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读》在线测试(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8-06 07:06:3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文化创新要有世界眼光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历经社会变迁,中国文化之所以能有气象万千的格局,之所以能维系绵延不绝的血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田就是能够吐故纳新、完善自我。在历史上,从军事征战到贸易往来,从官方的使节互派到民间的自发沟通,文化交流都不可避免地成为人们彼此理解和接纳的重要内容。就此而言,古老中国的文化更新,正是在一次次文化交流中实现的。毫无疑问,只有在这样开放包容的交流中,我们的文化创新才有了不竭的动力和活力。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的文化,犹如它山之石,本身就充满了新的特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犹如不同色彩的搭配,在纵横交错、明暗强弱的各式组合之中,新的“颜色”就会出现。不同“颜色”的文化,只有相互碰撞、融合,才能迸发新的魅力。当前,文化多样性的概念和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一样,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这种“多样性”的提倡,不只致力于文化的保护,更是在强调多样性文化之间的启发和借鉴。 在多样的世界文化中,我们的文化创新需要坚持开放包容的理念,切忌闭门造车。我们历史上的几个文化大繁荣时期,无一不伴随着对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引进和吸收,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再创造的过程。从历史看,埃及古文明之于希腊,希腊文明之于罗马,印度文明之于中国等,其间的消化吸收,无不证明开放包容的重要意义。就近而言,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内地曾兴起过一股声势浩大的“文化热”。其实质,就是在改革开放的前提下,中国社会通过引介国外经典作家和作品,大力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如今,“文化热”已经散去,但文化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却一直在继续。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的文化创新在吸收之中,当然还要坚持自己的特色,不能邯郸学步。我们要用世界的眼光,将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作为我们民族文化发展的参照系和资源库,并以此激发我们文化创新的灵感和活力。但不可忘记,世界眼光是要有立足点的,是应以“我”为主的。借鉴什么样的经验,吸收什么样的成果,这些都应从我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种变异在文化创新中也同样存在。如果不注重土壤,只是简单嫁接,那么所谓文化创新,结出的就只能是苦果了。事实上,任何文化创新都是一种“扬弃”,既要力避无原则的照搬照抄,也要重视自己脚下泥土的芳香。所以,我们的文化创新要始终坚持自己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原则:既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又顺应世界文化进步潮流,着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走向世界的名片。当今世界,中外文化交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上展开,这为我们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不断推进文化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我们应在开放包容中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不断推动中国文化的创新、发展和繁荣。(选自2010年7月14《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化创新”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化创新是中华文化历经社会变迁,至今能有气象万千的格局、维系绵延不绝的血脉的重要原因之一。 ? B.在多样的世界文化中,文化创新需要坚持开放包容的理念,切忌闭门造车。这一点已经为历史所证明。 ? C.文化创新固然要注意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但要在坚持自己的特色基础之上, 不能邯郸学步。 ? D.在中外文化交流更加活跃的今天,如何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将面临新的要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化创新要始终坚持自己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原则,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B.以“我”为主,在借鉴经验、吸收成果的时候,都应从我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 C.在文化创新时实行“扬弃”,既力避无原则的照搬照抄,也重视自己脚下泥土的芳香。? D.我们要用世界的眼光,吸收各国的优秀文化,让我们民族的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参照系。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历史的角度看,人们要想彼此理解和接纳,就只有通过文化交流才能够实现。 ? B.提倡文化“多样性”,不仅为了保护文化,更强调多样性文化之间的启发和借鉴。 ? C.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内地兴起的“文化热”,就是大力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的成果。 ? D.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进行文化创新的优势更大。
参考答案:1.A 2.D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雷抒雁:一个时代的激情诗人 张毅静 2013年2月14日凌晨1时31分,一个毕生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诗人走了。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他为之讴歌了一生的世界。他,就是著名诗人雷抒雁。 他的诗都与时代重大事件有关。 一切可能都来自少年时代所接受的教育。雷抒雁读初二就发表了第一篇文章。启蒙老师告诉同学们说:“文人是干吗的?就应该像我们大儒张载那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种思想深入其心,使得雷抒雁一生以诗文为喉舌,在每一个时代重大事件面前,在每一个大的历史变革时期,我们都能听到他的声音。 上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的政治刚刚开始解冻。为在“反右”和“文革”中蒙冤者进行的平反也没有开始。年仅三十岁出头的雷抒雁在无意间看到辽宁张志新烈士的事迹后,他被烈士的死难真相所震撼,感慨不已。他在文章中写道:“那时候,我有大梦初醒的感觉……那是一个思索的年代,一个反问的年代,一个不断地解剖自己,解剖灵魂,解剖社会的年代。”雷抒雁以正直人的良知、以勇敢者的锐气、以诗人的敏感与才华,一蹴而就《小草在歌唱》这首悼念张志新的诗。诗中具有这样掷地有声地写道:“我敢说,如果正义得不到伸张,红日,就不会再升起在东方!我敢说,如果罪行得不到清算,地球,也会失去分量!”此诗经《光明日报》以整版篇幅刊载,在当时引起巨大社会反响,被形容为“重磅炸弹”,震撼着沉闷已久的诗坛,为中国诗歌打开了一个新局面。 1984年雷抒雁创作了长诗《父母之河》,在这首诗中,诗人的艺术神思伸向精神上的文化寻根,把黄河的文化底蕴与改革开放时代的博大精深诉求结合起来,这首诗是20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更博大的拓展。 2008年,雷抒雁创作了反映抗击冰雪灾害和抗震救灾的长诗《冰雪之劫:战歌与颂歌》、《悲回风:哀悼日》等,对中国人遭受的苦难做出了积极的、激情昂扬的诗歌回应。 雷抒雁曾在一次访谈中说:“诗与时代的关系是复杂的。从我的创作来看,我的诗都与时代重大事件有关。其中写得更多的则是个人心灵在时代际遇中的感发和情感。” 过去的30年,对于中国,对于中国的每个普通的公民来说,都是最重要和最了不起的年代。 生活和工作中的雷抒雁,性子急、率真、直爽,富于激情。 老同事毕星星曾写道:“雷抒雁的名字好,很抒情,像个诗人。他常奚落我,叫个星星干什么!有一次,我意外地发现了他的一枚图章,木制的,四个字‘雷书彦章’,于是知道了,他原来的名字叫雷书彦,有点古旧的书香气,也有点迂腐陈旧的意味。雷抒雁是后来就着音改的,改得好。雷抒雁从大学入伍,一股子书生气。闲下来打扑克,雷抒雁是最难伺候的一位。一旦牌好了,他目中无人,豪气干云,赢得得意洋洋犹有余威。一旦一把烂牌,立刻没了神气,凝思沮丧强撑着,一副等待世界末日的架势……” 自小生长在关中,雷抒雁一生对秦腔、眉户特别钟爱。家乡陕西的剧团每次去北京演出,他都要去现场提建议。对剧本、唱腔设计和演员的表演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他从来都是直率敢言,有啥说啥。 2009年3月,雷抒雁诗歌创作研讨会在他的母校西北大学召开。会上,初听有人称他是“人民诗人”,雷抒雁的眉头锁了起来;随后,又有几位作家评论家称他是“人民诗人”,雷抒雁坐不住了,干脆打断发言者的话:“刚才大家用了天才的、伟大的、杰出等词来形容我,以后,请你们在我听不见的时候说,我不欣赏那些词。”他直截了当地表示:“有人说我是‘人民诗人’,我觉得自己担当不起,但我希望自己能为人民多写点东西。” 诗人王久辛记得,在一次古体诗词研讨会上,轮到雷抒雁发言时,他将准备好的发言稿放到一边,正色地说:“今天参加会议的全是诗人,本来没有什么尊卑贵贱,在诗的面前一律平等,以诗论高下。可是你们弄这么个主席台,按官职排位,这还是研讨诗吗?” 对于近年来中国诗歌创作的现象,雷抒雁也是直抒胸臆,他认为现在一些诗人没有生活积累,无病呻吟;叙事性的诗多,几乎是顺口溜;诗句很花哨,只有好的句子,没有好的内容…… (摘编自2013年2月18日《海南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少年时代的教育对雷抒雁具有深远影响,他初中时就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启蒙老师的教导使雷抒雁一生的创作都关注时代生活,反映时代特征。 B.由于张志新烈士事迹感人,加上《光明日报》以整版篇幅刊载,所以,《小草在歌唱》发表后,引起巨大社会反响,被形容为“重磅炸弹”。 C.雷抒雁原名叫“雷书彦”,既有古旧的书香气,也有点迂腐陈旧的意味,以至于雷抒雁从大学入伍时,还有一股子书生气。 D.在母校召开的雷抒雁诗歌创作研讨会上,面对众人的赞誉,雷抒雁感到很不安,他不愿意别人称他为“人民诗人”,这表现了他谦虚的品质。
| E.文章通过叙写雷抒雁诗歌创作和生活中的一些情况,刻画出一个思想激进、性情豪爽、富有激情的诗人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小题2:雷抒雁为什么能够创作出引起巨大社会反响的诗作《小草在歌唱》?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作为一个时代的激情诗人,雷抒雁的“激情”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6分) 小题4:雷抒雁的“率真”体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选A得3分,选D得2分,选E得1分,选BC不得分。 小题2:①启蒙老师的教导深入其心,影响到他后来的创作;②被张志新烈士事迹所感动,被烈士死难真相所震撼,有激情;③思索、反问、解剖灵魂和社会的年代促使诗人对时代和社会能深入思考;④雷抒雁具有正直人的良知、勇敢者的锐气、诗人的敏感和才华。(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小题3:①诗人特别关注时代重大事件,创作与时代同步,发出时代的强音;②在诗歌作品中强烈地抒发自己真挚的爱憎情感,激情澎湃;③在生活和工作中富于激情。(每点2分,意合即可) 小题4:方面一:生活中,毫不隐瞒个人的好恶、情绪和意见,性情直爽。①常奚落老同事名字不好;②打扑克时,喜忧情绪形之于色;③陕西剧团进京演出他都到现场提建议,有啥说啥。 方面二:工作中,毫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正直敢言。①别人赞誉他为“人民诗人”,他当即表示反感,不愿接受;②在古体诗词研讨会上,他直言反对设主席台,按官职排位的做法;③对近年诗歌创作的不良现象直抒己见,提出尖锐批评。 (每个方面4分,其中亮出观点1分,分述每点1分。)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B、C两项均属于因果关系表述不符合原文,E项“思想激进”属于无中生有。《小草在歌唱》发表后,引起巨大社会反响,原因是雷抒雁表现出的“正直人的良知、勇敢者的锐气、诗人的敏感与才华”;其书生气与名字无关。 小题2:雷抒雁能够创作出引起巨大社会反响的诗作《小草在歌唱》有多方面原因。内在原因是他的个性、诗人的良知等,外在原因是他所受的教育和当时的现实生活的影响,“他的诗都与时代重大事件有关”,这是主要原因。阅读文章34两节可以整理得到答案。 小题3:这是文章要点概括题,由题目《雷抒雁:一个时代的激情诗人》就可以看出,“激情诗人”是文章要表现的主要内容,文章从他的诗歌创作、风格、生活等方面表达,结合内容可以一一概括。 小题4:雷抒雁的“率真”与他的“激情”是相通的,此题的设题与上题有点交叉,主要是表现在哪些事上。回答时要由观点找具体内容,一一例举。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灯?火?萧萧 乌黑油污的媒油灯,一经火柴点燃.便有了亮晃晃的“生命”。 “生命”的意义就是它会让你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生命的最简单意义可以是一个字:“动”!那昏黄的煤油灯的火舌.就那样闪动着,那样引逗着你的眼,那样闪着古老的昏黄。 在朝兴村,这样的煤油灯不知与我们共处了多少年.小的时候,我们叫它“番仔油 灯”。番仔油和番仔火(火柴)一样.都是由洋人传来的。番仔油的味道呛鼻难闻,打来 的油通常都放在墙角不显眼的地方,煤油灯缺油的时候才提出来添加.小心翼翼的,一 方面怕弄脏了衣物、桌子.一方面怕易燃的煤油引来祝融肆虐,回禄嚣张①。 家用的煤油灯主体是太约十公分高的玻璃瓶.外围有铝片为套.瓶口是一个铅皮的 盖子?中间钻一个小洞,棉纱捻成的灯芯就插在这个洞里.灯芯可以一直伸向瓶底,将 煤油汲吸上来,油润的灯芯.火柴一点就燃着了.昏黄摇曳的光芒,就这样温暖着我们 的童年。 夜深的时候,面对这样一盏摇曳的灯火,彷佛可以跟古人促膝而谈,读一点诗词,雅兴随之而起,如果能翻阅几则“聊斋”,或许更增加一些古奥之趣.可惜,当时年纪小,只认识李白的铁杵、王冕的荷花! 最温暖的当然不是这摇曳昏黄的灯光,而是灯光下两个相对的人影,一老一少,祖孙两人从“人初静”,守到夜更深,守著永夜,守著灯火,守著长长的一段祖孙相牵系的深情记忆,那是祖母无怨的爱,无尽的心,所有的怀念都从这样温馨的画面进入、泛起…… 当灯芯烧黑了,我们用个小竹片剔亮它,挑灯夜战原来就是这样的啊!那情景仿佛剪烛西窗一般,灯芯越烧越长,就要用小剪刀剪除碳化的那小小一截,光,就更亮了! 煤油灯的火焰很容易将墙壁、屋梁熏黑,因此悬挂的地方一直是固定一处,不随便改换,以免房子到处留下乌黑的油烟。 那样的煤油灯,我们家好像只有三盏,人在客厅的时候,灯随我们在客厅,夜读如果是在祖母的房间,灯就随着我过去。有时,书读到一半,要到客厅拿东西,那得提着灯过去,脚步不能太急,免得走路的风息将灯吹熄。不知你是否记得我们家是土埆厝②?风随时可以从破落的竹篾片之间随意进出,风大的时候,我们就得一手举灯,一手遮风护火,步步为营,仿佛临 深履薄的人,战战兢兢。 那情景放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在那样的灯火下,一切都荡漾看温馨。 虽然,煤油灯有效的亮度不过是一两尺而已,那样的光荤却是不灭的永恒之火.一 直亮在童年的心中。 多少风与云吹送过去了,我们长大了,家里安装电灯了.刚开始.我们只要五烛光 的灯泡。五烛光的亮度刚好摸拟煤油灯的古意,却免除了油烟的熏染、风动的闪烁。那 样笃定而拘谨的五烛光灯泡,是我们使用“电火”的第一步。 此后,四十烛光、六十烛光的灯泡陪件着我们成长,日光灯一到.黄光从此成为白 光,那又更向前跨过了一步.这时。伴读的祖母早已回到天上去了,惨白的日光灯下总 觉得_缺少了昔日那份盈满的温馨,总觉得身边嘘寒问暖的声音就这样沉寂了下去.我? 怅然在良好的灯光下写作。 继之而采的美术灯、霓虹灯,将我们的家、我们的城装扮得更美,耀眼、闪烁的 灯.增添了一些妖媚.每个家、每个众人进出的地方.都安装了无数的、千奇百怪的 灯,入夜以后的都市和乡村,比白天更多了一些新奇和眩惑。 有一次,我从华闪上望向台北.万享灯火里哪一盏是为我而开的?喃喃自语的我在 无边的夜里造失在灯与灯之间. 四十年了.从摇曳昏黄的煤油灯下,我们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坐在讲求爱眼照明 的桌前.如果祖母还在,那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境?我常有一个奇怪的想法.在一个万 灯闪亮的夜晚。陪祖母静静欣赏这一些光影缤纷! 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 (有删节) 【注]①祝融、回禄:传说中的火神,借指火灾。②十角厝:台湾的一种民居。 1.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6分) 答: ?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 (2)喃喃自语的我在无上生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 3.文章在人称的使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 ? 4. 文章最后一段说:“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 综观全文,灯火在作者心中有什么样的意义?(6分) 答:?
参考答案:1.(1)现在已不多见,便于读者理解;(2)凸现煤油灯“动”的生命意义,(3)为两个温暖的场景蓄势;(4)与后文新奇、眩惑的灯火形成对比,表现作者在煤油灯中寄托的对温暖的回忆。 2. (1)写当时灯少,对灯倍加爱护。晚上战战兢兢的举灯走的情形呵护着知识、温暖。 (2)没有祖母温馨的陪伴的我孤寂怅然中,难以找到温情。 3.第一、二人称兼用,第一人称便于作者抒发自己或人物的思想感情,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自然;第二人称叙述是作者用对话的形式进行描述的笔法。作者用“你”的形式与叙述对象对话,把表现的事物更亲切的表现出来。 4.跟古人促膝谈心的温暖;祖母嘘寒问暖的温馨;对知识的渴求;全新世界的光影缤纷。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一个老兵的签名 樊碧贞 新兵下连时,他被分配到卡苏里哨所。他随着给养车上的哨所。 已是6月,透过车窗他却看到了远处山顶上的积雪。他突然兴奋地哼起了歌儿。司机直是摇头。 车不能往前开了,他必须徒步上山去。凝神一望,他不禁吃了一惊。来时的路全悬在峭壁上。一只被惊起的鹰掠过他的头顶,顺着岩壁冲向峰顶。 我也会上去的。他下意识地攥紧了拳头。 他浑身是劲。真得感谢新兵连那阵的队列、擒敌和体能训练。那时的训练很苦,有的兵上厕所蹲下去就起不来,非得旁人架着胳膊才能站起。他很用功,各项考核都是优。 有备而来,自然不怕。终于,他看到了哨所前迎风飘扬的红旗。他想再往前几步,却挪不动脚。胸腔里的肺如同炸裂般难受,以至于他不得不弓着身子蹲下去。那一刻,他明白了司机为什么摇头。 有个人迎了上来,立正,军礼。没有过多的介绍,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然后,他背上的背包被取了过去。 别紧张,这是高原反应,过一阵子就没事了。他知道,说这话的是老兵。 哨所只有他和老兵。听给养车的司机说,老兵已经在这里守了四年零六个月。按例,每两年这里就会送走一位老兵,也会迎来一位新兵。他很纳闷,老兵为什么不挪动地方。 哨所的生活很单调。每天天一亮,老兵就带着他去巡山。 老兵总走在前面,背挺得很直。他做不到。已经上来一段时间了,但每次巡山到这里,他还是感到呼吸困难,头底他很奇怪,黑瘦黑瘦的老兵,脚下怎么就那么有力。 这里,是卡苏里哨所的最高处! 每次走到这里,老兵都会歇上十来分钟。老兵招呼他上去。他总是摇头。那顶上除了有雪,什么都没有。不过,老兵上去了,站成了一棵笔直的树。 等老兵下来,他把自己的感觉说了,老兵只是憨憨地一笑:你上去就知道了。 那上面究竟有什么呢?非得要上去才知道。 老兵不愿说,他也不好强求。只想,等自己感觉好些,一定上去看看。 有一天,他忍着不适爬了上去。顶上什么也没有。他有些生气,责问老兵为何捉弄人。 老兵不生气。拉了他一把,站这看,往远处看。看到什么了? 只有连绵不断的山。 还有什么? 茫茫的雾。 还有什么? 没有了。 怎么会呢?应该看得见竹篱小院,屋旁有高高的草垛儿,还有两只母鸡躲在草垛下。旁边,青竹竿上有还在滴水的衣裳…… 可是这些,他根本没有看见。该不会是老兵的幻觉吧。 他攥了攥老兵的胳膊。老兵回过头来,眼里竟然有了泪花。 莫不是老兵想家了?他的好奇心一下子上来了。那个竹篱小院是你家? 老兵先是摇头,后又点了点头。 他更是一头雾水,想再问点什么,老兵却说,回去吧。 他跟在老兵身后,从夏天走进冬天。 下雪了,好大的一场雪。哨所外的雪花飘落有声。他睡不着,他知道老兵也没睡。 也不知道咱老家下雪没有?他自言自语。 想家了?老兵搭话了。 有点。你呢? 想。 你在这儿都四年多了,已是超期服役了。为什么不下去呢? 老兵没有回答,却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在老兵还是新兵的时候,这哨所里也有一个老兵。那个老兵每天也带着他去巡山。每次也总走在他的前面。老兵的背挺得很直。老兵每次经过山顶的时候都会呆上十多分钟。他跟着上去看过,什么都没有。 我看到的跟你一样。他接过话茬。但那个老兵看到的不一样。 为什么呢? 当你心里装有了一个地方,再远的地方都能看到。 那个老兵呢? 他永远守在了这里。本来,开春他就要下山去的。那个竹篱小院等着他。谁知道下了一场大雪,我们去接应山下送来的给养,他走在前面,意外地滑下去了……老兵有些哽咽。 他接过照片,真的就看到了那个竹篱小院,高高的柴垛,还有两只母鸡躲在草垛下。旁边,青竹竿上有还在滴水的衣裳…… 背后有一行字:守好这个家。落款:老兵! 1.小说为什么从新兵对雪山的观察和感受写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概括小说中带新兵的老兵的形象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小说构思巧妙,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理解“守好这个家”的丰富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设置背景,有利于推动情节发展;②为塑造老兵的形象铺垫;③暗示小说主题。 2.①热爱祖国;②忠于职守;③毅力坚定;④不怕吃苦;⑤关爱新兵;⑥坚守承诺。(答对四点即可) 3.①明线与暗线交织(明线是写带“我”的老兵,暗线是写已逝的老兵);②顺序与插叙相结合;③铺垫照应自然。 4.①这个家既指已逝老兵家乡的竹篱小院,也指国防哨所;②是已逝老兵的嘱托与期望;③是边防战士保家卫国精神的延续和传承。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问题。 洗澡 王安忆 行李房前的马上路上没有一颗大树,太阳就这样直晒下来,他已经将八大包书捆上了自行车,自行车再也动不了了,那小伙子早已注意他了,很有信心的骑在他的黄鱼车上。他徒劳地推了推车,车却要倒,扶也扶不住。小伙子朝前骑了半步,又朝后推退了半步,然后说:“师傅要去哪里?”他看了那人一眼,停了一下,才说:“静安寺。”小伙子就说:“十五块钱。”他说:“十块钱。”小伙子又说:“十二块钱。”他要再争,这个时候,知了忽然鸣了起来,马路对面原来有一株树,树影团团的,他泄了气似的,浑身没劲,小伙子跃下黄鱼车,三五下解开了绳子,将书两包两包地搬上了黄鱼车,然后,他们就上路了。 路上,小伙子问他:“你家住在静安寺?”他说:“是。”小伙子又问:“你家有浴缸吗?”他警觉起来,心想这人是不是要在他家洗澡?便含含糊糊地说:“恩。”小伙子接着问:“你是在哪里上班?”“机关。”“那你们单位里有浴缸吗?”小伙子再问,他说:“有是有,不过……”他也想含糊过去,可是小伙子看着他,等待下文,他只得说下去:“不过,那浴缸基本没人用,太大了,需要很多热水。” 路两边的树很稀疏,太阳烤着他俩的背心,他俩的汗衫都湿了,从货站到静安寺,几乎斜穿了整个上海,他很渴,可是心想:如果喝汽水,要不要给他买呢?想到这里,就打消了念头。 小伙子又问道:“你每天在家还是在单位洗澡呢?”他先说“在家”,可一想到这人也许是想在他家洗澡,就改口说“单位”。”这时有想起自己刚说过单位浴缸没人用,就又补了句:“看情况而定。”那人接着问:“你家的浴缸是大还是小?”他不得已地说:“很小。”“怎样小?”“像我这样的人坐在里面要蜷着腿。”“那你就把水放满,泡在里边;或者站在里面,用脸盆盛水往身上泼,反倒比较省水。”“是的。”他答应道,心里却动了一下,望了一眼那人汗淋淋的身子,想:其实让他洗个澡也没什么,可是想到女人说过“厨房可以合用,洗澡间却不能合用”的一些道理,就没再想下去,这时候已到了市区,两边的梧桐树高大而茂密,知了懒洋洋地叫着。风吹在热汗淋淋的身上,很凉爽。他渴的非常厉害,他已经决定去买两瓶汽水,他一瓶,那人一瓶,可是路边却没有冷饮店。 “我兄弟厂里,天天有澡。”小伙子告诉他。他想问问小伙子有没有工作,有的话是在哪里。可他懒得说话,正午的太阳将他烤干了。望了望明晃晃的一条马路,他不知到哪里。他想,买两瓶汽水是刻不容缓了。那人也像是渴了,不再多话,只是埋头蹬车,车链条吱吱地响,他们默默地骑了一段。他终于看见了一个冷饮店,冰箱轰隆隆地开着。他看到冷饮店,便认出了路,知道不远了,就想:忍一忍吧,很快到家了。为了鼓舞那人,他说:“快到了,再过一条马路,就有一条弄堂,穿过去就是。”小伙子振作了一下,然后说;“这样的天气,你一般是洗热水澡,还是冷水澡?”他支支吾吾的。小伙子又说:“冷水洗澡的时候舒服,热水洗过以后舒服。不过,我一般洗冷水澡就行了。”他心里一跳,心想这人是真要在他家洗澡了,洗就洗吧,然而女人关于浴缸文明的教导又响起在耳边,就没搭话。 到家了,小伙子帮他把书搬上二楼。他付了钱,又从冰箱倒了自制的橘子水给小伙子喝。小伙子很好奇地打量他的房间,这是两间一套的新公房,然后说:“你洗澡好了,我喝了汽水就走。”这一回,他差一点要说“你洗个澡吧”,可最终还是把话咽了回去。那人坐了一会儿,喝完了橘子水,又问些关于他家和单位的问题,就起身告辞了,出门后说:“你可以洗澡了。” (注:“黄鱼车”即人力三轮运货车)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中使用的“黄鱼车”、“弄堂”等字眼所体现出的地域色彩,暗示了故事的背景。 B.骑黄鱼车的小伙子虽然早已发现了生意,但他骑车迎上前时,却后推了半步,这表明他很有礼貌,也非常害羞。 C.如果“女人”没说过浴缸文明的那些道理,小说的主人公“他”就不会为是否让那小伙子洗澡的问题如此犹豫。 D.通过大量的对话和细致的心理描写,呈现主人公曲折微妙、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这是本文最突出的手法。 E.本文以写实的笔法,在貌似琐碎的叙述中,塑造了两个不同身份的人物形象,强烈地传达出作者褒贬分明的思想情感。 2.小说主人公“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多次写到“太阳”、“树”和“知了”等,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反复出现的“洗澡”一词有何意蕴?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D 2.①精明、节俭,有些小气甚至吝啬: ? ②敏感、谨慎、多虑;③心地较善良,通情达理。 3.①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突出炎热夏天的季节特征; ? 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急躁、矛盾的心理; ? ③使后文买汽水等情节的发展更为合理。 4.(1)意蕴: ①“洗澡”这样的小事隐射出生活与人性中琐屑、庸常的一面; ②“洗”去心灵微妙、复杂的重荷。 ? (2)结构作用: ①以“洗澡”作全文线索,情节围绕“洗澡”展开; ②以“洗澡”开头,以“洗澡”作结,前后照应,暗示题旨。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