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必看版)(二)
A.“粉墙”区分出人们精神境界的高低。 B.“粉墙”暗示群体之间存在趣味差异。 C.“粉墙”阻隔了人们去观赏艺术作品。 D.“粉墙”禁止了不谙风雅的欣赏行为。 |
参考答案:
小题1:全幅呈现或整幅完全展现
小题2:画线句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油画的装饰方式体现静态空间占有的内容,引出下午关于卷轴所隐含的时间性要求的阐释。
小题3:(1)卷轴的形制使观看长幅横式卷轴作品成为历时性过程。
(2)卷轴的形制使长幅横式卷轴作品的观看由时间控制。
小题4:B
小题5:B
小题6:答案示例:本文通过研究卷轴的物质性特征来揭示其蕴含的文化精神,与局限于图像、风格等艺术范围之内的研究不同,研究的视角新颖。文章从一般的卷轴作品谈起,转入对长幅横式这一卷轴作品的分析,并对观看过程作具体介绍;还通过比较卷轴与西方油画的装饰方式、以孙少述的诗句做类比、引用布迪厄的话等多种方法来阐述作者的看法。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上下文语境,“被嵌入硬质的四边画框”,“对静态的空间的占有意识”可以推知“油画”被“展开”应该是“全幅呈现或整幅完全展现”。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小题2:这个句子处在文章的中间部分,一般来说在文章中间部分,结构上多数是起过渡的作用,关键是此题一定要答出承上启下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此句和空间的关系是承接上文的,和时间的关系是下文陈述的内容。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小题3:第三段由四句话组成,第二句的开头是“具体而言”,显然这是对第一句的展开说明,是更为具体的解释的内容,所以应该从第一句话概括出一条内容。而第一句中“使观看成为一个历时性的过程”是对前面的各种因素的一个总结,所以应该把这句筛选出来。第三句要注意“因而”这样总结性的表示词,第四句“这是此类卷轴作品与静态展示的油画作品的重要差别”,“这是”指代的内容在前面,因而第三句话更为重要,是答题的区间。
【考点定位】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
小题4:③具有总领的作用,“处理既往事物”和②中的“使所收藏之物尽可能地延伸到未来”意思上是照应的,②和④“延伸到未来”和“把未来变为…”又暗含顶针的手法。③,②,④说的都是“藏”所体现的中国人的心理,也就是“藏”的意义。所以接下来承接①在这样的意义上,“这样”就是指代前文的③,②,④的内容。①后衔接⑤,“藏”既然具有这样的意义,对所藏之物有什么要求呢?这就是⑤的内容了。本题不算难,要注意分清五句话的关系。
【考点定位】考查根据语境衔接句子的能力
小题5:根据“更起粉墙高百尺,莫令门外俗人看”这句诗,和后文的解说:“粉墙”象征着艺术家及收藏者与世俗阶层的趣味隔阂,他们通过粉墙圈筑出自己的庭院,就等于塑造了趣味的共同体,正如布迪厄所说:“趣味是分等级的,它会区分出不同的级别群体。”粉墙说的是“趣味”,而“趣味”又是“分等级的”,所以选B。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小题6:本题分“视角新颖”和“方法多样”两项进行评分。“研究的视角”是文章的研究主体,也就是分析文章通过对什么的研究得出一个什么结论。“方法多样”从“阐述”的角度来分析涉及到哪些方法。其实也就是总结行文的脉络。
【考点定位】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纺?车
万方
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征之一,便是能以衣着保暖和遮羞。制衣不能离开纺织,而中国古代纺织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技术发达,并一度领先于世界。
只要稍作考证,就知道织布之法肯定要比造纸术发明得更早。距今已有将近三千年历史的《诗经》中就有不少关于布、纺织、衣裳的记载。如《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再者,古人写字先写在竹简上,然后是帛上,那时肯定也就有了棉布。而蔡伦造纸是汉代的事了,他造纸用的原料不外是“树皮、麻头、破布、鱼网”等物,这些足以说明布的出现远远早于纸的出现。
早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便出现了简单的纺坠和腰机。早期的纺坠多用兽骨制成,又有以石、陶、玉等材料制作者;形状有鼓、圆、扁圆、球、锥、四边、蘑菇及齿轮等形状。其工作原理为一手转动拈杆,另一手牵扯纤维续接,将各种纤维纺捻成线,以增长其长度和增大其强度。腰机为一种原始织机,又称“踞织机”,腰束一带,席地而织,右手持打纬木刀打紧纬线,左手投纬引线,将纺线编织成布匹。因纺坠纺纱效率较低且纱线拈度不均匀,故所纺织的布匹比较粗糙。但作为一种简便的纺纱工具,被沿用了几千年,直至20世纪50年代,一些少数民族仍在用纺坠捻线、腰机织布。
西周时期,具有传统性能的纺车、织机等相继出现。纺车初为手摇,即一手摇动纺车,一手从事纺纱工作;后发展为脚踏,即采用脚踏板提综开口,这样将手解脱出来专门从事投梭和打纬,比原始纺车的工作效率提高了20至60倍,是纺车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其出现时间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纺车自发明后,至汉代已非常普及,直至近代,在一些偏僻的地区仍为主要的纺纱工具。
早期纺车的锭子数目一般为二至三枚,最多为五枚。宋元之际,逐渐产生了一种利用水力驱动并有数十个锭子的大纺车,还有利用畜力驱动者,使其具备近代纺纱机械的雏形,适应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纺织效率(以纺麻为例)从一般纺车日纺纱三斤发展为一昼夜纺纱一百多斤。水力大纺车是中国古代将自然力运用于纺织机械的一项重要发明,其技术领先于西方(1769年英国人阿克莱制作的水车纺机)四个多世纪。
古代纺织技术的领先使中国享有丝绸之国的美誉。战国时期,齐国的丝织品便举世闻名,能“织作冰纨绮绣纯丽文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齐(济)阴之缣”、“亢父之缣”均为一时名产;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绢、绮、罗等大量丝织品为后世留下观瞻前人杰作的实物.尤其是被誉为国宝的“素纱禅衣”,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织造技术之高超实乃巧夺天工。
——选自2007年第10期《书屋》,有改动?
小题1:以下不能作为“布的出现远远早于纸的出现”这种说法依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纺织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技术发达,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B.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是汉代人,而距今约三千年的《诗经》中就有关于布的记载。
C.古人先是在竹简上写字,然后是在帛上写字,之后才是在纸上写字。
D.蔡伦用来造纸的原料中就有麻头、破布、鱼网等。
小题2:以下关于纺坠的信息,正确的的一项是
A.纺坠是一种简便的纺纱工具,出现于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
B.早期的纺坠是用兽骨制成的,有鼓、圆、扁圆、球、锥、四边、蘑菇及齿轮等形状。
C.一手转动拈杆,另一手牵扯纤维续接,这就是纺坠纺线的工作原理。
D.纺坠所纺织的布匹比较粗糙,所以纺坠的纺纱效率较低且纱线拈度不均匀。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纺纱是一种简便的纺纱工具,少数民族直到上世纪50年代还在使用这种出现了几千年的纺坠纺纱。
B.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具有传统性能的纺车是纺车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初为手摇,后为脚踏。
C.宋元之际出现的水力大纺车已具备近代纺纱机械的雏形,这种纺车将自然力运用于纺织机械,适应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
D.“齐阴之缣”“亢父之缣”和“素纱禅衣”都是古代留下的纺织品文物,织造技术高超,巧夺天工,举世闻名,被誉为国宝。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A
小题3: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文化:不能逃避之担当
①在汉语里,“文化”这个词最早大概是“以文化之”的意思,和“武化”相对。用文明去感化别的部族,和用武力去攻打别的部族,是建立威望的两种不同方式。也就是说,“文化”最早是用来探讨怎么和自己以外的他者相处的,是一个用于区分的概念,而不是想象中那样用于包容的概念。这其实并不难理解:当一个罐子没有和杯子、碗等不同容器摆在一起的时候,它叫什么其实并无所谓。
②回想起来,我其实相当怀疑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我们的先祖并没有什么文化的概念。他们读经、治学、吟诗作对、饮酒、喝茶、过他们的小日子——但是他们没觉得自己干的这些事是在生产文化。一直到英国使节来到乾隆的大殿上,不肯下跪,才多多少少让满清的官员们觉得这些化外之民跟咱们不是一个东西。1840年之后,那些闲来遛鸟听戏的中国传统读书人被打到家门口的坚船利炮一下子弄懵了,才知道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些个玩意儿,才知道自己跟人家是不一样的。“文化”这才一下子成为整个民族的关键词,一会儿说要中体西用,一会儿说要全盘西化,五四以来的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七嘴八舌,总之是焦虑,没有了1840年之前的神定气闲。
③这样尴尬的局面倒并非只有我们在面对。地理大发现之前,各种不同的文化彼此井水不犯河水,相对独立发展,就好像临湖的少年那喀索斯,只看到自己,就越看越顺眼。而一旦殖民运动把全球联结为一个整体,那喀索斯抬起眼一看:哟!林子里还这么多人哪!他就不得不以别人为参照,重新审视自我。因此文化的问题,其实是文化间的问题,是思考在多元的文明生态中如何自处的问题。
④历史的强力就在于后世将永远不能不面对已然发生的变故,那喀索斯们一旦相遇就永难分离,他们将拥抱、争斗、亲吻、残杀、亲如兄弟或互为仇雠。无法再渴望1840年之前的单纯生活,自那以后的每一代青年,若要求得在历史当中的自立,就必须思考文化的问题,必须在他人与自我之间作出选择或求得平衡。而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不是分裂和疏远了各种文化样态,反而使他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和混乱。紧接着到来的全球化时代更使得多元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共处变成一个越来越复杂的问题。即以语言的变迁观照现实世界:“文化”这一词汇的含义在几十年来变得越来越驳杂,与它相关的词组不再仅仅是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之类;还有消费文化、大众文化、网络文化、酒吧文化、青年亚文化,甚至浴室文化、厕所文化,等等等等。后现代光怪陆离的文化现场,要求我们这一代青年更加复杂地分析和处理问题。它呼唤激情,同时也呼唤理性。这样的历史使命,让人几乎难以承受却无处推脱。
⑤面对这个变幻莫测的时代,我们或许迷茫,或许不知所措,或许感到空虚乏力,正如在发现了林子里其他的身影之后,那喀索斯的那种痛苦。但是既然树林已经向我们敞开,我们就必须一步步向林中走去。否则只会在对自己身影的迷恋中一头栽入湖中。对于文化这样宏大的概念,我们即使从未懂得,也必须保持思索。惟有思索,才能担当。
小题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化”这个概念最初是用非武力的方式去感化别的部族,建立自己部族威望的一种方式。
B.在清朝之前,我们的先祖读经、治学、吟诗作对等,他们并没有从事生产文化的行为。
C.英国使节来到乾隆的大殿上不肯下跪这件事点明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引起了清政府的恐慌。
D.鸦片战争以后,“文化”成了中国社会的焦点话题,引起了知识分子的思考与关注。
E.全球化时代让多元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共处变得越来越复杂,文化也越来越多元化。
F.既然世界已向我们敞开胸怀,我们就应该勇敢地面对这个开放的世界,而不是逃避它。
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文化是多元的”的是(?)?(3分)
A.中国人见了皇帝要下跪,英国使节来到乾隆的大殿上却不肯下跪。
B.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使各种文化样态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和混乱。
C.“文化”这一词汇的含义在几十年来变得越来越驳杂,越来越多样。
D.临湖的少年那喀索斯,只看到自己,就越看越顺眼。
小题3:怎样理解“文化的问题,其实是文化间的问题”?(4分)
小题4: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文化?(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C
小题2:D
小题3:文化关注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1分),是思考在多元的文明生态中如何自处的问题(2分),文化应该是互相包容的(1分)。
小题4:面对越来越多极化的世界,越来越多元化的文化(1分),我们要勇于面对,勇于思索,勇敢担当起应负的责任(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B C(B见第二段,原文是“我其实相当怀疑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我们的先祖并没有什么文化的概念。他们读经、治学、吟诗作对、饮酒、喝茶、过他们的小日子——但是他们没觉得自己干的这些事是在生产文化”,“没觉得”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在做。C英国使节来到乾隆的大殿上不肯下跪这件事只是让清政府意识到中西方文化有区别,并未引起恐慌。F项的语意可以在最后一段“既然树林已经向我们敞开,我们就必须一步步向林中走去。否则只会在对自己身影的迷恋中一头栽入湖中”中找到依据。)
点评:五选二的题最容易出错,所以应该仔细阅读选项中的内容。只要将选项中的内容和文章中相对应的句子一一对应,就可以发现有些是与文章不相符的。
小题2:试题分析:D(那喀索斯是自恋的代名词,他“只看到自己,就越看越顺眼”表明他只是把眼光聚集在自己身上,而没有关注到别人,这与文化是多元的观点不相符。)
点评: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时,要注意在原文中找出与选项相关的句子,然后一一对应着去分辨对错,只要是原文中的原话,即可算对。如果表述不同,但是意思相同也算正确。
小题3:试题分析:首先要确定答题范围,这句的开头还有一个词“因此”,因为这个词,给了我们提示,这句话的缘由,应该在前面。而这句话是半截话,所以后面的一句也是一部分。
点评:对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首先要确定答题范围。确定了答题范围后,根据分值划分出相应的层次,尽量用原文当中的原句筛选整合出答案。如果原句太长,要加以概括总结,一定要体现出原文中的关键词语。
小题4:试题分析:本题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一种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点评:此题是一道开放题,针对这些评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的观点定然不会相同,有赞同的,也有否定的,但是无论哪种见解,都要围绕文章的内容说出相应的理由。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中秋的中国含义
中秋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已成为当今的一个舆论热点。由中国新闻网、白沙飞翔公益基金会等单位联合发起的网络投票活动,签名投票者竟近百万之众,留言万条之多。
回顾近年来,除了每年一度的央视春节晚会,我们中国的一些传统大节日,中秋、端午、清明、重阳等,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例如中秋,在忙忙碌碌中,除了一夜之间发现商铺里摆出花样繁多的各色月饼之外,传统中那“夕月”、“团圆”的色彩,已被割裂得支离破碎了。淡淡月光下那种中国式的亲情与祝愿,是否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远呢?
其实,就在中国人自己逾行逾远、逐渐过起了“洋节”的同时,世界各地却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中国文化热。起源于中国的传统节日却在国外庆祝得有声有色,并且被别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背后反映出来的,也许正是时下我们这个社会在喧嚣中的一丝轻浮。
所以,在我看来,中秋“申遗”是重要的,但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即提升和改造已经被“异化”,甚至失去“节操”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格调”。
弘扬和传承传统节日,首先得明确这些节日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本质。中秋文化在我看来,就是“和文化”。不管是民间传说称中秋源于嫦娥奔月,还是民俗专家考证认为周朝先民对月亮的崇拜,演绎的都是一个“和”字。
无论怎样的心境,“和”都是中秋永恒不变的滋味。中秋的月饼化不开浓浓的乡愁。中秋,为奔忙于事业的人编织了一个借口:再怎么忙,也该回家团聚,家和才能万事兴;中秋,也让游子乡里愁绪飘飞得莫名心痛,“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故乡亲人的日子可否和善如昔?如今的中秋,是海峡两岸无数个家庭的不眠之夜,隔着一湾浅浅的海水,诉说祖国和平统一的梦想;中秋,也是游走异国的海外赤子们遥望祖国的时刻……要将传统中秋佳节“升格”,就要改变当前节日商业文化中的落后与庸俗,还中秋月以清丽、皎洁、寄情的本色。当然,中秋佳节并不排斥现代生产方式与商业运作。它们完全可以增添传统节日的时尚元素,让传统农耕文化孕育出来的节日更多一些时代色彩。
顺便说 一下,“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对于可传承物质遗产而言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一个民族和国家对自身特性的认同和自豪感,以及被世界认可的程度,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成就的标志。截至目前,中国只有昆曲和古琴两项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而在公布的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在内蒙古流行的马头琴,去年已被蒙古国申报成功为该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皮影戏,也被印度尼西亚申请为该国的文化遗产。
长期以来,作为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源头的中国并没有给予许多民间节日以应有的重视,而在东南亚一些国家,这些节日都被列为法定假日。
其实在这些差距面前,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恢复几项传统活动,更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清明扫墓祭祖,中秋阖家团圆,端午悼念爱国先人,重阳登高敬老……为这些节日申遗,其实就是在肯定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关注的就是“人类文化”,是站在人类和世界的角度上的。从这个层面来讲,文化是世界共享的。建立申报评定机制也是为了鼓励和促进各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日本、韩国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出台了类似民间文化保护法,个中原因正在于此。
所以,往大里说,世界遗产就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属于中国的世界遗产,就是中国区别于其他文化国度所特有的不凡的价值所在,是中华民族立足世界的身份证。
中秋的内涵丰厚,留存着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记忆。到今天,我们对历史文化遗存,当然应该怀着一份敬畏,一份呵护。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总第245期》)
小题1: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5分)
A.之所以要进行中秋“申遗”活动,是因为中秋节留存着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记忆,是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立足的身份证。
B.随着人们民族文化意识的觉醒,中秋“申遗”等活动将得到越来越多的民众的理解和支持。
C.由于现代生产方式与商业运作,中秋佳节的传统色彩已经荡然无存。
D.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目前中国在对待中秋节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态度上,还不如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积极。
E. 文化是世界共享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也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F. 中秋佳节带有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烙印。
小题2:下列对“中秋的中国含义”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把中秋节与西方的“洋节”区分开来,使之更能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
B.剔除中秋文化中的商业文化,还中秋月以清丽、皎洁、寄情的本色。
C.通过中秋“申遗”活动,在全社会重塑对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敬畏与呵护之心。
D.在经济日渐全球化的今天,中秋文化仍应体现我们民族与国家对自身的认同和自豪感。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中秋等传统中国节日已经被“异化”,甚至失去“节操”?(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在文中,作者就如何对待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明确提出了哪些具体主张?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C、E
小题2:B
小题3:(1)传统节日色彩越来越淡。(2)商业气息越来越浓,传统文化内涵越来越淡,显得落后、庸俗。(3)在国内被冷落,在国外却有声有色甚至被别国申报为文化遗产。(评分要求:意思对即可。答对一点1分,答对2点得3分,答对3点得4分。)
或参考:(1)中国人自己逾行逾远,对自己民族的节日根本不重视。(2)中国政府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方面工作起步较晚,与日本、韩国等有较大差距。(3)整个社会风气较为轻浮,重视物质财富的积聚,轻视精神文化的建构。
小题4:中秋文化的本质是“和”(或“和文化”)。(1分) 具体表现在:(1) 阖家团聚,家和万事兴;(2)游子思念故乡,企盼亲人生活和善;(3)两岸人民盼望祖国统一和平;(4)海外赤子思念中国,盼望祖国繁荣昌盛。(各答对一点得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C.“荡然无存”说得太绝对了。 E.文中没有这信息
点评:五选二的题最容易出错,所以应该仔细阅读选项中的内容。本题中A、B、D项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而这篇文章又是小说简单易懂,所以判断对错应该不难。
小题2:试题分析:B项应是:剔除的是商业文化中的“落后和庸俗”。
点评:论述类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往往不是一般的词语,而是重要的社科概念,在文章里含有特定的属性。还有代词的指代对象或内容的认定,多义词的判断,隐含信息比较丰富的词语的推断,都必须准确把握。
小题3:试题分析:中秋等传统中国节日已经被“异化”,是指传统中国节日被别国同化,失去了自身的意义,人们对传统节日越来越不重视,即使有活动,也是有很浓的商业色彩,而关于节日本身,反而失去了它自身的意义。甚至失去“节操”,指的是“长期以来,作为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源头的中国并没有给予许多民间节日以应有的重视,而在东南亚一些国家,这些节日都被列为法定假日”更甚者被别国申报为文化遗产。
点评:虽然只要意思对即可得分,但是我们在解答该题的时候,还是尽量用原文当中的原句或关键词语解答,这样因为有原文中的关键词语而更容易得分。
小题4:试题分析:作者认为,弘扬和传承传统节日,首先得明确这些节日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本质。中秋文化在作者看来,就是“和文化”。而这“和文化”体现在中秋,为奔忙于事业的人编织了一个借口:再怎么忙,也该回家团聚,家和才能万事兴;中秋,也让游子乡里愁绪飘飞得莫名心痛,“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故乡亲人的日子可否和善如昔?如今的中秋,是海峡两岸无数个家庭的不眠之夜,隔着一湾浅浅的海水,诉说祖国和平统一的梦想;中秋,也是游走异国的海外赤子们遥望祖国的时刻……要将传统中秋佳节“升格”,就要改变当前节日商业文化中的落后与庸俗,还中秋月以清丽、皎洁、寄情的本色。当然,中秋佳节并不排斥现代生产方式与商业运作。它们完全可以增添传统节日的时尚元素,让传统农耕文化孕育出来的节日更多一些时代色彩。
点评:中国传统文化,其实就是作者眼中的“和文化”,只要我们确定“和文化”包括哪些方面,就可以概括出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