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8-08 00:15:5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jūn)裂浸(zì)修(qì)(yǔn)身不恤
B.乳(ǎo)(shì)好鹰(sǔn)风流倜(dǎng)
C.(shì)针犁(huá)铁(jiù)(guā)呱坠地
D.船(wù)险(xìn)(shěn)知丝竹管(xúan)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B.风流倜傥(tǎng),C.呱(gū)呱坠地,D.丝竹管弦(xían)。从历年高考来看,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各组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三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训练、记忆相结合,以记忆为主。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目睹了一次牡丹的落花,你相信所有的人都会为之感动: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①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
②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
③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
④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
⑤一阵清风徐来
⑥如同一只被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
A.⑤①⑥②③④
B.⑤②①③⑥④
C.③⑥④⑤②①⑤
D.③④⑥⑤①②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由题干“落花”推知“风来花落”的过程。故选B。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读书的设计是一个立体性、动态性的设计。围绕着某个问题、某种原有优势的拓展,既可以在纵向上涉及古今,又可以在不同层面上涉及中外以及诸种学科。_______________?,就罕能清理出事物的原理;? _______________ ,就罕能悟透事物的意义和它运行的曲线;_______________?,就容易使自己的知识封闭起来;?_______________?,就容易使自己的知识失去根,变得虚浮空泛。古今中外在某个问题上进行互参,是读书深入以后应该追求的通则。
A.知今不知古 知古不知今 知外不知中 知中不知外
B.知古不知今 知今不知古 知外不知中 知中不知外
C.知今不知古 知古不知今 知中不知外 知外不知中
D.知古不知今 知今不知古 知中不知外 知外不知中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古”对应“事物的原理”,“今”对应“运行的曲线”,“不知外”对应“封闭起来”,“不知中”对应“失去根”。


本题难度:一般



4、语言运用题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近年来,我国不少人喜欢西方的一些节日,如圣诞节、愚人节、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等。
材料二:据报道,春节期间,纽约帝国大厦亮起了代表喜庆和吉祥的彩灯向华人拜年,农历大年初一被定为该州的法定节日。在英国,近50万人从英国各地聚集到有“伦敦心脏”之称的特拉法加广场和唐人街,看龙腾狮舞,品中国小吃,享受鞭炮声和欢笑声中浓浓的中国年味。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3分)
答:                                     
(2)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简要概述。(150字左右)(7分)
答:                                                         


参考答案:
(1)示例:节日文化相互交融。(意思对即可)
(2)观点一:我们要继承民族文化遗产。
观点二:过节,只要快乐就行。
观点三:正确引导,健康过节。
示例:正确引导,健康过节。所谓“节日”,就是一种纪念性的日子,过节就是精神的洗礼。不论是过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是过外来的“洋节日”,都可视为文化的折射与传播,我们应该“取其精华”,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精神家园更加温馨。每一个人对节日的看法与过法不一样,我们应该加以正确引导,让那些节日过得更加健康,更有意义。(其它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本题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段的提炼概括能力。
材料一展现我国人喜欢过西方节日,材料二展现西方人享受中国节日滋味,综合可以得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节日被不同民族接受。如果要答出“节日文化相互交融”,难度颇大,大多学生会被“节日”限定,忽略文化交融问题,值得注意。
(2)本题考查对具体现象的理解探究能力。
谈各国节日被相互接受这一现象,可以多角度思考,如快乐过节,发扬民族节日魅力等等,在选定主题后,语言表达非常关键,150字的要求,需要学生有良好的概括能力,条分缕析,避免重复,平日的训练在高考中显得格外突出。


本题难度:一般



5、语言运用题  请从下面论文简介中提取3个反映其主要信息的关键词语。
  这篇文章对中国文明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士”在先秦时期的演进做了全景式的追寻,有助于人们对“士”的源起及早期衍变形成一个完整而清晰的印象。
  关键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士 先秦 演进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名句名篇默写..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