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8-06 06:30:5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謇朝而夕替(谏诤)固时俗之巧兮(善于)
B.既余以蕙纕兮(贬斥)九死其尤未悔(虽然)
C.竞周容以为(法度)鸷鸟之不兮(众多)
D.行迷之未远(及时)忍而攘诟(罪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B项“替”贬黜,“虽”纵然即使:C“群”合群D项“及”趁着,“尤”罪过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不可以想象,没有以学术作为内容的思想,将成为怎样一种思想,而没有思想的学术,这种学术又有什么价值?思想与学术之间没有“不是东风压倒西风,便是西风压倒东风 ”那种?的关系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非此即彼
B.针锋相对
C.势不两立
D.此消彼涨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遂使之行成于吴? 成:达成协议,讲和。
B.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亲:亲自。
C.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蕃:生息,繁殖。
D.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其:代词,他们。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同“岂”,难道。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句中的“而”或“以”与“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中的“而”意思、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秦师轻而无礼、必败
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③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④严大国之威而修敬也
⑤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③蒙冲斗舰乃以千计,操悉浮以沿江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下列各项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无能为也已
B.共其乏困
C.秦伯说,与郑人盟。
D.敢以烦执事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祸首之一。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例如:“女还,顾反为女杀彘。”(《曾子杀彘》)句中“女”就代表“汝”。通假字本质上属于错字或别字,属于正常的文言现象。A.“已”同“矣”,语气助词,相当于“呀”、“啊”。 B.“共”通“供”,“供给”的意思。C.“说”通“悦”,“高兴”的意思。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