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8-06 06:56:0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都 江 堰(节选) 余秋雨 一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一带,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溶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深厚得多了。 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驰,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有了它,才有刘备、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 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 它,就是都江堰。 三 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遥远得看不出画影的李冰。 四川有幸,中国有幸,公元前251年出现过一项毫不惹人注目的任命:李冰任蜀郡守。 此后中国千年官场的惯例,是把一批批有所执持的学者遴选为无所专攻的官僚,而李冰,却因官位而成了一名实践科学家。这里明显地出现了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它要实施的事儿,既具体又质朴。他领受了一个连孩童都能领悟的简单道理:既然四川最大的困扰是旱涝,那么四川的统治者必须成为水利学家。 前不久我曾接到一位极有作为的市长的名片,上面的头衔只印了“土木工程师”,我立即追想到了李冰。 没有证据可以说明李冰的政治才能,但因有过他,中国也就有过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 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覆辩论。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 他开始叫人绘制水系图谱。这图谱,可与今天的裁军数据,登月线路遥相呼应。 他当然没有在哪里学过水利。但是,以使命为学校,死钻几载,他总结出治水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八字真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直到二十世纪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而后于他不知多少年的厚厚典籍,却早已风干松脆得无法翻阅。 他没有料到,他治水的韬略很快被替代成治人的计谋,他没有料到,他想灌溉的沃土将会时时成为战场,沃土上的稻谷将有大半充作军粮。他只知道,这个人种要想不灭绝,就必须要有清泉和米粮。 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彻的人类学的思考。 他未曾留下什么生平资料,只留下硬扎扎的水坝一座,让人们去猜详。人们到这儿一次次纳闷:这是谁呢?死于两千年前,却明明还在指挥水流。站在江心的岗亭前,“你走这边,他走那边”的吆喝声、劝诫声、慰抚声,声声入耳。没有一个人能活得这样长寿。 秦始皇筑长城的指令,雄壮、蛮吓、残忍;他筑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 有什么样的起点就会有什么样的延续。长城半是壮胆半是排场,世世代代,大体是这样。直到今天,长城还常常成为排场。都江堰一开始就清朗可鉴,结果,它的历史也总显出超乎寻常的格调。李冰在世时已考虑事业的承续,命令自己的儿子作三个石人,镇于江间,测量水位。李冰逝世四百年后,也许三个石人已经损缺,汉代水官重造高及三米的“三神石人”测量水位。这“三神石人”其中一尊即是李冰雕像。这位汉代水官一定是承接了李冰的伟大精魂,竟敢于把自己尊敬的祖师,放在江中镇水测量。他懂得李冰的心意,唯有那里才是他最合适的岗位。这个设计竟然没有遭到反对而顺利实施,只能说都江堰为自己流泻出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 石像终于被岁月的淤泥掩埋,本世纪七十年代出土时,有一尊石像头部已经残缺,手上还紧握着长锸。有人说,这是李冰的儿子。即使不是,我仍然把他看成是李冰的儿子。一位现代作家见到这尊塑像怦然心动,“没淤泥而蔼然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作家由此而向现代官场衮衮诸公诘问: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 出土的石像现正在伏龙观里展览。人们在轰鸣如雷的水声中向他们默默祭奠。在这里,我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轰鸣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遗言。 小题1:文章第一部分一直用“它”来指代都江堰,直到这部分结束才标示出“它”的名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该部分反复提到“它”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文章第一部分倒数第二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小题3: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1)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 (2)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而后于他不知多少年的厚厚典籍,却早已风干松脆得无法翻阅。 小题4:作者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第一问: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引发思考。 第二问:突出了都江堰的形象,对都江堰起到了强调作用。 小题2:(6分)比喻(1)(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分别说明长城和都江堰文明的不同特点,前者僵硬,后者灵动。 比喻:(2)(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不觉只是它的后辈。)说明都江堰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质朴特点。 对比(将长城和都江堰进行对比)说明两者文明的不同,一是气势雄伟,逐渐成为一种精神象征,一是永续不断地提供清泉与粮食,有利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或:一者索取,一者奉献) 拟人:(1)、(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写出长城以老资格自居的形象和索取的特点。 拟人:(2)(它却卑处一隅)刻划都江堰低调、自谦的形象。 小题3:(6分)(1)李冰失败了。千年的政治站在另一边,李冰被派到边远的蜀地任郡守,并不受统治者喜欢,当时的统治者喜欢征战,喜欢严酷地压榨百姓。他胜利了。李冰有民主思想,他们父子修建的都江堰千百年来一直灌溉着中华民族。他的功勋与人品深受人民爱戴,他符合人民对好官的评判标准。因为有过他,中国也就有过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 (2)李冰的学问(成果),渗透着利民富国的思想,造就了都江堰的辉煌,当然水汽淋漓,永远滋润着中华大地。后辈那些受统治阶级喜欢的看似堂皇的大部头著作早已腐朽不堪,没有任何价值。 小题4:(6分)(此题为开放性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答案示例:(1)同意。我更欣赏都江堰。中国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长城知名度高,具有一定的军事作用;而都江堰修建时间更久远,延伸距离长,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长城的作用是表面的,长城半是壮胆半是排场,都江堰更有经济、水利、农业的实际功效。长城是索取,都江堰是奉献。秦始皇修长城的指令蛮吓、残忍,李冰修都江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 (2)不同意:我更欣赏长城。都江堰虽然有相当大的经济(农业、水利)价值,但长城雄壮、坚固,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我们民族坚强、坚定、坚不可摧的象征,其军事作用巨大,永久地成为我们抵御外侮的屏障,长城是人类意志力的骄傲。长城能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 (3)长城和都江堰我都欣赏。(列数两者正面的作用,理由略)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现在科学发燕尾服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高能物理、基本粒子 [a]。这些学问实际上是说明:我们这个世界,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世界[b]。 从17世纪的牛顿力学开始,我们研究的是宏观世界。[c]到了20世纪初,发生了两件事。一是量子力学的出现。量子力学研究的是比分子更小的东西。量子力学中分子的大小为10的负8次方厘米[d]。在这种尺度下,牛顿力学[? ],要用量子力学。二是广义相对论的诞生。如果范围扩大到比太阳系还要大。如银河系像个大盘子,直径为10万光年,对这样大的范围进行研究就要用广义相对论。所以天文学家说,宏观尺度以上还有一个层次叫字观。这样,科学研究可分为三个层次,(? ),研究对象分别是银河星系、山川物体和基本粒子。 随着自然科学发展,现在发现微观世界中,物体之间有多种作用力。物理学家为了把这些作用力统一起来,就必须考虑一种新的作用力的场,这种场是英国爱丁堡大学希格斯发现的,被定为“希格斯场”。这种场远比基本粒子小,它的大小为10的负34次方厘米。所以,微观中又了一个新的概念,这是微观的一个层次,称之为“渺观”。 小题1: 一、二段中加序号的语句,没有语病的是: A [a]? B [b]? C [c]? D [d] 小题2: 文中[? ]处恰当的措辞是: A 无从下手? B 无能为力? C 难以胜任? D 力不从心 小题3: “如银河系”的“如”,意思是: A 如果? B 假如? C 例如? D 比如
参考答案: 小题: C 小题: B 小题: D
本题解析: 小题:属于搭配不当,不能说“发展方面”,只能说“发展方向”;B属于句式杂糅,应去掉冒号;D项属于语义错误,前一句说“量子力学研究的是比分子更小的东西”,所以量子力学研究的就不是分子,D中的“分子”应改为“粒子”。只有C句是正确的,故正确答案为C。 小题:A、C、D三个词的主语一般要求是人,原文中主语是牛顿力学,所以只能选B。 小题:根据上下文容易排除A、B两项,C和D的用法基本相同,但在假设句中只能用“比如”,不能用“例如”,此句是假设句,故正确答案为D。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习题。(9分,每小题3分) ①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 ②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订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③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小题1: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惨案发生后,学校举行追悼会,程君深情的怀念刘和珍,可见正义的力量并没有屈服于段政府的淫威,他们照样悼念被诬为“暴徒”的遇难者。 B.文章开篇以“中华民国”纪年,之后又提到“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这是愤慨的揭露和讽剌,所谓“民国”,竟屠杀自己开办的学校的学生,何以为“民国”? C.“我独自在礼堂外徘徊”是因为作者内心脆弱,无力承受礼堂内那种悲凉的气氛,所以在外徘徊,思索,借以排遣心中的悲愤。 D.正告:郑重地告诉。因为刘和珍生前非常喜爱鲁迅的文章,即强烈地追求进步、渴求真理,所以程君认为鲁迅先生应忍住悲愤写文章来纪念她。
| 小题2:对第②段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鲁迅编辑的期刊,由于其进步性、革命性强,常常受到反动当局的查禁和销毁,“往往有始无终”指的就是这种情形。 B.“这样的生活艰难”指刘和珍生活比较拮据,但为追求真理,她仍“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 C.“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中的“也”,说明程君的想法作者自己一样有;而“早”则表明想法由来已久,并不是因程君的提醒才有。 D.两次写“只能如此而已”,既抒发作者对敌人白色恐怖的愤慨之情,也表达了长歌当哭——用写文章来纪念烈士的理智、坚定和勇敢。
|
小题3:下列各项对文章第③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是因为反动派制造流血惨案,流言家在惨案后制造的阴险论调给作者带来的哀痛和愤怒已经难以用语言来表达了。
B.“浓黑的悲凉”用“浓黑”这一形容色彩的词语来形容“悲凉”,让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仿佛“悲凉”可视可触可感,而且是极度的悲凉和冰冷。
C.“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它们”是指“几个所谓的学者文人”。
D.鲜血“洋溢”在自己的“周围”,以至“艰于呼吸视听”,这都是可以感觉到的,这样,就不仅把青年流血之多,自己郁闷、悲痛之深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而且把“非人间”的令人窒息的特点,活生生地具体化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C项“作者内心脆弱,无力承受礼堂内那种悲凉的气氛”错。
小题2:D项此处应该是愤怒与无奈。
小题3:C项此处应该指代“非人间”。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英国剑桥大学的查尔斯·古达特说,人类是在地球的最后两次冰河期之间开始褪毛的。在地球气温全面上升之后,人类祖先就向北迁徙,同时为了两性喜好的选择,开始失去了覆盖在身上的毛。
而在冰河期再次到来之后,人类只好再度南迁。然而借以阻挡太阳灼晒的毛的失去却使他们面监着新的生存难题。于是,各地的人就逐渐演化出至少四种肤色的人种。因此,查尔斯认为,地球上所有人种的共同祖先,必然是在可免受热带烈日灼晒之苦的高纬度地区进化而来的。在南迁之后,因环境的不同,才逐渐出现了不同的肤色。
然而另外两种较为普遍的起源说与他的理论却大相径庭。一种认为,人类是分别在世界各地各自演化出来的;另一种认为,人类最早起源于非洲,然后迁徙到世界各地。至于人类褪毛的原因,他们则认为无非是为了能在热带的烈日下凉快一些。目前科学界所公认的一种说法是,人类生活在热带时,毛皮不利流汗散热,这就需要大面积光滑无毛的皮肤。因此人类的毛大约是200万年前,由森林往平原移居时逐渐褪尽的。
1、关于人类褪毛的原因,有以下三种观点,对他们的相关关系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查尔斯·古达特的看法 ②“另外两种较普遍”的看法 ③目前科学界公认的说法
A.①②③的说法相同
B.②③说法基本相同,①与②③的说法不同
C.①②③的说法各不相同
D.②③的说法完全相同,①与②③的说法基本相同
2查尔斯·古达特认为: 人类的祖先是“高纬度地区进化而来的”。不能作他这看法的依据的一项是
A.人类祖先在两次冰河期间北迁。
B.人类祖先北迁后褪毛。
C.两性喜好的选择也导致了人类祖先的褪毛。
D.人类再度南迁后肤色发生了变化。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查尔斯·古达特认为,人类出现不同肤色,是在不同生活环境中阻挡太阳的灼晒而产生的结果。
B.另外两种较普遍的起源说与查尔斯·古达特的理论大相径庭的分歧点在于: 人类不同的人种是否起源于共同的祖先。
C.目前科学界公认的说法所认为的人类褪毛时所处的环境与查尔斯的看法相一致。
D.目前科学界所公认的说法与其他人类起源理论有所不同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A
本题解析:
1、B(褪毛的原因有关移居的说法“另外两种普遍的看法”不涉及: A、1 3涉及“移居”的说法, 2不涉及)
2、C项谈的是“失去覆盖在身上的毛”的原因, 不是进化问题。
3、A(B不是“是否起源于共同的祖先”问题, 而是起源地点不同, C项应是不一致的)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共15分)
二字师“杨杏佛”
杨杏佛一生追随孙中山。1912年1月,孙中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杨随即到南京任总统秘书处收发组组长。孙中山辞职后,他远赴美国留学。回国后又南下广州,任孙中山秘书。
杨杏佛的革命之心如此坚决,以至于在东南大学任教时,他的执著也影响到了不少学子,其中与之交往最多的是一个叫曹立瀛的青年。有一次,他来到上海商科大学(东南大学设在上海的商学院)授课。杨杏佛喜欢在课后留半小时的讨论时间,此间渐渐注意到有个学生发言特别积极。
这个学生就是曹立瀛,在同学中年纪最小,却好学上进,成绩优异。杨杏佛不免对这个家境贫寒却聪明勤奋的青年生出了几许怜爱惜才之情。有一次,他对曹立瀛说:“听说你家境不丰,经济拮据,卖文为生,你不必瞒我,我可以帮助你。”
于是,曹立瀛成了杨家的常客。
1925年5月 30日,曹立瀛兴高采烈地出门,想用稿费为自己买一双皮鞋,却在先施公司门口亲眼目睹了一场血的洗礼——“五卅惨案”。
“五卅惨案”次日,上海学联成立。曹立瀛代表上海商科大学,被选为上海学联委员会委员。于是,一个平日一心做学问,偶尔写写诗文,连报纸也很少看的学生,变成了一个热血沸腾的爱国青年。
一心投入爱国运动的曹立瀛有时也担心影响到最后一年的大学学业,于是便向他最信任的杨先生请教。两人对坐,杨杏佛认真听了曹立瀛的陈述后,陷入了沉思。他左手甩在椅子后面,右手手指在桌面上轻轻地敲打着,考虑了一会儿,杨杏佛猛地用手朝曹立瀛一指,说了一个字:“动!”于是,曹立瀛便义无反顾地投入五卅运动。就这样,一个“动”字为一个立志从商的青年人指出了另一个方向。事实上,当时的杨杏佛自己也经历了一场“异动”,因为他经常与共产党人恽代英接触,还利用业余时间到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上海大学讲课,因而遭东南大学校方忌恨,被迫离校,奔赴广州,做了孙中山的秘书,并于1924年11月随孙中山北上。
令人感慨的是,此后没几年,曹立瀛也走上了恩师的这条革命道路。经杨杏佛和叶楚伧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国民党,南下广州参加北伐军。
转眼到了1929年。此时杨杏佛已然认清了蒋介石的真面目,他因接济和营救革命者而被国民党当局撤职。而识人尚浅的曹立瀛却还在国民党南京特别市党部做着他的“革命梦”。当时年仅二十四岁的他年少得志,已经担任党部常委,日后完全可以在政界大显身手。
幸而一心以杨杏佛为楷模的曹立瀛在学业上继续钻研,考取了公费赴美留学的资格。于是,从政还是求学,成了摆在这个年轻人眼前的一道难题。这当口,他又想到了恩师杨杏佛,前去请教。接着,多年前的一幕情景重现。
杨杏佛认真听了曹立瀛的陈述后,考虑了一会儿,猛地用手朝曹立瀛一指,这次他说的是个“去”字。
就这样,杨杏佛的一个“去”字再次改写了曹立瀛的命运。曹立瀛辞职后远赴芝加哥大学求学,后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学成后他毅然回来报效祖国,上世纪50年代进入上海财经大学执教直到去世。恩师的一个字,成就了学贯中西的经济学家曹立瀛。
据说曹立瀛在美国听说杨杏佛被设伏特务枪杀于上海亚尔培路时,不胜哀伤。他替这位坚决果敢的“二字师”扼腕叹道:“国失栋梁,我失良师!”
小题1:请简要概括曹立瀛的形象特征。(4分)
小题2:请简要分析文章使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表现杨杏佛这个人物?(5分)
小题3:你认为文章用比较多的篇幅描写曹立瀛合适吗?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好学上进,少年得志;②虽经济拮据,却自强不息;③热爱国家,积极参加革命;④听从恩师教诲,关键时刻敢于求变;⑤学贯中西,以学报国。(答出四点即可,4分)
小题2:①语言描写。文章通过杨杏佛的语言表现他对曹立瀛的关照以及对曹立瀛人生方向的指引;②动作描写。在给曹立瀛指明道路时,作者使用了动作描写,“手指在桌面上轻轻地敲打”,表现杨杏佛思考得很深入,“猛地用手朝曹立瀛一指”,表现杨杏佛的坚定;③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文章既有对杨杏佛的正面描写,同时又通过曹立瀛的成长反映杨杏佛对学生的影响。(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
小题3:示例一:合适。(1分)①标题是“二字师杨杏佛”,所以要用一些笔墨介绍与此有关的情节;(1分)②曹立瀛是“二字师”教导的对象,文章正是通过描写曹立瀛的困惑等表现杨杏佛教导的重要性;(2分)③描写曹立瀛根据老师的教导做事取得成功来表现杨杏佛教导的正确性。(2分)
示例二:不合适。(1分)①标题是“二字师杨杏佛”,重点对象应该是杨杏佛,所以不应该过多描写曹立瀛这个人;(1分)②曹立瀛遇到的困惑是那个时代大多数人都会遇到的,简略描写即可,没有必要详细描写;(2分)③描写曹立瀛根据老师的指导选择道路有所成就等可以简写,因为文章的重点在于表现杨杏佛而不是曹立瀛。(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把握传主形象特征 ①注意通过阅读梳理出主要事件,根据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②要学会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并对这些细节加以仔细考虑。③还应注意根据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的关系来把握传主形象。如,曹立瀛是一位在课堂讨论时间发言特别积极;在同学中年纪最小,却好学上进,成绩优异;家境贫寒却聪明勤奋的青年。杨老师坚决果敢的“动”“去”二字,使他先是义无反顾地投入五卅运动,参加了革命;后毅然离开反动政府出国留学,学成后他毅然回来报效祖国,成为学贯中西的经济学家。他敢于求变人生,学贯中西,以学报国。人物形象鲜明,描写生动,不愧时代骄子。
小题2:传记是记载人物生平或事迹的一类记叙文体,它的表现手法比较接近于小说。往往通过多种描写手法来突出表现人物形象和精神世界,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从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本文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通过曹立瀛的成长反映杨杏佛对学生的影响)相结合等方法来突出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
小题3:此题属开放性试题,回答有一定的灵活性。注意组织答案一定观点明确,内容得当,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合乎逻辑,使人信服。这也是一道探究题,答题应先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然后充分利用原文信息,恰当引用论据,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结合文本可知,本题从“合适”与“不合适”去思考探究均可,结合对标题与正文的关系以及文中两个人物之间主次关系的不同理解去谈,且一定紧紧依据原文。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