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九)
2017-08-06 05:37:5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根据要求,完成赏析。(7分)
秋怀(其二)
孟郊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虑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注]孟郊老年居住洛阳,在河南尹幕中充当下属僚吏,贫病交加,愁苦不堪。
(1)“冷露滴梦破”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3分)
(2)“(孟)郊寒”是对孟郊诗歌特征的评价。请从内容上概括这首诗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寒”的特征的?(4分)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词,完成小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小题1:对这首词中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莫听”二字主观色彩强烈,有外物不值得放在心上的意思。
B. “何妨吟啸且徐行”一句显示出作者雨中前行的洒脱和从容。
C. “吹酒醒”三字间接交代作者是在带有醉意的状态下出游的。
小题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上片写在风雨中行走而无畏,可见作者乐观的人生态度。
B.下片写斜照相迎,突显了作者渴望重返政坛的勃勃雄心。
C.“风雨”语意双关,既指自然界风雨,也指人生中的坎坷。
D.全词即景生情,写眼前景,寓心中事,谈自己的人生感悟



3、阅读题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终南别业?
王 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A.一二两句说,作者自己进入中年以后即开始厌倦尘俗,晚年就归隐于终南山边。
B.三四两句说,作者经常独自游山赏景。“每”即“常常”,“胜事”指山中美景。
C.诗的最后两句说,作者偶然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与之谈笑言欢,竟不舍得让老人回家。
D.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而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的心境。语言虽平白如话,却极具功力,诗味、理趣二者兼备。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5分)
泊白沙渡
真山民
日暮片帆落,渡头生暝烟。与鸥分渚泊,邀月共船眠。
灯影渔舟外,湍声客枕边。离怀正无奈,况复听啼鹃。
注:真山民,南宋遗民,亡国后,隐姓埋名,而以山民自呼。山民,即山野之民.
小题1:本诗前六句“诗中有画”,结合诗句说说这些画面是如何展开的?(2分)
________? ________? _____?
小题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怀?(3分)
?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渡江
[明]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