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8-06 08:25:5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人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鲁迅几百万字的遗著,其中很大一部分必将永远受到读者的喜爱,后世读者将以一种赞叹和欣赏的态度阅读它。                            。
①他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这形象,这精神,必将永世长存
②比起文章来,更重要的是鲁迅这个人,他的人世的态度,他的爱国心和正义感
③更有若干篇在写作的当时就并不正确,就只能作为一种研究资料保留下去了
④他对强暴的反抗和对弱者的同情,他为了中国进步不懈的努力
⑤还有一部分时过境迁,不再使人感到兴趣
⑥他身上那种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传统的骨气,用他的话说,“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A.④⑥①②⑤③
B.④①⑥⑤③②
C.⑤③②④⑥①
D.⑤③①⑥②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⑤③承接前文谈鲁迅的文章,且“时过境迁…‘当时就并不正确”存在程度上的递进关系,故⑤③应排在前面,据此可排除A、B。②由鲁迅的文章转入鲁迅的为人和他的精神.起承前启后的作用.故应紧接③句。④⑥承接②句谈鲁迅的精神,①句对整个文段进行总结。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本题难度:一般



2、语言运用题   请在所提供的名人中任选一个,先说说你对他(她)所作评价的比喻物,然后引用其中一句名言作佐证。例如:陆游——梅花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6分)
名人:屈原 司马迁 岳飞  李清照  曹雪芹 鲁迅 巴尔扎克


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比喻物2分 名言4分
(示例一)司马迁:泰山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示例二)李清照:海棠  知否知否,红肥绿瘦。
(示例三)鲁迅:孺子牛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本题解析:此类题目要根据语句的内容和意境来把握,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来组织答案,要仿照前面的语句的句式和修辞来写。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本题难度:一般



3、语言运用题  我国每个节日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请从下面两个节日中任选一个,仿用例句,各用一句话表现它们的特点。要求:内容符合节日特点,句式可灵活,富有文采。(3分)
例:重阳节:拄杖登山老夫聊发少年狂。
清明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端午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参考答案:清明节:雨也纷纷泪也涟涟,思也悠悠意也绵绵。/ 纷纷清明时节雨,点点滴滴落心头。/ 杏花村里酒飘香,清明时节人断肠。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一缕英魂万古传。/ 龙舟竞发千帆舞,汩罗江畔吊屈平。(内容2分,表达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语言运用题  仿照下面例句的修辞和句式,以“创新”为话题再写一个句子,字数可以略有增减。
例句: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如果一个民族只有挺拔的身躯,而没有高贵的灵魂,就不会魅力四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示例:创新是一个民族的脊梁,如果一个民族只有发达的脑和手,而没有坚硬的脊梁,就无法屹立不倒。(答案不唯一)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王守仁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释、道三教,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因他曾在余姚阳明洞天结庐,自号阳明子,故被学者称为阳明先生。
B.青藏高原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自然条件恶劣严酷,因其低氧而被认为是人类居住的最极端环境之一。人类何时开始登上这片荒原,是考古学家、人类学家争议和关注的焦点。
C.虽然新生代农民工有着较强的城市融入意愿,但职业技能、收入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等因素的限制,总有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不能如愿以偿地“留城”,还是需要回到农村。
D.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创作与传播从未离开技术的支持,而且,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史记》《红楼梦》等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其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选项B语序不当,“争议和关注”应该调换语序,注意并列词语的先后逻辑顺序,搭配不当“青藏高原”和“;C不合逻辑,前面是“不能如愿以偿”,后面是“需要”,前后矛盾,应为“被迫”,成分残缺,“职业技能”前加“因为”;D不合逻辑,前后句应该是转折的关系,中间用“而且”连接是递进,应为“但是”。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