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8-06 05:38:1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4)题? 诊所里的母亲 流感说来就来了。好像,城市里每个人都在流鼻涕。这让他的诊所里,总是堆满了人。 诊所不大,靠墙放着两个并排的长凳,人们挤坐在那里,有秩序地,一个挨一个地,等着他开出药方,或在头顶挂一个吊瓶。这场面让他稍有欣慰。他不喜欢有人插队,正如他不喜欢有人生病,尽管,他是一个大夫。 有时他认为自己好像选错了职业。比如现在,他已经忙了一个上午,面前依然晃动着没完没了的病人,这样他就有些烦躁。后来他更烦躁了,因为他看到一个没有排队的女人,身子有些佝偻、头发已经花白的女人。女人紧抱着叠成筒的被子,踉跄着慌张的脚步,直接挤到他的面前。他看到女人在皱纹间顽强地挣扎出一双浑浊的眼,吸盘般吸附着她的脸。女人说,看病,感冒了。声音沙哑。 他皱了皱眉,用手指着长凳上等候着的那些人,说,都看病,都感冒了。 女人说,我给你钱。 他的眉毛马上打成结,他说都给钱,这里没有赊账和赖账的。 女人并不理会他的话,说,孩子感冒了,很严重,你快给他看看。女人轻轻拍打着怀里的被筒,露着焦急和紧张的表情。 女人递过来一张破旧的两毛钱,他认为这张钱的年龄,应该不会比女人小多少。 女人小心冀冀地揭开包得紧紧的被筒一角,他歪着头,向里面看了一眼。只一眼,他便愣住了。他突然记起有人曾给他讲过的一个故事,他想,也许面前的老女人,就是故事里的主角。 你不要理她。坐在凳子上的一个男人说,我认识她,这附近所有的国营医院和个体门诊,没一个理她的。 他摆摆手,示意男人不要说下去。他轻轻问女人,孩子病得很重吗? 是的,很重。女人说,他整夜咳嗽呢。 还有呢?他问,他把听诊器小心地塞进被筒。 不吃饭,有时候发高烧……夜里总是哭!女人说。 你别理她!坐在凳子上的男人又说话了,还有这么多人等着呢! 你闭嘴!他冲着男人吼。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突然变得很激动。 男人撇撇嘴,不说话了。 给他打一针吧。他朝女人笑笑,马上就好,不会疼的。他站起来,把椅子让给女人。 现在好了。您摸摸看,是不是不烧了?过一会,他对女人说。 好像是呢。女人的表情终于平静下来,嘴角有了些笑。 回去的时候,把被子包严实点,别让他受凉。他叮嘱着女人。 那谢谢你了……不过明天我还想来,您再给他看一看,行吗?女人说。 当然行。他收下女人推过来的两毛钱。 女人终于走了,心满意足,脚步也变得轻盈。走到门口的时候,女人回过头来朝他笑笑。笑得他心酸。 他开始给下一位病人开药,挂吊针。他心里想着那个故事:单身的母亲和17岁的儿子,儿子辍学打工,摔下脚手架,死去……母亲疯了,每天抱一个被筒,到处找人给儿子看病。她总说,儿子刚满两岁,没有人理她…… 他想,被子里包的那个干瘪的、脏兮兮的枕头,应该是她儿子枕过的吧。 他流下一滴眼泪。 他想,不管如何,也得把这个诊所开下去。他答应过女人的。哪怕,他仅剩下女人一个顾客。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通过塑造一个明知道儿子已死,却仍锲而不舍地给儿子治病的母亲形象,揭示了赞颂母爱伟大的主题。 B.以细节突出中心是本文的一大特色,特别是打针一段,把医生对病人慈爱和母亲对儿子的疼爱通过动作细节的描写淋漓尽致的凸显出来。 C.小说通过医生的心理描写,交代了母亲因失去儿子以致精神失常的背景,使全文的故事情节更加合理,从而更有力地突显了母亲对儿子的爱。 D.“流感说来就来了”……“诊所不大,靠墙放着两个并排的长凳,人们挤坐在那里,有秩序地,一个挨一个地,……”文中的环境描写,交代了医生烦躁的原因,没完没了的工作,让医生自己都认为自己选错了职业。
| E.善良的医生,冷漠的青年,爱儿如命的妇人,作者用细致入微的刻画把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浓缩到了一个小小的诊所,演奏出了一曲动人心弦的人间真情之歌。 (2)小说是如何塑造医生这一形象的?(6) (3)小说最后一段写“他想,不管如何,也得把这个诊所开下去。他答应过女人的。哪怕,他仅剩下女人一个顾客”,有什么作用?(6分) (4)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问题?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1.A、D 两项,选对一项给3分,选对两项给5分 2.正面描写(神态、心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环境和男青年) ①通过心理描写“正如他不喜欢有人生病,尽管,他是一个大夫”,展现医生人性的善良。 ②医生看到“孩子”前后的神态变化,突出了医生的善良,富有同情心。 ③医生对青年的呵斥和对母亲的温和言语的对比,体现了医生的爱心以及医生对于青年冷漠态度的不满。 ④为“孩子”打针的细节描写,鲜明生动地体现了医生对病人的慈爱,显现了他美好的内心世界。 ⑤环境烘托。开头诊所嘈杂环境的描写,表现了医生工作的烦忙,烘托人物烦躁的内心。 ⑥对比衬托。青年人冷漠的态度反衬医生对母亲耐心温和态度的可贵,彰显了医生崇高的人格与人性。 答出一点并举例说明给2分,其中第六点必须答出。 3.①情节上的照应。女人说“明天我还要来”“以后我每个月都要来”,医生回答说“当然可以”“绝对没有问题”,这里是对女人要求的更深层次的照应回答。 ②突出形象。使医生善良的品行得到了进一步的突出。说明他先前的应答不是应付女人,而是把照顾母亲,给予母亲精神上的安慰当作自己的责任。 ③深化主题,医生的形象饱含着作者对世间真情的讴歌与呼唤。(每点2分) 4.小说通过青年人以及附近的国营医院和个体门诊对待母亲的态度,反映了社会上存在着一种冷漠的现实———对居贫局弱者冷眼相待,漠不关心,让我们看到一种人性的缺失。(2分) 现实生活中,像母亲和青年这样的形象随处可见(举例,2分)。 我认为,改变这种社会现状,需要多一些以医生为代表的人(2分),他们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默默地帮助他人,奉献着自己的爱心,平凡普通中彰显出美好善良的人性,带给社会以温暖和感动(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哭泣的圆明园 张晓惠 ①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八国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一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壁断垣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种切肤的痛。 ②是十年前,去的圆明园。没有人愿去,说是那么远,又没啥看的。我说我肯定要去。 ③是阴凄凄的天,是冷嗖嗖的细雨,和着秋风如刀子一般刮在脸上。沿着浩淼的湖水,我走啊走的,不见一个人影儿。最后,终于走到了那大水法遗址──尽管多少次从图片上,从教科书中见过这遗址的照片。可当我立在苍苍的天空下,真实地面对着这一片一地一旷野的石块时,仍感到那来自心底的震撼!依旧华美──我抚摸着那冰冰凉凉的玉石纹理;依旧精致──那欧式的曲线流畅又不羁;依旧贵族──断碎的罗马石柱在苍天下笔直出一派伟岸和傲然。后来我就流泪了,好在周围没人,我没带相机,但那些石块、石柱、石雕连同那灰苍苍的天空一起烙在了脑海,成为心房上一幅永不磨灭的壁画。 ④十年后的今日,我说再去圆明园。对我来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提醒。说出这些我不怕别人说我矫情,我就是这样想的。 ⑤进了圆明园,才发现今非昔比。十年前的清寂不复存在,曾经寂静的圆明园一片喧嚣。柳绿桃红藤紫,满目春色也罢,昔日皇族的休闲园址,也该平常百姓流连赏目。门票从五角涨到二十五元也罢,这遗址,这偌大的园子要人管理也得养活自己。装饰华丽的人力车左右缠着:去福海?去绮春园?就十元,拉您去西洋楼,谢了您哪!谢了您哪!我说,我就是想自个儿走走。 ⑥往前,沿着湖边再往前,穿过紫藤架,右拐,是了,是遗址,大水法遗址。 ⑦想不到的是西洋楼遗址这儿,竟也有这许多的人!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尖叫着互掷着石子;一群看来是高中生或是中专生的少男少女,咬着冰棍儿,在海宴堂遗址前高声唱着“对面的女孩走过来走过来”;几位看上去似干部样的人笑眯眯地摆好阵势在镌刻着“圆明园”字样的大理石碑前照相,那捧着相机的说:笑!笑啊!这群人就腆着发福的肚皮蠢蠢地笑了。在大水法遗址前,在哭泣的五根大罗马柱那儿,一对情侣旁若无人地拥抱亲吻!? ⑧刹那,我有点不知所措。亲吻,示爱,干嘛到这大水法遗址面前呢?在这样残破颓败的乱石间,怎么笑得出来?要唱歌,蛮好去那桃红柳绿的绮春园、长春园或是泛舟福海啊!看着这群在破碎的石块遗址前欢笑的老老少少,仰首凝视那高高而破残的罗马柱,眼眶和心口就都隐隐地疼起来。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 ⑨前些年,曾经围绕这圆明园需不需要重建有过争论,结果是理智的人们理解了废墟的价值,尊重了历史留给我们残酷的真实,这片废墟留下了。当时,我是为留下拍案叫好。可今日见到这么多在废墟上在遗址前欢笑嘻闹的人,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在经过那么多岁月之后,眼前这般断壁残垣,还能提醒人们对一个多世纪前那场噩梦的记忆,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 ⑩天阴了,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劈头劈脸。欢笑的人直往外冲。剩下我一人,静静地,在洁白的石块上坐下,对着这大水法遗址,对着这华美残破的罗马石柱,和苍天,和这些断壁残垣一起落泪哭泣…… 小题1:请简要分析文中第③段令作者心底“震撼”的原因。(4分) 小题2:作者在提到两次去圆明园的经历时都谈到了“流泪”这一细节。试分析两次流泪所蕴含的思想情感。(6分)? 小题3:简要回答作者多次写老老少少欢笑嬉闹的场面的目的是什么。(4分) 小题4:从表达技巧和内涵的角度简析标题“哭泣的圆明园”的含义。(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作者记忆中的圆明园残垣断壁的情状。(1分)如今,面对依旧华美、依旧精致、依旧贵族的圆明园(1分),作者为它的伟岸和傲然、流畅又不羁而感慨万千。(2分) 小题2:第一次流泪表现了作者为圆明园遭受浩劫的伤痛,为民族耻辱的历史而感到悲伤;(3分)第二次流泪表现了作者对人们的精神匮乏的一种无奈,为人们不理解废墟价值的一种愤怒与悲哀。(3分) 小题3:一是为了与哭泣的圆明园形成鲜明的对比,对人们不知道这里曾经有过的民族屈辱而感到遗憾;(2分)二是作者十年前与十年后两次参观圆明园的经历也形成了一种对比,两相比较,作者更痛心人们对历史的遗忘。(2分) 小题4:标题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既形象地说明了过去历史带给圆明园的疼痛和耻辱,(2分)也暗示出为现实中的人们忘记历史而感到悲哀。(2分)历史上,圆明园曾惨遭八国联军蹂躏、摧残、焚毁,这是民族的耻辱。因此,圆明园是哭泣的;今天,一些国人忘记了历史,无视民族的耻辱,民族感情的麻木。因此,圆明园是哭泣的(具体分析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仍感到那来自心底的震撼”是本段的中心句,同时又是本段中承上启下的句了,所以归纳概括出上下文的中心即可。“可当我立在苍苍的天空下,真实地面对着这一片一地一旷野的石块时”可概括出第一点。“依旧华美……依旧精致……依旧贵族……后来我就流泪了……”由此可概括出第二点。 小题2:“八国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一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壁断垣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种切肤的痛。……后来我就流泪了”由此可概括出第一次流泪的原因;“亲吻,示爱,干嘛到这大水法遗址面前呢?……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眼前这般断壁残垣,还能提醒人们对一个多世纪前那场噩梦的记忆,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对着这大水法遗址,对着这华美残破的罗马石柱,和苍天,和这些断壁残垣一起落泪哭泣……”可概括出第二次流泪的原因。 小题3:“亲吻,示爱,干嘛到这大水法遗址面前呢?在这样残破颓败的乱石间,怎么笑得出来?要唱歌,蛮好去那桃红柳绿的绮春园、长春园或是泛舟福海啊!看着这群在破碎的石块遗址前欢笑的老老少少,仰首凝视那高高而破残的罗马柱,眼眶和心口就都隐隐地疼起来。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可今日见到这么多在废墟上在遗址前欢笑嘻闹的人,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在经过那么多岁月之后,眼前这般断壁残垣,还能提醒人们对一个多世纪前那场噩梦的记忆,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由此可归纳出答案的要点。 小题4:本题的重点在于理解“哭泣”在文中的含义。历史上,圆明园曾惨遭八国联军蹂躏、摧残、焚毁,这是民族的耻辱。因此,圆明园是哭泣的;今天,一些国人忘记了历史,无视民族的耻辱,民族感情的麻木。因此,圆明园是哭泣的。修辞手法是拟人。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1—6题。(17分) 中华文化,一种应该选择的记忆 ——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第八届“文化讲坛”实录 余秋雨 (1)从十九世纪以来,国际学术界有关文化的定义很多,比较著名的也有一百多条。我们现在有条件跳出各个学术流派的争议,在一般意义上来描述一下文化是什么了。 (2)我们总是把人类最早在地球上活动的遗迹说成是“文化”,例如河姆渡文化、半坡文化等等,因为那里出现了人在自然界的创造。后来文化的高度成熟,也一直伴随着人在创造中的发展和选择。因此,说大一点,文化是人类留给自然界的一切痕迹;说小一点,则是不同人群对于各种痕迹的选择方式。 (3)这种选择方式因不断延伸而积累成历史,文化也就成了历史对后人的一种设计。这种设计,主要体现为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两个方面。相比之下,精神价值更值得研究。 (4)历史对我们的设计,并不是留在历史学家的著作中,而是留在我们自己的记忆里。 (5)我们当然有权利突破历史对我们的设计,但首先应该了解这种设计。了解这种设计,其实也就是激活我们的记忆,认识我们自己。只不过,历史太长,设计太多,记忆太乱,我们必须首先找到其中的大框架、主巷道,否则就会迷失在历史的原始森林中。 (6)要说中华文化的重大记忆,我必须讲述一件真实的往事。 (7)十九世纪后期,中华文化遇到了毁灭性的灾难。这不是危言耸听,我亲自考察过世界各大古文明陨灭的废墟,知道一种文明面临陨灭的种种迹象。你看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先是两次鸦片战争,再是英法联军进攻北京焚烧圆明园,后来又遇到了中日甲午战争,军事上的一连串可怕失败带来了文化上的绝亡心理,中华文化在当时不仅对远来的列强毫无招架之力,而且对声息相通的近邻也完全束手无策。后来,连八国联军都占领了首都,所有的侵略者都抱有明显的瓜分中国领土的企图,而且眼看就要实现。 (8)领土像一个盘子,文化像是装在盘子里的水,盘子被瓜分成了碎片,水还盛得住吗?盛不住,只能成为一种流亡者文化,但中华文化的本性与犹太文化和吉卜赛文化完全不同,是以五湖四海、三山五岳为依托的农耕文化,一旦流亡,就失去了魂魄。 (9)眼看着高山将崩、大厦将倾。蹊跷的是,恰恰就在十九世纪最后一年的深秋,一个叫王懿荣的金石学家从中药“龙骨”中发现了甲骨文,而他,又正巧是“京都团练大臣”,承担着联络义和团、保卫首都北京的责任。在他发现甲骨文后才几个月,八国联军占领了北京,清廷西逃,他这个首都防卫长官不愿成为侵略者的俘虏,又不甘擅离职守,就壮烈自杀。先是吞金,再是喝毒,都没有立即死亡,便采取第三种自杀方式——投井。他几乎是把官员的自杀方式、市民的自杀方式和农夫的自杀方式轮了一遍,义无反顾地走 向死亡。我曾评价,这位金石学家是中华民族真正的“金石”,这位“龙骨”的发现者是中华文化真正的“龙骨”。 (10)我最注意的是,为什么恰恰让这位首都沦陷时的防卫长官发现了甲骨文?我想用艺术的语言说,这是祖先在冥冥中要让后代在灭亡前激活一项重大的文化记忆。甲骨文,向我们展示出一个具体、完整的商代,而商代又是那么伟大。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历史终于有大量文字可以印证的起点,连孔子、司马迁也由于没有见到过甲骨文而对商代不太了解,而这居然被临近毁灭灾难的现代中国人感知了。几乎在发现甲骨文的同时,又发现了敦煌藏经洞,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更伟大的唐代。请大家想一想,在八国联军的枪炮、铁蹄下,一个活生生的起点——商代和一个活生生的高峰——唐代,同时出现在国破家亡的中国人面前,意味着什么! (11)我有一个比喻:一位武士在备受欺凌之后终于奄奄一息地倒下了,但就在此时,他突然听到了美丽而响亮的童年的歌声。他浑身一抖,踉踉跄跄地站起身来。 (12)这就是说,激活一种重大的文化记忆,足以挽救整体生命。文化的灭亡,从失去记忆开始。只要唤醒一种记忆,也就是唤醒了一种文化。但是,这种记忆必须是重大的,而不是琐屑的。就文化记忆而言,清代的考据学派相当发达,考据出来的历史文化非常细密,却无法产生一种巨大的惊醒之力和拔擢之力。 (13)那么,我们也就把甲骨文所刻画的商代作为中华文化第一个重大的记忆吧。商以前的夏,或者更早的时代,还要等待今后的考古发现。 小题1:用文中一例阐明你对文化“说小一点,则是不同人群对于各种痕迹的选择方式”的定义的解释。(2分) ? 小题2:从选文看,第(7)段中“一种文明面临陨灭的种种迹象”表现在哪里?(2分) (1) ? (2)? 小题3:第(11)段奄奄一息的武士听到了“童年的歌声”的比喻义是:(3分) ? ? 小题4: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作者认为文化与历史的关系密切,文化延伸积累成历史,历史又通过文化对后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产生影响。 B.文章详述首都防卫长官王懿荣自杀的过程,是为了突出这位金石学家的民族气节和操守,而这正是中华重大文化记忆能被激活的前提。 C.写清代考据学派发达的目的是为了强调从民族振兴的角度来看,要激活的文化记忆应是重大的而非琐屑的。 D.本文体现了博雅的文化内涵中饱蘸着的深切的民族忧患意识,语言新颖鲜活,亦庄亦谐。
|
小题5:作者说“把甲骨文所刻画的商代作为中华文化第一个重大的记忆”的原因是:(4分)
(1)
?(2)
?小题6:作者认为“甲骨文所刻画的商代”可以“作为中华文化第一个重大的记忆”,你认为中华民族还有哪些应该选择的记忆?试举一例,并简述理由。(4分)
?
??
参考答案:
小题1:我们的祖先以五湖四海、三山五岳为依托选择了农耕的生存方式,形成了中华农耕文化。(或,吉卜赛民族没有自己的祖国领土,流浪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其民族的流亡历史。)
小题2:军事上的接连重大失败导致人民文化的绝亡心理;领土的被瓜分,文化失去魂魄。
小题3:激活一项重大的文化记忆。中华民族在八国联军的枪炮、铁蹄下,面临灭顶之灾时,甲骨文的发现唤起了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民族精神得到振奋和鼓舞。
小题4:D
小题5:(1)从历史来看,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历史终于有大量文字可以印证的起点;
(2)在民族面临巨大灾难时,甲骨文的出现唤起了人们的一种文化记忆,使灾难中绝望的心理获得了一种精神的振奋。
小题6:老子、孔子和他们引领的“诸子百家”的时代。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题3分,共9分)
科学家提出新方案:五步走,火星变地球
科学家提出了一项宏伟的计划:只需采用五个步骤,用1000年的时间,就可以使火星这颗“红色星球”变成拥有青山绿水的另一个地球。
步骤一:切中“外星环境地球化”的要害
根据朱布林的理论,火星殖民地化将分为三步走,第一步是勘测,这个我们已经开始进行了,但还需载人飞船登陆火星,以揭开火星矿物质、冰层沉淀物和适宜生活环境之谜;接下来,将修建火星基地;最后,将火星建设成一块自给自足的殖民地。
现在,是开始“外星环境地球化”的时候了。我们假定2150年实施火星地球化工程。要将火星地球化,首先要使火星升温,朱布林将其描述为“用温室效应恢复火星温暖”,他提出了三套行星升温方案。评论家们经过仔细分析,认为前两种方案基本无效,第三种虽然介绍的比较粗略,但还是可以实行的。
步骤二:解放火星土壤中的气体?
最起码30亿年前,火星表面被厚厚的二氧化碳大气所覆盖。现在,虽然残余大量的二氧化碳已经被土壤吸收起来,但只要气候变暖,这些二氧化碳将重获自由。换句话说,火星现在气候又冷又烦人,将气体都吸到土壤里去了,但是“加热”火星的话将迎来一个“二氧化碳行星盛宴”。
为了保证在1000年内完成任务,朱布林说:“火星土壤中解放出来的额外气体将在20年的时间里使气温上升10华氏度,然后一些冰得到融化,水份蒸发,火星气候得到初步改善。”综合考虑这些情况,计算得出,从2150年火星地球化工程开始到2200年短短的50年间,将完成10%二氧化碳的恢复量。
步骤三:“火星花园”开业
2250年,火星地球化工程100周年的时候,第一个四氟化碳生产厂将正式开业,那时火星大气浓度将达到地球的1/5:大约21%的大气中,将含有20%的二氧化碳。届时,火星居民将能够脱掉太空服在火星上行走(虽然仍需要氧气瓶)。这不仅会迎来行星间首次时装秀,而且那时的火星气候将允许种植花草树木、飞机起飞和建造圆顶(这将使氧气管理更为有效)城市。
一旦火星赤道表面温度保持不低于32华氏度,火星上就会有液态水,同时也预示着“火星花园”可以开业了。但是,朱布林提出警告:“一开始肯定不能种植枫树,要先从能光合作用的细菌和地衣养植起。”
步骤四:收获的季节
虽然成长中的植物开始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美味可口的氧气,但是存在一个速度问题:如果像地球上那样处理死亡植物的话,腐烂时将会释放更多的二氧化碳,这将减缓二氧化碳的转化过程。朱布林认为应该为火星居民找到一个解决办法,小心处理死亡的植物,避免二氧化碳的泄漏。
遗传工程学也将在火星改造过程中一展身手。朱布林希望能够用遗传工程学的方法,培育出具有超级氧气生产能力的植物变种,这样就可以制造更多的氧气了。
步骤五:等上1000年
一切看起来似乎很简单:50年改造大气,50年火星漫步,但是要制造足够火星殖民者呼吸的氧气还要耐心等上1000年。这1000年中,火星居民将不停地耕种和收获,扮演着“大自然的力量”,加速二氧化碳转化氧气的速度,以尽快制造出能让人类直接呼吸的大气。
1.对朱布林的理论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A.火星殖民地化将分为三个步骤,并且提出了三套行星升温方案。
B.朱布林认为火星上不能种植枫树,火星植物要先从能光合作用的细菌和地衣培殖起。
C.火星土壤中的气体解放出来以后,火星气候就会得到改善,火星升温就可以实现了。
D.朱布林的理论为火星居民找到一个处理死亡植物的办法,从而避免二氧化碳的泄漏。
2.下面的各项中不能作为“火星升温”的原因的一项是?(?)
A.火星升温是实现火星地球化的首要条件。
B.“加热火星”能使大量被土壤吸收的二氧化碳得以释放。
C.火星赤道表面温度保持高于或等于32华氏度,火星上才会有液态水。
D.火星土壤中释放出来的气体将在20年的时间里使气温上升10华氏度。
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2250年,火星居民就可以脱掉太空服,在火星上自由自在的行走。
B.用遗传工程学的方法可以培育出具有超级氧气生产能力的植物变种,制造出更多的
氧气。
C.按计划只要实施五个步骤,过步1000年,火星就可以变得像地球一样生机勃勃。
D.1000年后,只要火星上的二氧化碳已转化为氧气,人类就可以大规模移居火星。
参考答案:1.A
2.D
3.C
本题解析:1.本题考查对概念和文意的理解。B项是朱布林针对火星上种植物的警告,原文是“一开始肯定不能”;C项应为“火星土壤中的气体解放出来以后,火星气候会得到初步改善”,也不能就此肯定“火星升温就可以实现了”;D项原文是“朱布林认为应该为火星居民找到一个解决办法”。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意和筛选信息的能力。ABC三项均可以看作“火星升温”的原因;D项只是火星升温的一个具体表现,并且说法和原文也有些出入,原文为“额外气体”,去掉“额外”二字,意思也就变化了。
3.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的能力。C项的意思可以从第一段中提取,是正确的;A项少了一个必要的条件,即“仍需要氧气瓶”;B项按照文中的表述,此项内容仅是朱布林的希望;D项推断绝对化了。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双琴祭
梁晓声
(1)那两棵树,是生长极慢的树,其材最适合做琴。那位老制琴师呢,他的经验是,一棵那样的树,只能锯取一段,做成一把音质优良的小提琴。所以他打算用那两棵树同时做两把小提琴,使它们在音质上不分轩轾。
(2)琴取于材,材取于树。老制琴师当年亲手栽下的两株小树苗,在十余栽里,不但增加着年轮,也像少年和少女渐渐长成健壮的青年和标致的女郎一样,深深地相爱了。它们彼此欣赏,彼此赞美,永不厌倦地诉说着缠绵的情话。
(3)但是,琴还没做,老制琴师却病倒了。他临终前对儿子说:“我一直想要制成两把音质同样优良的小提琴。我想做的事是做不到了,你一定要替我做到……”
(4)后来,他的儿子伐倒那两棵树,锯取了它们各自最好的一段,制成了两把音质同样一流的小提琴。他把琴送到了琴店,郑重地交代:“如果有谁在这两把琴中反复比较、挑选,那么无论他最终选择了哪一把,都不卖给他。如果有人说它们是同样好的琴,那么可以将两把琴都送给他。如果是两个人,那么一人一把。”
(5)有一天,琴店来了两位父亲,带着两名少年。两位父亲是好友,他们是陪儿子来选琴的。两名少年不约而同地看上了那两把小提琴,于是店主取出琴让他们试一试。
(6)他们各拉一曲后,都说以他们的耳听来,两把琴的音质同样优良。为了使大人们相信他们所选的不后悔,他们还毫不犹豫地交换了琴。于是他们幸运地接受了赠予。
(7)后来,他们果然都成了“家”,声名鹊起。无论何时何地,他们一直合奏着。
(8)世人欣赏并赞美他们的合奏,但世人的心理是古怪的。不久,就有了他们之间孰高孰低的种种说法。而寂寞的传媒则一口咬住那纷纭众说,推波助澜。
(9)最后,他们不能再合奏下去了,只能迫不得已地分开,各自独奏。但他们都是那么眷恋合奏,因为他们觉得只有合奏才能发挥出他们的演奏天赋。
(10)比他们更眷恋合奏的是那两把小提琴。只有合奏的时候,它们才有机会相见。
(11)但自从分开后,,它们再没“见到”过对方。它们被思念折磨着,它们的琴音里开始注入了缕缕忧伤,正如苦苦相思着的情人的信上有泪痕一样。
(12)然而两位由合奏而独奏的演奏家,心里竞渐渐地相互生出嫉恨来。他们不知不觉就坠入了别人的“阴谋”。他们曾经的珠联璧合引起了别人的嫉恨。别人想要离间他们,想要看他们成为仇敌。
(13)终于,他们中的一个心理崩溃了。他摔毁了他心爱的小提琴,跃下阳台,一命呜呼。
(14)那时,另一个正在舞台上演出。他提琴的几根弦,随弓皆断。弦断之际,小提琴发出类似哀号的最后一声颤音……
(15)悲剧的发生使人心趋于冷静,对死者的同情超过了人心对其他一切的表现。有同情就有憎恨,另一个还没来得及从惊愕中悟到什么,已然懵懂地成了罪魁祸首。最后,他疯了。
(16)他那一把琴被按了弦,又摆在琴店里了。然而,无人问津,因为它已被视为不祥之物。只要琴弓一搭在弦上,便会发出号哭一般的声音。
(17)是的,那真是一把小提琴在号哭——在为它不幸的爱人而号哭。
(选自《2011年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老制琴师的儿子为实现父亲遗愿,把琴送到琴店并郑重交代:可以将两把音质同样优良的小提琴赠送给反复比较、挑选的人。
B.小说把“双琴”喻为一对恋人,讲述了它们前世为树、今生为琴的“姻缘”,演绎了一出由相爱相依至分离毁废的悲剧。
C.第8段画线句在全文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世人欣赏并赞美他们的合奏”紧承上文,“但世人的心理是古怪的”则引领下文。
D.第10、11段用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两把小提琴因为分离而不能彼此欣赏、赞美的相思之苦和饱受思念折磨的忧伤情状。
E、小说在叙述时,“他们”“它们”交替使用,人和物相互交融,灵活地展现了事件过程,暗示了人和物命运的共同性。?
小题2:小说的结局是悲剧性的。造成悲剧的外在原因有哪些?请概述。(4分)
小题3: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作品蕴含的情感。(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D
小题2:①“世人”妄评两位演奏家演技的高低;②“传媒”对世人的各种评论推波助澜;③“别人”嫉恨两位演奏家合奏的珠联壁合;④“世人”将悲剧归罪于活着的演奏家。
小题3:要点:①惋惜双琴一毁一废;②同情两位演奏家一死一疯;③哀叹美好的事物被世人的“古怪心理”毁灭;④悲悯世人毁灭了美好事物而始终不自知。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类作品的分析综合能力,重点是对文章的理解。A选项有误,应是不把琴卖给反复比较、挑选的人。D选项第10、11段并未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小题2: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注意本题强调的是“外在的原因”。外在的原因自然应归咎于外部的环境,本文所指的外部环境为世人对两位演奏家的评判和看法,故只要筛选出有关世人对演奏家的行为的句子加以分点概括即可。
小题3: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个探究性的,很开放的题目,理解可以是多元性的。答题时可从琴、演奏家、世人、社会等角度挖掘和思考,透过文学性的语言,发掘作者隐含在句里行间的深层含义,进行合理的想象与联想,结合文本,表达自己的观点。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