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练习版)(八)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重荣虽为武官,但也通晓文吏事务。在处理一起家庭纠纷时,生父不忍杀其子,继母则提剑追逐,重荣不满继母的行径,厉声将她斥退。 B.安重荣愤然于高祖屈尊事夷,每遇契丹使者均极力轻慢辱骂对 ![]() C.契丹一直伺机图谋晋朝,本应引起晋朝君臣高度警惕,高祖却表示前朝与虏和亲的做法都是为国家考虑,现今重荣对抗契丹只能是自取其辱。 D.安重荣举兵起事,借口朝见,聚集数万饥民前往邺地。高祖派遣部队阻击,在双方交战中重荣被俘遇 ![]()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1)重荣有力气,擅长骑马射箭,任振武巡边指挥使一职。他虽为武官,但也通晓文吏事务,他的下属不能欺骗他
(2)天子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兵强马壮者(都)可做天子!
(3)战斗开始后,安重荣的部将赵彦之与安重荣有嫌怨,临阵倒戈投奔晋军
本题解析:
小题1:A非和诮同义连用,讥诮
小题1:B? A.“重荣箕踞慢骂”是重荣对契丹使者的态度,不是对高祖的态度;C.“重荣诱之入塞”是写重荣对契丹的吐浑白氏的引诱,非“怀异志”;D.“重荣怒,执拽剌”,是写重荣与契丹的冲突,非“怀异
志”。用排除法可知答案。
小题1:B高祖“对重荣的一系列做法坚决反对”错。从“姑息重荣不能诘”可知。
小题1:略
【参考译文】
安重荣,小字铁胡,朔州人。重荣有力气,擅长骑马射箭,任振武巡边指挥使一职。他虽为武官,但也通晓文吏事务,他的下属不能欺骗他。有一对夫妇(到安重荣这里)控告他们的儿子不孝顺。重荣拔出剑给父亲,让他自己杀死儿子,父亲流泪说:“(我)不忍心啊!”母亲在旁边诟骂,夺过父亲手里的剑追赶着儿子(要杀掉他)。重荣一问,原来是(孩子的)继母,重荣厉声呵责母亲,将她斥退。重荣出身军中士兵,突然财多位尊。重荣见晋高祖从藩侯得到天下,曾经对人说:“天子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兵强马壮者(都)可做天子!”重荣虽然怀有二心,但没有时机起事。这时,高祖与契丹约为父子,契丹十分骄横,高祖侍奉他更加恭敬。重荣对此十分气愤,认为高祖的做法是“降低中原大国的身份而尊崇夷狄,使已经困顿的百姓更加困顿,来填充契丹永不满足的欲望,这是晋万代的耻辱。”屡次以此非议讥讽高祖。契丹使者来往经过镇州,重荣坐姿傲慢,极力轻慢侮辱对方,不以礼对待他们,有时甚至抓捕杀死他们。当时吐浑白氏隶属契丹,苦于契丹残暴统治,安重荣诱使他们进入塞内。契丹多次派遣使者责问高祖,并要求放还被(安重荣)抓捕的契丹使者。高祖对契丹使者十分恭谨,愈受责备态度愈加恭敬,多说好话以求解脱,却纵容重荣,对他对待契丹使者的行为不加追问。天福六年夏天,契丹使者拽剌路过镇州,安重荣冒犯侮辱他,拽剌出言不逊,重荣大怒,抓捕了他;又写信送给朝廷大臣、四方藩镇长官,都说契丹可以攻取。高祖担心这件事,为此驾临邺地,告知重荣说:“前代与契丹和亲,都是为
天下考虑,现在我凭这么大的天下对契丹称臣,你凭一个小小的镇州与其对抗,大小不一样,不要自取其辱!”重荣认为晋不会拿他怎么样,于是决定反叛。重荣虽然(先)与契丹有约,暗中却派人与幽州节度使刘晞结盟。契丹也认为晋朝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重荣同时受损。想趁机窥视中原,因此不加怒于重荣。这年冬天,安从进在襄阳起兵反叛,重荣听说就跟着反叛。这年,镇州遭遇旱灾、蝗灾,重荣聚集几万饥民,驱赶他们向邺地进发,声称要入朝见皇
帝。晋高祖派杜重威阻击他,战斗开始后,安重荣的部将赵彦之与安重荣有嫌怨,临阵倒戈投奔晋军。重荣听说赵彦之投降晋军,非常惊惧,率领几百名吐浑骑兵驻守牙城,重威派人抓住了重荣,杀死重荣把首级献给高祖,高祖登楼接交首级,并漆其首级后送给契丹。
本题难度:一般
2、语言运用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问题。
1.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
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选自《世说新语》)
2.张季鹰的典故常被古人引用,请写出一句与张季鹰的典故有关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时的人为什么都认为张季鹰“见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因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
2.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3.因为张季鹰预见到了齐王的危局,以想吃家乡名菜为由,弃官归家,避过了劫难。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对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都错误的一项是
[? ]
①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易:轻易。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加速,加快。
③云鬓半偏新睡觉——觉:睡觉。
④愿为诸君快战——快:痛快。
⑤族庖月更刀——族:众,一般的。
⑥君臣相顾,不知所归——相顾:对视。
⑦函梁君臣之首——函:用匣子(装),名词作状语。
⑧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可怜:可惜
⑨举天下之豪杰——举:所有的
⑩吾少孤,不省所怙——孤:孤独
A、②③⑦⑩?
B、①②⑥⑦?
C、②④⑧⑨?
D、③⑤⑦⑩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孟子?梁惠王?上》)
(1)上面语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孟子善于察言观色。他对梁襄王的印象并不好,因而讲话直截了当,毫不婉转曲折。梁襄王问怎样才能使天下安定,孟子认为天下统一才能安定。
B.孟子将人民盼望不嗜杀的君王,比作七八月间的旱苗盼雨。以苗之“槁”与“兴”的对比,说明雨对禾生死荣枯的关系,显示人民对明君与暴君的不同态度。
C.孟子形容天下之民归附不嗜杀人者,“犹水之就下”,无法抗拒。雨润禾苗,水向低处,生活中习见之事,易明之理,既为人熟知又能揭示出事物的本质。
D.孟子认为没有一个君王不好杀人,概括了战国时广阔的社会现实,也揭示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当然,他没有把梁襄王列入嗜杀者之列,因此循循善诱告诫他要礼贤下士,“民归之”,才会“由水之就下”。
(2)孟子认为“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一百年后,秦统一中国。对此,谈谈你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D示例:秦以武力统一天下,事实无情地证明孟子的观点不合时宜,难怪不能为当时诸侯所接受。但孟子的思想无疑有其先进性,不施仁政的暴秦,很快就走上了灭亡之路。得民心是很重要的。(语言流畅,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下面全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