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常见题型》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8-06 07:01:2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写作题  作文(4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40分)
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意思是,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捞小鱼,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
实际上,其中的道理也贯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方面。


参考答案:一类卷佳作1]
  “余”味绵长
  没完没了的会议,从早到晚的宴会,城市繁华喧嚣,畸形滋长的欲望,都使我们的生命很满而生活很空。
  丹麦人和孟子有一个共同的智慧——将小鱼放回大海,经过成长繁殖,反而能带来更多的鱼。
  其中的道理并不深奥,可我们实行的并不好,“余”仿佛一张通行证,贯穿在生活的各个方面。
  有余,自然才得以平衡和谐。羊群吃草时懂得要一片一片地吃,不断迁移,使新草生长;虎豹捕猎,常常挑些老弱病残者,使猎物有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不至于自己断粮。而我们人类,似乎将“有余”的哲理视为小儿科,对地下矿产无止地挖掘,对北极熊残害、杀戮。我不禁呐喊,贪婪的人类,请放下手中的猎枪,咽下对野味的垂涎吧!如今频发的灾害,不正是大自然对人类无尽抢夺,不留余地的“回报”吗?
  季羡林曾将和谐分为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和自己的和谐。对待人生,我们切不可抱着“悬肉为林,以酒为池”的贪欲占有人生,毋宁说人生是占有不了的,因为我们迟早要将它交还。为生活留下一片“余”的天空,能让我们更豁达地玩味人生。当有人提出为钱学森盖将军楼时,他委婉拒绝,回到生活中从容的“余”;当塞林格因《麦田的守望者》走红全美时他却躲回乡间一隅,因为那是他心灵宁静的余地。留有余地,我们才能更好地前进;留有余地,是生活中的平淡和从容,更是灵魂上的丰盈和豁达,留有余地,不仅应该是一个人的生存观,还应成为一个社会的发展观,中国的GDP正在高速增长,然而,与其一同增长的是人们的腰围,下跌的不仅有股票,还有人们的幸福指数。人们的房子越住越大,而在家中的时间越来越少,因为都被迫成了房奴在外奔波,人们会在市场购物时斤斤计较,却对最珍贵的生命毫不珍惜。在中国,物质和精神的矛盾已经成为大家关注并着力解决的问题,从民生的建设到前几天长江中华鲟的放生,越来越多地显示出我们正在学会如何留有余地!
  面对时代的进步,尤其是所处的这个国家取得的进步,我欣然落笔,化作墨痕,虽然前路或有许多艰辛,但只要我们对自然、对人生、对发展都留有余地,那么我们定会向阳光的方向生长。
  [评析]
  很值得回味的题目。 “余”一语双关:“余”与“鱼”谐音,妙! “余”又是点睛,解释、揭示了观点的核心,绝妙!有见识才能显现文章的水准,有见地才能表达作者的思想。
  作者一会儿似乎以“居庙堂之高”的视角看世界,看人类,看国家,看民族;一会儿又好像以“处江湖之远”的身份,说人生的步履,说生存的环境,说物质的需求,说精神的渴望。这是难能可贵的“指点江山”,又是青春年少的“激扬文字”。
  看看作者在文中阐述的哲理:有余,自然才得以平衡和谐;人生是占有不了的,因为我们迟早要将它交还;留有余地,不仅应该是一个人的生存观,还应成为一个社会的发展观。
  这是同龄人中的思想成熟者,是年青人中的胸怀远大者,是时代的前行者,是社会的前行者。人不如此无以为文,文不如此无以为人。这应该是一位成熟的“90后”的代表人物。
  一种思想的顺利、得体表达,当然还必须依赖于篇章结构,逻辑语言。作者巧妙地以场景式的描写开头,把读者引入自己将要阐述的观点;又以一个独特的比喻——“‘余’仿佛一张通行证,贯穿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中心句,引出下文作者所看到的社会现象和自己对这些现象的见解、看法,思虑、担忧。结尾以抒情式的句子,表达了自己的期待和希望。
  阐述时层层推进,例证引证运用自如,精妙的修辞信手拈来,精彩的语言俯拾皆是,这些都是可圈可点的优秀之处。 (本版佳作点评:李强)
[一类卷佳作2]
  卡梅隆的智慧
  年轻的男女在三等船舱里跳舞,跳得那么奔放而热烈,仿佛一生积蓄的热情都要在此时此刻燃烧殆尽。甲板上猎猎的海风,扯起贫穷画家的头发,沉落在海底的豪华大船和挣扎在水面上的一双青年恋人。一部电影中的画面落了多少人的泪,动了多少人的心。
  铺天盖地的赞誉和巨大的声名落在这个青年导演身上,整个电影界都在猜测他的下一部力作会有怎样的撼动力,卡梅隆却忽然蛰伏了起来,虽然他心中早就有了下一步的策划。
  他的梦里有另一个五光十色的星球,有着长着猫脸、高大、蓝肤的外星人,诡异艳丽的植物交织成遮天蔽日的森林。这个梦早早在他的心里住下,甚至早于那艘豪华的沉船。
  因为财力物力不够,技术条件不成熟,构思未趋于完美,那个梦被卡梅隆藏在了心里,悄悄养着,直到血肉丰盈,骨骼齐整,每个画面都在他心里滚了一遍又一遍。每处特效都被他琢磨得清晰如掌中细纹,一切外部条件都被他一点点,一日日安排妥当,卡梅隆的梦想在2009年变成了银幕上轰动全球的《阿凡达》。
  垂钓的丹麦人会随身带着一把尺,将尺寸不够的小鱼放归河里,拍电影的卡梅隆会在心中藏一杆秤,将不够成熟的梦想放回心里。让梦想长大后再加以实现。什么样的做法能比这更具有智慧呢?一位湖南台制片人曾说如果早有了卡梅隆那种投资,我们就不用拍小制作电影了,却不知道《阿凡达》的绚丽震撼,卡梅隆足足策划了十几年。
  在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卡梅隆的智慧是一种启迪。那些年轻的女作家,下班路上看见一个谈禅的乞人,便赶紧回家写散文,发感慨,一周之内急匆匆投了稿,辛苦几年之后幽幽地抱怨“知音少,弦断有谁听”?那些高校里的教授们忙忙碌碌申报课题,又忙忙碌碌在结题报告上画下最后一个句号。画廊里的艺术学院毕业生一天就能完成一幅画作,却一年也卖不出去,这时请想想卡梅隆的智慧。
  匆匆之间灵感一现催生的作品太多,只会如蜉蝣,朝生暮死宛如昙花。将幼小的梦想放归心湖,等它逐渐长大,日渐丰满,才会开出万众屏息的绚烂光华。
  [评析]
  文章标题直接以与“作文材料”相似、相类的人物、事理为题目,展现了作者丰富、机智的联想和想象。题目有个性,有特色。
  文章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作者对材料解读后,做了一次成功的联想和想象。把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同样案例作为文章阐述观点的 “载体”——目前电影票房史上最卖座的两部电影《泰坦尼克号》(1997)和《阿凡达》(2009)都是卡梅隆执导的作品。其中《阿凡达》的全球票房超过25亿美金,是全世界目前票房收入最高、也是历史之上最成功的电影之一。
  有了这样的联想和想象,作者还能够准确、精确地把这两者所包含的“道理”联系起来:把“小鱼”放回河里——把梦想藏在心中:“小鱼”慢慢长大——梦想渐渐实现。
  当作者把这个生动的“故事”讲完,把这个简单的“道理”说清后,话题一转,批评了“当今社会中”的那些“不良”现象:那些年轻的女作家、那些高校里的教授们、画廊里的艺术学院毕业生……
  至此,观点的提出水到渠成:将幼小的梦想放归心湖,等它逐渐长大,日渐丰满,才会开出万众屏息的绚烂光华。


本题解析:延续着2009年秋季高考材料作文的思路,但有所不同,为材料+提示语的形式。提示语中“其中的道理”提示考生需要理解材料所蕴含的道理,那么,道理是什么?这就需要对材料有整体把握。同时,也就意味着材料具有核心思想。
这个核心思想是由两则素材组合在一起表达的。这与每一则材料独立存在有什么不同吗?我以为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如果只有“丹麦人钓鱼”的故事,你完全可以从“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这句话入手谈做事严谨,讲规矩,但是放在这里就不行了,老师会说你断章取义。这与任何一种形式的作品产生的原理是一样的,两则素材组合在一起,它们之间的互动一定会产生新的意义,如同一块红布,加上五颗五角星,就成了国旗,而不再是一块布、几颗星星。当然,断章取义也有“义”,盲人摸象也是“象”,只是离核心意义和整体表达有了或近或远的距离罢了。换句话说,想取得一类卷的分数就困难了,因为一类卷的评分标准是“准确理解材料”。
那么,两则素材甚至多则素材组合的材料应该如何把握其核心思想呢?这就好比对偶中的上下联,在内容上,两则素材可能会是相反、相同、相承三种关系,第一步要分析出来。今年高考的两则素材指向是相同的,这种类型的关系,我们在把握其意义时,要抓住其中表述相同的地方,即“放生小鱼,从而有望获得更多的大鱼”。所以,核心的思想是“可持续发展”。
当然,“鱼”可以是自然资源的借代,也可以是一切资源的借喻。那么,可持续的就不仅仅是自然界,还可以是人类自身——是孩子,是自我,是社会,甚至世界本身。
可以进入的角度跟每个人的积累有关。写作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邂逅,是写作者与命题的邂逅。每个人与材料相遇在哪一个点上是不可测的,考生之间可能各不相同。所谓的“角度”又可以分为“视角”和“感点”,视角是观察材料的角度,视角之后是感点,感点是触动之点,或者叫“与生活联系之点”,跟立意有关。视角有限,感点范围更广,而立意是无限的。就这个材料来说,视角有三组六个,丹麦人、孟子,尺子、渔网,小鱼、大鱼,都可以成为观察的视角,或者叫思考的角度。比如,可以从小鱼的角度出发,对渔网和人们心目中的尺寸做反思,呼吁给予它们成长的空间,以便发展、壮大,可以谈青少年的成长,谈创新产品的孵化,谈新型文化的命运,等等。这里,“小鱼”是视角 ,“密网”和竭泽而渔是“感点”,而“呼吁给予青少年成长更宽松、自由的空间”就是立意点。但是,不管从哪个角度进入,都应建立在对材料整体把握、整体理解基础上。
针对那种目光短浅,缺少长远考虑,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甚至后代的现象来写;可以从生态平衡角度考虑,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实行可持续发展来写,可联系到渤海湾休渔季、科学捕捞等事件来发挥;也可以从做事心态角度考虑,写学会等待、不要浮躁、要有更宽广的胸襟,才能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来写;还可以从时间的角度去考虑,事物的发展总有一个过程,小鱼变成大鱼也需要一个过程,现在很多人往往违背规律,揠苗助长。
  同时,这道题也考验学生的辩证思维,即“取”和“舍”的关系,若要得到更多的机会,就不要太计较眼前的小利等等;也可以从其他角度来写,比如万事都要有个“度”,也就是做事不能过度等等。
  总体来说,今年上海语文高考作文题的难度并不大,关键在于要审清材料,不要在行文过程中分散论点,导致在论据运用上产生一定的偏差,选取了不合适的论据,使得文章缺乏一个坚固的理论框架,显得思路混乱。文章开口要小,论证越具体越好。总之,从社会热点角度可写的东西应该还有很多,但一定要统一在一个主题之下。


本题难度:一般



2、写作题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次,艺术大师毕加索在参观了一个儿童画展后深有感慨地说:“我和他们一样大时,就能够画得和文艺复兴时的大师拉斐尔一样,但是我要学会像他们这样画,却花去了我一生的时间。”
考古学家一生研究一面古希腊铜镜背面的文字,始终无法辨识。多年后,他的孙子将铜镜背面对着身边玻璃镜随意一照,玻璃镜上文字刚好与古镜背面的相反,原来是“别人都认为你向左,我知道你是在向右”。年轻人慨叹道:“爷爷是一个杰出的考古学家,可他却把一生的光阴都浪费在这几个字上了!”
可以就两则材料来写,也可以就一则材料来写,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
儿童是毕加索们的“父亲”
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孩子是大人的父亲。”
周国平这样来论证:孩子长于天赋、好奇心、直觉;大人长于阅历、知识、理性。因为天赋是阅历的父亲,好奇心是知识的父亲,直觉是理性的父亲,所以孩子是大人的父亲。
而毕加索在参观了儿童画展后说:“我要学会像他们这样画,却花去了我一生的时间。”毕加索以儿童自居,而把儿童当作绘画艺术的父亲,这是因为:
第一,儿童更新了大人对世界的感觉,守卫了人性的光辉。现实中,常常是孩子带着父母在小河边玩,教他们兴致勃勃地捕捞河里的蝌蚪。像这类“无用”的事情,如不是孩子带引,大人多半是不会做的。大人生活在一个功利的世界里,只做“有用”的事情,哪里有工夫和兴致去做“无用”的事情呢?在孩子的带领下,大人才会重新回到那个早被遗忘的非功利的世界里,去逛公园,看卡通,观察草叶上的甲虫和泥地上的蚂蚁。所以说,孩子的世界是这个尘世所剩不多的净土之一,走进这个世界,因岁月销蚀而暗淡的心灵才会重新焕发人性的光辉。
第二,儿童掌握了事物的规律,守护了问题的来源。大人往往如纪伯伦所说的那样因为“走得太远,忘了出发的原因”。大人被知识训练而成了看守事物规律的守卫,不是为了解决或思考问题,而是为了谋求好的职业,维持生计。其实,这个世界,除了共通的规律之外,还有每一个人的不同解读。那个穷尽一生的光阴去辨识铜镜背面文字的考古学家也是陷入了理性思考的泥淖而无法自拔,他根本不能想象,海伦铜镜背面的文字正是按照镜子的反射刻上去的。“别人都认为你向左,我知道你是在向右”一语成谶,道破了世人的执着一念。
第三,儿童揭穿了大人世界的虚伪,守卫了真善美。泽鲁巴维尔在《房间里的大象》一书中,用“不听、不看、不说”代表了大人因为恐惧、尴尬、禁忌以及欲望而对罪恶、丑陋、不公等现象采取的合谋性沉默。《皇帝的新装》里大声说出“他什么也没穿”的小男孩,不是因为诚实,恰是因为单纯。儿童的眼睛之所以是清澈雪亮的,是因为那里面没有偏见没有顾虑,所以马太福音里说“你们要像小孩子,才能进天堂,因为天堂是他们的”。
我想,毕加索的伟大不在于他十四岁时就能画得和拉斐尔一样好,而在于他发现了儿童的这些品质,并以之为父。凡葆有童心的人,往往也善于欣赏儿童,用敬佩的眼光看儿童。
当然,这里所谓的儿童,应当是卢梭在《爱弥儿》里所说的自由生长的儿童。凡以“不输在起跑线上”为名,忘记了自己被关在黑屋子里的苦痛,来关自己孩子的做法,只能培养出“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的早熟的果实和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本文立意鲜明、深刻,论证方式多样,结构清楚,并注意了辩证论证,论证严密,堪为佳作。


本题解析:这道题属于新材料作文题中的“多材料”作文类型,考生“可就两则材料来写,也可就一则材料来写”,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即可。两则材料相对独立,又都统一在“一辈子”(或“一生”)一词上。
一、从第一则材料角度:①毕加索的“追求”:向儿童学习;童真(童心、童趣等),值得用一辈子去追求。②毕加索的“比较”:取得一般意义上的成就易,返璞归真难;超越自我。③毕加索的“谦虚”:成就再高的人,也有学不完的东西。
二、从第二则材料角度:①考古学家的“坚守”:用一生追求自认为有价值的事。②年轻人的“不解”:将一生光阴浪费在一件事上,是不知变通的固执。③古镜上的“铭文”:不要用自己的“眼光”去衡量别人;看待事物的角度有异同(换个角度看问题);要从客观的角度判断事物。④年轻人的“发现”:成功往往有偶然性。
三、从两则材料角度:①固执与执着;②简单与复杂;③有意义和无意义。
但是,曲解、误读材料或者无中生有,可视为离题。例如:
1.“我和他们一样大时,就能够画得和文艺复兴时的大师拉斐尔一样”。
如:①儿童和儿童是有区别的;②天才常出于儿童。
2.“但是我要学会像他们这样画,却花去了我一生的时间”。
如:①人生苦短,时光易逝;②要把握学习的规律,否则事倍而功半。
3.“年轻人慨叹道”。
如:人与人之间要多沟通交流,否则会有隔膜。
4.“可他却几乎把一生的光阴都浪费在这几个字上了”。
如:崇尚节约,反对浪费。


本题难度:简单



3、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伸出是温暖的服务,摊开是放飞的想象,张大是创造的力量,捧起是收获的快乐……根据上述图文,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写作题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英国伟大的诗人、剧作家莎士比亚曾经说过:“如果我们生命的天平秤上,一边没有‘理智’的秤盘平衡另一边‘情欲’的秤盘,那么我们身上下流的欲念就会把我们引导到荒唐透顶的结局。”
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说:“人类如要完全信任理智,则人生趣味剥削无余……问心的道德胜于问理的道德,所以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理智和情感应相互制约
广州市增城中学高三 周楚欣
莎士比亚认为在生命的天平上应用理智平衡情欲,美学家朱光潜却认为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那么,理智与情感,孰轻孰重?其实,生活中,理智和情感应相互制约。
诚然,如果完全信任理智,生活将毫无趣味,了无生机。曹操过于理智谨慎,从不用真情实感对待朋友和下属,一生在理智中痛苦挣扎;马诺叫嚷着宁愿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对财富的渴望让她放弃真爱。他们活得理智,但他们是真正成功,真正幸福的吗?答案是否定的!理智的枷锁束缚了人性,压抑了情感,这样的人生是可悲的。不听从自己的内心,不能做自己真心想做的事,在绝对理智下喘息,何来快乐?因此,不能让理智完全占领我们的心灵疆土。
不能完全理智,那么完全听从情感呢?当然也不行!项羽只顾自己的颜面,不肯理智分析形势渡江保全兵力,落得自刎乌江的悲剧;社会上多少失足青年因一时冲动,违法犯罪。如果说他们的情感是匹野马,那么缺少了理智的缰绳的约束,终会铸成大错。听从自己的内心原本是好事,但绝不能缺少理智的制约。因此,不能让情感完全控制我们的人生王国。
那么,应怎样用理智和情感指引我们的生活呢?答案是:理智和情感应相互制约!日本竟称钓鱼岛是其固有领土,如此恶行实在让我国的爱国人士无比愤怒,于是,一些人上演了“打、砸、抢”的闹剧。然而,也有一部分人对此漠不关心,只顾理智地保全自己的利益,毫无爱国情怀。对这两种做法我都不赞同。我们要有爱国情怀,对日本的恶行应当抗议,但不能打砸同胞的日货店,这是不理智的,不是真正的爱国。真正的爱国要像一位学生说的那样:让我们的国家比他们更富强,让我们的建筑比他们更坚固,让我们的青少年比他们更有理想。我们要让理智和情感相互制约,使我们的生活和谐美好。
没有情感,生活会索然无味;没有理智,生活会失去控制。唯有让二者相互制约,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让生活更加精彩。朋友,做你自己生活的国王,让你的理智和情感使你生命的天平趋于平衡!


本题解析:这是一道给材料作文题。从材料内容看,两则名人名言观点相反,材料中,莎士比亚观点的前提是如果完全没有理智的情况下,“情欲”的疯狂结局;而朱光潜的观点前提是如果完全信任理智的情况及情感生活胜于理智生活。审题立意可“求同存异”,即:找出两则材料的共同点与差异,根据共同之处确定写作范围,根据差异结合自身实际确定写作角度。由此可以参考以下立意:
过度的放纵,不用理智加以控制,就会走上歪路
二、在不违背道德的情况下,人应活得感性一些,这样的人生才更有趣味。
三、人生需要理智和情感的完美融合


本题难度:一般



5、写作题  有人说,退路什么时候都很重要。就像老鼠在嘲笑猫的时候,它身边一定要有个鼠洞;否则,它就会一败涂地,甚至惨死猫口。有人说,没有退路,自断退路,成功的机会就更大。例如,项羽当年破釜沉舟,自断退路,一鼓作气,取得了钜鹿之战的伟大胜利。
请以“退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参考答案:范文:我的人生没有退路
  一
  游戈大海的鱼,斩钉截铁地选择向高原游去。一路辛酸苦涩,急流冲刷走了它眼角的泪水,它却从未想过给自己留下退路,所以它一直激流勇进。绕过磐石,穿过蒲苇,他奋力地摆动着尾巴,眼光投向那雪域的高原。最后,难以置信的是它居然翻越了凶猛的湖口,此时,许多鱼儿都向它投来了J慕的眼神。它知道,旅途必须还要进行。它不顾流沙肆虐地冲击,一如既往地前进着。步伐愈显的艰难。终于,它被冰封在了里面,直到有一位老人发现了它,它依然保持着向上游的雄姿。
  二
  茫茫大漠,漫天的飞沙刺的人的眼睛生痛。朦胧中有一棵树傲岸地直立着。它,一生只保持一种姿态--站立。恶劣的环境让它没有退路,它只能竭力地向大地吸取水份,否则它将被无情的大漠所吞没。这棵树,凭借着顽强的毅力,清楚地知道自己没有退路,为了生存,它只可以倔强地站在疾风中。任凭飞沙走石的袭击,它毫不退却,只为证明生命亦可如磐石的坚定。没有退路,它才能于大漠中直立丰碑,在岁月长河中,书写自己的英雄人生。
  三
  没有退路更是一种精神,作为万灵之长的人类,依然也不缺乏这些。
  看到士气高昂的秦军不断地向自己迈进。渡河之后,他毅然地下令‘皆沉船,破釜甄,烧庐舍,持三日粮’他斩断了自己的退路。在这种只能绝处逢生,背水一战的情况下,将士们抱着‘进则生,退则死’的决心,拼命向前,取得了以少胜多的伟大胜利。正是由于没有退路,青史上方为留下了‘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的壮举。
  没有退路,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强势,表现的是一种执着的人生态度与敢于进取的精神。如果事事留有退路,不免让自己产生懒惰与懈怠的心理。所以不要给自己留下退路,人生没有退路。
  于是我和我的倔强,握紧双手,抱着理想。因为我的人生没有退路,我只能前进,我的双手绝对不放。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