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县长卖字
葛洪兵
? 县政府班子年初换届选举,春节刚过,竞选就呈白热化状态,在位的要保乌纱帽,想争位子的忙着暗地拉选票。
? 主管文教的莫县长也陷入了惶恐,上回换届选举,莫还是一名乡镇党委书记。一眨眼,又要换届了,莫县长深知要保住乌纱帽,难!
? 这几年莫县长分管文教,虽然风平浪静,但政绩却不显著。去年该县某小学因教室陈旧,遇雨,一夜之间坍塌,幸好是半夜时分,教室无人,未造成人员伤亡,但被媒体披露后,一时全县舆论大哗。上级责令拆除危房,重新修建,可是“吃饭”财政一时拿不出多少钱,县长责令莫县长想方设法把学校尽快建成,秋季入学投入使用。
? 为此,莫副县长在去年人大代表评议上,得了基本合格,如果扣上“不合格”,乌纱帽肯定靠不住。
? 莫县长心急火燎,口舌生疮。
? 可建学校绝非易事?,县财政虽然同意拨点款,莫县长好不容易又从上级部门争取了一部分,可还是有30?万元左右缺额。
? 莫县长曾想过群众集资,可在县长办公会议上予以否决,的确,现在一谈到集资,谁也不敢开口,群众一上访,问题就麻烦了。
? 可这30?万元到哪里去弄呢?
? 莫县长曾经私下找了几位私营企业主,希望他们主动捐资弥补这个缺口,可是老板们精明得很,没有回报的事,傻瓜才去做。莫县长与几个老板电话联系,都被他们很巧妙地以流动资金周转不过来为借口拒绝了,让莫县长大为恼火。
? 莫县长平时爱好不多,除了练练毛笔字,便是钓鱼、读书。说起莫县长的毛笔字还真不赖,年轻时,莫县长就是省书法协会会员,还在全国书法大赛得过大奖哩。后来沉醉于官场后,毛笔字成了莫县长的休闲爱好。
? 莫县长竞选成功后,曾有不少下属或老板登门求字的,但莫县长很注意,轻易不为他人写字,一是自己是副职,动不动为他人润笔,难免有喧宾夺主之嫌。二来呢,怕人家议论他以写字为由,收取润笔费,扣上一顶受贿的帽子实在担当不起。邻县就有一位退居二线的老县长晚节不保,锒铛入狱,?其受贿就是收受人家润笔费。
? 莫县长已有好些时日未能提笔了,脑子想的多是建校一事,想着,想着,一个计谋竟然忽现在莫县长的脑海。
? 不久,传出该县拟建教学大楼2?栋,建设金额多在千万元以上。一时莫副县长门庭若市,但均被莫县长拒绝接纳。
? 正在不少老板绞尽心思寻找机会之时,莫县长举办个人书法展览,并现场拍卖,一时人头攒动。据传莫县长的书法拍卖收入达40?万元之多。
? 莫县长的书法拍卖,一时在县里舆论大哗,议论纷纷。有人说,公开拍卖,正当收益;有人说,借拍卖为由,搞个人利益。上访信如落叶飘进市纪委。
? 就在市纪委派人调查莫县长卖字一事之时。某小学的教学楼全线竣工,500?多个学生娃娃喜迁新校舍。而建校的资金缺口,正是莫县长卖字所得。而莫县长的收入全由学校财务现场收取,有学校收据为凭。
? 很快,市晚报以大篇幅报道此事,尤其是对莫县长筹资一事,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渲染。莫副县长声名大振。
? 年底,县政府换届选举如期进行,莫县长不但未被人大代表否决,还以高票当选,听说比县长的得票还多了两票。
? 至于该县投资千万建校一事,纯属传言。并未列入县政府建设议程。
1.文章里写道“说起莫县长的毛笔字还真不赖,年轻时,莫县长就是省书法协会会员,还在全国书法大赛得过大奖哩。”请你谈谈小说写这个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刚开始,莫县长三十万元都凑不齐,私营业主不帮忙,后来为什么莫县长卖字能得到四十多万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莫县长筹资建校的方法你同意吗?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根据全文概括一下莫县长的人物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小说写莫县长书法好,是为下文作铺垫,莫县长是文章赞颂的对象,莫县长的字是真好,即使莫县长使用了一些手段,但是莫县长的字也是物有所值的,不会降低莫县长的形象。②推动情节发展。正因为字好,才出现了下文的卖字事件。(意对即可)?
2、关键是老板们听到了要?建两座大楼的消息,他们有利可图,所以纷纷出钱买字,这是莫副县长的计策,既惩罚了那些不法老板,又完成了建校任务,一举两得。 (意对即可)
3、同意。莫县长是为了解决建校问题,迫不得已出此下策,他不是为了个人私利,而是为了学生,莫县长卖字的对象是那些不法的老板,他们不愿为建校出力,让他们掏点钱也是应该的。同时莫县长的字还是可以的,有一定的价值,因为是拍卖所得,所以不是完全骗人的。不同意。莫县长这种做法还使用了欺骗手法,是不对的。首先,莫县长建校是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他分管教育,建校是他的责任,他应该完成的。其次,换届选举到了,莫县长为了自己的乌纱帽,所以,采用了非正常手段,这还是不对的。 (意对即可)
4、答案:莫县长是一个正直的干部,他不贪不占,不徇私情,他为了建校的事绞尽脑汁,是一个想干事的领导。他头脑灵活,做事有技巧,是一个开拓型县长。是小说赞扬的人物。(社会风气不正,莫县长为了筹集建校资金,采用了一些手段是情有可原的,这不会影响人物的形象) (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难忘谢晋,难别谢晋!
新华网上海10月26日电(孙丽萍?任沁沁)26日,上海龙华殡仪馆,一片悲伤。上万名从全国各地赶来的电影界人士、影迷,在谢晋导演的灵堂外排起了长龙。萧瑟的秋风向人们的身体里浇灌着凉意,泪水在很多人脸上肆意地流淌。
与谢晋有着深厚师生情的著名女导演黄蜀芹,从10月18日谢晋导演逝世以来,一直沉浸在深深的悲痛中。她说:“我一直认为,谢导是中国电影的民族魂,他特别关注民族的命运。”
从早期的《女篮五号》《舞台姐妹》《红色娘子军》,到复出后的《啊,摇篮》《天云山传奇》《牧马人》,到后来拍摄的《芙蓉镇》《高山下的花环》《鸦片战争》……谢晋的影片总是在社会政治风云的大开大合中,展示着中国普通人命运的大起大落。
电影学院倪震教授说:“《天云山传奇》在放映时,多少观众哭湿了手帕,冬季看电影散场都忘了拿大衣……他的电影深深地触动和抚慰了几亿人的心灵创伤和历史悲情,呼唤起全国的民族记忆。”?
上海电影集团总裁任仲伦说,谢晋导演用胶片刻画了13亿国人金子般的灵魂。无论是《天云山传奇》中的罗群,还是《牧马人》中的许灵均或《芙蓉镇》中的秦书田,“这些人都在政治风云的变幻中,被打入生活最底层,蒙受从肉体到精神的扭曲,却始终追求爱和真理。“谢晋的作品,一百年后还会有人看,因为它们记载了中国重要历史时期老百姓的命运,歌颂了人类的真善美。谢晋电影是永恒的,谢晋是永恒的。”
谢晋的银幕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我们这一代人,是和谢晋的电影一起成长的。”在文广集团工作40多年的陈文亭是电影放映员。谢晋的电影,出来一部,他就放映一部。“我自己也记不清放了多少场,看了多少遍。谢导的电影真实、贴切,把人物的命运,和特殊时代的背景结合在一起。这是他为社会留下的重要财富。”
1998年,谢晋从影50周年研讨活动上,谢晋宣布了一封给自己的信,令人难忘……
“今天我和大家一样高兴,又想对被祝贺者谢晋说几句严肃的话。谢晋,你可以有一点兴奋,但不要过于兴奋。从艺50年,拍了35部影片,至少说明你没有虚度年华,浪费光阴。但你不觉得日子过得太快吗?一眨眼50年过去了,你一直说至今你没有将最好的影片拍出来。你76岁了,你还有多长时间?三年?五年?总之没有50年了。所以,你不要太兴奋了。你要只争朝夕,把握每一天,每一小时,兢兢业业,踏踏实实,拍好电影。”
“谢晋,你可以有点满足,但不要太满足了。你的电影受到群众喜欢,值得自豪,但也有许多遗憾。说是从艺50年了,其实哪有50年?从《舞台姐妹》到《青春》,其中至少有八年是空白的。还不算有许多按别人的意志浪费的时间。今天如果再补你十年有多好。你的电影也留下种种遗憾,有自己的局限,也有其他原因。如果能够重拍有多好,拍出一部没有遗憾,或者是少点遗憾的作品来。”?
“谢晋,你可以有点骄傲,但不要太骄傲了。你要感谢许许多多老师、领导、朋友,你的作品离不开他们的支持、帮助。离开这些,你就不是今天的谢晋,你就会缺少许多作品。你还要感谢时代。只有在邓小平开创的改革开放的大好环境下,你才有放开手脚不断拍片的机遇。衷心希望今天的祝贺不是你息影的开始。祝愿你继续拍出满意的作品来。这是我个人的愿望,也是所有人的愿望。”
在这一封如此独特的“给自己的贺信”里面,人们仿佛能听到谢晋心的跳动。这,才是大师。
的确,谢晋辞世,人们怀念的不止是用光影传奇讲述人间冷暖真情的一位电影艺术大师。更值得怀念的,是他的人品高贵、性情磊落,为文艺界留下了最高的艺德标杆。
谢晋的名言是“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他曾多次说:“给我什么奖、什么房子、什么车子,都没意思。我急需的是本子、本子,如果再能拍几部好片子,我这一辈子才可以。”他始终没有停下工作,即使在晚年为获得电影投资而辛苦努力,他也始终怀抱着若干部电影的梦想。他说,倒也要倒在摄影机前……
“谢导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谢晋的同事、上海大学影视技术学院执行院长金冠军说。在他眼中,谢晋一生的成就如此辉煌,但对人却始终真诚、热情;谢晋荣誉一身,但始终清贫,不求名利。谢晋的家庭生活充满了不幸,晚年失去爱子,但谢晋依然充满了乐观情绪,继续用激情和快乐鼓舞着身边的人。
直到晚年,谢晋还担任上海大学影视技术学院院长长达13年,继续为中国电影培养人才。谢晋逝世后,学生们在校园里点起万点烛光,怀念他们的好老师,好院长。
金冠军说,谢晋,始终以自己的生命燃烧着中国电影事业。谢晋曾多次说:“我们这一辈人首先要有冲的精神,不怕冲得头破血流。实在冲不上去了,倒在地上做人梯,让年轻人踩着我们的身体继续前进。”
无数人怀念着大师。无数人心中的大师,他们讲述的谢晋,都那么令人感动,令人心灵震撼。谢晋导演走了,但愿他的精神得到传承。
难忘谢晋!难别谢晋!(选自新华网)
1.1998年,谢晋从影50周年研讨活动上,谢晋宣布了一封给自己的信,从这封“给自己的贺信”中,我们可以发现谢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分点概括表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本分别引用了著名女导演黄蜀芹、电影学院倪震教授、上海电影集团总裁任仲伦、电影放映员陈文亭四个人对谢晋电影的评述,请简要分析这些评述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谢晋的名言是“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但近几年来,《英雄》《十面埋伏》《无极》《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几部国产商业大片赢得了绝对的票房,却无法赢得老百姓的口碑。你认为中国电影人应该追求老百姓的口碑还是应该追求票房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谦虚;②惜时;③永不满足(积极进取、执著追求);④懂得感恩。
2.(1)这些人身份、地位各不相同,但都从事与电影相关的工作,对谢晋和他的电影比较熟悉,所以引用他们的评述,可以使文章真实可信,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
(2)引用他们的评述能够突出谢晋在电影艺术上的巨大成就:他的电影真实地反映了特定的时代中中国人民的命运和精神,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3.第一种:我认为中国电影人应像谢晋那样追求百姓的口碑,而不是追求金杯银杯。追求百姓的口碑就是关注观众的精神需求,力争拍出高品质的电影。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电影水平越来越高,只有这样,电影人才能像谢晋那样成为电影艺术大师,受人尊重,被人缅怀。谢晋是中国电影的民族魂,他关注时代政治风云,力图真实贴切地表现老百姓的命运与精神世界,这种崇高的艺术追求使他拍出了多部脍炙人口的优秀影片,深深触动和抚慰了几亿人的心灵创伤和历史悲情,呼唤起全国的民族记忆,而且他的影片还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一百年后还会有人看。谢晋的努力,推动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影响了很多电影人。如果谢晋只追求票房的话,那么他拍的电影很快就会被人遗忘,人们也不会称他为艺术大师。
第二种:我认为中国电影人应追求票房。(1)追求票房就是追求观众的关注度,就是吸引更多的观众到电影院看电影,进行精神消费,这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也作出了贡献。就像谢晋那样,他拍的电影有几亿人看,这不也是高票房的表现吗?如果他拍的电影没人看,那又如何称得上经典呢?(2)而且时代发展了,中国电影也要发展,国产商业大片逐渐与世界电影接轨,学习新的表现形式,尽管暂时只学到了形式,但反映了新一代导演开放的思想和创新的精神,同样推动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谢晋曾说“我们这一代人首先要有冲的精神,不怕冲得头破血流。实在冲不上去,倒在地上做人梯,让年轻人踩着我们的审题继续前进”。这说明谢晋并不反对改革创新,他也鼓励电影人不断去开拓进取。(3)商业大片赢得高票房,可以使中国电影事业赢得的更多的投资,从而繁荣中国电影事业。谢晋晚年为获得电影投资而辛苦努力,抱着若干电影的梦想却难以实现,而且他荣誉一身,却始终清贫。这样的境遇令人感伤,艺术大师不一定与窘迫和清贫挂钩。如果中国电影事业能够赢得更多的投资,那么很多电影人就能拍出更多更好的电影了。(只要说出其中一种理由就可以了。)
第三种:我认为中国电影人既要追求票房,也要追求老百姓的口碑。两种追求并不矛盾。追求老百姓的口碑,就是力争拍出反映时代,反映百姓生活和内心世界,能够引起百姓共鸣的电影。追求票房,就是希望吸引更多的观众到电影院看电影。一部影片赢得了老百姓的口碑,自然会吸引更多的观众到电影院看电影,甚至吸引观众一看再看。两种追求可以结合在一起。例如谢晋拍的《天云山传奇》赢得了老百姓一致的好评,吸引了几亿人去看,这不就是兼顾了百姓口碑和票房吗?(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我们可以想像: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也出现过这种拥挤的汽车。丰子恺先生有篇散文,也是专写这种老掉牙的汽车的。他的那辆汽车在荒郊野外的半路上抛锚了,并且总是不能修好。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地写了出来:真是一番苦旅。当然,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如果我们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1.解释“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中加粗字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真是一番苦旅”的实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一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旅途”虽有不同含义,但此处指人生历程。
2.点出苦旅之苦在于精神之苦,即“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
3.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共22分)
城市的风筝
李木生
这是一座生长在大运河岸边的古老的小城。在这个小城的五月初的一天,有星星点点的风筝在飞。
挣脱了沉重的城市,它们在有云无云的天空里轻巧地飞。
它们是城市的叛徒,叛变了防盗门、水泥的牢笼、肮脏的尘埃、长疥的喧嚣,还有那如热锅上蚂蚁般急驰的车辆。风筝们舒展着心性儿在城市的上空舞蹈,真恣儿。
有时叛变就是解放。
风筝的下面,总有着或大或小的空地。这空地,往往就是城市的肺了,起伏着一个城市的呼吸。但是再大的空地,怎能与天空相比?于是风筝就飞离城市,去寻找真正能够自由呼吸的空间。这时,风,就是风筝的呼吸了,而它在辽阔天空里的千姿百态,也就成了它的千言万语。自由地呼吸,又能够畅所欲言,解放了的风筝也就寄托着人类一个深长的向往。
如果不能随意地舒卷,云还会这样地迷恋于天空吗?比云还需要自由舒卷的心灵如果让水泥与铁栅封住,那该是怎样的一种人间悲剧?
只有放风筝的人才知道,看似轻巧的风筝,其实沉得很。因为那颗系着风筝的心,也许正盛满着艰辛与痛苦。
云彩、浪花是不能用模具生产的,鸟鸣与花香,也无法在口令下统一成一种模式。真正美好的城市,应当是所有的心灵与头颅,都能如云一样自由的舒卷、如天籁一样自由的发声。真正美好的城市,还应当能够培育并珍爱着崇高的心灵与伟大的头颅。这心灵与头颅,不仅会成为这座城市永远的骄傲,还会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的旗帜,犹如孔子之于曲阜、鲁迅之于上海。
但是我们早已习惯于将心灵与头颅整齐画一了,那个给曲阜带来荣耀的孔子,就是从曲阜开始流浪的,那个给上海乃至整个民族都带来非凡成就与遗产的鲁迅,则是带着通缉令去世的。专制统治者们甚至不惜用“焚书坑儒”,不惜用“三纲五常”,也要将亿万整合为一。于是,有了一茬又一茬的沉默无声中的稳定。心灵与头颅沉默得久长了,也就渐渐失去了发声与思索的功能,甚至会让活泼柔软的心灵和独立深邃的头颅哑了僵了锈了。一代哑了僵了锈了,再一代又哑了僵了锈了,并将这哑僵锈塑作了代代相传的美德与传统。沉默无声的代价,只能是对于一个民族的遗患无穷的灾难,圆明园那些石头的尸骸,不是至今还在耻辱与惊恐中呻吟吗?
听说在这些石头的尸骸丛中有风筝飞起了。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城市,哪座没有从水泥与铁栅、尘土与喧嚣之中飞起的风筝呢?每一个风筝的下面,都有复活了的心灵与头颅吧?
产生自由的心灵与独立的头颅,需要肥沃的土壤,而肥沃的土壤需要先驱与民众不间断地辛勤的耕耘、播种、施肥、锄草,如“五四”对于北京,如西南联大的教授们与学子们对于昆明。不能等待,更不能期待坐享。 风吹着。风筝飞着。
天蓝得如水。偶尔有云彩长出,那可是风吹起的波澜?在这深、阔皆没有涯际的宝石般蔚蓝的水中,风筝如一叶舟,如一尾鱼。让身心也化入这无涯无际的蔚蓝中吧,你会清晰地感到,曾是那样脆弱的生命突然间接通了永恒,那舟那鱼就如佛一样在你的心中了。还有着不太圆满的月亮,这样早就出现在蔚蓝里,在湿淋淋的夕辉之上,淡淡的,白白的,静静的。风筝仿佛就与月牵着手,姊妹似的,还有或大或小的鸟,时不时绕着融入在碧空里的绳嬉戏。
当晚,这座古老的小城做了一个梦。一只只风筝变成了一架架犁铧,正在犁开城市的土地……
小题1:风筝“挣脱了沉重的城市”,“它们是城市的叛徒”。——这里所说的“城市”有着怎样的特点?请概括说明。(4分)
答:
13.物质生活的发达束缚了精神(思想)的自由。(自由舒卷的心灵让水泥与铁栅封住。)(“物质”“精神”方面各1分,语言表达1分。意思对即可。)115115小题2:“那颗系着风筝的心,也许正盛满着艰辛与痛苦。”——为什么“盛满着艰辛与痛苦”?请分条陈述。(6分)
答:
小题3:阅读全文,指出文中的“风筝”所蕴含的意义。结尾一段又有什么含义和作用?(6分)
答:
14.因为:①专制统治者们长期禁锢人们的思想,造成了民族遗患无穷的灾难;②人们已经习惯了精神(思想)的单一,难以产生自由的心灵;③改变这种现象,需要先驱与民众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每点各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4:参照“孔子之于曲阜、鲁迅之于上海”的文化意义,请另举出一位文化名人,阐述他对于曾经生活过的城市的文化意义。(6分)
答:?
?
参考答案:
小题1:沉重、封闭、肮脏、喧嚣、拥挤、专制等。
小题2:①专制统治者们长期禁锢人们的思想,造成了民族遗患无穷的灾难;
②人们已经习惯了精神(思想)的单一,难以产生自由的心灵;
③改变这种现象,需要先驱与民众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
小题3:“风筝”象征着自由的追随者、开拓者。(代表着生活于“沉重的城市”中的人们对美好自由生活的追求与向往)(2分)结尾含义:象征着自由的开拓者(或实践者、耕耘者均可)(2分)作用:用“古老的小城”呼应开头,形象的再次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2分)
小题4:开放性试题,答案略。
本题解析:
小题1:4分,答出三点即可。
小题2: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3:略
小题4:略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
757年(至德二载)9月,唐军收复了长安,不久洛阳也跟着克复。肃宗还京,杜甫也和他的家属一起回到长安。
从757年11月到758年6月,是杜甫在长安最后一次的居留。他仍旧做皇帝的供奉官左拾遗,这时贾至任中书舍人,王维任太子中允,岑参任右补阙,严武为京兆少尹兼御史中丞,这些人并肩出入,互相唱和,在“禁掖”里值夜时也常常写诗传递,过着闲散的官吏生活。但是那些唱和诗和朝谒诗在杜甫的诗集里毫无光彩,事实上也不能有什么光彩,里边充满了初唐以来的应制诗、奉和诗一向惯用的辞藻,缺乏充实的内容。在这时期杜甫的诗中,我们只能从“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避人焚谏草” 这样的诗句中想象杜甫不过是一个小心谨慎的官吏。此外他若从北城下朝回来,必定去春风荡漾的曲江头典衣买酒。他这时也写了一些关于曲江的诗,但这些诗与从前的曲江诗相比,既没有天宝末年的《曲江三章》那样的凄苦,也没有《哀江头》那样的沉痛,他在一片花飞的暮春天气,只感到一个庸俗的道理:“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像“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桃花细逐扬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这些信手拈来、歌咏自然的诗句,若是在一般唐人的诗集里也许是很好的名句,可是在杜甫许多瑰丽而沉郁的诗篇中,只显得轻飘而悠扬,没有分量。
他终日只是供奉皇帝,伺察皇帝的颜色,他说,“天颜有喜近臣知”。他4月里陪着肃宗祭祀九庙,5月端午得到皇帝的赐衣,都看做是无上的光荣。他有时局促到这种地步:官马送回官家,自己又没有马,因此有十天之久不能去看望想去看望的邻近的友人,他说,这既不是爱惜身体,也不是脚力太弱,只怕在街上徒步走路时遇见官长,遭到官长的申斥。
可是在这狭窄的天地里,他偶然走到东郊,遇见一匹被士兵遗弃在路旁的瘦马,他也曾联想到人世的困顿,写成一篇《瘦马行》,对瘦马表示无限的同情;他在城南潏水滨听樵夫讲述几只小鹰被白蛇咬死,一只鹘鸟飞来报仇的故事,他也写出一首充满热情的寓言诗《义鹘行》,来激励壮士的肝胆。
虽然如此,杜甫在长安的官吏生活事实上是一天一天地变得狭窄了,若是长此下去,没有一点变动,我们真担心他六七年来开辟的诗的国土会断送在左拾遗的职位上。幸而不久他的生活发生了一个大的变动。
肃宗回到长安后,许多官吏都或多或少地得到奖励,房琯也被任命为金紫光禄大夫。可是房琯依然是结交宾客,车马盈门,常常称病请假;他空疏而放肆的言论有时传入肃宗耳中,引起肃宗的不满,致使他在6月里被贬为邠州刺史。他的许多朋友也受到牵连。杜甫也离开了皇帝周围的“氤氲香气”,被派到华州去做司功参军。从此他再也没有回到长安。
他离开时,心境是很凄凉的。他不能“从容陪笑语”供奉皇帝,觉得好像是一个被遗弃的人,他当时只认为这对于他的政治前途是一个打击,但他并没有意识到,他从那狭窄的天地里解放出来了,对于他的诗的发展却是一个大的恩惠。他由此才得到机会,又接近战乱中的人民,认清时代的苦难,因此而恢复并且扩展了他的广大的诗的国土,从一个皇帝的侍奉官回到了人民诗人的岗位上。
1.如何理解“幸而不久他的生活发生了一个大的变动”这句话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在长安居留期间是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这些对他的诗歌风格有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四自然段在全文中起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作者对长安时期的杜甫的描述体现了传记的哪个方面的特点?请举例分析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大的变动”是指杜甫因受房琯事件的牵连而被贬到华州做官一事,作者之所以说是“幸而”,是表示虽然这件事对于杜甫的政治前途是一个打击,但是对他的诗歌发展却是一个大的恩惠,杜甫从此由一个皇帝的侍奉官回到了人民诗人的岗位上。(意对即可)
2.杜甫在长安生活的时期,生活比较闲散、无聊,为官小心谨慎,把皇上的赏赐视为无上的光荣,虽然也偶尔关注民生困顿,但总的来讲,杜甫在长安的官吏生活一天一天地变得狭窄,这也使得他的诗歌出现很多应时之作,缺乏充实的内容,没有以前的诗歌那样的凄苦和沉郁,显得轻飘而悠扬,没有分量。(意对即可)
3.从内容上来说,表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从结构上来说,为下文作者得出杜甫成为人民诗人的结论作了铺垫。(意对即可)
4.作者既描写了杜甫的伟大,也没有回避他在这一时期的历史局限,这体现出传记真实再现人物的本来面目的特点。如,他终日只是供奉皇帝,伺察皇帝的颜色,他说,“天颜有喜近臣知”。他4月里陪着肃宗祭祀九庙,5月端午得到皇帝的赐衣,都看做是无上的光荣。再如,他离开时,心境是很凄凉的。他不能“从容陪笑语”供奉皇帝,觉得好像是一个被遗弃的人,他当时只认为这对于他的政治前途是一个打击。作者如实写出杜甫的局限性,不但不会削弱杜甫的伟大,相反,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从中更能体会到杜甫走出这片狭窄天地的过程越艰难,他的转变才越显得可贵和伟大。(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