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8-06 06:02:4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近代爱国“布衣”——王韬
  王韬(1828—1897)字紫诠,号仲伎,江苏吴县人。他出身于读书世家,“少好学,资赋颖敏,迥异凡人,读书数行俱下,一展卷即能终身不忘”。然而,他却不喜爱八股时文,“虽勉为之,亦豪放不中绳墨”。他十八岁时在昆山以第一名考中秀才,第二年到南京乡试却未能考中。此后,他即转而学习经世致用的学问。
  1849年夏,王韬的父亲在上海病逝。为生计所迫,王韬受聘到外国传教士在上海办的墨海书馆工作。深受林则徐、魏源等影响的王韬,阅读了许多西方有关科学、史地等著作,思想上受到启发。对西方先进思想、技艺的了解,使他认识到“西夷”不同于一般的夷狄。针对中国积弱的现实,他继魏源之后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王韬用向当权者上书的方式来表达他的意见。1859年,他在给江苏巡抚徐有壬的信中,提出了“和戎、防海、弭盗”三大主张,徐有壬对其建议很重视。可是,徐有壬不久即故去。王韬在失望之余又向上海道吴煦等献策,吴煦等虽采纳了他的某些建议,却未重用他,这使他很失望。在“西事方殷,海疆多故”之际,王韬忘却了个人的饥寒,深为国家命运担忧。在给朋友的信中,他说:“此岂肉食者所能远谋,而草野布衣所私心窃虑者也。”他在同朋友谈论国事时,“往往声震四壁,或慷慨激昂,泣数行下”。
  1861年,李秀成领导太平军向上海发动了第二次进攻,满怀失意的王韬在避难回乡后出于一展抱负的想法,于1862年初上书太平军,建议太平军停攻或缓攻上海,力争长江上游以巩固后方。这个策略是很合理的,但可惜太平军未能采纳。后来,此书落入清军手中,王韬因“通贼”而受到通缉,被迫逃到香港。王韬到香港后,没有可能再参加秀才必须进行的岁试,这使他失去了秀才身份,成了地地道道的“布衣”。王韬在香港曾与英国学者理雅各合译中国的四书五经,理雅各回国后,他又应邀去英国与其继续合作。英、法等国的资本主义文明使他大开眼界,促进了他对西方的认识,对他整个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英国居住的三年中,王韬仍时时关注着苦难的故国,如其诗中所写,虽然“九万沧溟掷此身,尚戴头颅思报国”。他曾与英国友人一起探讨禁绝鸦片的办法,他的《漫游随录》详细记载了其在英法等国的见闻,也是为使国人“师其所长,夺其所恃”。
  1870年,王韬返回香港后,根据外交资料编著了《法国志略》,该书是要通过法国由强转弱一事来说明:忽略历史发展的趋势,不知己知彼就必然失败,但失败可使人清醒,可以成为转败为胜的关键。
  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了中国人办的第一家日报——《循环日报》,意在借时论影响当世。他公开宣称要借“日报立言”,以图“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他经常在报上发表评论,鼓吹变法,图谋富强。其《变法》、《变法自强》、《洋务》等文章有力地阐明了变法的重要性,他说:“设我中国至此时而不一变,安能埒于欧洲诸大国,而与之比权量力也哉!”这种力倡变法的主张对于后来的变法维新运动影响甚大。
  王韬不仅提出了变法的主张,而且进一步提出了变法的内容。他在指出中国官场中“因循、苟且、蒙蔽、粉饰、贪罔、虚矫”等弊端后,提出取士、练兵、学校、律例等都应加以变革的主张。为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他还多次呼吁要开矿、修铁路、架设电线,认为这些都是“实关至要”的事情。对于只重视“船坚炮利”的洋务派们,他则给以有力的批评,说他们“虽袭西法之皮毛,而犹如附肉于骨,剪彩为花,其血脉终不能流通,色泽终不能焕发”。这确实是道出了洋务派的一大弱点。
  王韬在香港期间还提出了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他认为只有“君民共治”才能“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才能“内可以无乱,外可以无侮,而国本有若苞桑磐石焉”。王韬是近代中国最早提出君主立宪主张的思想家。他的这些说法在当时是非常大胆而有见地的。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王韬少年时聪明好学,虽然十八岁时在昆山以第一名考中秀才,但因为他不喜欢写八股文,在乡试中没认真答卷故没能够考中。
B.王韬深受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影响,通过阅读西方科学、史地等著作,使他认识到要想改变中国积弱的现实,就要向西方学习。
C.王韬曾先后给江苏巡抚徐有壬、上海道吴煦等上书献策,两人对他的建议都很重视,也采纳了某些建议,却都未重用他,令他很失望。
D.王韬提出对西方列强要“师其所长,夺其所恃”,意在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取其“所恃”是为了“强中”,而“强中”才能“攘外”。
E.王韬是近代中国最早提出君主立宪主张的思想家,他的这一主张在当时是非常大胆而有见地的,它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变法维新运动。
(2)王韬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针对中国的现实,他认为主要应学习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韬力倡变法,请用自己的话对其变法内容作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韬既向朝廷官员上书,也向起义军将领上书,怎样看待他的这些行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D
(2)①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他认为要想清除外患,国家必须自强,而要想国家强大,必须从长远考虑,学习西方的长处;②学习四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要通过开矿山、修铁路等实业来增加国家财富;③学习四方的政治制度,要改革国家的体制,实行君主立宪制,以求“君民共治”“上下相通”。
(3)①要革除官场中因循守旧、不思进取、隐瞒真相、粉饰太平、贪污蒙骗、无能而盲目自傲等弊端;②要变革取士、练兵、学校、律例等现存的做法和制度;③要通过开矿、修铁路、架设电线等方式来增加财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4)(示例)无沦是向朝廷官员上书,还是向起义军将领上书,都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抱负。理由:①王韬是一个心系国家、希望国家强盛的人,所以他向朝廷官员上书,希望自己得到重用,自己的想法得以实现;②但是当他看到自己不能被重用,朝廷这些“肉食者”又未能远谋时,便向起义军将领提出自己的想法;③从后来他办报、办学校、呼吁变法看,他是一个一心想着国家的人,他的想法和做法都超出了仅仅忠于一个封建王朝的范围。
(主观题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
一方阳光
⑴四合房是一种闭锁式的建筑,四面房屋的门窗都朝着天井。从外面看,厚墙高檐密不通风。我是在这样关防严密的“碉堡”里出生的。这碉堡用青砖砌成,黑瓦盖顶,灰砖铺地,墙壁、窗棂、门板,没有一点儿鲜艳的颜色。即使天气晴朗,室内的角落里也黯淡阴冷。
⑵四合房的主房,门窗向南。中午的阳光越过南房,倾泻下来,泼在主房的墙上。开在这面墙上的窗子,用一层棉纸糊得严丝合缝,阳光只能从房门伸进来,照门框的形状,在方砖上画出一片长方形。这是一片光明温暖的租界,像一块发亮的地毯。
⑶然后,一只用麦秆编成的坐墩,摆在阳光里。一双矜持的小脚,走进阳光,脚边出现了她的针线筐;一只狸猫,跳上她的膝盖。然后,一个男孩蹲在膝前,玩弄针线筐里的古铜顶针。这就是我和我的母亲。
⑷如果有人问母亲:你最喜欢什么?她的答复,八成是冬季晴天这门内的一方阳光。我清楚记得一股暖流缓缓充进我的棉衣,我的毛孔张开,承受热絮的轻烫。血液把这种快乐传遍内脏,最后在脸颊上留下红润。
⑸在那一方阳光里,我持一本《三国演义》或《精忠说岳》,念给母亲听。渐渐地,我发现,母亲的兴趣仿佛并不在乎重温那些早已熟知的故事。每逢故事告一段落,我替母亲把绣线穿进针孔,让她的眼睛休息一下。大概是暖流作怪,母亲嚷着:“我的头皮好痒!”我就攀着她的肩膀,向她的发根里找虱子,找白头发。
⑹在我的记忆中,每到冬天,母亲也总要抱怨她的脚痛。
⑺她的脚是冻伤的。做媳妇的时候,住在阴暗的南房里,整年劳作。寒凛凛的水气,从地下冒上来,首先侵害她的脚,使之永远冰冷。冬天乍到,她的脚面和脚跟立即有了反应:看得见的,是肌肉变色、浮肿;看不见的,是隐隐刺骨的疼痛。
⑻分了家,有自己的主房,可是年年脚痛依然。在那一方阳光里,母亲是侧坐的,她为了让一半阳光给我,把自己的半个身子放在阴影里。左足的伤害没有复原,右足受到的摧残反而加重了。母亲不时皱起眉头,咬一咬牙。尽管只是身体轻轻地震动,不论我在做什么,那猫睡得多甜,我们都能感觉出来。
⑼“妈,我把你的座位搬到另一边来好不好?让右脚也多晒一点太阳。”我站起来,推她的肩。母亲低头含笑,摇摇头。
⑽座位终于搬到对面去了。狸猫受了惊,跳到院子里去。母亲连声呼唤,我去捉它,连我自己也没有回到母亲身边。
⑾以后,母亲一旦坐定,就再也不肯移动。
⑿母亲在那一方阳光里,说过许多梦。

⒃于是,她有了混和着骄傲的哀愁。她放下针线,把我搂在怀里:“如果你长大了,如果你到很远的地方去,不能回家,你会不会想念我?”
⒄当时,我唯一的远行经验是到外婆家。外婆家很好玩,每一次都在父母逼迫下不情愿地回来。母亲梦中滑行的景象引人入胜,我立即想到滑冰,急于换一双鞋去找那个冰封了的池塘。
⒅跃跃欲试的儿子,正设法挣脱他的母亲
⒆母亲放开手凝视我:“只要你争气,成器,即使在外面忘了我,我也不怪你。”
(选自王鼎钧散文《风雨阴晴》,有删改)?
小题1: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①文章首段写了四合房怎样的特点?(不超过10个字)(1分)
?
②从全文来看,首段文字有何作用?(2分)
?
小题2:品味文中加点的动词,简析它们分别表达了母亲怎样的心理。(2分)
(1)含笑:
?
(2)凝视:
?
小题3:文章以“一方阳光”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谈谈你的看法。(2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

小题2:①母亲从儿子话语中感受到一种温馨和幸福。(1分)
②母亲希望儿子成器,又夹杂着牵挂和焦虑。(1分)
小题3:①象征着母爱的温暖和家庭生活的惬意,形象地表达出作品的主旨。
②全文的线索,串起母子间的诸多温情。
③是为孩子走向远方铺设的起点,具有哲理意味。
(本题2分,写出两点即可得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问题。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竞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1.“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这两句话表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中对梁启超先生的演讲做了精彩生动的描写,从这些精练的语句中可见梁启超具有什么样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一句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有什么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梁实秋的散文主张“简单美”,请结合文章分析他的“简单美”在文中的体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表明“我们”已被梁任公先生的讲演深深吸引,“我们”同梁先生同呼吸、共忧喜。
2.率直、真诚、有热情、有强烈的爱国心。
3.运用了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说明了梁任公先生的演讲对人的感化和影响,表达了作者对梁任公先生的欣赏和赞叹之情。
4.文章能把心中的情思干干净净、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来;文章适当地表现梁启超的演讲,活画出了一个受人敬重的热心肠之人。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梅弯着腰把手里的蝴蝶轻轻地放在草坪上,用怜惜的声音说:“可怜,不知道哪个把你弄成了这个样子!”这句话的语意虽是双关,她却是无心说出来的。(《家》)
梅因避战乱来到高公馆后,与觉新相约见面。梅向觉新诉说自己由父母包办嫁给赵家和年少孀居的不幸。她怜惜那只垂死的蝴蝶,不自觉地说出上面这句话。
B.当巫师要到高公馆的每个房间去捉鬼,克明和觉新都不赞成,可在陈姨太的极力主张和其他人的附和下,克明和觉新只好同意了,后来还前去劝说紧闭房门的觉慧。觉慧则以紧闭房门、怒斥克明和觉新的办法来抗拒这种愚昧的做法。(《家》)
C.“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由于元妃送来灯谜,大家都在贾母处猜灯谜。贾母看到大家所作的谜语分别是爆竹、算盘、风筝、海灯等散乱、漂浮之物,心中不免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尤其是宝钗的这一首七律,更不像是福寿之人所作,贾母左思右想,竟然伤悲感慨,难以成寐。
D.初秋季节,探春向宝玉倡议创建诗社。适值贾芸为孝敬宝玉送来两盆白海棠花,他们便以此起名“海棠诗社”。稻香老农李纨为社长,首次活动在探春居处秋爽斋,所作之诗为“咏白海棠”。

E.秋爽斋宴席上,凤姐作弄刘姥姥,逗得大家直乐,湘云把含在嘴里来不及咽下的“一口饭都喷出来”;林黛玉连气都笑岔了,伏着桌子只叫‘嗳唷’;年幼的惜春,跑过去拉着奶母的手叫“揉揉肠子”;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


参考答案:A、C


本题解析:(没有“相约”,而是不期而遇;②梅没有向觉新诉说自己由父母包办嫁给赵家和年少孀居的不幸。C是“贾政”看到大家所作的谜语后伤悲感慨,难以成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今天你“切客”了吗?
①伴随着3G网络、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在通信业和互联网巨头的强力推进下,中国“切客”浪潮正在悄然兴起。
“切客”一词源自英文check? in(签到),指的是一个团体,他们是热衷于用一种基于地理位置服务[LBS(LocaHon Based Services)]的手机移动互联网软件即时记录生活轨迹的都市潮人。他们通过软件发现并探索身边的城市,并与他人分享此地的精彩图片和攻略。对于他们来说,“切客”是标榜网络和现实“双重存在”的最有效方式。“签到”不仅能引起朋友关注,还能形成自己的圈子,认识志趣相近的“同好”。
③地理位置服务(LBS)有点抽象,但并不难懂,就像《哈利波特:凤凰密令》中,那个可以显示魔法学校每个人足迹的脚印地图。社交网站应用的核心是“我是谁,我和谁交流”,微博类应用的核心是“我关注什么话题”,LBS应用的核心则是“我在哪儿”。而“我在哪儿”这一核心信息,将会衍生出大量的服务及应用。对于网络游戏,LBS更具划时代的意义。因为一旦位置服务让虚拟和现实社会拥有共同坐标,那意味着网络游戏不仅仅是游戏平台,还是打通虚拟和现实的通道。
④专家分析,当LBS成功得到个人信息的行为轨迹、时间序列、地理的维度时,可以改变的不仅是人的关系链形成,获取信息的方式,而且可以使生活更加便利。
⑤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切客服务做很多事,走到任何一个地方,用你的智能手机在任何一个提供切客服务的平台上“签到”,你的足迹便会被互联网记录,在同一平台上搜索该地的网民便能看到你到达的时间与评价。这样,只要一个人常去的地方和另外一个人常去的地方相符,那他们就有共同点,就有沟通的基础。通过切客网络可以很方便地找到和自己兴趣爱好“志同道合”的人,从而改变你的社交圈子。同在一幢办公楼上班的人,喜欢同一家餐馆的人,甚至同在一个公园遛狗的人,都能通过LBS找到群体。陌生人可以因为共同的地域、喜好、习惯而成为朋友。例如,你在切客网络上标注一下你经常去的星巴克,那么其他也常去那里的“切客”就会知道你的信息,你们就可以建立起联系,可以相约一起去喝咖啡了。
⑥在国外,切客服务已经推出很多年,谷歌最早推出地图和谷歌地球业务,就可以算是早期的切客服务。而随着近年SNS、3G网络的崛起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切客应用逐渐在全球走向社区化和手机化。
⑦现在,国内具有“签到”功能的网站也越来越多——街旁、新浪微博、即时客、游玩网……大众点评网还推出了手机版“签到”按钮。切客服务有使用便利、分享方便的特点,赢得了大量用户的欢迎,中国的“切客”用户越来越多。在当前的互联网模式下,切客应用有望为互联网时代带来新的契机。一家杂志这样评论“切客”:“数以百万的人行走在一个这样的移动设备上,它整合了互联网的数据,并能告诉用户附近的人或物……简单地说,位置改变一切!”
⑧ 当智能手机成为主流,“签到”将成为一种随时随地的网络社交行为。对于“切客”而言,LBS不仅能为他们即时获得所需的资讯,甚至还能改变他们的社交方式,与有相同经历的人结为好友,并将社交关系从虚拟发展成现实。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切客”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切客”是伴随着3G网络、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在通信业和互联网巨头的强力推进下悄然出现的一种人。
B.“切客”是喜欢发现并探索身边的城市,并与他人分享此地的精彩图片和攻略的团体。
C.“切客”是既生活在网络又生活在现实中具有“双重存在”的人们。
D.“切客”是热衷于用手机移动互联网软件即时记录生活轨迹的都市潮人。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在国外,切客应用逐渐在全球走向社区化和手机化。国内的“切客”用户也越来越多,他们为互联网时代带来了新的契机。
B.同在一幢办公楼上班的人,喜欢同一家餐馆的人,甚至同在一个公园遛狗的人,都是“志同道合”的朋友。
C.LBS不仅能为生活中的人们提供即时所需的资讯,甚至还能改变他们的社交方式,与有相同经历的人结为好友,并将社交关系从虚拟发展成现实。
D.那些利用LBS经常在某地“签到”的人们,拥有沟通的基础,通过切客网络可以很方便地找到朋友,从而改变社交圈子。
小题3:下列不属于LBS的便利的一项(?)
A.你在切客网络上标注一下你经常去的星巴克,那么其他也常去那里的“切客”就会知道你的信息,你们就可以建立起联系,可以相约一起去喝咖啡了。
B.通过切客网络可以很方便地找到和自己兴趣爱好“志同道合”的人,从而改变你的社交圈子。
C.对于网络游戏来说,一旦位置服务让虚拟和现实社会拥有共同坐标,那么网络游戏不仅仅是游戏平台,还是打通虚拟和现实的通道。
D.你用智能手机在任何一个提供切客服务的平台上“签到”,这样,你的足迹便会被互联网记录,在同一平台上搜索该地的网民便能看到你到达的时间与评价。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D
小题1:C


本题解析:
小题1:

小题1:
小题1: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