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考点预测(2017年押题版)(四)
2017-08-06 07:41:4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 题。?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为吏诬诉, 黜陟使阎立本召讯,异其才。稍迁大理丞,岁中断久狱万七千人,时称平恕。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坐误斧昭陵柏,罪当免,高宗诏诛之。仁杰奏不应死,帝怒曰:“是使我为不孝子,必杀之。”仁杰曰:“陛下之法固有差等,犯不至死而致之死,何哉?今误伐一柏,杀二臣,后世谓陛下为何如主?”帝意解,遂免死。数日,授侍御史。左司郎中王本立怙宠自肆,仁杰劾奏其恶,有诏原之。仁杰曰:“朝廷借乏贤,如本立者不鲜。陛下惜有罪,亏成法,奈何?臣愿先斥,为群臣戒。”本立抵罪。出为宁州刺史,抚和戎落,得其欢心,郡人勒碑以颂。时越王兵败, 支党余两千人论死, 仁杰疏曰:“此皆非本恶, 诖误至此。”有诏悉谪戍边。会为来俊臣所构,守者浸弛,即丐笔书帛,置褚衣中。谓吏曰;“方暑,请付家彻絮。”仁杰子光远得书,因免死。万岁通天中,契丹陷冀州,河北震动,擢仁杰为魏州刺史。前刺史惧贼至,驱民保城,修守具。仁杰至,曰:“贼在远,何自疲民?万一虏来,吾自办之,何预若辈?”悉纵就田,民为立祠。突厥入赵、定,时民多胁从于贼,贼已去,惧诛,逃匿。仁杰上疏曰:“愿赦河北,一不问罪。”诏可。后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以问宰相,众莫敢对。仁杰曰:“匈奴犯边,陛下使梁王三思募勇士於市,逾月不及千人。庐陵王代之,不浃日,辄五万。今欲继统,非庐陵王莫可。”初,李昭德数请还太子,而后意不回,唯仁杰每以母子天性为言,故卒复唐嗣。后将造浮屠大像,度费数百万。仁杰谏曰:“物不天降,终由地出。不损百姓,且将何求?既失农时,是为弃本。”后由是罢役。圣历三年卒,年七十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有诏之——原:追究根源
B.郡人碑以颂——勒:刻
C 故复唐嗣——卒:最终
D. 既农时,是为弃本——失:耽误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狄仁杰平恕忠直的一组是(? )
①仁杰子光远得书,因免死?
②仁杰奏不应死
③此皆非本恶, 诖误至此?
④驱民保城,修守具
⑤愿赦河北,一不问罪?
⑥既失农时,是为弃本
A.①⑤⑥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狄仁杰体恤百姓,契丹攻陷冀州,他坚持让百姓回家种田:武则天想造佛像,他以误农时、弃根本为由加以劝阻。
B.狄仁杰敢于直言劝谏。权善才、范怀义误用斧头砍伐昭陵的柏树,高宗很生气,要杀他们,狄仁杰上奏直谏,高宗免去二人的死罪。
C.狄仁杰忠于唐室,在立太子的关键问题上,他用招募勇士这件事把武三思和庐陵王做了对比,让武则天明白了人心所向。
D.狄仁杰能力出众,黜陟使阎立本惊异他的才干,推荐他做大理丞,他一年就决断了大量积压的案件,受到人们称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陛下之法固有差等,犯不至死而致之死,何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会为来俊臣所构,守者浸弛,即丐笔书帛,置褚衣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B
(3)D
(4)①陛下的法律本来就有差别,犯人不该死而处死他们,为什么呢?
   ②适逢狄仁杰被来俊臣诬陷,守卫逐渐松懈,就求笔写信,放进棉衣内。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何远字义方,东海郯人也。武帝践阼,为后军鄱阳王恢录事参军。远与恢素善,在府尽其志力,知无不为。恢亦推心仗之,恩寄①甚密。迁武昌太守。远本倜傥,尚轻侠。至是乃杜绝交游,馈遗秋毫无所受。武昌俗皆汲江水,盛夏,远患水温,每以钱买民井寒水。不取钱者,则摙②水还之。迹虽似伪,而能委曲用意。车服尤弊素,器物无铜漆。江左水族甚贱,远每食不过干鱼数片而已。然性刚严,吏民多以细事受鞭罚,遂为人所讼,征下廷尉,被劾十数条。后为武康令,愈厉廉节,除淫祀,正身率职,民甚称之。太守王彬巡属县,诸县皆盛供帐以待焉。至武康,远独设糗③水而已。武帝闻其能,擢为宣城太守。自县为近畿④大郡,近代未之有也。郡经寇抄,远尽心绥理,复著名迹。期年,迁树功将军、始兴内史。时泉陵侯朗为桂州,缘道多剽掠,入始兴界,草木无所犯。远在官好开途巷,修葺墙屋,民居市里,城隍厩库,所过若营家焉。田秩奉钱,并无所取,岁暮择民尤穷者充其租调,以此为常。而性果断,民畏而惜之,所至皆生为立祠,表言政状,帝每优诏答焉。迁东阳太守。远处职,疾强富如仇雠,视贫细如子弟,特为豪右所畏惮。在东阳岁余,复为受罚者所谤,坐免归。远性耿介,无私曲,居人间绝请竭,不造诣。与贵贱书疏,抗礼如一。其所会遇,未尝以颜色下人。是以多为俗士所疾恶。其清公实为天下第一。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妻子饥寒如下贫者。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其轻财好义,周人之急,言不虚妄,盖天性也。每戏语人云:“卿能得我一妄语,则谢卿以一缣。”众共伺之,不能记也。?(节选自《南史·何远传》)
[注]①恩寄:对下级信任托付。②摙(liǎn):担运。③糗(qiǔ):干粮。④近畿(jī):京城附近地区。
5.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与恢素善善:友好。
B.远本倜傥,尚轻侠尚:崇尚。
C.视贫细如子弟视:爱抚。
D.士类益以此多之多:称赞。

6.小题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辍:停止
B.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举:推荐
C.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迁:升职
D.一箧之宝,可资数世资:积蓄
7.小题3: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胜:能承受
B.勣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夺:强迫
C.人怀异意,以沮新政沮:阻止
D.今更五闰矣,未能成书更:经过
8.小题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恐天下以吾私广国私:偏爱
B.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第:暂且
C.此吾弄臣,君释之弄臣:帝王亲近狎玩之臣
D.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用事:凭感情做事
9.小题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鄙:粗俗
B.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要:求取
C.然以其文弱故,易之易:轻视
D.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适:到……去
10.小题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及觉,痛咎谢       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B.①强饮客,客辞       ②王子皇孙,辞楼下殿
C.①即自引满,        ②引壶觞以自酌
D.①赋税不时,观察使数诮责  ②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
11.小题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视其舟,则离败而胶胶:搁浅。
B.庭除甚除:废弃。
C.疆场无侵削之虞 虞:忧虑。
D.条其言,书于褒城驿屋壁条:整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D
小题5:B
小题6:D
小题7:C


本题解析:
小题1:“除”应该解释为“台阶”。
小题2:分别解释为“推辞”、“辞别”。
小题3:鄙:边邑,郊野之处。
小题4:A项中的“私”活用作动词,解释为“偏爱”。《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有“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用法和意思与此相同。B项中的“第”用作副词,意思为“只管、暂且”。C项中的“弄臣”一词是个偏正式双音节词,意思是“帝王狎昵之臣”。D项中的“用事”是动宾式合成词,“用事”本义是执政,此处的语境意义是实施变法改革的意思,而非“凭感情做事”。《触龙说赵太后》中有“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用法和意思与此相同。
小题5:A项中“胜”释为“能承受”,不仅符合语境义,且“胜”释为“能承受”的例句在课内学过,如《黔之驴》中有“驴不胜怒,蹄之”;高考也考过“胜”的这一释义,如,1997年高考卷中有“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胜”的这一释义还可以借现代汉语的词语的解释来推知,如现代汉语中有“胜任”。B项“夺”应作“取胜”讲,由“强取、夺取”引申而来。“夺”解释为“强迫”与文意不合,使臣“强迫”徐勣不成,才揭发徐勣罪状,徐勣力争不改变,终究没有让使臣取胜。C项中“沮”释为“阻止”;同时,“沮”的这一释义依据语境也可推知,因为既然“人怀异意”,那么就自然会阻止新政的实行。其实,文言文中的“沮”本来就可以释为“阻止”,但这种用法学生没有学过,无法要求他们这样释义,只能要求依语境来推断。D项中“更”释为“经过”,不仅结合语境可通,且课内有成语“少不更事”,可据以判断。本题考查4个常见文言实词,其中的“胜”“夺”“更”均在课本中出现过,“沮”作“阻止”讲,《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有注释。
小题6:D项说朝廷欲革岭南刺史黩货之弊,因为“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前后刺史皆多黩货”。也就是说广州地产奇珍异宝,仅仅一箧宝物就可以让后世几代人享用不尽。这里的“资”应是“资助”“供给”之意,释为“积蓄”,与语境义不合。A项“辍”应为“停止”。因为康伯的母亲听到吴隐之为母守孝时发出的哭声,她“为之悲泣”,“辍餐投箸”也就是因为他悲伤“停止了用餐”,合乎文意;再从句式看,“餐”“箸”为名词,“辍”“投”为动词,“辍”应为“停止”在课内学过,朱德《我的母亲》中有“不辍劳作”,且常用词有“辍学”。B项“举”应为推荐、荐举。康伯的母亲要求康伯如果将来主管吏部的选拔官员,应当举荐如吴隐之这样的人。这番话后来成为了现实,“及康伯为尚书,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C项中“迁”的官职是“晋陵太守”,自然是“升官”“升职”。《记王忠肃公翱事》中有“迁我京职,如振落叶耳”的用法。古代“迁”指升职,而“左迁”为降职。
小题7:这道题中的ABD选项都在课本中出现过,而C中的固定搭配“视……如……”很容易判断得出。即使没看出来,也可根据前文“嫉……如……”判断出决不是爱抚之意。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与荆南乐秀才书
(宋)欧阳修
修顿首白秀才足下。前者舟行往来,屡辱见过。又辱以所业一编,先之启事,及门而贽。田秀才西来,辱书;其后予家奴自府还县,比又辱书。仆有罪之人,人所共弃,而足下见礼如此,何以当之?当之未暇答,宜遂绝,而再辱书;再而未答,益宜绝,而又辱之。何其勤之甚也!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盖足下力学好问,急于自为谋而然也。然蒙索仆所为文字者,此似有所过听也。
仆少从进士举于有司,学为诗赋,以备程试,凡三举而得第。与士君子相识者多,故往往能道仆名字,而又以游从相爱之私,或过称其文字。故使足下闻仆虚名,而欲见其所为者,由此也。
仆少孤贫,贪禄仕以养亲,不暇就师穷经,以学圣人之遗业。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然有司过采,屡以先多士。及得第已来,自以前所为不足以称有司之举而当长者之知,始大改其为,庶几有立。然言出而罪至,学成而身辱,为彼则获誉,为此则受祸,此明效也。
夫时文虽曰浮巧,然其为功,亦不易也。仆天姿不好而强为之,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先辈①少年志盛,方欲取荣誉于世,则莫若顺时。天圣中,天子下诏书,敕学者去浮华,其后风俗大变。今时之士大夫所为,彬彬有两汉之风矣。先辈往学之,非徒足以顺时取誉而已,如其至之,是直齐肩于两汉之士也。若仆者,其前所为既不足学,其后所为慎不可学,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为者,为此也。
在《易》之《困》曰:“有言不信。”谓夫人方困时,其言不为人所信也。今可谓困矣,安足为足下所取信哉?辱书既多且切,不敢不答。幸察。
【注】①先辈:对乐秀才的尊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门而 贽:拿着礼物求见。
B.而又之 辱:辜负。
C.或过称其文字 过称:过分称赞。
D.不暇师穷经 就:跟从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而又游从相爱之私/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然言出罪至/至无所见犹不欲归
C.是以徘徊不敢出所为者/吾还也
D.其言不为人信也/或因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作者对当时的应举文字,颇有微词,但乐生意欲参加科举考试,所以只能建议他“顺时”而为。
B.作者认为要作文,就应该学习古人,去除浅薄雕饰的文字与习气,才能达到两汉那样文质彬彬的境界。
C.作者因写时文而遭毁誉,认为自己不值得乐生学习、效仿,所以多次婉拒他索要文字的请求。
D.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表达委婉;通过现身说法,运用对比,巧妙地表明了作者对时文的不同看法。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4分)
?
?
(2)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4分)
?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3分)
小题5:(1)像我欧阳修这样的,不过是天下不得志且卑微的人而已,哪里值得让您恳切到如此地步呢?(4分)
(2)因此与同时代人所写的相比,更加不工巧,但已足以获得俸禄官位并谋取名誉,是顺应时俗的缘故。(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解析:B而又辱之,辱:敬辞,屈尊给我书信。和《报任安书》中的“曩者辱赐书”中的“辱”词义一致。
点评:难度不大,根据上下文,前面好几次提到“辱”都是“委屈”的意思,可以推断此处的意思。
小题2:A两个以均是介词表原因,翻译为因为;B前一个是连词表顺承,后一个表转折,译为“却”;C前一个远指代词,译为“那”,后一个是副词,表商量的语气,译为“还是”;D前一个表被动,译为“被”,后一个是所字结构,当助词。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可以用排除法,如果一开始就做A选项,可能难以判断。B、C、D中“而”“其”“所”三个虚词的用法是比较明显的,“吾其还也”是《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句子,是一个重点,学生只要复习到了,是应该知道这个特殊用法的。
小题3:C作者只是借自己的遭遇表达对时局的不满,并非认为自己不值得乐生学习、效仿,所以多次婉拒他索要文字的请求。
点评:从文章的最后一节中,欧阳修引用《易》中的名言来阐述“困厄之人,言不可信”的观点,含蓄的表面了自己对当时处境和时局的不满,而非自己谦逊,认为自己无可效仿。学生应该先分析文章的主要意旨,再做题。
小题4:从句子看,没有什么对称句式没有什么判断句、疑问句的语气词可供推断,那么只有在理解词语的意思上下功夫了,我们首先可以找一个“姑”,我们知道,在本文中,没有“姑娘、姑姑、婆婆”之类出现,所以这里只能是“姑且”,因而断定,这里是一句开头;再根据“者”判断第二处断句;根据“移此俪彼”这个并列词组的特点,推断,此处应该为一个小分句,最后根据“不悦于时人”这个被动句判断出最后一处句断。
点评:本题难度很大,一是从句子看,没有什么对称句式,二是,没有什么判断句,疑问句的语气词可供推断,那么只有在理解词语的意思上下功夫了。断句应结合上下文,紧紧抓住“曰”“云”“言”等字,常用虚词是标志,常见如下:① 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 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小题5:主要语言点(1) 穷:困厄,贱:低微、卑贱,安:哪里。注意句子反问的语气;(2)比:比较,工:工巧,“者…也”是判断句的标志。
点评:两个句子难以理解的实词不多,主要是句子语气的把握,同时还要注意句子的通顺。
【参考译文】
   我恭恭敬敬向乐秀才足下陈述:当初乘船相遇,承蒙您来看望我,又得到您赠送的自己写的锦绣文章一册,在此之前与我交谈,就好像后进见前辈时所尽的礼仪一样。我刚刚三十岁时,我随同乡里秀才一同参加科举考试,到现在也才有七年,做官只做了个县令,又是有罪之人,我的品德、官位、年龄三样,都不能与您对我的礼节相称,这就是我惭愧的原因。自冬到春,我一直腹泻不止,(不服)夷陵水土之气,我接连得病,又苦于事务繁忙,所以久久未能回信。?
   我听说古人钻研学问,研究深透并笃信自己学问。他们的高尚品德和丰富的学识充溢于胸,他们所写的文章非常伟大并散发出永恒的光芒。就好像金玉有耀眼的光辉,不是因为琢磨、装饰、染色、洗涤而形成的,而是因为它质地坚硬,光辉来自它自然形态罢了。《周易》中《大畜》一章有句话说:“刚正健壮诚实,就会发出光辉,天天更新。”说的就是内心积累的东西饱满充实,然后就会发出光辉,天天更新,永不衰竭。所以《大畜》中的象辞说“君子应该多多认识学习前代的好言行,以涵养美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古代的学者不是属于一个流派,他们即使崇尚的思想一致,然而表达的言语和所写的文章从来都不一样。孔子曾经为《周易》写过系词,周公写过《尚书》,奚斯写过《颂》诗,他们的言辞都不一样,然而都各自成为了后世经典。子游、子夏、子张和颜回有同一个老师,他们为人处事方式都不同,各自从自己的本性出发而接近“道”的。当今求学的人就不是这样,那些不追求深入钻研和笃信自己学说的人,把文辞写得很巧妙,以此作为华美;把话说得很夸张,以此作为伟大。道德学识功夫没到就勉强写文章,就会感觉艰难吃力;感觉艰难吃力那么思想就会受局限;受局限就会导致思维枯竭。他们写文章又不以前代贤士作为榜样来学习,那么写出来的文章总是佶屈聱牙形式扭曲以取媚于世俗,很少有人能够自成一家。这就是因为他品德和学识不够,而不知道应该坚守主张什么。?
   私下里我读了您的文章,高古雄健,志向高远又精神充沛。就好像一匹好马,有着优秀的本质,如果让它驾起大车,由王良来驾驭,并且和着御车上的铃声,走在大道上,这是很容易做到的。经由深入钻研,并且到了一定的深度,然后就知道自己该坚守主张什么。能够做到这样,那话说出口都是好文章。?
   我被世俗厌恶,被抛弃在这个小县城,我也不敢与一般人相等同。人们都抛弃我,而足下对我则过分尊重,把我看作贤明正直、有才能的人。对此我实在不敢当,所以我毫无保留回复你,以弥补自己惭愧之情。欧阳修叩首敬上。?提示:欧阳修在这篇文章中主要阐述道与文的关系.他认为文章主要是阐述道与文的关系,强调道对文的重要性,主张文章应该追求"道",而不应该过分追求文采,进而认为,"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其次,值得注意的是,他不是不要文采,而是说不能"作文害道",道的修养能够提高文章的文采,他赞扬吴充的文章"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可见他的"充道"还是在于"为文".另外,他主张要在实践中"充道",即在实际生活中培养"道",反对作家脱离实际,在书斋里空谈作文.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解析下列加粗的实词。
(1)圣心
(2)而不舍
(3)用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注意古今意义是否相同。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准确解释下列加点的虚词,注意其用法。
(1)积土成山,风雨兴
(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3)蚓无爪牙
(4)蟹六跪二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具备
  (2)雕刻
  (3)浮躁,不专一
2.(1)“风雨”,与现代汉语相同。
  (2)“自得”,与现代汉语不同。这里的意思是“自然得到”,今天的意思是“自我得意”。
  (3)“爪牙”,与现代汉语不同。这里的意思是“爪子和牙齿”,今天的意思是“帮凶”。
  (4)“寄托”,与现代汉语不同。这里的意思是“托身的地方,指居住的洞穴”,今天的意思是“倚靠”。
3.(1)相当于“于是”,在那里。
  (2)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3)定语后置的标志。
  (4)连词,用在两个名词之间,表并列。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语言运用题    以下是《论语》中有关“君子”的言论。请结合下面第①②语段的内容,谈谈孔子在第③语段中对“君子”的理解。
  ①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②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③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孔子所谈的君子有三畏、九思,十分具体、细致和全面地从人的言行举止等方面对人的道德修养进行了各种规范。即一个人从感官到思维,从修身到处事,从对事到对人、对利等方面所做到的修养标准。
(2)从三畏到九思可以看出,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3)“文质彬彬”,则是确切地说明了君子的人格模式,是儒家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即“文” 与“质”本配合恰当。质朴胜过文采,则显得粗俗;文采胜过质朴,则显得虚伪、浮夸。
(4)要做到这样,同样需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