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8-06 08:13:3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乙亥岁除渔梁村
黄公度
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岁月频。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
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领略春。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
[注]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是农历乙亥年。这年十月,秦桧死了,在舆论压力下,高宗召回一些受秦桧打击迫害的官员。作者也奉诏回朝,大年三十行经闽北渔梁村时写下了这首诗。
小题1:这首诗颈联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5分)
小题2:这首诗的颔联与尾联是如何表现诗人的思想情感的?(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运用了拟人的手法(1分), “云容山意商量雪”描绘出乌云堆积山头,酝酿着一场大雪(雪意正浓、晚来天欲雪)的景象,“柳眼桃腮领略春”形象地描绘出桃红柳绿、春回大地的景象(诗意解说1分)。(学生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或“眼前的彤云密布与想象中春回大地的美景互相映衬”并合理分析也可)彤云密布衬托出诗人飘泊羁旅的艰辛和前路难测的忧虑;“柳眼桃腮”则用旖旎春光象征诗人对未来的希望,表达了诗人长期贬谪之后被重新起用的喜悦心情。[情感2分,其中分号前后各1分,加点词语(或近义词)答出任意一个即可]
小题2:颔联以景衬情,“爆竹”渲染了节日的气氛,“残灯”“永夜”又刻画出环境的凄凉,表现了作者长夜难眠的孤单寂寞和浓浓乡愁。(或答“用爆竹声声的热闹反衬自己独守残灯、长夜难眠的孤独寂寞”)(2分)尾联展开想象(或答“从对方落笔”“虚写”),不说自己如何想念家人,而说儿女们在“围炉”时念叨自己,把思乡之情表达得更加生动真切。(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这是一道赏析诗歌手法的题目,此句最明显的手法就是“拟人“修辞的运用,答题时答出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描绘出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小题2:这也是一道考核诗歌手法的题目,明显的要求是答出抒情的手法,颔联明显的是借景抒情,答题时分析什么样的景色和什么样的情感即可,尾联是用主客倒置的手法衬托自己的情感,这也是常用的手法。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杜甫的祖父,仕途失意,当时被贬去僻远的峰州,《渡湘江》写于此时。
(1)有人说:“‘今春花鸟作边愁’一句,极富匠心,令人倍感愁意。”试从艺术手法上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答:诗人用花鸟这些使人欢娱的事物反衬远去边疆的哀愁,“乐景写哀情”,更显哀愁之深、之重,写出了诗人内心激烈的情感活动。(意对即可)
(2)答:表达了远离京师的悲哀心境,对自己仕途遭遇的不平与忧郁。(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⑴张先文笔工巧,长于写“影”,被称为“张三影”。本诗写了三处“影”,请找出来,并简要说明。?
答:? ?
⑵颔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1)“浮萍破处见山影”是明写山之“影”;“过桥人似鉴中行”是暗写“影”,溪水映照人影;“莫放修芦碍月生”是暗写“影”,担心芦苇长高,影响观赏溪中之月影。
(2)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写小船归来,听得到草丛中的虫声,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鉴赏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一剪梅? ·舟过吴江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释】 吴江:今江苏省县名,在苏州南面、太湖东面。“秋娘渡”、“泰娘桥”:均为吴江地名。银字笙:乐器名,是笙管的一种。心字香:一种香名,据说是以香粉成心字形。
蒋捷,生卒年不详,字胜欲,号竹山,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度宗咸淳十年(1274)进士,宋亡不仕。
小题1:后人认为这首词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极妙,它的妙处在哪里?请作简要分析。
小题2:这首词除了表现浓烈的思归之情外,借“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两句还表达了什么情?


参考答案:
小题1:“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化抽象的时光为可感的意象,(或“化虚为实”)(2分)以樱桃和芭蕉这两种植物的颜色变化,具体地显示出时光的奔驰。(2分)
小题2:芭蕉叶绿,樱桃果红,花落花开,回黄转绿,(2分)词中借“红”“绿”颜色之转变,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该“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
小题2:此题首先要对整首诗歌的内容有所理解,然后结合着关键词加以体会。如“流光容易把人抛”,体现了诗人青春已逝,人生易老的感叹。答题时,要先分析“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大意,然后再分析诗人情感。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
[宋]晁端友
寒林残日欲栖乌①,壁里青灯乍有天。
小雨愔愔②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
? [注]①乌:乌鸦;②情情:寂静无声。
(1)诗中的“乌”和“马”两个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三、四两句,叶梦得《石林诗话》作“小雨情情人不寐,卧听赢马啮残蔬”。其中“不寐”与原诗“假寐”相比哪个更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诗中的“乌”和“马”既是实景,又倾注着诗人的感情:乌鸦暮投林,而诗人却无家可归,疲马尚且夜不眠,人更是如此,“乌”和“马”。一反一正衬托了诗人奔波劳顿、凄风苦雨的人生漂泊之情。?
(2)“假寐”更好。“假寐”,即坐着打盹儿,表明诗人旅途劳顿,要睡又因心绪不宁,只得“假寐”,同时由本句的“坐”的“卧”,层次清楚。而“不寐”则与第四句“卧听”重复。(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辨识字形》考..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