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七)
2017-08-06 05:30:5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我们现在必须澄清的是:“,休闲并不是为了工作的目的而存在,休闲也许可以提供给进一步工作所需的体能恢复或使心灵复原某种新的动力,但是闲暇的意义并非由此得到证明。”那么,休闲是为什么而存在的?我们用什么来说明休闲的意义?答案是:生命。休闲是为了生命而存在的,只能站在生命的高度来理解休闲的意义。 生命成长的过程也是遭受各种磨难和考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生命会慢慢竖起自我保护的“门坎”。这道门坎在保护生命不受各种意外侵害的同时,既可能阻碍生命活力的释放,又可能将一些新奇的美好事物挡在生命之外。而“休闲是摆脱压力,不为外在环境所累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生命的坚壳容易打开,能够使生命与外界形成“对流”。在这种状态下,生命放下了包袱,一定程度上解除了警惕和防御机制,在相对意义上实现了生命的开放。 休闲可以使生命的真实得以彰显。首先,在休闲状态下开放的生命“卸妆”了,相对地脱去了各种角色面具,能够在一定程度回归本己。在“卸妆”的情况下,我们才可以感受生命存在的活力。其次,休闲的生命是与自己协调一致的生命。休闲不同于懒惰,更有别于不眠不休的工作狂。懒惰实际上是放弃自己,放弃自己的尊严和责任,不想做自己。而不眠不休的工作则是另外意义上的懒惰:不愿意反省自己,不愿意体会自己生命的气息,用拼命工作来逃避真实的自己。第三,休闲的生命是整体的生命。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分工越来越细致,每个人在社会机制中只负责一个小小的环节,进而从众多领域“脱域”出来。这对我们的意义是双重的:一方面使我们得到解放,将自己有限的生命集中在少数的事情上;另一方面又使我们的生命被碎片化,透支生命的某种功能,而使生命的其它部分“撂荒”。休闲使人有机会表现出全部的自我。功利的世界在撕裂生命,而休闲则起到了一种拼合生命的作用,没有后者,生命的碎片就会飘散。我们还可以从积极的意义上理解休闲的整合作。这种意义上的的休闲,或者说积极休闲,意味着生命自由自主地选择某种活动,全身心投入这种活动,在活动中实现生命的整合。 休闲的生命也是创造的。首先,休闲的精神就是学习的精神、自我教育的精神。其次,休闲本身就有智力的功能。第三,休闲的生命是自由的,而“自由是创造的前提。有了这个前提,创造的东西就会更多”。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休闲的生命是摆脱了具体目的困扰的生命。行为的目的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典型特点之一,是人的优异性的表现。但总是被具体的目的所牵引,使生命朝着单一的一个点“走到黑”,有时候又限制了生命的创造力,尤其是当这些具体目标转换为功利目标、利益追求的时候。从这些外在的目的的拉力中解脱出来,有时反而会解放生命的活力。 (选自《新华文摘》) 5.小题1:下列对“休闲是为了生命而存在的”一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休闲的全部意义就在于为进一步工作提供某种新的动力。 B.休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除警惕和防御机制,在相对的意义上实现生命的开放。 C.休闲可以使生命的真实得以彰显,同时也有利于提高生命的创造性。 D.休闲可以解放生命的活力,使生命摆脱具体目的困扰。
| 6.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休闲的状态下,生命个体更容易与外界进行交流。 B.生命成长过程中竖起的“门坎”有害无益;它既阻碍了生命活力的释放,又将一些新奇的美好事物挡在生命之外。 C.休闲有助于智力开发和自由创造,休闲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自我教育的过程。 D.目标感过强反而会限制生命个体的创造力。
|
7.小题3:根据原本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在生活的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越多,就越不容易保持生命的真实,因此越有必要学会休闲。
B.休闲能起到一种拼合生命的作用,因此社会越进步,分工越细,休闲的必要性就越大。
C.休闲使人有机会表现出全部的自我,因此越是懂得休闲的人,往往表现得兴趣广泛,多才多艺。
D.被具体的目的所牵引,有时候又限制了生命的创造力,因此行为具有目的性的人类反不如动物更具有创造力。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人类征服流感之历程
从1918年到1919年,甲1型流感几乎传遍了全球,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受到了它的袭击,死亡人数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死在炮火之下的人数还要多。1957年甲2型流感大流行。当年2月流行于中国贵州西部,3月传播全国,4月从香港出境扩散于世界,共死亡几十万人,流行地区发病率约50%。1968年甲3型流感大流行,发病率30%,病死率与1957年相近。在流感的困扰下,各国的工业停滞萧条,商业和交通被迫陷于停顿,到处都可以听到关于死者悲惨命运的故事。2009年墨西哥和美国发生由新型病毒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发的疫情,继而疫情在全球多国爆发。
流感病毒分甲、乙、丙三型。甲型常引起世界性大流行;乙型可引起中等流行,多表现为兵营、学校等的“单位内爆发”;丙型多为散发病例,婴幼儿最易感染。目前虽有治疗药物和疫苗,主要是针对丙型感冒,只能降低发病率,而不能控制流行。流感中度流行的年度,世界每年约损失10多亿个工作日,死亡60万人以上。由于人们常将流感与感冒混同,视流感为“小病”,更应引起全人类的重视。
流感的产生与人类社会的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环境的破坏已开始危及人类的健康。全球升温将给人口稠密并对疾病毫无准备的富饶地区带来可怕的热带疾病等等。大气层的漏洞导致地球平均气温的上升,也使许多古典传染病“复活”,挪威、加拿大出现疟疾就是明显的例证。细菌在城市密集的人群中繁衍滋生,因为那里的人们经常保持身体的接触,吸入别人的废气。在水、废物、房屋、家具和食物中滋生的细菌,会像一场烈火在烘干的大草原上迅速地蔓延。
古人用芳香疗法来医治疾病,绝大多数是采用熏蒸法,燃点乳香、沉香、檀香、玫瑰花等芳香物,用以驱逐秽气、杀虫灭菌,对流感的治疗和防止其蔓延有一定的效果,这与后来的消毒水防治相似。隔离是现代对付流行病的常见办法。比隔离更进一步的是检疫,即预防,防患于未然。许多疾病都会通过唾沫和口痰传播,因此许多城市对随地吐痰都施以重罚。在新加坡,随地吐痰和乱抛口香糖可以处以拘禁等刑罚。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已采用综合防治法应对流感传播,如消毒、药物治疗、隔离、疫苗防治等。
当全球多国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之时,回首历史上曾经给人类带来过巨大灾难的传染病,以及人类与疫病抗争的艰苦历程、医学与疾病作斗争的前行足迹,从中可以看到,我们必须承认和正视人类的生存和正常生活正在受到来自大自然的挑战和警告,大到气候、环境、生态,小到我们的日常卫生习惯,都可能是疫病流行的诱因。
有这样一句话:“疫病在古代是坟场,在近代是战场,在当代则是考场”,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浓缩了人类与疫病较量的变迁。我们在这个“考场”上将交出一份什么样的答卷,这是摆在每一个人面前严峻的问题。
小题1:根据文章内容,对流感产生的原因和防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环境的破坏已开始危及人类的健康,也使许多古典传染病“复活”,因而甲型H1N1流感病毒能够产生并迅速传播,疫情波及多个国家。
B.细菌在城市密集的人群中繁衍滋生,经常存在于人们的各种生活物品中,会像一场烈火在烘干的大草原上迅速地蔓延。
C.古人用芳香疗法来防治疾病,这与后来的消毒水防治相似,其对甲型H1N1流感的治疗和防止其蔓延也有一定的效果。
D.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人类已采用隔离、消毒、药物治疗、疫苗防治等综合防治法应对流感传播,防范措施更加合理。
小题2: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1型流感、甲2型流感、甲3型流感都是世界性大流行,每次死亡人数都在几十万人以上,其中甲2型流感和甲3型流感的发病率相近。
B.目前的治疗药物和疫苗主要是针对丙型感冒,且只能降低发病率,不能控制流行。而对甲、乙型流感病毒没有防控的方法。
C.许多城市对随地吐痰都施以重罚,是因为许多疾病都会通过唾沫和口痰传播。不经过一个重罚严打的痛苦过程,就难以达到“不禁而止”。
D.回首人类与疫病抗争的历程,在我们正视来自大自然的挑战和警告之时,我们更应该注重日常卫生习惯,减少疫病流行的诱因。
小题3:根据文段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从1918年到现在的近一个世纪,流感给人类造成了巨大损失,人类必须重视这种“小病”,并寻求有效方法,从根源上进行防治。
B.流感的产生与人类社会的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应该尽量减少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这是避免流感传播的根本途径。
C.甲型H1N1流感疫情成为“摆在每一个人面前严峻的问题”,这表明人类已经十分重视气候、环境、生态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D.疫病在当代是考场,面对全球多国爆发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人类最终会彻底消灭流感病毒,在这个“考场”上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行为艺术不是“极端”的代名词
一
商(商报记者刘洋):第十届“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已于昨日开幕,请您介绍一下艺术节的基本情况。
陈(陈进,毕业于西北师范学院美术系,1992年参加广州油画双年展;1999年在北京实施作品“数字访问”;2000年至今,策划、组织、参与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艺术节的筹备已基本就绪,由于本次艺术节将持续两个月的时间,目前10多位艺术家已经到达北京,此后各国艺术家会分阶段陆续到京。
商:本次国际行为艺术节有多少位艺术家参加?
陈:到目前为止,是366位艺术家,但这个数字可能还会有变化。因为艺术节持续的时间比较长。
商:第十届“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的主题是什么?
陈:OPEN,从第一届到现在的主题全部都是OPEN。
商:本届在细节上会有哪些变化?
陈:因为本次艺术节要进行8周的时间,因此我们邀请了8位策展人。他们思考艺术的方式、邀请的艺术家都不一样,从邀请艺术家的层面上,来体现他们的策展思路。
商:据了解,一直以来,“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的资金主要是由您来解决,目前艺术节最大的困难是否是资金问题?
陈:是的,资金是最大的问题。“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是一个民间的活动,而且是非主流的,在资金方面肯定会有困难。
二
商:行为艺术常常被大家所误读,处境比较尴尬,呈现在公众面前的一些行为艺术多有暴力、血腥等成分,您如何看待这类的行为艺术作品?
陈:从第一届“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到现在,我认为公众对行为艺术没有什么看法或者偏见,他们觉得行为艺术很有意思。行为艺术有很多人性化的内容,至于血腥、暴力等行为艺术作品,并不代表行为艺术的全部内容。
本次国际行为艺术节将举办8周的时间,通过这两个月,就是想让公众真正了解行为艺术,消除公众对行为艺术的误会,行为艺术并不是“极端”的代名词。
商:请您对行为艺术进行一下解读。
陈:据我理解,艺术是发现问题的一种方式,在社会、文化、历史中发现问题,并且提出来,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我把它称为理性批判。这种理性批判是通过文化的筛选以及长时间的思考得来的,而不是出于冲动、不考虑来龙去脉的批判。
同时,从行为艺术的语言来讲,我将它归纳为诗意化的语言,因为诗意是一种隐喻的美感,很多人在语言方面去寻找它的可能性,它对美学是有建设性意义的。
另外,行为艺术也是一种心灵的体验,心灵体验包含对事物或环境的感受,一种领悟,其中包含了某位艺术家通过这种方式起到的治疗作用,或者是一种升华的作用。
三
商:据了解,“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在国外的影响力非常大,但是在国内似乎很低调。您如何看待“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这种影响力上的差异?
陈:无论哪种行业和学术方式,都分为学术价值和公众的影响力。我认为,“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在学术领域中是非常有影响的,但是在公众中影响力并不是很大。这其中有很多因素,我们会想办法尽力去解决它。
商:您是否考虑过将行为艺术作品与市场相结合?
陈:目前来说,这种结合很困难。市场是一种经济行为,任何东西进入市场都要符合经济规律,尤其是艺术。它和股票很相像,有很多炒作的成分,就要看炒家们是否愿意炒作它。行为艺术相对而言是一种新型的艺术形式,不像油画已有很长的历史,运作得很成熟。
四
商:您认为东西方行为艺术家,在表现方式上有哪些差异?
陈:我认为东西方行为艺术家的作品,最大的区别在于亚洲艺术家填补了欧洲艺术家缺乏的东西。由于亚洲的社会环境、文化发展以及文明程度,在某种程度上还落后于西方,因此亚洲与欧洲所面临的问题是不一样的。对于亚洲的问题,艺术家的敏感程度和冲击力会更强一些,欧洲艺术家的作品可能会更注重人性心灵的东西,或者更注重语言本身的问题。
五
商:据了解,您是画油画出身的,此后为何要转型做行为艺术?
陈:因为我要寻找一种实验性的艺术语言。我认为架上绘画与行为艺术在实验性上相比,行为艺术的实验性更强,有更大的延展性。而架上绘画局限性较强,已经非常成熟了。
商:您的第一个行为作品是什么?
陈:一组名叫“访问”的数字作品。当时想把这件作品长期做下去,但是在作品的实施过程中,我认为这件作品本身存在一些问题,随后就停下来了,记得最后一个访问的是艾未未。
(选自2009年8月6日《北京商报》)
小题1:这篇访谈涉及了五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5分)
小题2:记者为什么没有一上来就询问被访人的情况,而是把这一环节放在了访谈的最后?(4分)
小题3:从这篇访谈看,要使中国的“行为艺术节”能像国外的那样具有较大的影响力,需要解决好哪些问题?(4分)
小题4:作为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行为艺术在中国普遍不被认可,行为艺术在中国似乎成了极端的代名词,艺术家动辄就自残、自虐,挑战观众的心理承受能力。阅读了这篇访谈后,请你从艺术家的角度谈谈“行为艺术”究竟如何才能避免成为“极端”的代名词?(5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中国应向世界贡献思想
中国如何在世界范围发挥自己的文化影响力?
我们的文化历来提倡“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意思是指不同因素和谐、融合才能产生、发展万物,如“和六律”才有悦耳动听的音乐,“和五味”才有香甜可口的佳肴,如果都是同一个音符,便不成曲调。我们发展文化影响力,寻求的并非中国文化的单边统治,而是世界文化的多元共生。在一个多元的交响乐里,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很重要的一个声部,参与其中,共同解决世界难题,开创一种新的精神世界。
那么,中国要发展文化影响力,应该用什么来面对世界?如何面对世界?
我们可以在纽约时代广场放一部广告,也可以在海外搞一场很精彩的演出或展览,但这些是否是中国向世界贡献的最核心东西?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断言中国不会成为世界大国,因为中国没有独立的、足以影响世界的思想;西方对于中国,也往往赞扬中国的古代文化,甚少尊重当代文化。到了21世纪,情况已有所改变,中国正在产生一些新的“中国思想”,引起了世界性的震动,得到了世界性的认同。比如,一些中国的青年学者,提出“冲突最小化是利益最大化的必要条件”,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引发热烈讨论。这些“中国思想”并不是凭空诞生,它们从中国文化的根底发芽,由中国和西方学者共同研究、共同提倡,继而让全世界受益。
可见,中国文化要产生影响力,就要向世界贡献新的思想,能够同他人一起解决人类共同的难题。
林语堂在上世纪30年代时,用英文写就《吾国与吾民》和《生活的艺术》,在国外非常畅销,直到今天仍有很多人在阅读。为什么林语堂这么受欢迎?在我看来,这主要基于他对中国文化有相当深刻的了解,把外国读者当朋友看待,以和平的心态、自由的精神和杰出的文字从容自若地娓娓道来。
但直到今天,为何还没出现一本能与以上两本书的影响力媲美的作品?我想主要还是态度不对:要么逢迎西方思想和外国读者,要么就是大国主义、与之“不来往”。
不同文化的交流,本质上是一种对话关系。这种对话并非以思想统一为目的、以覆盖或同化对方思想为手段。多种文化的共处,更要强调不同、差异、尊重别人的意见,因为“不同”更易摩擦出新火花。
中国文化面对世界的根本态度,应是对自己的文化自觉而且热爱,对他人的文化同情而且了解,唯此,大家才能产生互动和共鸣。?
(作者:乐黛云。选自2012年6月26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如何在世界范围发挥自己的文化影响力”的说法,最恰当一项是( )
A.我们发展文化影响力,寻求的并非中国文化的单边统治,而是世界文化的多元共生。
B.在纽约时代广场放一部广告。
C.在海外搞一场很精彩的演出或展览。
D.向世界贡献新的思想,能够同他人一起解决人类共同的难题。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们的文化历来提倡“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意思是:在一个多元的交响乐里,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很重要的一个声部,参与其中,共同解决世界难题,开创一种新的精神世界。
B.因为中国没有独立的、足以影响世界的思想,所以中国不会成为世界大国。
C.林语堂基于他对中国文化有相当深刻的了解,把外国读者当朋友看待,以和平的心态、自由的精神和杰出的文字从容自若地娓娓道来,所写的《吾国与吾民》和《生活的艺术》深受国外读者欢迎。
D.一些中国的青年学者提出“冲突最小化是利益最大化的必要条件”等“中国思想”,从中国文化的根底发芽,保有中华民族特色,因而能让全世界受益。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逢迎外国读者,接受西方思想,毕竟外国文化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B.以思想统一为目的、以覆盖或同化对方思想为手段,广建孔子学院,弘扬中华文化。
C.强调不同与差异,尊重别人的意见,与多种文化和谐共处,对自己的文化自觉而且热爱,对他人的文化同情而且了解。
D.各国文化都有自己的国情特色,很多是无法学习与沟通的,况且我泱泱中华,文明之邦,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深厚的国学传统,大可不必学习他国文化。
5、阅读题 超级女声,一场疯狂的娱乐
XX年度“超级女生”终于落下帷幕。
“超级女声”为什么火?这是一场草根阶层的狂欢,也有人说是迎合观众的“审丑”心理的无聊游戏。她的大获成功是一个偶然还是必然?对此的评价不一。
其实,这是庶民时代的“庶民文化”与“精英文化”的抉择 。
“庶民文化”与“精英文化”两者并不割裂。任何脱离了庶民基础的“精英文化”,都不过是曲高和寡的顾影自怜。超级女声的可取之处就在于:强调融合的同时亦展示差异。对于已经习惯了传统话语表达方式的人来说,这也许还需要时间去适应。900万条的短信投票,4亿观众的狂热追看,平面电视、网络媒体、“海陆空”式的全面跟进……刚刚落下帷幕的超级女声无疑创下了中国传媒史上的奇迹。然而,一直缠绕着它的“低俗”与“通俗”之争、沸沸扬扬的“黑幕说”、粉丝(fans)团自发的偶像保卫战、万人签名要求评委“下课”——大众的广泛参与,毁誉参半的外界评论,也让超女从一档节目演变成了全民讨论的话题现象。
用传统的眼光来看,超级女声实在是“疯”得有些不象话。不分唱法、不论外形、不问地域,只要喜爱唱歌并年满16周岁的女性(没有年龄上限),均可报名参加。也许不会再有其它的节目,会拥有比“超级女声”更多的演员。小女生们宁可逃课也要排队报名,“五音不全”也敢在数亿观众面前秀一把,铁杆追随者列着方队、举着海报声嘶力竭为偶像拉票、助威……此情此景,何等火热。很难说这里面到底有没有外界所传闻的“黑幕”,不过当我们看到公众用短信把心目中的偶像送上了冠军席,当网上的言论间或影响着评委的言行或主办方的安排时,没有人会怀疑,这是民意在国内电视节目中最好的释放。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不管是梦想还是幻想;每一个人都可能改变游戏结果,因为拇指调度掌控在自己手中。重视民意,不再自娱自乐,超级女声做到了。
也许自此以后,“低俗”会被重新定义:门槛低、通俗。“不限年龄”,“不限外型”,想唱就唱,主办方赚得盆钵满、场内选手唱得情意欢、全国观众看得兴致高,如此的“多赢”局面不是我们一直所追求的吗?
一档节目,不是观众多了就媚俗,观众少了就高雅。
也许正是这样的为中国本土媒体的“下里巴人”之路探道的原生态和不事打磨,才让它更有了一种真实之美,也才为它赢得了如此广泛的收视基础,但也因此招来如此多的口舌。今天的受众已经不同于从前,他们不愿意被动接受过滤后的“精品”,相比较媒体的精品标准,他们更愿意用自己的眼光和价值去参与评判和过滤。对于已经习惯了用传统话语表达方式的人来说,这也许还需要时间去适应。
就让我们在与“超女”们的同悲同喜同欢乐中,其乐融融吧。不管未来怎样,超级女声所提倡的“想唱就唱”精神,已经给了无数人实现梦想的勇气。就算没有人鼓掌,至少还能够勇敢地自我欣赏;就算舞台再空旷,也总能看到无数挥舞的荧光棒……在XX年的这个夏天,曾经有一个叫“超级女声”的节目让那么多的人疯狂过、感动过、梦想过。不管人们褒贬如何,它都已经成为这一年中最值得人们记取和思索的文化事件之一。
1.下列对新闻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
A.有人说“超级女声”是一场草根阶层的狂欢,也有人说是迎合观众的“审丑”心理的无聊游戏,对她的大获成功,人们也是也各持一端。
B.超级女声现象表明:庶民文化”与“精英文化”两者并不割裂,任何脱离了庶民基础的“精英文化”,都不过是曲高和寡的顾影自怜。
C.大众的广泛参与,毁誉参半的外界评论,也让超女从全民讨论的话题现象演变成了一档节目,超级女声无疑创下了中国传媒史上的奇迹。
D.“超级女声”的海选是“多赢”的局面:是网上的言论影响着评委的言行或主办方的安排,是公众民意在国内电视节目中最好的释放……
E.“超级女声”正是由于为中国本土媒体的“下里巴人”之路探道的原生态和不事打磨,才让它更有了一种真实之美,赢得了如此广泛的收视基础。
2.从客观上,为什么说“超级女声”是“庶民文化”,它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超级女声”自身有哪些“真实”之美?这种文化热现象又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为什么“超级女声,一场疯狂的娱乐”为题?依据原文,探究这场文化热现象给你留下了哪些启迪?请简要论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