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8-06 07:28:5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4分)
随着社交网络被普遍使用,出现了“推特外交”这一新概念。其含义是利用Twitter、Facebook、Google+等社交网络作为外交甚至是国内政治活动的平台。自美国总统奥巴马2007年(竞选期间)成为第一个加入社交网络的领导人后,各国领导人和政府机构越来越多地投身社交网络,以发布消息、沟通民意甚至个人营销。
根据博雅公关发布的一份名为“推特外交”的报告,目前全球已经有77.7%的国家领导人或政府机构拥有社交网络帐号,涉及了全世界153个国家。
报告称,目前全世界505个领导人或政府机构帐号已总共有超过1亿的粉丝,粉丝数超过100万的领导人或政府机构有22个。美国总统奥巴马不仅是全世界最先加入社交网络的领导人,而且拥有的粉丝数量也最多,他在社交网络上拥有着其他领导人无可比拟的影响力。截止到7月1日,奥巴马的Twitter帐号已经拥有近3400万粉丝,同时他的Facebook主页也收到了3600万个“赞”。在2012年奥巴马成功竞选连任后在Twitter上发布的一条“再干四年”的推文被转发了近80万次,成为了2012年最热门的推文。受关注度紧随奥巴马之后的是新任教皇方济各,共有大约720万人关注了他的使用不同语言的9个帐号,但是这一数字远逊于奥巴马的3400万。
小题1: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
?
小题2:站在民众的角度请针对这一事件谈谈你的看法。
?


参考答案:
小题1:全球近八成政要使用社交媒体。
小题2:政府的社交需求的新形势。政府领导人的亲民姿态。社交网络给了他们直接跟领导人交流的机会。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属压缩语段题型中的拟写一句话新闻。解答时重点阅读导语部分,即第一段就可以。具体作答时应先确定主语,然后再嵌入事件即可。因为有字数限制,一定不要超过。
小题2:抓住“各国领导人和政府机构越来越多地投身社交网络,以发布消息、沟通民意甚至个人营销”“ 美国总统奥巴马不仅是全世界最先加入社交网络的领导人,而且拥有的粉丝数量也最多,他在社交网络上拥有着其他领导人无可比拟的影响力”这两个关键句子进行点评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道:中国文化传统的观念
在中国文化中,“道”具体又展开为“天道”和“人道”。天道更多地与自然、宇宙相联系,其涵义在中国古代最早的经典之一《周易》中已得到某种阐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里的“形而上”,首先区别于我们在经验世界中所看到的千差万别的现象。相对于多样的现象,道作为形而上者体现了存在的统一性:以道为存在的终极原理,千差万别、无限多样的事物和现象扬弃了彼此的分离而呈现了内在的关联。
《周易》中关于道的另一重要观念是:“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阳之谓道”所涉及的,主要是世界的变迁、演化。作为现实的存在,世界不仅千差万别,而且处于流变过程之中,这种变化过程可以通过什么来把握?其中是否存在内在的法则?“一阴一阳之谓道”,可以看作是对以上问题的解释。
这样,一方面,千差万别、无限多样的世界以道作为其根据和统一的本源,另一方面,世界的变化、发展又以道为其普遍的法则。换言之,道既被视为世界统一的本原,又被理解为世界发展的法则,在道的观念之下,整个世界不是杂乱无章、无序变迁,而是表现为一种有序的形态。
  除天道之外,道还兼指人道。人道在宽泛意义上与人以及人的活动、人的社会组织等相关联,表现为社会活动、历史变迁中的一般原理,所谓“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便从一个方面表现了这一点。人道意义上的“道”,首先涉及广义的社会理想、文化理想、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等等,它同时也被理解为体现于社会文化、政治、道德等各个方面的价值原则。“道”的以上涵义,在古代哲学家的具体论述中得到了具体阐述。孔子曾提出:“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这里的“谋道”,便涉及对“道”的追求,“忧道”则表现为对“道”的关切,作为追求、关切对象,“道”即以广义的社会理想、文化理想、道德理想等等为内涵。孔子又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其中的“道”,同样也是指广义的社会文化理想或政治道德理想。价值理想不同、价值追求相异,往往缺乏共同语言,彼此之间也很难相互交往和沟通,这也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所表达的意思。孔子关于道的另一个重要观念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所谓“弘道”,是指人能够使广义上的社会政治、文化理想得到实现,这里的道同样也以价值理想为内容,体现在社会文化、政治、道德等各个方面。
“人道”意义上的“道”,同时表现为一种规范系统。规范有两重作用:从正面看,它告诉人们什么可以做、应当如何做,简言之,引导人们去做应该做之事;从反面说,它则告诉人们什么不可以做,亦即对人们的行为加以约束或限制。作为人道,“道”的涵义,往往具体体现在这种规范系统之上。道的以上涵义与道的原始涵义相互联系:道的原始涵义之一是道路,道路总是通向某处,引申而言,“道”意味着将人引往某一方向或引导人们达到某一目标。道所蕴含的这种引导性内涵经过提升以后,进一步获得了规范意义。中国文化一再将礼、法与道联系起来:“礼者,人道之极也。”“法者,天下之至道也。”礼既表现为政治领域的体制,又展开为规范系统,礼之于人,犹如规矩之于方圆。规矩为方圆提供了准则,礼则为人的行为提供了普遍的规范。同样,法也对何者可为、何者不可为作出了具体规定,从而表现为一套规范系统,当然,相对于礼,法作为规范更具有强制性。对中国文化而言,礼与法尽管有不同特点,但都是道的体现,所谓“礼者,人道之极也”、“法者,天下之至道也”,便从不同方面肯定了这一点。
小题1: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天道体现了世界中千差万别的现象存在的统一性。
B.“一阴一阳之谓道”表达了自然和宇宙存在和经常发生变化的主要现象。
C.人以及人的活动、人的社会组织等相关联,表现为社会活动、历史变迁中的一般原理为人道的宽泛意义。
D.“道不同不相为谋”,原因是价值理想不同、价值追求相异,往往缺乏共同语言,彼此之间也很难相互交往和沟通。

E.“道”的规范作用就是告诉人们什么不可以做,亦即对人们的行为加以约束或限制。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阴一阳的宇宙变化使整个世界杂乱无章、无序变迁,经常表现为一种无序的形态,难以预测。
B.“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表现了人以及人的活动、人的社会组织等相关联,表现为社会活动、历史变迁中的一般原理。
C.孔子强调“弘道”,是指人能够使广义上的社会政治、文化理想得到实现,具有积极意义。
D.“道”意味着将人引往某一方向或引导人们达到某一目标,是道的原始涵义之一道路的引申。
小题3:为什么说 “一阴一阳之谓道” 是《周易》中关于道的另一重要观念?(4分)
小题4:中国文化为什么一再将礼、法与道联系起来?结合本文回答。(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E?
小题1:A
小题1:这样,一方面,千差万别、无限多样的世界以道作为其根据和统一的本源,另一方面,世界的变化、发展又以道为其普遍的法则。(每点2分)
(或者道既被视为世界统一的本原,又被理解为世界发展的法则,在道的观念之下,整个世界不是杂乱无章、无序变迁,而是表现为一种有序的形态。)
小题1:“礼者,人道之极也。”“法者,天下之至道也。”礼是政治领域的体制,又是人行为的普遍规范。法对何者可为、何者不可为作出了具有强制性的规定。(每点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考古学家在山西省垣曲县发现了商代城邑遗址,引发出商代历史地理上的一些重要问题。
  中条山横亘于山西南端,这里山势和缓,并没有想像中的悬崖峭壁。它的北面是汾运盆地,南面是黄河谷地。从侯马到垣曲,正是跨越了这两个地区。在地理位置上,中条山正处在中国文明起源的黄金地段。中国在古代习称“华夏”,而“华”与“夏”都同中条山有关。“华”字得自华山。“夫中条之山者,盖华岳之体也”,古人把中条与华山看作一体,只是被黄河割开。华夏的“夏”,得自“大夏”、夏朝。在考古学上,代表夏朝的“二里头文化”地兼中条山的两面。历史文献中说中条山以北有“夏墟”,南面偏东一带是“有夏之居”。看来夏朝的地域,确实是跨越中条山南北的。地理学强调“人地关系”,夏族与中条的“人山关系”也应当具有独特的内容。已有考古学家撰文,讨论中条山脉在资源上如何支持了夏族的兴旺。至少,中条山有丰富的铜矿,中部北侧又有巨大的盐池。历史地理学家关于河流哺育古代文明的论述已经很多,而山脉如何对文明做出贡献尚缺乏讨论。
  山间奇材,往往是山脉的重要价值所在。不过,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山脉的意义则多在于阻隔或护卫。从宏观人文地理格局上观察,从中条北面翻越到南面与从南面翻越到北面,意义是不一样的。中条山北面的汾运盆地是一个群山环绕比较封闭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可以过安定的日子,但若求大的发展,就必须冲破自然屏障,向南跨越中条,进入黄河谷地,进而东向伊洛,春秋时代的晋国走的就是这样一条强国之路。反之,从南面北越中条,往往是强者的入侵行为,商朝势力曾向北扩张,虽有改朝换代的政治意义,但不算是了不起的社会巨变。
  史书所记尧舜的传说多在中条以北,这或许暗示着夏族的渊源所在。因为夏朝的影响力的强大,汾运盆地便成为法统观念上的崇高区域。商人灭夏,定要翻越中条占有汾运盆地,意义不仅是获得这片肥田沃土,还要在法统观念上最后征服夏人。从动态地理格局上观察,垣曲商城可能是商朝势力翻越中条的一个进退据点。  
1.下列作为文中画线部分的证据,错误的一项是(? )  
A.山西南端的中条山山势和缓,并没有想像中的悬崖峭壁。  
B.中国在古代习称“华夏”,而“华”与“夏”都同中条山有关。  
C.古人早已看出中条山与华山本为一体,只是被黄河割开。  
D.考古学上代表夏朝的“二里头文化”地兼中条山南北两面。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关于中条山脉如何对中国文明做出贡献的研究,至今仍然是一片空白。  
B.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中条山的意义在于联结汾运盆地和黄河谷地。  
C.中条山北面的汾运盆地尽管群山环绕,比较封闭,仍不失为一片肥田沃土。  
D.商人要想在法统观念上灭夏,占有汾运盆地,垣曲无疑是一个必经之地。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自然屏障的中条山成功地阻隔了商人的入侵,护卫着夏人的安全。  
B.相对而言,历史地理学界对“人河关系”的研究较为深入,取得了一定成果。  
C.晋人向南翻越中条,不仅具有改朝换代的政治意义,也是了不起的社会巨变。  
D.历史文献中关于“夏墟”和“有夏之居”的记载,说明夏族发祥于汾运盆地。


参考答案:1.A
2.C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文化大规模走向世界
陈原
从今年10月开始,比利时各地几乎成了中国文化的舞台。大红灯笼高高悬挂,典雅的牌楼竖立在市中心广场,茶室茶亭弥漫着浓郁的茶香,各大小展览馆不断展示中国从古至今的艺术精品,各剧院不时演出中国的话剧、戏曲、音乐、舞蹈、歌曲、木偶、皮影、武术,中国电影在这里上演,莫言、余华、叶延滨等中国著名作家也来到这里访问,一系列有关中国的文化讲座在这里持续亮相。所有这一切,都因为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的举行!
比利时皇家大法院距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雄踞布鲁塞尔的最高处,除教堂之外,129米的总高度使它成为欧洲现存最高大的古典建筑。在这样一个巨大的欧洲古典建筑上空悬着巨幅中国山水画,不能不令人震惊。巨作的作者就是徐龙森,他近年来创作的10幅山水巨作这次都展现在欧洲观众眼前,尺度高达十米以上,让人感觉恍若置身群山之间。比利时视觉艺术家科恩感慨道:“这些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置身这里的群山之中,我觉得自己似乎无法呼吸。它们让我产生了一种时空的错位感,不知自己身在何处。这确实是一种全新的艺术创作形式。”比利时社会科学院院士、汉学家魏查理说:“看到这些画,我的第一感觉是自己仿佛到了四川或者福建。这些画既传统又现代,把它们与这座古老的建筑放在一起显得很和谐。”
 ?徐龙森的画作显示出艺术在中国正在成为一种生活的体验。展示中国人的生活状态,就是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的主旨。在这里,已经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概念,从过去文学艺术的小范畴,扩展为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学、舞蹈、戏曲、话剧、木偶、杂技、皮影、交响乐、民乐、电影、美术、书法、摄影之外,还增添了园林、中医、建筑、文物、茶艺、日常生活等,色彩缤纷、无所不包,让欧洲观众全方位地了解中国人。
欧洲观众的文化素养很高,对文化展览和演出都讲究来龙去脉,追究文化背后的历史和生活。因此,讲座和研讨会也是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的重要内容,通过中国文化专家的大量讲解,让欧洲观众深入了解相关知识,并与中国文学家、艺术家互动,沟通双方的感情,弥补文化方面的差异。已经举办过的讲座和研讨会,总是座无虚席,发言、提问踊跃,问题之细,表现出听众对中国社会生活的热情。
在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中,中国与比利时的文化对话特别令人关注,对话的表现方式是将中国艺术与比利时艺术同台展出,或者联合演出。从这些对话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文化背后的生命状态。“事物状态——中比当代艺术交流展”选择了中国艺术家26位,比利时艺术家24位。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看后认为:中国的当代艺术实在令人赞叹。
文化部外联局局长董俊新说,从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到这次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都是双方共同举办的,这样的形式比中国主办更具影响力,可以深入所在国的社会,在主流剧院和展览馆进行。这些文化活动,不但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民间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全面地推向世界,而且也注重介绍中国的当代文化创造,展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巨大成就。除了重大的艺术节外,目前中国在世界各地已经建立的7个文化中心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文化中心,展示中国文化是一种常态。今后,还将有更多的文化中心相继建立,中国文化大规模走出去正在成为现实!
今天的比利时,在机场,你会听见一声轻轻的中国话问候;在咖啡馆,或许服务员会向你要一元中国“小费”留作纪念;在巧克力店,可能会询问你来自何方,当听见北京时,你会听见一句惊呼:啊,奥林匹克!这就是今天的比利时,中国文化在这里落地开花。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新闻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的举行,使一系列有关中国的文化讲座在比利时陆续亮相。
B.雄踞布鲁塞尔最高处的比利时皇家大剧院距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在目前欧洲现存的古典建筑中它是最高的。
C.在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中,中国与比利时的文化对话特别引人关注,从这些对话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文化背后的生命状态。
D.徐龙森的画作显示出艺术在中国成为了一种生活的体验。展示中国人的状态,就是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的主旨。
E、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是由中国和比利时双方共同举办的,这样的形式比中国主办更具影响力。这些文化活动只注重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民间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全面地推向世界。
小题2:新闻介绍了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的哪些主要活动?试分点归纳。(4分)
小题3:在欧罗巴利亚的这些活动各有什么意义?请结合文本作简要评价。(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C
小题1:⑴徐龙森的画作在比利时皇家大剧院这样一个巨大的欧洲古典建筑上空展出,⑵举办讲座和研讨会,。⑶中国与比利时进行文化对话,将中国艺术和比利时艺术同台展出,或者联合演出。
小题1:⑴徐龙森的画作显示出艺术在中国正在成为一种生活的体验,展示了中国人的生活状态。⑵举行讲座和研讨会,让欧洲观众深入了解了相关知识,并与中国文学家、艺术家互动,沟通双方的感情,弥补文化方面的差异。⑶在中比文化的对话中,中比双方都能深切感受到文化背后的生命状态


本题解析:
小题1:B项,应该是除教堂之外它是最高的;D项,应该是“正在成为”,“展示中国人的生活状态”;E项,应该是不但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民间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全面地推向世界,而且也注重介绍中国的当代文化创造,展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巨大成就。
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的主要活动有:徐龙森的画作展出,举办讲座和研讨会, 中国与比利时进行文化对话。
小题1:“欧罗巴利亚的这些活动各有什么意义”中的关键词是“各有”三项活动各有意义,请分点评价。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咬文嚼字》选段,回答下面问题。
  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1、“咬文嚼字”的本意是什么?为什么说把“咬文嚼字”说成“推敲”,是说得好听一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认为“推”字比“敲”字用得好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全文,发挥你的想像,猜一猜韩愈选“敲”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举“推敲”一例,意在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段文字所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说法,符合文段内容的两项是(? )
A.要想通过更改一两个字就使文字顺畅或漂亮是不可能的。
B.作者对“推敲”优劣的分析和观点其目的并不是要推翻韩愈。
C.作者认为文学作品是一种不可知的东西,只有作者自己才知道。?
D.“推”和“敲”不是文字上的分别,而是意境上的分别。
E.咬文嚼字实际上就是考虑用什么样的字词才能准确表达内心思想感情的问题。?


参考答案:1、“咬文嚼字”原指过分地斟酌字眼,含讽刺意味。在作者看来,“咬文嚼字”和“推敲”都是对语言文字斟酌锤炼,只不过“咬文嚼字”在词典上的意思是贬义,而“推敲”是褒义。
2、“推”字更能体现环境的幽寂和僧人的孤寂,更能与孤僧步月归寺的情境调和。
3、“敲”字是以声衬静,更加突出环境的幽静;动静结合,使诗歌的意境更丰富。
4、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5、文字和思想有密切的关系。
6、?BE(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