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常见题型》高频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8-06 05:29:4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写作题  
大与小,长与短,上与下,正与反,进与退,荣与辱,美与丑,善与恶,宽容与狭隘,骄傲与谦逊……很多事物都是相对的,很多事物内部的关系也是相对的。
要求:请以“矛盾”为话题,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这个话题作文十分宽泛。考生可以择其一进行写作,只要突出“矛盾”这个主轴即可。我们不提倡材料中列举的诸多例子皆入文,选择一两个说透即可,也可以从哲学的角度,注意切不可照搬哲学上的东西


本题难度:简单



2、写作题  按要求作文。
  中央电视台正在播出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这样“深夜发吃”的行为,引起观众强烈的反响,“恨不得舔屏幕”、“至少30次上网搜索有没有这种吃的”、“对自己厨房的食材感到自卑”……诸如此类的评价,无一不体现人们对吃的深厚感情。
  本来,无论从选题还是从播出时间来看,《舌尖上的中国》都只能算是荧屏上的“弱者”。它出乎意外地走红荧屏,带给我们超越美食的思考。看这部充满温情的纪录片,有人想起了小时候“妈妈的味道”,有人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也有人升华到“爱国主义”的境界,还有人上升到了“文化输出”的高度……一部作品为何能在乏不经意间获得超越话题的巨大影响?
  “不是空洞地宣扬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从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艺和生产过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在情感上引起共鸣。”一位网友的评价,指出了该片的成功所在:真诚的态度,真实的力量。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注意:1.立意自定,题目自拟;出诗歌外,文体不限。
     2.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4.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前浪:是你推着我前进吗?
后浪:我以为是紧随着你。
于是,
前浪和后浪扬声大笑
向海。
浪,每个人都见过;由浪联想到生活,联想到人生,却是诗人的独到发现。诗里的“浪”是一种怎样的形象?它给人一种怎样的人生启迪?请以“浪”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与“浪”的意境有关。


参考答案:无


本题解析:
前浪说后浪推着自己前进,后浪说自己是紧紧跟随着前浪。前浪把功劳归于后浪,后浪由衷地赞许前浪。后浪和前浪彼此谦让、推功、称赞并感谢对方。这是一种豁达大度的胸襟.令人倾倒的品格。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襟怀和气度,才前浪连后浪。一浪又波,形成了一川奔流到海浩荡澎湃的巨浪。大海,是它们共同的目标。这是一种崇高的境界!联系社会生活,可以写老一辈和新一代的人生接力;可以谈相互谦让的美好品德;可以讲团结互助形成合力的重要;可以说伟人目标凝聚人心的作用;也可以从反面入手,鞭挞争功邀宠、相互倾轧的陈规陋习;还可以由浪的团结想到和谐,等等。


本题难度:一般



4、写作题  作文题目:触动
【写作要求】?
(1) 真实(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
(2) 写成记叙文。
(3)800字以上。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写作题  有一年冬天,一位父亲需要一些柴火,他找到了一棵“死树”,然后把它锯倒了。到了春天,令他惊愕的是,树干周围是绽放的新芽。对此,他不无感慨地说:“我原以为它肯定死了,现在我却看到主根处这棵树依然有着生命的活力。”于是,这位父亲叮嘱家人:“别忘了这个教训,不要在冬天里砍倒一棵树,不要在情况不明时作出消极的结论。”
[要求]依据“冬天的树”这一话题写一篇文章。①自拟题目。②文体不限。③联系实际。


参考答案:
请呵护“冬天的树”
汤坤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在一个冬天,一位父亲锯掉了一棵‘死树’,而第二年春天,他却在树的主根处看到了新的芽。于是,他叮嘱全家:“‘别忘了这个教训,不要在冬天里砍倒一棵树,不要在情况不明时作出消极的结论。’”这个故事的最后一句话充满了哲理。现在,社会上,就有着许多“冬天的树”。
例如学校里的差生,他们就是冬天里将要死的“树”。他们不仅经常遭遇挫折和打击,还要受到好学生的鄙视,老师的歧视,以及家长的责骂。面对着这么多的艰难险阻,有些“树”就会痛下决心——一死了之。当然,也有些“树”会受到不同的待遇,受到每个人的热心关怀和帮助。那么,他就会再度充满生命的活力,发出新鲜的嫩芽。
还有许多历经失败的人,他们已沉浸在各种各样的痛苦之中,这时候,要是一味地去指责他,不断地给他打击,那么,这棵“树”,也活不了多久,他永远也不会再有成功。而如果给他温暖,给他鼓励,帮他重拾自信,那么成功就会在他眼前出现!
最后,还有一些更需要关爱的“树”。那就是残疾人。他们需要面对比正常人更加大的痛苦。如果人们舍弃他们,那么舍弃的就不仅是他们的自信,甚至还有他们的生命!走在街上,有时会看见一些弃婴,大多是残疾的,他们只能等待着死亡的降临。而如果此时,一位热心的人抱起了他,抚养他,那么就是给了他一个新的生命。再不断去安慰他,鼓励他,那么,这个世上就会有更多的站起来的海伦·凯勒!
冬天的“死”树,不一定就是真的死树。只要用温暖、爱心去呵护他,让他再度充满对生命的向往,那么他的身上就会再现生命的活力。请呵护冬天里的树吧!他们比那些健壮的树更需要呵护!
点评
作者由引述材料人手,在具体列举了几类“冬天的树”,并分别进行分析后指出,他们都是需要用“爱”来呵护的。文章采用的是一般议论文的写法,中规中矩。有事例有分析,最后水到渠成的得出结论。语言通俗浅显,字里行间显露着充沛的爱心。


本题解析:
这是个比喻性的话题,“冬天的树”意味着“看似没有希望了的事物”。审题立意的关键在于材料中的最后一句话“不要在情况不明时作出消极的结论”。那么怎样对待“冬天的树”?是保护,是等待,还是创造条件改变它?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