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考答案:(1)曹操被马超击败,逃跑中听见有人叫:“穿红袍的是曹操!”便脱下红袍(1分)。又听西凉军大叫:“长胡子的是曹操!”便惊慌地割了胡子(1分)。马超令人高喊:“短胡子的是曹操!”曹操立即扯起旗角,包颈而逃。(1分)。马超追上,曹操绕树而走,马超一枪扎在树上,曹操乘机逃走(1分)。马超继续追赶,被曹洪拦住。曹操这才逃脱(1分) (2)作为千万富翁的他住在一所灰暗阴森的老房子里,楼梯被虫蛀坏了也不修理,每顿饭点的蜡烛都要亲自分发,一点不能多。他亲自下厨,为的是节约食物。他吩咐人去打树上的乌鸦煮汤给侄子喝。欧也妮为堂弟多放几块糖和一些葡萄,他用霹雳般的目光瞪着女儿。女儿生日请客,他只是多点了一根蜡烛。他冬天不生炉子,宁可把妻子冻病。妻子重病卧床,他想到的只是请医生要花钱。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大树和我们的生活 周涛 ①如果你的生活中周围没有伟人、高贵的人和有智慧的人怎么办?请不要变得麻木,不 要随波逐流,不要放弃向生活学习的机会。因为至少在你生活的周围还有树——特别是大树,他会教会你许多东西。一棵大树,那就是人的亲人和老师,而且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就是伟大、高贵和智慧。 ②树的生命比人的生命更长久,从“阅世”的意义上看,人是比不过树的。所以,你若是到十三陵,看到周围静立在那里的松柏,尤其是看到那种虎卧龙盘的老柏,会不由得生出某种敬畏和感激——有什么办法,帝王们全都死了,它们却依然活着,默默地、居高临下地看着人间的兴衰更迭、生死荣辱。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就是历史,它们就是帝王。 ③我甚至觉得没有什么哲学比一棵不朽的千年老树给人的启示和教益更多。同样是生命,树以静以不言而寿,它让自己扎根大地并伸出枝叶去拥抱天空,尽得天地风云之气。树的存在为人们贡献了自己的全部,从枝叶到花果根干,却也从未向人们索取过什么。许多家畜供人驱使食用,但同样也靠人喂养照料。树本来是用不着人养的,它在大自然中间活得好好的,姿态优美,出神入化。 ④等到大树被伐倒了,人们看到了它的心——年轮,一圈一圈,岁月的波纹荡漾,生命的记忆永存。这时候,略有悟性和良知的人就全明白了:树决不是麻木的,而恰恰是有灵有智的。它虽不语不行,心里面却比谁都清楚。它与山河大地、飞禽走兽、风云雨雪雷电雾的关系,比人更深入、更和谐。它是处理这些复杂关系的大师。 ⑤它不靠捕杀谁、猎获谁而生存,但它活得最长久。这可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它连草也不吃,连一只小虫子的肉也不吃,但它却能长得最高大、最粗壮、最漂亮。这才是奇迹呢,树不用吃饭。真正有生命力的大树全都已经与天地风云融为一体了,它与山河共呼吸,取万物之精气,反过来又养育万物;得日月之灵华,结果又陪衬日月。若是说什么气功,树才是真懂气功的大师。 ⑥我在塔克拉玛干边缘的墨玉县见到过一棵八百年的梧桐树王,那样干燥的沙漠边缘,它得有多大的修行才能活过来呀?何况它不仅活着,而且枝叶繁茂,生机勃勃,它像一个巨人一样健康的屹立着,襟怀博大,人和梯子在它的脚下显得极其可笑。 ⑦它的王者风范不是靠什么前呼后拥的虚势造成的,它靠它的阅历、它的顽强生命力、它的光辉的生命形态,使人望之而生敬仰之心、爱慕之情,使人认识到伟大、高贵、智慧这些词语从人类头脑中产生时的本意。 ⑧我还见到过五百年高龄的无花果王,它占地数亩,落地的无花果使他周围散发着甜腻的腐败和幽深的清香,它的枝干如同无数巨蟒纠缠盘绕、四处爬伸。它达到了它这种植物的极致,造就成、编织成一座自己的宫殿。 ⑨一棵树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大大小小的灾难,但它要是都挺过去了,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它就会成为一棵大树。这样的大树会引起人们特殊的敬意。比如在哈密,就有一些幸存下来的百年老柳树。它们的形态确实不同凡响,一看就知道,是有特殊生命力和特殊经历的树。它们身上都有编号挂牌,就像勋章一样,代表着特殊的荣誉。这些柳树就是大名鼎鼎的“左公柳”——左宗棠平阿古柏后沿途栽下的柳树。可是当年“遍栽杨柳三千里”,能活到今天的,也就只有这些了。 ⑩你细细端详这些巨大的柳树,会从他们每一棵树的神态上,找到左宗棠的神韵,一派大人物风范。我当时就颇感疑惑,心想,难道树也会遗传栽树人的风貌吗?要是果然如此,那树就是通神通灵的生物了。(选自《美文十年精华》有删节) 小题1:文章第1段,作者说“一棵大树,那就是人的亲人和老师,而且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就是伟大、高贵和智慧。”结合原文,树的“伟大”、“高贵”、“智慧”的内涵分别是么?(6分) 伟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智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章第四段,作者说树是“有灵有智”的,“它虽不语不行,心里面却比谁都清楚”,请指出树都“清楚”些什么?(6分) 小题3:文章以梧桐树王、无花果王为例,意在赞美它们怎样的品德?(4分) 梧桐树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花果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1)怎样理解文中“大树”的形象?(2)大树的成长过程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示?(至少答出3点)(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每点2分。每点中2个要点,各1分。) 伟大:①树的生命比人的生命更长久。②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就是历史,它们就是帝王。 高贵:①贡献全部,从未索取。②姿态优美,出神入化。 智慧:①有灵有智,虽不语不行,心里面却比谁都清楚。②处理复杂关系的大师。 小题:(6分,每点2分) ①清楚它在天地间的位置②清楚它与大自然的关系③清楚它的一生应该如何度过。 小题:(4分,各2分。) 梧桐树王:战胜条件的艰苦,以顽强的生命力尽显王者风范。 无花果王:尽己所能做出最大贡献。 小题:(6分。第一问2分,每一点1分;第二问4分。) (1)理解: ①“大树”的形象在文中具有特殊含义,大树的生存状态实际上就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的人的生存状态,表面上说的是“树”,实质却时时刻刻在说“人”。 ②大树给人很多启示和教益,是人的亲人和老师。 (2)启示:人应该像大树那样,站稳脚跟,拥抱世界,“尽得天地风云之气”;人应该少说话多思考;人应该学会多奉献,少索取;人要活得高贵,有骨气;人要善于处理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人的一生会遇到各种大大小小的灾难,但若能经历考验,那就会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本题解析: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美眉”考闻如是 在大家的印象中,“美眉”两字连起来使用,似乎是最近几年的事情。确切地讲,是网络大行其道,网话文(按:“网话文”一词最先闻之于复旦大学历史系主任顾晓鸣教授,相对于白话文而言也)普遍流行之后。 “美”与“眉”两字组合,并非新事物,经史子集、佛藏道藏中,就有“美眉”的用法。其一,《史记正义》及《神仙传》等介绍老子生平时说:“……身长八尺八寸,黄色美眉,长耳大目……”其二,唐冥详所撰《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云:“法师讳袆,字玄奘……父惠,英洁有雅操,早通经术,形长八尺,美眉明目,褒衣博带,好儒者之容……”这两处“美眉”,一处用在被认为是道教的创始人的老子身上,另一处用在唐三藏法师玄奘的父亲身上,其含义跟网话文里的“美眉”完全不同。 但是,老子的美眉和玄奘他爹的美眉如何变成了今日的“美眉”? 先说这个“美”。许慎《说文解字》曰:“美,甘也。从羊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可见甘与美,跟吃是脱不了干系的。所以,古人云“食色,性也”。但似乎也不尽然,且看用“美”来修饰“人”的偏正词组“美人”。 屈原在“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的诗句中朝思暮想的“美人”是楚怀王。还有柳宗元,其诗句“美人隔湘浦,一夕生秋风”中的“美人”是指吴武陵。《诗经》“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中的“西方美人”也不是金发碧眼的大美女,郑玄注曰:“思周室之贤者。”看来“美人”这个词在古代正儿八经的场合是指才子骚客们思慕的一些大人物。 后来,美色、美人一般用于男子称呼女子,如《诗经》中有“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厚赂珠玉,娱以美女”(这是美人计)。到“美女”一词出现,那么这个“美”字用来修饰女子,就更毫无疑问了。如《墨子》的“譬若美女,处而不出,人争求之”,《青苔赋》的“妖童出郑,美女生燕”等。/ 再说这个“眉”。《说文解字》曰:“眉,目上毛也。”这就没什么好说的了。那么大致什么时候,“眉”有了现在“美眉”中的意思了呢?我们平常讲“眉飞色舞”“眉开眼笑”“眉清目秀”“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等,似乎都不相干。至于“汗颜须眉”,那干脆是指男子。到了“眉来眼去”“眉目传情”,就稍微有点意思了。 比较早地实实在在把“眉”指作女子的,怕是苏东坡吧。“五纪归来鬓未霜,十眉环列坐生光”(《苏州闾丘江君二家雨中饮酒》)。看来是酒色不分家,小苏饮酒,身边是少不得美女的。 综上所述,当今网话文里“美眉”这个称呼是大有中华文化之底蕴的。“美眉原本只是台湾人说普通话之‘妹妹’,一音之转耳。”“美眉”这样美妙的称谓,岂能不共享中华五千年文明之渊源。(有删改) 1.下列不能够作为“‘美眉’这个称呼是大有中华文化之底蕴的”的论据的一项是 [? ] A.《史记正义》及《神仙传》等介绍老子生平时说:“……身长八尺八寸,黄色美眉,长耳大目……” B.《说文解字》曰:“美,甘也。从羊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说文解字》曰:“眉,目上毛也。” C.屈原在“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的诗句中朝思暮想的“美人”是楚怀王。 D.比较早地实实在在把“眉”指作女子的,是苏东坡的诗句:“五纪归来鬓未霜,十眉环列坐生光。” 2.下列分析和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美眉”一词无论指美男还是指美女,都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都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美。 B.“美眉”一词普遍流行并在网络上大行其道,似乎是最近几年的事,它的出现使得“网话文”蔚然成风。 C.现在,“美眉”一词常被用来指年轻女孩子,但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眉”的意思是“眼上毛”。 D.文中讲的老子的“美眉”和玄奘他爹的“美眉” ,与屈原、柳宗元、郑玄等才子骚客思慕的“美人”是不同的。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美眉”并非新事物,经史子集、佛藏道藏中就有“美眉”的用法,比如《史记正义》中就说老子“黄色美眉”。 B.《说文解字》中说“美与善同意”,所以人们组成了“美人”这一偏正词组,用来指自己思慕的人物。 C.作者用“似乎也不尽然”这句话比较委婉地否定了《说文解字》中对“美”的关于与吃有关的解释。 D.在古代的一些文学作品中,“美人”有时候指君王,有时候指圣人,有时候也被用来称女子。
参考答案:1.B 2.B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给匆忙走路的人 严文井 我们每每在一些东西的边端上经过,因为匆忙使我们的头低下,往往已经走过了几次,还不知有些什么曾经在我们旁边存在。有一些人就永远处在忧愁的圈子里,因为他在即使不需要匆忙的时候,他的心也俨然是有所焦灼的。这种人的唯一乐趣就是埋首与那贫乏的回忆里。这样的人多少有点不幸。他的日子同精力都白白地消费在一个时刻,那个时刻对于他好像是一笔横财,那一天临到了,将要偿还他的一切。于是他弃掉那一刻以前所有的日子而处在焦虑粗率之中,也许真的那一刻另他满足,可是不知道他袋子里所有的时刻已经花尽了。我的心不免替他难过。一条溪水从孕育它的湖泊往下流时,它就迸发着,喃喃地冲击着往平坦的地方去,在中途,一根直立的芦苇可以使它发生一个旋涡,一块红沙石可以使它跳跃一下。它让时间像风磨一样地转,经过无数的曲折,不少别的细六汇集添加,最后才徐徐地带着白沫流入大海里,它的被人叹赏决不是因它最后流入了海。它自然得入海。诗人歌颂它的是它的闪光,它的旺盛;哲学家赞扬它的是它的力,它的曲折。这些长处都显现在它奔流当中的每一刻上,而不是那个终点。终点是它的完结,到达了终点,已经没有了它。它完结了。我们岂可忽略我们旅程上的每一瞬!如果说为了惧怕一个最后的时候,故免不了忧虑,从此这个说话人的忧虑将永无穷尽,那时我们自己愿意加上的桎梏。一颗星,闪着蓝色光辉的星,似乎不会比平凡多上一点什么,但它的光到达我们的眼里需要好几千年还要多。我们此刻正在惊讶的那有魅力的耀人眼目的一点星光,也许它的本体早已寂冷,或者甚于没有了。如果一颗星想知道它自己的影响,这个想法就是愚人也会说它是妄想。星是静静地闪射它的光,绝没有想到永久同后来,它的生命就是不理会,不理会将来,不理会自己的影响。它的光是那样亮、我们每个人在静夜里昂头时都会发现那蓝空里的一点,却为什么没有多少人于星体有所领悟呢?那个“最后”在具体的形状上如同一个点,达到它的途如同一条线,我们是说一点长还是一条线长呢?忽略了最大最长的一节,却专门守侯那极小的最后一点,这个最会讲究利益同价值的人类却常常忽略了它自己的价值。伟大的智者,你能保证有一个准确的最后一点,是真美,真有意义,超越以前一切的吗?告诉我,我不是怀疑者。不是吗?最完善的意义就是一个时间的完善加上又一个时间的完善,生命的各个小节综合起来方表现的出生命,同各个音有规律地连贯起来才成为曲子,各个色有规律地组合起来才成为一幅画一样。专门等待一个最后的好的时刻的人就好像是在寻找一个曲子完善的收尾同一幅画最后有力的笔触,但忽略了整个曲子或整幅画的人怎么会在最后一下表现出他的杰作?故此我要强调陨星的存在不是短暂的,我说它那摇曳的成一条银色光带消去的生命比任何都要久长,它的每一秒没有虚掷,它的整个时辰都在燃烧,它的最后就是没有烬余,它的生命发挥的最纯净。如果说它没有一点遗留,有什么比那一瞬美丽的银光的印象留在人心里还要深呢?过着一千年空白日子的人将要实实在在地为他自己伤心,因为活着犹如没有活着。(选自《山寺暮》,1937年6月初版,有删改) 1.根据文意,解释“匆忙走路的人”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要用较多笔墨写溪水、星光,陨星?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最后一段写了匆忙走路的人的“伤心”,文中哪些词语与之呼应?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 A.本文是一篇哲理色彩较浓的散文,它探讨的是关于如何对待人生、对待时间的问题。 B.除了比喻,文中还使用了拟人、反问、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C.作者认为,伟大的智者能保证他的“最后一点”是真美,又有意义,且超越以前的一切的。 D.匆忙走路的古今中外都有,在焦灼中生活,实在是人类的疾,作者对此给予了深刻而尖锐的批判。 E.《给匆忙走路的人》中的“等待”和《等待戈多》中的“等待”,其寓意比近相同。
参考答案:1.指那些不注重过程之美、只追求结果的人。(或:指“忽略了最大最长的一节,却专门守侯那极小的最后的一个点”的人。 2.使用多个比喻强调说明不可忽视我们途程上的每一瞬。与匆忙走路的人形成对比。形象、情感、哲理三者交融,更生动地表达文章的主旨。 3.忧愁、焦灼、焦虑、忧虑。构成一条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既使文章结构紧凑,又呼应文题。 4.C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的题。 多点“求异”思维 江曾培 ①读季羡林的《朗润琐言》,内中不少论述富有独到见解,甚至与一些学者的看法“高度不一致”,常有辩驳诘难之词。季先生主张学术上要“求异存同”。 ②学术研究贵在出新,不宜陈陈相因,只是踏着前人的脚印走路,或按着别人的腔调吆喝,而是要有所发现,有所前进。这就要有“异”于前人和“异”于他人之处。自然,“求异”并非完全排斥“同”,“异”也含有共同的知识和认识,遵循共同的原则和规律,不过,“异”却是它的独特价值所在。因而对学术研究来说,是要在“异”中存“同”,而不是以“同”化“异”。 ③“求异存同”的治学之道,历来为学界有识之士所信奉。明清之际思想家黄宗羲强调“一本而万殊”,不要“倚门傍户、依样葫芦”,不要“以水济水”,而要重视“一偏之见”、“相反之论”,“着眼理会”“其不同处”,正是强调学术研究应当“求异存同”。学术研究就是要在“求异”中创新,在“求异”中发展。 ④至于文艺创作则更应“求异”。因为,文艺创作是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精神劳动,如果雷同重复,就会失去任何价值,是故“脱窠臼,创新意”,成为文艺创作的首要品质。清代的李笠翁在《闲情偶寄》中说:“东施之貌,未必丑于西施,止为效颦于人,遂蒙千古之诮。”齐白石更告诫后人:“学我者活,似我者死。”巴尔扎克关于“第一个形容女人像花的是聪明人,第二个形容女人像花的是傻子”的话,也是说明文艺创作不能“嚼别人嚼过的馍”,要“求异”求新。“双百方针”是发展文化艺术的根本方针,要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关键是要有众多不同色彩的“花”在“放”,有众多不同声音的“家”在“鸣”,倘若千“花”一色,百“家”一声,只有“同”,没有“异”,也就不见什么“双百方针”了。 ⑤实际上,“求异存同”所体现的创新创造精神,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张扬。时下不少企业的产品生产,都喜欢用一个口号,叫做“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这里的“有”、“优”、“强”,就是以“异”求发展,以“异”求提高。如此“求异”求变,正是当前时代创新精神的体现。 ⑥要做到“求异存同”,而不是“求同存异”,需要解放思想,突破常规思维。人们熟知的司马光砸缸和曹冲称象的故事,就是求异思维闪光的产物。在学术研究和文艺创作中,要像季羡林先生所主张的那样“求异存同”,发展“求异”思维,把努力的重点落在“求异”上。(《文汇报》2012年2月4日)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四段列举的四个理论论据都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它们是怎样避免雷同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司马光砸缸和曹冲称象是怎样突破常规思维来求异存同的?它的现实意义有哪些?请作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首先,提出学术上要“求异存同”。 ? ②其次,分析学术研究“求异存同”的原因。 ? ③再次,阐述“求异存同”适用的领域。 ? ④最后,指出做到“求异存同”的条件。 2.(1)论证的观点:文艺创作是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精神劳动,它的首要品质是“求异”求新。 ? (2)①正反结合:第一、二、三个理论论据是反面论据,第四个理论论据是正面论据。 ②古今中外结合:第一、三个是古代理论论据,第二、四个是现代理论论据;第一、二、四个是中国的理论论据,第三个是外国的理论论据。 ③直引和引释相结合:第一、二个是直接引用,第二、四个是先引后释。(答出其中两条即可) 3.(1)司马光砸缸:救溺水之人的常规思维是使人离开水,而司马光却用“砸缸”的办法使水离开人。方法迥“异”,但目的和结果均“同”——救人。 ? (2)曹?冲称象:称东西的常规思维是直接把称的东西放在“称”上,而曹冲却通过称与大象等重的可以放到“称”上的一堆石块的重量,来间接地称出无法放到“称”上的大象的重量。称的对象虽异,但重量相同。(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