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练习版)(三)
2017-08-06 08:05:3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故乡的炊烟 郭宗忠 ①清晨,走到颐和园南门的船营村时,突然被从树林里飘出的炊烟惊住了脚步:多么亲切的炊烟啊!我似乎很多年不见了,它缥缈似梦,此刻让我不知道身在何处何时,恍惚让我回到了故乡。 ②故乡的炊烟是最早生起的一缕温暖。每当冬夜里鸡叫过三遍,母亲起身点亮煤油灯,为去集市卖菜的父亲做一点面汤。擀面杖响起时,炕炉子也点燃了,那一道蹿出烟囱的炊烟,慢慢氤氲地覆盖在故乡的池塘、树林上空,升腾起乡村的第一缕炊烟。 ③父亲要早早地起床,把自留地里秋天种的菠菜、芫荽等蔬菜送到八里之外的天宝集,或者六里地之外的宫里集,或者十六里之外的楼德集,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卖掉赶回家来,还耽误不了去生产队参加劳动。赶集卖掉蔬菜,是为了补给一个个长大的孩子上学的费用。 ④麦苗上的霜,沟沟坎坎中的雪,河沟里厚厚的冰,增加着冬天的寒冷。喝下一碗葱花和白菜炝锅的面汤,星光砭人的寒夜也会温暖一些。远处村庄里的狗叫声,此起彼伏的鸡叫声,谁家的烟囱也跟着升起了一缕带着火星的炊烟。半路上生产队的牛棚里燃烧的火光,知道今夜又有小牛犊降生了,喂牛的老人又是一夜守护着小牛犊,为这幼小的生命烤火取暖。一边的炉火上烧着沸腾的茶炊,父亲推着独轮车吱扭吱扭经过牛棚前时,打盹儿的老人也惊醒过来,叫住父亲喝上几杯热茶,故乡的炊烟是温馨的。 ⑤每当我们儿时撒欢儿玩,常常不知道跑到了哪儿。是去河边捉鱼,还是去树林里捉鸟,还是去场院里玩游戏?慢慢笼罩下来的黄昏也没有打消我们的忘情和快乐。只有母亲的唤归声,和炊烟一样升起,我们会来不及穿上鞋子,边跑边看屋顶上的炊烟,才感到肚子已经饿得扁扁的。回家来不及洗手,就端起黑瓷大碗喝着有豆粒的粥,玉米或是地瓜面的贴饼子也能美美地吃上三五个,吃得肚子圆鼓鼓的,然后又到热闹的大街上疯跑疯玩。后来我在外地读中学,有时候一个月才回家一次,每次回家,远远地看见村庄周围的树林里弥漫的炊烟,那种思乡之情和接近故乡的感觉是如此迫切,故乡的炊烟是甜蜜的。 ⑥黄昏后,故乡的炊烟都飘到了村外的树林里。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年轻人会悄悄来到有炊烟的树林里沙滩上约会自己心爱的人儿,单身汉大虎叔又在河坝上吹起了那支竹笛,幽怨的笛声迷离,能传到对岸的邻村,增加着夜晚的幽深。我们又在炊烟和月光里玩着百玩不厌的各种游戏,故乡的炊烟是浪漫的。 ⑦当兵离开了故乡,最想念的是故乡的炊烟。无论走多远走到哪里,故乡的炊烟总是牵着我的思念。每一次离家前,母亲在低矮的柴火棚里给我煮鸡蛋,给我炒花生米,我都蹲在母亲的身边,故乡的炊烟飘满了四合院,炊烟的味道是呛人的。此刻,不知道我的泪水和母亲的泪水是被烟火呛出来的,还是用烟火来掩饰心里的离别忧伤……故乡的炊烟是深情的。 ⑧一次次离家归家,如今我在外漂泊了二十几年,已经过了不惑之年。每一次再回家时,总是怯怯的。离开故乡再回去时,奶奶已经长眠在故乡的河边,看着我长大的乡亲老人们,每次回去都一个个永远不能再和我蹲在墙角下聊天,冬日暖暖的墙根下显得有些落寞。从前那种盼着数着日子回家的心思不再像从前一样强烈了。这时我才体会到唐代宋之问“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心境,故乡的炊烟又是如此让人揪心。 ⑨船营村的炊烟又袅袅地升起,是从故乡飘到了我寄居的地方?让我情思绵绵,如梦如幻。此刻,我也想变成一缕轻柔温馨的炊烟,飘在故乡的上空,浸染在故乡的树林和暮色里,沉醉在故乡的怀抱。 (选自2012年3月27日《中国文化报》) 小题1:第①自然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2:这篇文章的思路是如何展开的?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3分) 小题3:文章第②、第⑦自然段都写到母亲,请概括母亲的形象,并分析两次所写的内容情感有何不同。(6分) 小题4: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阅读经验,就“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谈谈你的理解,并写出自己的感悟。(5分)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儒家经典《论语》里“仁”就出现了109次,说明其重要性。这109次是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回应何为.仁的问题,简单的解释是爱人,深入的解释是孔子回答颜渊问仁:“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日:‘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匆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孔子认为他最好的学生颜渊是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仁的最佳典范.原因在于他有丰富的精神办量。颜渊“不迁怒不贰过”,怒的对象离开后他就不怒了;他犯了错,绝对不再犯。更重要的,颜渊“三月不违仁’’。在儒家看来,仁就是人性光辉的体现,孟子说“仁者人也”,真正的人就是有仁德的人 。儒家传统对人的理解不采取定义的方式,不是理性的动物,不是会用工具的动物,或说有语言能力的动物,而是孟子所言的四端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理由。颜渊能够在三个月之内体现人的最光辉的价值,体现“仁”的恻隐之情,其他学生可能维持一个月,普通人大概只能维持几个小时。 不过,每个人多多少少都能体现仁的光辉,也就是同情心的显露,良知的发现。孔子认为,这种同情心并非随时随地都能充分体现,因为我们不是现实的圣人,更不是慈悲化身的佛。但人性的光辉每个人都可以体现,所以儒家的基本精神就是学做人,这是永恒的过程,是和其他的动物最大的不同。因为这是内在的体现,孔子讲“我欲仁,斯仁至矣”,所以“古之学者为己”,学习的初衰应该是为了自己,非父母、社会、国家、世界,就是为培养、训练自己的人格。但为己的“己”,在儒家里绝对不是一个孤立绝缘的个体,而是一个关系网络的中心点。从中心点来讲是人的尊严、独立性;从关系网络来看,就是人的社会性。儒家的社会性.基于主体性,社会实践的有效性建构在主体的.必要性之上。“克己复礼为仁”,克已复礼。是两面,一是能够转化或者说超越自己;二是能回到礼——人与人之间文明礼貌的世界,这两面合起来是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只要一个人一日克己复礼以后,天下就朝着回归仁的方向走。只要任何一个人能体仁,天下的仁就多一些;只要一个人不行仁,天下的仁就少一些。任何一个人都有能表现人性光辉的.权利和义务,,所有人的人性光辉都可以因为一个人的努力而发扬。 所以从儒家来讲,政治目标很直接很现实但也有深刻的哲理:为社会安排一个安全、生活过得去的环境,然后让大家发挥道德潜力,立己立人,既成全自己又服务社会。这样看来,“仁”所代表的作为人性的光辉,是内在价值,只要“要”就可以得到,外在的价值的“要”,需要很多自己不能掌握的条件才能得到,但仁的“要”是“我欲仁,斯仁至矣”。 (节选自杜维明《“仁”的民族认同和世界意义》) 小题1:下列关于本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仁”在《论语》中出现了109次,并且书中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解释仁的问题,都是为了证明仁的重要性。 B.仁的含义,可以说是爱人或克己复礼,其具体内涵及做法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为仁由己,而由人乎”。 C.孔子认为颜渊堪称是体现仁的最佳典范,因为他“不迁怒不贰过”,“三月不违仁”,具有丰富的精神力量。 D.仁是人性光辉的体现,人人皆有孟子所言的四端之心,真正的人是有仁德的人,所以孟子认为“仁者人也”。
|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家学说认为每个人都能够体现人性的光辉,每个人都有同情心和良知,但未必时时刻刻都能体现出来。 B.在儒家看来,我们每个人都具有人的尊严和独立性,但不是孤立绝缘的个体,还具有社会性,是关系网络的中心点。 C.从“古之学者为己”这句话可以看出,儒家认为我们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父母,社会、国家和世界。 D.“克已复礼为仁”具体阐述了什么是仁,包括两面,一是能够转化或者说超越自己;二是能回到人与人之间文明礼貌的世界。
|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因为我们每个人不是现实的圣人,更不是慈悲化身的佛,所以要学做圣人,即“欲仁”,就要培养、训练自己的人格。
B.在儒家思想中,人的社会性基于主体性,社会实践的有效性建构在主体的必要性之上,由此可见个人主体性的重要性。
C.“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这句话就体现了儒家的社会性和主体性的关系,社会必须以主体性为基础才得以实现。
D.儒家看来,“仁”|是内在价值,只要想追求就可以得到,没有追求外在的价值艰难,我们只要想追求“仁”,“期仁至矣”。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荒漠一夜
付浩勇
天蒙蒙亮的时候,他已在大漠的荒滩里跋涉了整整一夜。
他蠕动着苦涩僵硬的舌头,舔了舔嘴唇上叠透的干血泡,面对一望无际的沙梁,不由回望一眼身后伴随的追敌--晨雾里闪着两点绿光的饥饿的野狼,心里又掠过一阵恐惧和绝望。
他是昨天下晌为了拍摄到沙漠上的绿洲,他离开了驼队,深入到荒滩深处。当黄昏降临的时候,沙梁上传来一声凄凉血性的狼嚎声,他回首寻望,蓦然发现了暮色里浮动着两点闪亮的寒光,倏地,疲惫夹带饥饿一同向他袭来……
整整一夜,他别无选择,慌惶地在大漠里奋力向前进。途中,他为补充体力,备带的干粮吃完了,水壶里面水喝干了,肩上压着沉沉的摄影机和行囊背包。但他不忍心将拍到的海市蜃楼般的别致风景一掷了之,那可是他艺术生命的价值所在。然而,野狼显然盯上他了,将他视成大漠里惟一的补充营养的佳肴,他只好拼力地在沙漠里走着。他心里明白,在荒漠里,缺水是最大的灾难,野狼同他较量的是毅力和意志,自己若是稍有松懈,在沙梁上倒下,野狼就会冲上前,挥舞双爪,将他撕成碎条,充饥解渴,而他拍摄的荒漠上的别致风景将化为乌有。
他回望野狼时,明显发现野狼的浑身抽搐,脊梁的骨节更加突起,干瘪的肚皮贴在沙土上。喘气声越来越粗重,他们之间的距离越拉越长……渐渐地,野狼举步维艰,停下来了。他心里不由掠过一阵狂喜,野狼终于撵不上自己了。少顷,又见到野狼嚎叫一声,转头调向,灰溜溜地往回逃窜,他不由挺直身躯,英雄般地傲立在沙梁上,似乎嘲笑野狼意志的崩溃瓦解。
当野狼的背影逃遁远去,他又一下子瘫倒在沙梁上,他该往哪里走?何方才能寻到驼铃队?哪里才有水源?严重的缺水,他已鼻孔出血,七窍冒烟,四肢乏力。忽而,他转念回想,猝然想到,野狼的转向莫非预告着前方是一条通向大漠腹地的死亡之路,于是,他意识到只有重新振作,尾随野狼,或许才有可能离开大漠,找到驼队,使别致风景焕发艺术之光。
他复而挺起疲惫的身躯,沿着野狼逃遁的方向赶去。为了避免同野狼的孤注一掷,他既不能尾随太近,那样会惊扰它;当然又不能太远,如果稍有松懈,就会迷失跋涉的方向。
芨芨草是大漠里跋涉者的救命圣草,沙梁坎下,野狼过处,芨芨草已被啃尽;他随踪而来,只好刨出草茎,细嚼取湿。野狼困乏了,停下来回头对峙地盯着他;他也停靠下身,机警地准备应付对野狼的反扑。有多少回,狼跑他奔,狼歇他停。有几阵子,狼的双腿摇摆踉跄,迷迷茫茫地迈步,他就象虚脱一般神情恍惚,晕晕蒙蒙地跟着……
狼撵人整整一夜,人追狼足足一天,又是日头西斜的时分,终于,沙梁坎下出现了一片罕见的沙洲--那是内陆河被沙漠侵袭仅有的一汪清水。
野狼仿佛忘却了疲惫,奋着四蹄奔过去。
他喜出望外,狠狠地咬了一下血唇,忽而,一阵熟悉的驼铃声响过,昨天同行的地质勘探队出现在前方。他顿感泪水漾出眼眶,朦胧中,他看见两名地质队员正端枪向着吸水的野狼瞄准,他声嘶力竭的喊:别打它,没有它,我走不出荒漠,是它救了我的命……
声落枪响,野狼猝然倒在甘泉一般的水边,枯瘦的四肢也懒得一动。
他一个踉跄,向前一个滚翻,昏了过去。
(选自《微型小说鉴赏辞典》)
1、这篇小说心理描写非常细腻,请按照时间顺序,简述作品中“他”的心理变化过程。
答
2、小说中反复强调“拍摄”“别致风景”的事情,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就文中划线句中具体说明。
答
3、小说中的“他”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答
4、小说叙写了一个人与一匹狼的故事。有人说,狼是凶残的掠食者,是人类的敌人;有人说,狼不自觉地帮助主人公走出了沙漠,是一个拯救者;有人说,小说在赞颂人的意志品质;也有人说,小说在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答
4、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对于外人来说,武陵源有着难以描述的神奇与秀丽。而在当地土家族人眼中,每座形态各异的石峰,都能演绎出一个神奇古老的传说。
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知道(?)。
A.居住在武陵源的人都是土家族人
B.武陵源在当地人眼中并不怎么秀丽
C.外人对武陵源的古老传说大多不怎么了解
D.武陵源无论对外人还是对当地人都是有魅力的
5、阅读题 阅读课内文段,回答问题(5分)
老栓听得儿子不再说话,料想他安心睡了;便出了门,走到街上。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灯光照着他的两脚,一前一后的走。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有叫。天气比屋子里冷得多了;老栓倒觉得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跨步格外高远。而且路也愈走愈分明,天也愈走愈亮了。
小题1:这段文字描写人物怎样的心理?要表达怎样的主旨?(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