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乙亥岁除渔梁村
黄公度
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岁月频。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
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领略春。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
[注]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是农历乙亥年。这年十月,秦桧死了,在舆论压力下,高宗召回一些受秦桧打击迫害的官员。作者也奉诏回朝,大年三十行经闽北渔梁村时写下了这首诗。
小题1:这首诗颈联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5分)
小题2:这首诗的颔联与尾联是如何表现诗人的思想情感的?(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运用了拟人的手法(1分), “云容山意商量雪”描绘出乌云堆积山头,酝酿着一场大雪(雪意正浓、晚来天欲雪)的景象,“柳眼桃腮领略春”形象地描绘出桃红柳绿、春回大地的景象(诗意解说1分)。(学生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或“眼前的彤云密布与想象中春回大地的美景互相映衬”并合理分析也可)彤云密布衬托出诗人飘泊羁旅的艰辛和前路难测的忧虑;“柳眼桃腮”则用旖旎春光象征诗人对未来的希望,表达了诗人长期贬谪之后被重新起用的喜悦心情。[情感2分,其中分号前后各1分,加点词语(或近义词)答出任意一个即可]
小题2:颔联以景衬情,“爆竹”渲染了节日的气氛,“残灯”“永夜”又刻画出环境的凄凉,表现了作者长夜难眠的孤单寂寞和浓浓乡愁。(或答“用爆竹声声的热闹反衬自己独守残灯、长夜难眠的孤独寂寞”)(2分)尾联展开想象(或答“从对方落笔”“虚写”),不说自己如何想念家人,而说儿女们在“围炉”时念叨自己,把思乡之情表达得更加生动真切。(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这是一道赏析诗歌手法的题目,此句最明显的手法就是“拟人“修辞的运用,答题时答出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描绘出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小题2:这也是一道考核诗歌手法的题目,明显的要求是答出抒情的手法,颔联明显的是借景抒情,答题时分析什么样的景色和什么样的情感即可,尾联是用主客倒置的手法衬托自己的情感,这也是常用的手法。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杜甫的祖父,仕途失意,当时被贬去僻远的峰州,《渡湘江》写于此时。
(1)有人说:“‘今春花鸟作边愁’一句,极富匠心,令人倍感愁意。”试从艺术手法上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答:诗人用花鸟这些使人欢娱的事物反衬远去边疆的哀愁,“乐景写哀情”,更显哀愁之深、之重,写出了诗人内心激烈的情感活动。(意对即可)
(2)答:表达了远离京师的悲哀心境,对自己仕途遭遇的不平与忧郁。(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⑴张先文笔工巧,长于写“影”,被称为“张三影”。本诗写了三处“影”,请找出来,并简要说明。?
答:? ?
⑵颔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1)“浮萍破处见山影”是明写山之“影”;“过桥人似鉴中行”是暗写“影”,溪水映照人影;“莫放修芦碍月生”是暗写“影”,担心芦苇长高,影响观赏溪中之月影。
(2)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写小船归来,听得到草丛中的虫声,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鉴赏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一剪梅? ·舟过吴江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释】 吴江:今江苏省县名,在苏州南面、太湖东面。“秋娘渡”、“泰娘桥”:均为吴江地名。银字笙:乐器名,是笙管的一种。心字香:一种香名,据说是以香粉成心字形。
蒋捷,生卒年不详,字胜欲,号竹山,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度宗咸淳十年(1274)进士,宋亡不仕。
小题1:后人认为这首词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极妙,它的妙处在哪里?请作简要分析。
小题2:这首词除了表现浓烈的思归之情外,借“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两句还表达了什么情?
参考答案:
小题1:“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化抽象的时光为可感的意象,(或“化虚为实”)(2分)以樱桃和芭蕉这两种植物的颜色变化,具体地显示出时光的奔驰。(2分)
小题2:芭蕉叶绿,樱桃果红,花落花开,回黄转绿,(2分)词中借“红”“绿”颜色之转变,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该“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
小题2:此题首先要对整首诗歌的内容有所理解,然后结合着关键词加以体会。如“流光容易把人抛”,体现了诗人青春已逝,人生易老的感叹。答题时,要先分析“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大意,然后再分析诗人情感。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
[宋]晁端友
寒林残日欲栖乌①,壁里青灯乍有天。
小雨愔愔②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
? [注]①乌:乌鸦;②情情:寂静无声。
(1)诗中的“乌”和“马”两个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三、四两句,叶梦得《石林诗话》作“小雨情情人不寐,卧听赢马啮残蔬”。其中“不寐”与原诗“假寐”相比哪个更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诗中的“乌”和“马”既是实景,又倾注着诗人的感情:乌鸦暮投林,而诗人却无家可归,疲马尚且夜不眠,人更是如此,“乌”和“马”。一反一正衬托了诗人奔波劳顿、凄风苦雨的人生漂泊之情。?
(2)“假寐”更好。“假寐”,即坐着打盹儿,表明诗人旅途劳顿,要睡又因心绪不宁,只得“假寐”,同时由本句的“坐”的“卧”,层次清楚。而“不寐”则与第四句“卧听”重复。(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