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8-06 07:02:1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句中加粗词与“风之积也不厚”的“也”用法相同的是
[? ]
A.水能载舟能覆舟
B.其负大翼无力
C.陈胜者,阳城人
D.是何言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新修滕王阁记
韩 愈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①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十四年,以言事②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其冬,以天子进大号③,加恩区内,移刺袁州。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至州之七月,诏以中书舍人太原王公为御史中丞,观察江南西道;洪、江、饶、虔、吉、信、抚、袁悉属治所。八州之人,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公至之日,皆罢行之。大者驿闻,小者立变,春生秋杀,阳开阴闭。令修于庭户数日之间,而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其岁九月,人吏浃和,公与监军使燕于此阁,文武宾士皆与在席。酒半,合辞言曰:“此屋不修,且坏。前公为从事此邦,适理新之,公所为文,实书在壁。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公应曰:“诺。”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盖瓦级砖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漶不鲜者,治之则已,无侈前人,无废后观。
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
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记。
(选自《昌黎先生文集》)
【注】 ①王勃作《滕王阁序》,王绪作《滕王阁赋》,王仲舒作《修滕王阁记》。后两作已失传。② 言事:指上《论佛骨表》被贬斥揭阳。③大号:年号。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文辞壮:以……为壮,认为……壮美。
B.寄目偿所愿焉窃:私下里。
C.公与监军使于此阁燕:通“宴”,设宴席。
D.于是栋楹梁桷板之腐黑挠折者槛:门槛。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十四年,言事斥守揭阳
诸侯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B.又不得过南昌观所谓滕王阁者
故舍汝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C.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
积土成山,风雨兴
D.子为我记之
王之好乐甚,而齐国庶几乎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
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
B.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
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
C.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
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
D.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
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槛:栏杆。
小题2:B项都为连词,表承接。A项,介词,因为;连词,表原因。
C项,语气词,啊;兼词“于之”。D项,副词,表期望语气,相当于“希望”;表揣测语气,相当于“大概”。
小题3: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淮南厉王长者,高祖少子也,其母故赵王张敖美人。高祖八年,从东垣过赵,赵王献之美人,厉王母得幸焉,有身。赵王敖弗敢内宫,为筑外宫而舍之。及贯高等谋反柏人事发觉,并逮治王,尽收捕王母兄弟美人,系之河内。厉王母亦系,告吏曰:“得幸上,有身。”吏以闻上,上方怒赵王,未理厉王母。厉王母弟赵兼因辟阳侯言吕后,吕后妒,弗肯白,辟阳侯不强争。及厉王母已生厉王,恚,即自杀。吏奉厉王诣上,上悔,令吕后母之,而葬厉王母真定。
高祖十一年月,淮南王黥布反,立子长为淮南王,王黥布故地,凡四郡。上自将兵击灭布,厉王遂即位。厉王早失母,常附吕后,孝惠、吕后时以故得幸无患害,而常心怨辟阳侯,弗敢发。及孝文帝初即位,淮南王自以为最亲,骄蹇,数不奉法。上以亲故,常宽赦之。三年,入朝,甚横。从上入苑囿猎,与上同车,常谓上“大兄”。厉王有材力,力能扛鼎,乃往请辟阳侯。辟阳侯出见之,即自袖铁椎椎辟阳侯,令从者魏敬刭之。厉王乃驰走阙下,肉袒谢曰:“臣母不当坐赵事,其时辟阳侯力能得之吕后,弗争,罪一也。赵王如意子母无罪,吕后杀之,辟阳侯弗争,罪二也。吕后王诸吕,欲以危刘氏,辟阳侯弗争,罪三也。臣谨为天下诛贼臣辟阳侯,报母之仇,谨伏阙下请罪。”孝文伤其志,为亲故,弗治,赦厉王。当是时,薄太后及太子诸大臣皆惮厉王,厉王以此归国益骄恣,不用汉法,出入称警跸,称制,自为法令,拟于天子。
六年,令男子但等七十人与棘蒲侯柴武太子奇谋,以辇车四十乘反谷口,令人使闽越、匈奴。事觉,治之,使使召淮南王。淮南王至长安。
尽诛所与谋者。于是乃遣淮南王,载以辎车,令县以次传。是时袁盎谏上曰:“上素骄淮南王,弗为置严傅相,以故至此。且淮南王为人刚,今暴摧折之,臣恐卒逢雾露病死,陛下为有杀弟之名,奈何!”上曰:“吾特苦之耳,今复之。”县传淮南王者皆不敢发车封。淮南王乃谓侍者曰:“谁谓乃公勇者?吾安能勇!吾以骄故不闻吾过至此。人生一世间,安能邑邑如此!”乃不食死。至雍,雍令发封,以死闻。上哭甚悲,谓袁盎曰:“吾不听公言,卒亡淮南王。”盎曰:“不可奈何,愿陛下自宽。”上曰:“为之奈何?”盎曰:“独斩丞相、御史以谢天下乃可。”上即令丞相、御史逮考诸县传送淮南王不发封馈侍者,皆弃市。乃以列侯葬淮南王于雍,守冢三十户。?
(节选自《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为筑外宫而舍之 ? 舍弃,放弃
B.臣母不当坐赵事 ? 因……而判罪
C.拟于天子    ? 比照
D.独斩丞相、御史以谢天下乃可  ?谢罪
9.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淮南王“骄恣”的一项是(  )
①孝惠、吕后时以故得幸无患害  ?
②自袖铁椎椎辟阳侯
③与上同车,常谓上“大兄”    
④不用汉法,出入称警跸
⑤谁谓乃公勇者?        ?
⑥乃不食死
A.①②⑤ ? B.②③④ ? C.④⑤⑥ ? D.②④⑥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淮南王刘长的母亲原为赵王的美人,后因心中充满怨恨而自杀,高祖很后悔,便让吕后抚养他,他才得以长大成人。
B.淮南王依仗与孝文帝关系亲密,日益骄横,不仅擅自杀害了辟阳侯,连薄太后和太子及诸大臣都害怕他。
C.骄横之极的淮南王后来竟参与谋反,孝文帝再也无法袒护他,而他一直到死都不思悔改。
D.袁盎曾提醒孝文帝,一旦淮南王死了,孝文帝将对此负有一定的责任,但孝文帝没有接受,淮南王死后,孝文帝追悔莫及。
11.翻译文中加线的句子。(10分)
(1)辟阳侯出见之,即自袖铁椎椎辟阳侯,令从者魏敬刭之。(4分)
(2)吕后王诸吕,欲以危刘氏,辟阳侯弗争,罪三也。(3分)
(3)至雍,雍令发封,以死闻。(3分)


参考答案:8.A
9.B 
10.C
11.①辟阳侯出来见他,(他)便取出藏在袖中的铁椎捶击辟阳侯,又命随从魏敬杀死了他。(补出主语、“袖”“椎”“刭”每点1分,共4分。“刭”译为“用刀割了他的脖子”亦可。)
②吕后封吕家亲戚为王,意欲来危害刘氏天下,辟阳侯不挺身抗争,这是第三桩罪。(“王”、“危”、判断句各1分,共3分)
③(囚车)行至雍县,雍县县令打开封门,把刘长的死讯上报天子。(“发”“闻”各一分,语意通顺1分,共3分)


本题解析:8.舍:安排住处。
9.①表现淮南王的成长经历;⑤表现淮南王死前的后悔自责;⑥交代淮南王死因。
10.淮南王最后也有悔意,注意理解“吾以骄故不闻吾过至此”。
11.无
参考译文:
淮南厉王刘长,是汉高祖的小儿子。他母亲是过去赵王张敖的妃嫔。高祖八年(前199),高皇帝从东垣县经过赵国,赵王把厉王的母亲献给他。她受到皇上宠幸,怀下身孕。从此赵王张敖不敢让她住在宫内,为她另建外宫居住。次年赵相贯高等人在柏人县谋弑高祖的事情被朝廷发觉,赵王也一并被捕获罪,他的母亲、兄弟和妃嫔悉遭拘捕,囚入河内郡官府。厉王母亲也被抓,她在囚禁中对狱吏说:“我受到皇上宠幸,已有身孕。”狱吏如实禀报,皇上正因赵王的事气恼,没有理会厉王母亲的申诉。厉王母亲的弟弟赵兼拜托辟阳侯审食其(yì jī)告知吕后,吕后妒嫉,不肯向皇上进言求情,辟阳侯便不再尽力相劝。厉王母亲生下厉王后,心中怨恨而自杀。狱吏抱着厉王送到皇上面前,皇上后悔莫及,下令吕后收养他,并在真定县安葬了厉王的母亲。
高祖十一年(前196)七月,淮南王黥(qíng)布谋反,皇上遂立儿子刘长为淮南王,让他掌管昔日黥布领属的四郡封地。皇上亲自率军出征,剿灭了黥布,于是厉王即淮南王位。
厉王自幼丧母,一直依附吕后长大,因此孝惠帝和吕后当政时期他有幸免遭政治祸患。但是,他心中一直怨恨辟阳侯而不敢发作。
至孝文帝即位,淮南王自视与皇上关系最亲,骄横不逊,一再违法乱纪。皇上念及手足亲情,时常宽容赦免他的过失。
孝文帝三年(前177),淮南王自封国入朝,态度甚为傲慢。他跟随皇上到御苑打猎,和皇上同乘一辆车驾,还常常称呼皇上为“大哥”。厉王有才智和勇力,能奋力举起重鼎,于是前往辟阳侯府上求见。辟阳侯出来见他,他便取出藏在袖中的铁椎捶击辟阳侯,又命随从魏敬杀死了他。事后厉王驰马奔至宫中,向皇上袒身谢罪道:我母亲本不该因赵国谋反事获罪,那时辟阳侯若肯竭力相救就能得到吕后的帮助,但他不力争,这是第一桩罪;赵王如意母子无罪,吕后蓄意杀害他们,而辟阳侯不尽力劝阻,这是第二桩罪;吕后封吕家亲戚为王,意欲危夺刘氏天下,辟阳侯不挺身抗争,这是第三桩罪。我为天下人杀死危害社稷的奸臣辟阳侯,为母亲报了仇,特来朝中跪伏请罪。”皇上哀悯厉王的心愿,出于手足亲情,不予治罪,赦免了他。这一时期,薄太后和太子以及列位大臣都惧怕厉王,因此厉王返国后越发骄纵肆志,不依朝廷法令行事,出入宫中皆号令警戒清道,还称自己发布的命令为“制”,另搞一套文法,一切模仿天子的声威。
孝文帝六年(前174),厉王让男子但等七十人和棘蒲侯柴武之子柴奇商议,策划用四十辆大货车在谷口县谋反起事,并派出使者前往闽越、匈奴各处联络。朝廷发觉此事,治罪谋反者,派使臣召淮南王入京,他来到长安。
朝廷尽杀刘长的同谋者,于是命淮南王启程,一路用辎车囚载,令沿途各县递解入蜀。当时袁盎劝谏皇上说:“皇上一向骄宠淮南王,不为他安排严正的太傅和国相去劝导,才使他落到如此境地。再说淮南王性情刚烈,现在粗暴地摧折他,臣很担忧他会突然在途中身染风寒患病而死。陛下若落得杀弟的恶名如何是好!”皇上说:“我只是让他尝尝苦头罢了,就会让他回来的。”沿途各县送押淮南王的人都不敢打开囚车的封门,于是淮南王对仆人说:“谁说你老子我是勇猛的人?我哪里还能勇猛!我因为骄纵听不到自己的过失终于陷入这种困境。人生在世,怎能忍受如此郁闷!”于是绝食身亡。囚车行至雍县,县令打开封门,把刘长的死讯上报天子。皇上哭得很伤心,对袁盎说:“我不听你的劝告,终至淮南王身死。”袁盎说:“事已无可奈何,望陛下好自宽解。”皇上说:“怎么办好呢?”袁盎回答:“只要斩丞相、御史来向天下人谢罪就行了。”于是皇上命令丞相、御史收捕拷问各县押送淮南王而不予开封进食者,(把他们)一律弃市问斩。然后按照列侯的礼仪在雍县安葬了淮南王,并安置三十户人家守冢祭祀。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欲杀之。剑有雌雄。其妻重身当产。夫语妻曰:“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往必杀我。汝若生子是男,大,告之曰:‘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王大怒,使相之。剑有二,一雄一雌,雌来,雄不来。王怒,即杀之。
莫邪子名赤,比后壮,乃问其母曰:“吾父所在?”母曰:“汝父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杀之。去时嘱我:‘语汝子,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子出户南望,不见有山,但睹堂前松柱下,石底之上,即以斧破其背,得剑,日夜思欲报楚王。
王梦见一儿,眉间广尺,言欲报仇。王即购之千金。儿闻之,亡去,入山行歌。客有逢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将、莫邪子也。楚王杀吾父。吾欲报之!”客曰:“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儿曰:“幸甚!”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立僵。客曰:“不负子也。”于是尸乃仆。
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客曰:“此乃勇士头也,当于汤镬煮之。”王如其言。煮头三日三夕不烂。头踔出汤中,瞠目大怒。客曰:“此儿头不烂,愿王自往临视之,是必烂也。”王即临之,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堕汤中;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堕汤中。三首俱烂,不可识辨。乃分其汤肉葬之,故通名“三王墓”,今在汝南北宜春县界。
(选自《搜神记》)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大怒,使相之相:审看
B.王即购之千金购:悬赏征求,重金收买
C.客曰:“不负子也。”负:辜负
D.愿王自往临视之临:面对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
B.愿王自往临视之胡为乎惶惶欲何之
C.剑在其背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D.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小题3: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汝若生子是男,大,(则)告之曰
B.语汝子,(汝)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
C.闻王购子头(以)千金
D.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堕(于)汤中
小题4: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以弱抗暴精神的一组是(?)
①日夜思欲报楚王
②眉间广尺,言欲报仇
③客有逢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
④儿曰:“幸甚!”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
⑤客曰:“此乃勇土头也,当于汤镬煮之。”
⑥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堕汤中
A.②③⑤
B.②④⑤
C.①④⑥
D.①③⑥
小题5: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干将、莫邪为楚王铸剑,铸了三年才铸成。楚王对此大怒,杀了干将。
B.莫邪的儿子长大后,母亲以实情告之。赤遵父嘱得剑,日夜思报父仇。
C.为躲避追捕,赤逃入山中,遇见一位愿为其报仇的人,便决然舍命相托。
D.侠客诱使楚王来到煮赤头的汤镬前并将其杀死,自己也献出了生命。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A


本题解析:
小题1:D(接近)
小题1:C.代词,他的。(A.副词,才/于是,就? B代词/动词? D.介词,替/被
小题1:B(儿子
小题1:C(②⑤间接表现以弱抗暴;③侠客不知赤甚悲的原因
小题1:A(楚王发现只有雌剑后杀掉了干将)
[附译文]
楚国的干将、莫邪(夫妇二人)替楚王铸剑,(花了)三年(功夫)才完成。楚王发火了,想杀他们。剑有雌雄二柄。干将的妻子怀孕将要生产了。丈夫对她说:“我给楚王铸剑,三年才成功。楚王发火了,我去,(楚王)一定杀掉(我)。你生下的孩子如果是男的,(孩子)长大后,(就)告诉他:‘出门看南山,松树长在石上,剑在它的背面。”’于是就拿着雌剑去见楚王。楚王十分气愤,就派人审看。(原来)剑本有两柄,一雄一雌,雌剑送来了,雄剑没送来。楚王大怒,就把干将杀掉了。
莫邪生下的儿子叫赤,等到他长大了后,就问他母亲:“我父亲在哪里?”母亲说:“你父亲给楚王铸剑,三年才成功。楚王发怒,把他杀了。(他)离家时嘱咐我:‘告诉你儿子,(让儿子)出门看南山,松树长在石上,剑在它的背面。’”于是儿子出屋门往南看,不见有山,只见堂前有一根松木檐柱立在石础上面,就用斧子劈开柱子背面,(果然)得到一柄剑,(于是他)日思夜想要为父报仇。
楚王梦见一个青年男子,两条眉之间宽一尺,说要报仇。楚王就重赏千金捉拿他。赤听了,(赶紧)逃走,逃进山里边走边悲歌。碰到一位侠客,侠客说:“你年纪轻轻的,怎么哭得这样伤心?”(赤)说:“我是干将、莫邪的儿子。楚王杀了我的父亲。我想报仇!”侠客说:“听说楚王用千金购买你的脑袋,请把你的脑袋和剑都交给我,(我)替你报仇。”赤说:“太好了!”于是他就割下自己的头,双手捧着脑袋和剑一并奉上,尸体僵硬地站立。侠客说:“(我决)不辜负你!”于是尸体才仆倒下去。
侠客提着赤的脑袋去见楚王,楚王大喜。侠客说:“这是勇士的头,应当用开水大锅煮。”楚王按他的话办了。(赤的头)煮了三天三夜也煮不烂。头在滚热的水里跳出水面,瞪着眼睛十分愤怒。侠客说:“这男子头煮不烂,希望大王亲自到锅边察看,这样一定能煮烂了。”楚王就走上前往锅里看,侠客就用剑向楚王的头砍去,楚王的脑袋随着宝剑掉进开水里;侠客也砍掉自己的头,头也掉进开水里。三个脑袋一起煮烂了,没法分辨。于是(只好)把锅里的汤分成三份埋葬,所以通称“三王墓”,如今(这墓)就在汝南郡的北宜春县境内。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每题3分。(9分)
杜畿字伯侯,京兆杜陵人也。年二十,为郡功曹,守郑县令。县囚系数百人,畿亲临狱,裁其轻重,尽决遣之,虽未悉当,郡中奇其年少而有大意也
太祖既定河北,而高干举并州反。时河东太守王邑被征,河东人卫固、范先外以请邑为名,而内实与干通谋。太祖谓荀彧曰:“张晟寇殽、渑间,南通刘表,固等因之,吾恐其为害深。君为我举萧何、寇恂以镇之。”彧曰:"杜畿其人也。"于是追拜畿为河东太守。固等使兵数千人绝陕津,畿至不得渡。太祖遣夏侯惇讨之,未至。或谓畿曰:“宜须大兵。”畿曰:“河东有三万户,非皆欲为乱也。今兵迫之急,欲为善者无主,必惧而听于固。讨之不胜,四邻应之,天下之变未息也;讨之而胜,是残一郡之民也。”畿单车直往,出其不意。固伪受之。畿居郡一月,以计縻之,会大兵至,干、晟败,固等伏诛,其余党与皆赦之,使复其业。
是时天下郡县皆残破,河东最先定,少耗减。畿治之,崇宽惠,与民无为。民尝辞讼,有相告者,畿亲见为陈大义,遣令归谛思之,若意有所不尽,更来诣府。自是少有辞讼。班下属县,举孝子、贞妇、顺孙,免其徭役,随时慰勉之。渐课民畜牛马,下逮鸡豚犬豕,皆有章程。百姓勤农,家家丰实。畿乃曰:“民富矣,不可不教也。”于是冬月修戎讲武,又开学宫,亲自执经教授,郡中化之。
 韩遂、马超之叛也,弘农、冯翊多举县邑以应之。河东虽与贼接,民无异心。及贼破,余畜二十余万斛。太祖征汉中,遣五千人运,运者自率勉曰:“人生有一死,不可负我府君。”终无一人逃亡,事平,更有令曰:“卿有其功,间将授卿以纳言之职;顾念河东吾股肱郡,充实之所,足以制天下,故且烦卿卧镇之。"畿在河东十六年,常为天下最。
(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此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固等之,吾恐其为害深相如持璧却立
B.必惧听于固吾尝终日思矣
C.誓不相隔卿,暂还家去故烦卿卧镇之
D.间将授卿纳言之职不物喜,不以物悲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都属于直接表现杜畿“崇宽惠”的一项是(?)
①畿亲临狱,裁其轻重,尽决遣之
②其余党与皆赦之,使复其业
③有相告者,畿亲见为陈大义,遣令归谛思之
④免其徭役,随时慰勉之
⑤河东虽与贼接,民无异心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③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畿很有政治才干,二十岁即任郡中功曹、郑县县令,后河东危急,太祖委以太守重任,杜畿到任后,用计困住卫固等人。
B.杜畿在担任河东太守期间,深得人心,邻郡叛乱,百姓却无二心.太祖征伐汉中, 杜畿派五千人运送粮食,途中无人开小差.
C.韩遂、马超被平息后,论功杜畿可任谏官,但考虑到河东对于全国的重要性,太祖仍然让他继续担任太守,可见太祖对他的器重。
D.当时全国郡县都很凋敝,而河东受损较少,杜畿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亲自教百姓畜养牲畜,开设学堂,河东郡因而富庶开化。
小题4:翻译下列文言语句(10分)
(1)会大兵至,干、晟败,固等伏诛,其余党与皆赦之,使复其业。(5分)
(2)民尝辞讼,有相告者,畿亲见为陈大义,遣令归谛思之,若意有所不尽,更来诣府。(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1)恰逢大军赶来,高干、张晟被打败,卫固等人被斩首,那些剩下的同伙都被
杜畿赦免了,让他们恢复自己的职业。(大意翻译正确计2分,“会”“余”“复”等词落实各
计1分)
(2)老百姓曾经打官司,有互相告状的,杜畿亲自召见,并为他们陈说大义,让他们回去仔细考虑,如果还有想不明白的,再到太守府评判。(大意翻译正确计2分,“陈”“谛”“诣”等词语落实各计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姑且,暂且。A依靠,凭借/于是? B 表因果/表修饰? D?把/因,由于
小题1:①表现做事果断,年轻有为?⑤是“崇宽惠”的结果
小题1:原文是“修戎讲武,又开学宫,亲自执经教授”不是亲自教授畜养牲畜
小题1:参考译文:
杜畿,字伯侯,京兆杜陵人,二十岁那年,担任郡功曹,做了郑县的县令。县里关了几百名囚犯,杜畿亲自审理案件,根据他们的罪行轻重进行裁决,全部判决后放走他们,虽然不是全部恰当,但郡里的人们都对他年轻而胸怀大志而感到惊奇。
曹操搞定黄河以北地区后, 高干在并州举旗反抗。当时河东太守王邑被调走了, 河东的卫固、范先对外打着请求派员的幌子, 在内实际偷偷与高干串通谋反。曹操跟荀彧说:“张晟在崤关和渑池两地间叛乱,与南边的刘表勾结,卫固等人依附于他, 我很担心他们做出危害很大的事来。你要举荐萧何,寇恂一样的人才来镇守这里 。” 荀彧说:“杜畿正是这样的人才。”于是任命杜畿做了河东太守。卫固等人派遣几千兵士拦截渡口, 于是杜畿便没能够过河。曹操派大将夏侯敦前来讨伐这些叛军, 还没到的时候。有人跟杜畿说:“应该发重兵讨伐。”杜畿说:“河东有三万户人家, 并不是人人都想谋反的。如果大军压境的话, 想不参与叛乱的人没了朝廷的支持和信任, 必定因为害怕而听命于卫固。如果讨伐失败,四周的郡县都会起来响应他们, 那么国家的战乱就不会停止了; 即使胜利了, 这也会残害一郡的百姓。“杜畿直接一个人过去,出乎敌人的意料。卫固假装接受他。杜畿在那里呆了一个月,然后用计困住为卫固等人。恰逢大军赶来,高干、张晟被打败,卫固等人被斩首,那些剩下的同伙都被杜畿赦免了,让他们恢复自己的职业。
当时全国的郡县都动荡不安,民生凋敝,只有河东最先安定,耗损的财力最少。杜畿治理地方,崇尚宽厚仁惠,管理老百姓顺其自然。老百姓曾经打官司,有互相告状的,杜畿亲自召见,并为他们陈说大义,让他们回去仔细考虑,如果还有想不明白的,再到太守府评判。从此以后很少有来打官司的。在他管辖的属县,所有的孝子、贞妇、顺孙,都免去他们的赋税徭役,随时慰问鼓励他们。逐渐地督促老百姓畜养牛、马,乃至养鸡猪狗等,皆有规定。百姓勤于农作,家家都比较富裕。杜畿于是说:“老百姓富起来了,不可不教了。”于是在冬天练武讲授有关知识,又开设学堂,杜畿亲自讲学,郡中形成了良好的民风。
韩遂、马超叛乱之际,弘农、冯翊诸县大多全县响应,河东郡虽离贼寇很近,但民无二心。等到打败贼寇,还余粮二十多万斛。太祖出征汉中,杜畿派五千人运粮。运粮的人互相勉励说:“人都有一死,但不可辜负我们的府君。”最终没有一个人当逃兵。魏国建立以后,又有朝廷指令说:“你有大功,不久将授你谏官之职,但考虑到河东是国家的重要之郡,充实国库之所,靠它足以制胜天下,所以暂且麻烦你坐镇那里。”杜畿在河东为官十六年,河东郡总是全国治理得最好的地方。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