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8-06 05:25:4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改错题  下面一段文字,在标点符号、词语运用、语句等方面存在5处错误,请按照序号将其找出并改正。
  ①元旦期间,“低碳”系列活动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欢迎。②在《我的低碳足迹》科普棋盘小游戏里,同学们化身为一粒粒棋子,③组成红黄蓝绿四个小队,趋之若鹜地跳跃在一个个写有低碳知识的小方格里,学习低碳知识,争当低碳小能手。④在同学们体验了快乐的低碳游戏之后,还可以参与“低碳小实验”,寻找二氧化碳的足迹。⑤也可以利用废纸屑,通过简单的操作自制再生纸,充分感受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⑥整个活动现场气氛异常热烈,⑦活动结束后,同学们还意犹未尽地热烈讨论着对于活动中的低碳知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示例:
②书名号改为引号;
③“趋之若骛”改为“争先恐后”;
④“同学们”调到“在”前;
⑤“充分感受……利用”改为“充分感受……利用的意义”;
⑦“对于”改为“关于”。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与例句句式相同的项是( ?)
例句: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A.有是哉,子之迀也!
B.子路宿于石门
C.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D.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例句为否定句中介词的宾语前置,谁为应是为谁,而D项也是用非来表示否定,与为介词,它的宾语谁提前了,所以也是宾语前置。A主谓倒装。B于为介词,与石门组成介宾结构做状语,后置了。C主谓倒装。吾不复梦见周公久矣!


本题难度:一般



3、语言运用题  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使上下文连贯起来。(5分)
头渡小镇精巧?①?秀丽,藏在一片狭长的山谷之中,一边是金佛山的主峰,一边是柏枝坡的山峦。?②?处于两个巨人的脚下,?③?让人感到的不是局促的压抑,而是一种舒缓的安定,像如歌的行板, ?④?风吹雨打,?⑤?世事变迁,?⑥?在大山的怀抱中酣然高卧


参考答案:① 而②虽然 ③ 但是 ④无论 ⑤无论 ⑥都


本题解析:此题考查语言的连贯及关联词的使用。
根据语言情境的需要准确、得体地使用常用词语。包括实词、虚词、成语等。所考词语应为常用词语,不要求学生作过细的辨析。选用词语所依据的语境应平易浅显,便于理解。词语的范围也是很广的,所以地毯式的复习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关键是通过一些近义词辨析的常见方法引导学生结合语境去分析这些词语运用得是否准确、得体。关联词运用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去分析两个分句之间的关系。一要理解句意,二要注意语境。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简析《围城》方鸿渐这一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方鸿渐是《围城》的主人公,作品着重写了他和几位女性的瓜葛,以及他从上海转至内地三闾大学任教的遭遇、人事矛盾。他的性格特征是:既善良又迂执,既正直又软弱,既不谙世事又玩世不恭。方鸿渐的思想性格,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他的遭遇,也正是当时一部分较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遭遇和困厄。


本题解析:考查作品刻画的艺术形象的掌握。要熟读原文,把握主要信息,理解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


本题难度:简单



5、语言运用题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4分)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注释:①达,通达,显达。②闻,有名望。③下人,对人谦恭
在对“达”的认识上,孔子和子张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子张认为,达就是闻,在邦国中有声望(1分),注重表面名声(1分);孔子认为,达是品质正直,遵从礼义,体察人情,待人谦恭(1分),注重道德修养(1分)。


本题解析:解答此题,可先从文段中找出子张和孔子对“达”的观点,然后疏通句意,根据句意分析二者的不同点。“在邦必闻,在家必闻。”是子张的观点;“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是孔子的观点。可根据二者的句意来分析作答。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辨识字形》..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