷的感喟和叹息,和前两联急骤的调子形成了鲜明对照。)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各题。 塞下曲四首(其一) 李益 蕃州部落能结束, 朝暮驰猎黄河曲。燕歌未断塞鸿飞, 牧马群嘶边草绿。 【小题1】“牧马群嘶边草绿”句,“绿”字下得绝佳,请结合本句赏析。(5分) 【小题2】请结合全诗赏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绿”字是动词化,变绿的意思(1分),马群在绿草地撒欢奔跑,(1分)暗示春天不知不觉又回到草原上。(1分)“边草绿”与“牧马群嘶”连文,意味尤长;似乎由于马嘶,边草才绿得更为可爱(1分)。赞美西北边地高原之春的油然生意景色(1分)。 【小题2】本诗描绘了英姿飒爽、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边塞将士形象(2分)。正面描写(外貌和动作描写)(1分)。首句只夸他们“能结束”,即善于戎装打扮。“朝暮驰猎黄河曲”的行动,表现出健儿们的精神和决胜信念,前两句着重刻画人物和人物的精神风貌,(1分)侧面烘托(景物烘托)(1分)。天高云淡,大雁群飞,歌声飘荡在广袤的原野上,马群在绿草地撒欢奔跑,是一片生气蓬勃的壮丽气象(1分)。后两句则展现人物活动的辽阔背景。
本题解析: 【小题1】“牧马群嘶边草绿”。在赞美西北边地景色的诗句中,它几乎可与“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奇句媲美。“风吹草低”句是写高原秋色,所以更见苍凉;而“牧马群嘶”句是写高原之春,所以有油然生意。“绿”字下得绝佳。因三、四对结,上曰“塞鸿飞”,下对以“边草绿”,可见“绿”字是动词化了。它不尽然是一片绿油油的草色,而且写出了“离离原上草”由枯转荣的变化,暗示春天不知不觉又回到草原上。这与后来脍炙人口的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都以用“绿”字见胜。在江南,春回大地,是啼鸟唤来的。而塞北的春天,则由马群的欢嘶来迎接。“边草绿”与“牧马群嘶”连文,一下子就会被那天地空阔、人欢马叫的壮丽图景吸引住。诗所表现的壮美豪情是十分可贵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要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描写手法入手,如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等。“蕃州部落”则指驻守在黄河河套(“黄河曲”)一带的边防部队。军中将士过着“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的生活,十分艰苦,但又被磨炼得十分坚强骁勇。首句只夸他们“能结束”,即善于戎装打扮。作者通过对将士们英姿飒爽的外形描写,示意读者其善战已不言而喻。军中驰猎,不比王公们佚游田乐,乃是一种常规的军事训练。健儿们乐此不疲,早晚都在操练,作好随时迎敌的准备,表现出健儿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和决胜信念,句中饱含作者对他们的赞美。这两句着重刻画人物和人物的精神风貌,后两句则展现人物活动的辽阔背景。西北高原的景色是这样壮丽:天高云淡,大雁群飞,歌声飘荡在广袤的原野上,马群在绿草地撒欢奔跑,是一片生气蓬勃的气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赋得自君之出矣 张九龄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小题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理由是什么? ? 小题2:诗的后两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好在哪里? ?
参考答案: 小题1:塑造一位因为丈夫远行久而未归,内心空虚无心劳作,日益憔悴的思妇形象。理由是不理残机和君出、思君。 小题2:比喻手法。好处是把思妇的思念过程比作满月由满到残的过程,表现出思妇的憔悴日甚一日,写得形象生动,含蓄委婉,真挚动人,给人以鲜明的美的感受。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根据“不复理残机”可以确定是一个女子形象,再根据“思君如满月”可以确定是思妇形象,揣摩“夜夜减清辉”可以体会出憔悴,然后结合诗句根据即可。 小题2: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如满月”明显是比喻,比喻女子思念的过程。答题时应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句子简要分析,分析时要准确理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时易忽视对思想感情的概括,应强化答题的规范性。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 夔州歌十首(其九) 杜甫 武侯祠堂不可忘,中有松柏参天长。 干戈满地客愁破,云日如火炎天凉。 1.杜甫的这首诗气象宏大,请从情与景的角度加以赏析。? ? 2.有评论者认为,若将首句的“不可忘”改为“系人思”会更好,对此你是否赞同?请简要说明理由。 ?
参考答案:1.这首诗中,参天的松柏和如火的云日等意象,庄严壮丽,气魄宏大,衬托了诸葛亮的伟岸形象。诗人为武侯鞠躬尽瘁的伟大人格所激励,抛却个人烦恼,关注战乱动荡时代国家民生的苦难,表达出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意思答对即可。) 2.(1)“不可忘”更好。①“不可忘”语义直白明朗,直抒情怀,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表达情感方面)②“不可忘”三个字都是仄声,铿锵有力,语势强烈。(语音特点方面)③“思”过于缠绵,而“忘”则掷地有声,表达了对武侯的敬仰之情。(炼字方面)。(意思答对即可。) (2)“系人思”更好。①“系人思”在意义上与“不可忘”相同,但在情感上更加深切、细腻。②“系”字有缠绕难解之意,更真切地表达出对诸葛亮的思慕之情。(意思答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