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请不要遗址公园化?冯骥才
说到遗址,便会想起那年埃及考察。埃及大地到处是公元前数千年的历史遗址,给人
一种极强烈的文明的初始感、源头感。从开罗的金字塔到卢克索的国王谷——这些法老墓葬的遗址中,无处不是巨大的石雕碎块和灼热的荒沙。谁也说不清它们的历史,连这些坚硬的石
雕究竟毁于何时,也无从得知;时间在这里仿佛失去长度。当历史走去时,没有留下任何寻找它的线索,只有问号。这些问号弥漫
在残垣断壁碎石流沙之间。于是空茫、荒芜、寂寞和寥落,雾一样浓重地笼罩在遗址上;然而这才是远去的历史遗留在大地上特有的生命感——也是遗址独具的气质与魅力!
在罗马,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往往并不在城外或者更远的地方,而是在城中,与人们“生活”在一起;但从没人把这些草木丛生的大片大片残垣断壁视做垃圾,去动手清理。相反,把它们当成凝固的历史,有形的岁月,真正的城市文物,不敢去碰它,更甭说动它。罗马人懂得一根柱子倒了,是不能扶起来的,因为这是时间老人和历史巨人的行为。如果扶起来,修补好,历史时间随即消失。谁敢去改动历史?它残缺,却正好把另一半交给你去想象。
然而,在我们这里却被改变了。且不说,许多遗址正在被粗暴的施工所破坏;从河南的殷墟、西安华清池到京西的圆明园遗址,到处在动土动工,修筑围墙,植树种花,竖立雕塑,点缀小品,更有甚者则添油加醋地增添各种“景观”于其间,努力把历史遗址“打造”成一座座公园。
做这种事的人,完全不懂得遗址的价值就是它的“原生态”吗?不懂得文化和历史也有尊严、也是神圣不能侵犯的吗?
不可否认,我们一些将遗址公园化的人,可能对遗址的价值及必须恪守的保护原则不懂,但不懂得历史文化的人怎么能去管理文化遗产呢?
进而说,又决非仅仅是不懂;如果不懂,为什么要破费大笔钱财为遗址围墙造景、植树栽花呢?其目的无人不知,便是开发旅游,招引游客,图谋赚得更多银子。就这样,遗址正在一个个变成公园,变成赚钱的机器;历史被我们变成消费品了。
我们真的不怕没有了遗址的历史?不怕没有了令人敬畏与尊崇的精神性的文化而带来的浅薄与苍白——不怕那种腰缠万贯的浅薄和富得流油的苍白吗?
(写于2010年6月,选自《文汇报》,有改动)
小题1:作者认为遗址应该具有哪些特点?(6分)
小题2:国内将遗址公园化的现象背后有哪些原因?(6分)
小题3:文章最后说:“我们真的不怕没有了遗址的历史?”请说说这句话有哪几点含意。(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空茫、荒芜、寂寞和寥落;(2)残缺;(3)让人产生对历史和文明的追思。
小题2:(1)不懂遗址的价值及必须恪守的保护原则;
(2)一味追求经济利益;
(3)缺少对历史文化的尊崇与敬畏。
小题3:(1)遗址公园化,是对遗址的破坏,让我们失去了真正的遗址;
(2)没有了遗址,历史文化会变得浅薄和苍白;
(3)用反问句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遗址公园化的担忧,呼吁保护遗址,保护历史。
本题解析:
小题1:每点2分
小题2:每点2分
小题3:每点2分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超六成网友看好新能源汽车前景
《环球》杂志记者?王宁?实习记者?汤辉
①新能源汽车近期的迅猛发展令人瞩目,而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市场的兴趣也让其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有专家预测,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到2015年,可达到同类车型总销量的1%左右,迎来第一波产业化高潮。《环球》杂志联合搜狐网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超六成网友看好新能源汽车前景。但也有专家表示,消费者现阶段对新能源汽车不宜过分乐观,新能源汽车大规模占领市场尚需时日。
②在调查中,网友对于“如果有买车计划,你是否会考虑新能源汽车?”这个问题,选择“继续观望,暂时不会购买”的人占38.27%,选择“不会”的人占23.82%,“无所谓”占1%,而选择“会”的人有36.91%。
③亚太电动车协会执行委员周鹤良告诉《环球》杂志,有接近40%的人选择继续观望,这主要是由于他们认为新能源汽车技术上还不是很成熟,其发展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他们选择观望符合市场规律,“不可能也不需要所有人都来买新能源汽车”。原美国福特汽车公司高级技术专家杨嘉林则表示,从他在国外观察的结果来看,国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热情令人惊讶,因为存在电池、充电等各种问题,新能源汽车在其他国家受到的关注依然远不如传统汽车。
④在调查中,消费者选择新能源汽车的理由,排第一的是“油价太贵” (48.35%),其次是“环境持续恶化,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30.51%),再次是“政府政策倾向,补贴较高”(18.21%),最后才是“时尚前卫,引领潮流” (2.93%)。而不选择新能源汽车的理由则包括:配套设施不完善,充电困难等”(35.22%) ,“新能源汽车目前价格相对偏高”(32.02%) ,“担心新能源汽车技术上不过关”(31.08%),以及“其他”(1.67%)。专家认为,这些期盼和顾虑都是有其理由的。
⑤周鹤良认为,目前,新能源汽车把普通大众挡在门外的主要原因:包括昂贵的价格(一般比普通汽车贵30%),售后服务不到位、可靠性差、事故率比较高、寿命周期短等问题,让很多消费者有后顾之忧。杨嘉林说“新能源 汽车目前面临的最困难,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是找到可以大规模提供的新能源”。他认为,目前的厂商只是单纯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上实现了突破,甚至成功地进行示范运行,但并没有解决能源供应问题。如果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计划不建立在清洁新能源大规模供应的基础上,将会把汽车企业置于危险的境地—在新能源汽车技术方面也许会领先,但主流产品没有竞争力,导致相关企业破产。
⑥但尽管有许多问题,消费者依然对新能源汽车的前景较为乐观,有34.43%的网友表示“非常乐观”,而有26.48%的网友表示“比较乐观”,选择“一般”的网友占到26.27%,而选择“不看好”的网友则只占到12.82%。
⑦专家表示,从长远发展考虑,电池汽车,包括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是一个可能的方向,虽然不是唯一可能的方向。杨嘉林告诉《环球》杂志,由于清洁新能源大规模供应的前景不明朗,电池汽车不能大规模生产销售。在清洁电力大规模供应前的数十年内,电池汽车对节能减排不能发挥主力作用。所以他认为,谈电动汽车大规模产业化,目前在中国时机还不成熟。
⑧现阶段国家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对其发展前景有一定促进作用,周鹤良介绍说,现在国家补贴6万,地方补贴6万,25万的车子需要自己出13万,这个价格对于消费者来说是可以承受的。“但现在的问题是优惠政策还没有完全到位。其他配套问题依然需要重视。 他建议,政府在采购公务车时,如果能带头购买电动汽车,将会起到比较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国家公务用车应该鼓励电动车。同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校车也可以考虑电动汽车。此外,国家可以给民营企业一定政策倾斜,强化其对新能源汽车的售后服务和保养修理等。“需要整合政府、社会、百姓等多种因素,给新能源汽车予一系列的保护。”
(选自《环球》2012年第6期,有改动)
小题1:概括第①段的内容,并分析其在文本中的作用。(4分)
小题2:请分析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5分)
小题3:要使新能源汽车真正大规模占领市场,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介绍调查的背景:“新能源汽车近期的迅猛发展,可能引发第一波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高潮”。(1分)②指出调查的结果并提出问题:超六成网友看好新能源汽车前景,可专家表示新能源汽车大规模占领市场尚需时日。(1分)有利于读者了解整体情况(1分),并引起读者对调查课题的关注和思考(1分)。
小题2:①用调查统计的百分比数据作对比来表达观点(1分)。如:为了说明“消费者依然对新能源汽车的前景较为乐观”这个观点,作者列举了“非常乐观、比较乐观”与“不看好”的百分比进行对比,让读者一目了然。(1分)(也可以是其它地方的数据,只要引用的数据与观点相合则可。)
②用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高期望值与新能源汽车的相关企业可能破产的严峻现实作对比(2分),说明“清洁新能源的大规模供应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性”这一观点(1分)。
③新能源汽车与普通汽车在技术及价格上的对比(2分),证明了新能源汽车把普通大众挡在门外的主要原因(1分)。
④新能源汽车在其他国家受到的冷遇与我国消费者对它的热情形成对比(2分),表明了我国政府、社会、百姓给新能源汽车一系列的保护带来了良好效应(1分)。
小题3:①大力改进新能源汽车技术 ②为新能源汽车找到可以大规模提供的新能源?③新能源汽车的补贴要切实到位?④政府采购的公务车,学校使用的校车都考虑使用电动汽车?⑤国家给民营企业一定政策倾斜,强化其对新能源汽车的售后服务和保养修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调查报告的文体基本特征。形头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及作用两个主面来答,内容一般交待背景2分,而作用一般为引起下文,2分。作答时结合原文具体分,简要答题。
小题2:本题考查信息筛选与概括能力,要求对比的对象与证明的观点相匹配且语句连贯通畅。第1点2分,第2、3、4点3分。
小题3:本题的考点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要结合文章内容,鲜明表达自己的观点。答对1点给1分,答对2点给3分,答对3点给4分,答对4点给5分,答对5点给6分。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莫扎特的微笑
余泽民
在奥地利,如果你跟孩子们提“莫扎特”,他们的反应肯定是口水分泌。自从甜点师保尔?弗斯特于1890年创出了“莫扎特牌巧克力”,奥地利人身上便建立了民族性的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恐怕,世界上至今找不出第二个名字,能够统治如此庞大的甜蜜帝国。
与巧克力球一样,莫扎特的故乡萨尔斯堡也具有同样华贵、甜蜜的名牌品质:彩色的楼阁,琳琅的窄巷,喷泉,雕塑,音乐,油彩,各式各样印着莫扎特头像的水杯、文化衫、钥匙坠和烟灰缸,就连卫生纸都有“莫扎特牌”。
在萨尔斯堡,莫扎特写下了许多阳光灿烂的作品,有不少被被列为音乐治疗的“处方曲”。伍迪?艾伦甚至说:“世界上能为之活着的美好事物没有几样,其中包括《尤皮特协奏曲》的第二乐章……”想必是莫扎特音乐的温柔感动了这位电影哲人。
今天的萨尔斯堡以莫扎特为荣,而当年的莫扎特一生都渴望逃离它。“我恨萨尔斯堡!”从不在音乐中抱怨的莫扎特在日记中写道。
“‘你爱我吗?’他每天都问我十几遍。”莫扎特的姐姐回忆说,“哪怕我开玩笑地说个‘不’,他眼里都会充满泪水。”后来,在歌剧《唐璜》和《费加罗的婚礼》里,莫扎特问过同样的问题。莫扎特的天性敏感而浪漫,可他的爱情并不浪漫。22岁时,他迷上了18岁的奥洛茜娅,但是神童的天赋不足以成为女孩演员梦的阶梯。结果,务实的奥洛茜娅嫁给了维也纳皇家剧院的第一个哈姆雷特——兰卡,为莫扎特留下了不愈的创痛。
“你爱我吗?”莫扎特也问父亲。莱欧普尔德虽然很爱儿子,但是将父爱变成了鞭子与枷锁,以分秒计算的担心、警告、命令和安排,他既是儿子的守护神,也是统治者。1781年,25岁的莫扎特在信中反叛:“亲爱的父亲,您的唯一愿望就是毁掉我,让我去实现您不切实际的计划。在您的信里,我居然辨认不出自己父亲的影子……突然梦醒,发现我根本不需要您!”可以这么说,莫扎特的悲剧之一是他对父亲意志的屈从。
“你爱我吗?”莫扎特在心里问过所有的人,同时又不得不正视冷酷的现实: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爱他,哪怕他有再多的天赋;许多人之所以不喜欢他,恰恰因为他有天赋。尽管莫扎特5岁就被招进美泉宫为泰丽西娅女皇演奏,但他的“上司”——萨尔斯堡的科洛莱多大主教并不喜欢他,不仅讥讽他是“乞丐”、“废物”,甚至上书女皇:“我不认为陛下需要这样一个无用之徒,不要封他任何能证明他曾服侍过陛下的头衔,否则将辱没宫廷乐师的名声。”科洛莱多大主教不仅禁止他举办音乐会,甚至严禁他离开萨尔斯堡。
“我再也不能忍受了!心灵使人高尚,尽管我不是伯爵,但我要比伯爵更正直。”在长久的屈辱之后,莫扎特终于辞去了“乐长”的宠职,与宫廷决裂,并向劝他回心转意的父亲宣布:“我的幸福现在才开始!”1791年,35岁的莫扎特在饥寒交迫中死去,灵车后只跟着音乐家的爱犬。
今年是莫扎特诞辰250周年,我特意赶到萨尔斯堡听了一场音乐会,音乐会上演奏了梅西安89年谱写的《微笑》。“尽管莫扎特屡遭不幸、苦难、饥饿、贫寒、曲解、甚至直面死亡,但他也从未停止过微笑。”梅西安用音乐向莫扎特致意。严肃的旋律几次被钢琴、木琴和木管打断,表现莫扎特微笑的瞬间灿烂。
莫扎特的微笑是甜蜜的,是飘浮在苦痛之上的温柔云朵。
1.开头为何不直接写莫扎特,却花不少笔墨来写奥地利与萨尔斯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莫扎特的一生主要经历了哪些悲剧?请概括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以莫扎特“甜蜜的微笑”作为结尾,其写作意图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交代莫扎特成长的环境,奥地利和萨尔斯堡滋养了莫扎特敏感浪漫的心灵。
(2)奥地利及萨尔斯堡对莫扎特的无比推崇(或莫扎特的深远影响),与莫扎特生前的落魄悲苦形成鲜明对比,引出下文。(意对即可)
2.(1)爱情的悲剧,无法与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
(2)家庭的悲剧,屈从于父亲的专制而失去自我。
(3)事业的悲剧,因许多人妒忌他的天赋而处处受到排挤。
(4)生活的悲剧。贫困潦倒,饥寒交迫,最后在饥寒交迫中死去。(意对即可)
3.(1)“甜蜜的微笑”是对莫扎特屡遭不幸却始终坚定乐观的精神的形象概括,表达了作者对莫扎特的崇敬与认同。
(2)揭示了文章主旨:像莫扎特一样超越痛苦,以乐观的心态来面对人生之不幸。
(3)收结全文的同时回应题目,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给读者留下回味。(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9分)
①杜维明:其实国学是中国学术文化研究的一个特色,比如像经学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儒学乃至美学、文学批评、画论、文论、诗论,还有中国的史学,波澜壮阔。各种研究都跟国学的特色有关系。所以我觉得,要想了解国学发展过程,我们不要过于狭隘。另外我还想到,对于塑造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经典,我们要尊重它、理解它。西方的学者对莎士比亚,对圣经,对古希腊的哲学尊重理解,把这当作现代知识分子的一个条件,这有什么可争议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国学就是具有本国特色的学问。事实上,各国都有它的国学。美国的国学应是美国研究,德国有独特的哲学,英国有深受爱尔兰影响的文学。比如爱尔兰人说英国给我们的是语言,但是我们给英国的是文学。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国学的观念有相当深刻的现代意义。
②陈来:刚才您举了很好的例子。国学不仅是在现代西学冲击下对固有的知识体系的一个简称,同时也是因为这个固有的知识体系里面它有一些内在的脉络,一些固有的体系结构,而对此并不是可以用西方的文史哲的划分来简单对应的。它有它固有的意义。我想补充的是,国学作为传统学术,是一分为二的。五四以来我们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或者说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从消极的方面,去找它的毛病,想用这个办法去促进中国的现代化。但是现在的态度有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对待传统文化,是要从积极的方面入手,冯友兰先生就讲过这个意思。我们今天提国学这个概念,一方面要把它变成一个象征符号;更重要的是要从里面发扬它积极的成分来结合到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教育实践中来,以发展我们今天的人文智慧,来解决我们今天面对的社会文化课题。所以不是一说国学就代表着对传统文化的盲目肯定,这是一个容易发生误解的地方。其次,五四以来我们对于国学有过很多的批判,对于其中那些今天看来比较偏激的成分,我们要逐步地把它加以修正,加以反思;但是另一方面今天也有一些狭隘的原教旨主义色彩的提法出现,这一类提法我想我们也要有所当心。
③杜维明:我也有同样的顾虑。所以我在很多场合都强调各种不同核心价值之间的对话;还有就是轴心文明的对话。把儒家当做一枝独秀是站不住的。首先,我根本不相信儒家在中国有过一枝独秀的历史。了不起的就是汉代的独尊儒术,但是司马迁在《史记》里就批判以儒学为控制手段的公孙弘是“曲学阿世”。在汉武帝的内心世界里面,方士、阴阳的东西有很多,不能说是信奉儒家的皇帝。即使大儒董仲舒的思想里,也有一种综合,儒、道、法、阴阳家都包括在内。从二世纪到十一世纪,中国的精神世界中,了不起的大思想家不一定都是儒家。我相信,有史以来中国最有影响的知识分子是玄奘,唐朝对玄奘极为尊重,能够组织三千多人来参加翻译的大工作。第二,我认为儒家的批判精神,必须要成为儒学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我可以肯定地说,儒家任何一个价值,任何一个人物,任何一种理念都可以积极地被批评。第三,再严格地说,儒家没有教条。所以总是要有所争议。
小题1:阅读第1段,下列有关“国学”的说法与文中作者表达的意思不相符合的是(?)
A.具有中国特色的儒学乃至美学、文学批评、画论、诗论都是国学研究的范围。
B.要想了解国学发展过程,应该开阔视野,如果局限于某家某派,就会显得过于狭隘。
C.一个人只要尊重民族的重要经典,同西方一样,我们就把他看成是一个现代知识分子。
D.从不同角度看,国学就是具有本国特色的学问,国学的观念有相当深刻的现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