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常见题型》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8-08 00:40:3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写作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凋零的花朵是遗憾的,然而它却可以融入泥土滋润万物;断翅的鸟儿是遗憾的,然而它却可以唱出动人的音符;失明的贝多芬是遗憾的,然而《第七交响乐》却令人震撼;断臂的维纳斯是遗憾的,然而它的美可却让全世界惊叹。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本题和08年广东卷一脉相承。审题的难度不算太大,但是要很好的理解题目中的关键词,一个是“凋零““断翅”“失明”,这些词是指缺损,不完整。二是“却”这个转折连词,表示与“缺损、不完整”的相对的内容。三是“可以融入”“可以唱出”“然而它的美可却让全世界惊叹”这些关键词句,表达的信息是,同样是那样的美。综合起来,本题可立意为“残缺也能使人美丽”。具体分析此题,残缺是事物的表面现象,使人间美丽起来的不是事物的表面现象,是事物内在的意蕴。应该深入剖析残缺能使人间美丽的深层原因,可以是意志毅力坚强勇敢永不放弃等等精神品格,总之不能停留在表面做文章,要从残缺带给人间什么从而使人间美丽起来的层面落笔,挖掘出人物或事物的闪光点。符合这个要求的则为切合题意的,反之则为符合题意等。就体裁来看,本题更适合于写议论文。
点评:高考作文命题要兼顾记叙文体和议论文体,但本题明显更适合于写成议论文,所以不够严谨。对擅长写议论文的学生来说不够公平。本文的话题也是一个比较老套的话题,缺少必要的新意。


本题难度:一般



2、写作题  作文
请以“改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要实现伟大抱负,先要改变自己,或说要提高自身素质;只有先改变自己,提高自己,才可能实现伟大抱负。也就是此材料强调的是改变自己的重要性。
审话题“改变”。关键词在“改变”。关于“改变”应思辩下面的问题:①改变什么?②为什么要改变?③改变有什么意义?④怎样才能改变?“自己”是“改变”的对象,这是限制,写“改变别人”就离题了。“改变自己”的什么呢?志向、目标、性格、素养等等,都行。
立意。
(1)从题目引出立意: 只有先改变自己人,才可能实现伟大抱负。
(2)从话题引出立意:改变自己,成就梦想。
(3)对话题多角度思考立意:①修身才能齐天下;②不要做不切实际的梦;③梦想在现实中才能起舞;④没有梦想,就不会有改变自己的动力,⑤改变,要从自己开始;⑥圆梦亦须循序渐进;⑦想做大事,先修炼自己;⑧完善自己才能改变社会;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本题难度:一般



3、写作题  亲爱的同学,崭新的高中生活已经开始,六周的学习和生活一定为你留下了很多记忆。请自选角度,以“印象实验园”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注意不要出现真实班级和姓名。


参考答案:
印象校园
漫步在校园林荫的小径上,贪婪地呼吸着绿色的味道,整颗心都弥漫着生机;散步在校园阳光的操场上,尽情地享受着日光的沐浴,整个人都暖暖洋的;静坐在校园安谧的公园里,专注地望着那独有的自然,仿佛,心境都豁然开朗……刚踏入校门,就是这些美好让我一次次无限地憧憬,但随着与她距离的靠近,越来越多的感受着她的美好,她的青春时我忽然发现在校园的角角落落里,有些东西被我们忽视了,我忽然发现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不仅能把一切美好看得淋漓尽致,不美好亦是如此……
曾几何时,走在校园的玫瑰大道上,深深地呼吸着玫瑰的馨香,那浪漫的香味在空气中弥漫着,实在,沁人心脾……突然,不经意的一瞥,那艳丽的玫瑰丛中居然有方便面盒子。惊讶!诧异!疑惑!接踵而来……是谁忍心在这娇艳的玫瑰花上添这不堪的一笔呢?是谁如此不会欣赏美丽,反倒来破坏校园的和谐之美?我替那花儿不值,更以那写上这一败笔的人为耻!曾几何时,在学校的花园里悠闲地散着步。这公园虽然不及自然公园,但是她是由我们的园艺工程师为我们设计的,我们每天都在为她精心打扮。闲暇之余,来这里走走,看看,学习的紧张压力得到了舒缓,心情也好了许多。就是这样这公园自然有了她独特的丰韵,也赢得了无数的我们对她的热爱。可是,恍然间,我无语了:石椅上,两个清秀的女生边谈笑着,边吃着零食。她们若无旁人地把包装袋扔到了那芊芊绿草上,她们的动作竟是那么自然,那么随意……也许,我们不是每个人都会为校园付出一些美好,但是我们至少也不能为学校抹黑啊!曾几何时,学校的卫生间里,有人忘里关水龙头,就任凭那水肆无忌惮地,哗哗地,流着流着……
校园她有她青春的意气风发,我们怎忍心让她如此不堪呢?校园,她是我们人生的领航灯啊,我们怎人心去践踏她呢?校园,我们第二个家,我们不能让我们的家蒙上厚厚的灰尘啊!我想看到一个场景,就如我踏如校门的印象氛围,没有那种种种种的不尽人意……
曾经的情景也还历历在目,在这样一些云淡风轻,淡如云水般的日子里,我忽然发现,我生活、学习所在的学校依然美好如旧,只是被一些不尽人意遮掩了而已……
看,绿意盎然的草坪上,那张小纸毫不惹眼,可是那男孩弯下了腰,捡起了纸片,扔进了垃圾桶里,然后向球场跑去,在阳光的照耀下,尽情地挥洒着汗水,那副画,很美很美……看,卫生间里,女孩正在洗手,可是水却开得很小很小,洗完马上就关了。走出洗手间,女孩甩甩手上的水,晶莹的水花也在阳光下跃动了起来……再看,一群群阳光的我们正在大扫除呢,顾不擦额头的汗水,只是想着,把校园打扮得更美丽……
其实,印象校园一直都没有变过,抬头看看,那是蔚蓝如镜的天空,低下头瞧瞧,那是生机盎然的片片草地;还有这边,有我们对学校最真挚的爱……荣怀,也许有些许不足,但是她一直在向更好发展。
也许,若干年后,蓦然回首,我会发现,曾经的校园很美很美……


本题解析:记叙文是以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为主的一种文体。它是写作训练中最普遍、最基本的一种。一般说来,它大致分为三类:?
一是以记人为主的记叙文,即以人物为中心组织材料,围绕这个人物可以写一件事,也可写几件事;写人的文章理解的时候要看这篇文章写了几件事,要表现人物什么样的思想性格,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在这上面来理解。因为落脚点就是通过事来表现人。如果这篇文章写了三件事,但是是通过这三件事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这就是一篇写人的文章。
二是以写事为主的记叙文,即以事件为中心组织材料,围绕中心事件可以写一个人,也可以写几个人;如果说这篇文章也记叙了三件事,通过这三件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或者给我们一个启示,这就是写事的文章。?
三是以写景状物为主的记叙文。?
但应注意的是,在一篇记叙文中,写人、写景、写事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不能截然分开,应各有侧重。?
基本要求:?
1.交代清楚人物、时间、地点、事由。
2.按故事或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依次叙述。
3.主题鲜明,内容清楚。文章中的故事应有头有尾,要写出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结束的过程。?确切地说,在记叙时要把与一件事物有关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等因素交代清楚,才能给人一种完整的认识和印象。
4.层次分明,有条有理。 记叙时,要有开头,正文及结尾。有时涉及几个人或几件事,一件事往往牵涉到相关的次要事情;有时一件大事中还包括小事,这就要对记叙的事情做出分析,分清主线和副线,围绕主线安排副线。
5.详略得当,主次适宜。记叙事情时,要注意主题鲜明突出,清楚具体,内容感人深刻。写人时,要抓住典型事例、典型行动和表现。对中心事件和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地方,要详细叙述;次要的东西,就少写或不写。?
注意事项:?
1.仔细审题,确定主题。文章的目的、内容、结构层次以及语言的运用,都要围绕主题进行。
2.根据情景提示和主题,安排文章的结构层次,用每段的首句即主题句来指明段落的中心思想。安排好关键的主题句,就会使中心更加突出,眉目清楚。
3.要进行审题,初写时,多模仿句型写简单句,循序渐进,逐步深化。
4.写作前最好有个简明扼要的提纲,使自己的写作有章可循。审题后要先写出草稿,经过修改之后,?再正式成文。


本题难度:一般



4、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其中书写10分)
一支探险队进入撒哈拉沙漠腹地,队员们在茫茫的沙海里跋涉,口渴如炙,但大家的水都没了。这时,探险队长拿出一只水壶,说:“只有穿越沙漠之后才能喝这壶水。”一壶宝贵的水,成了穿越沙漠的信念之源。当探险队顽强地走出沙漠、挣脱死神之手时,队员们想喝一口那支撑他们的精神之水,可他们看到的却是满满的一壶沙子!
请根据上述材料的含义,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的范围作文。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④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参考例文
【优秀作文一】
信念是一粒种子
很久以前,为了开辟新的街道,伦敦拆除了许多陈旧的楼房。然而新路却久久没有开工,旧楼房的地基在那里,任凭日晒雨淋。
有一天,一群自然科学家来到了这里,他们发现,在这一片多年来未见天日的地基上,这些日子里因为接触了春天的阳光雨露,竟长出了一片野花野草。奇怪的是,其中有一些花草却是在英国从来没有见到过的,它们通常只生长在地中海沿岸国家。
  这些被拆除的楼房,大多都是在罗马人沿着泰晤士河进攻英国时建造的,大概花草的种籽就是那个时候被带到了这里。它们被压在沉重的石头砖瓦之下,一年又一年,几乎已经完全丧失了生存的机会。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一旦它们见到了阳光,就立即恢复了勃勃生机,绽开了一朵朵美丽的鲜花。?
 小小的种子真令人惊叹,它们是如此的柔弱却又如此的坚韧,即使在沉重的砖瓦下压上数百年,它们依然能够保持自己鲜活的生命。一旦阳光照耀,一旦雨露滋润,它们便又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一粒种子,即使被埋没数百年,依然蕴藏着生的希望;那么一个人,当他处于困境时,又当如何呢??
  有一年,一支英国探险队进入撒哈拉沙漠的某个地区,在茫茫的沙海里跋涉。阳光下,漫天飞舞的风沙像炒红的铁砂一般,扑打着探险队员的面孔。口渴似炙,心急如焚---大家的水都没了。这时,探险队长拿出一只水壶,说:“这里还有一壶水,但穿越沙漠前,谁也不能喝。”一壶水,成了穿越沙漠的信念之源,成了求生的寄托目标。?水壶在队员手中传递,那沉甸甸的感觉使队员们濒临绝望的脸上,又露出坚定的神色。终于,探险队顽强地走出了沙漠,挣脱了死神之手。大家喜极而泣,用颤抖的手拧开那壶支撑他们的精神之水---缓缓流出来的,却是满满的一壶沙子!?
炎炎烈日下,茫茫沙漠里,真正救了他们的,又哪里是那一壶沙子呢?他们执着的信念,已经如同一粒种子,在他们心底生根发芽,最终领着他们走出了"绝境"。?
事实上,人生从来没有真正的绝境。无论遭受多少艰辛,无论经历多少苦难,只要一个人的心中还怀着一粒信念的种子,那么总有一天,他就能走出困境,让生命重新开花结果。?
人生就是这样,只要种子还在,希望就在。
人拥有信念,就可以化险为夷,绝处逢生;人失去信念,就必然一蹶不振,葬送前程。
【优秀作文二】
心中的清泉
看到这个题目,你一定会问:心中怎么会有清泉?是的,心中不可能有自然界的清泉,但心中可以拥有清泉的信念。
在茫茫沙漠里,一支探险队在那里负重拔涉,对他们而言,水是他们穿越沙漠的信心和源泉。一旦没有水,他们将失去信心。然而队长却对队员说:“最后一壶水,在未穿越完沙漠前,谁也不能喝。”正是这壶水给了他们百倍的信心和无穷的力量,才使他们能够一步步挣脱死亡线,最终胜利穿越了茫茫沙漠。虽然他们后来发现这只是一壶沙,但在这茫茫沙漠里,干枯的沙子在队员们的心中已经变成了充满希望的清洌的泉水。
心中的清泉可以是一种信念——一种可以在我们遇到苦难或挫折时,让我们坚强起来的信念。它给我们以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让我们以顽强的毅力继续完成未尽的事业。笔者曾经读过一篇文章,写的是母女俩去滑雪遇险的故事,因为她们穿的都是银白色的滑雪服,管理者告诫她们,要她们穿一件颜色深一些的衣服,但她们充耳不闻,我行我素。正当她们手舞足蹈、兴高采烈的时候,发生了雪崩。她们后悔莫及,因为她们衣服的颜色与雪的颜色融为一体,急救人员根本不能发现。这时母亲毅然决定,割破手腕,让自己的鲜血染红一大片雪地,以此来解救自己的女儿。是什么使她用宝贵的生命来解救女儿。是母爱,她坚信女儿会走得比她更远,正是这种信念,迫使她做出如此大的牺牲。虽然她因失血过多而离开了人世,但是她在关键时刻心里流动着的是一股清澈的泉水。
古今中外,凡能成大器者,心中必有一泓清泉,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忍受宫刑之辱,因他心中有一泓实现父亲遗愿的清泉,才以顽强的毅力写下了被称为“千古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当代保尔——张海迪三分之二肢体瘫痪,因她心中有身残志坚这泓清泉,才创造了自学大学课程,分别撰写、翻译了数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学会为人用针灸治病等人间神话;比尔?盖兹心中有一泓以知识和智慧创造财富的清泉,经过多年拼搏,成了世界首富。反之,如果一个人心中的清泉干涸了,心理就会失去平衡。干部心中如果没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清泉,让私欲任意膨胀,就会走向腐败之路;老百姓心中如果没有自食其力的清泉,将会失去生命的支柱或者走上犯罪的道路。
我们每个学子也应该有自己的清泉,心中的清泉是登山的拐杖、渡海的舟楫。我们是在书山学海里前进的拔涉者,每个人都能到达书山的顶峰、渡到学海的彼岸——只要你的心里拥有一壶希望的清泉。


本题解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即出题者已经把作文的“基本中心(意)”提供给考生了,审题时要抓住关键语句重点思考。针对题中材料内容特点,可采用“提炼中心法”。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首先认真阅读材料,抓住关键词句,或分析其中的人物活动和情节发展,从中提炼出一个中心来,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如此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
分析材料可知,在沙漠里,干枯的沙子有时候可以是清冽的水——只要你的心里驻扎着拥有清泉的信念。其实,人活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希望。对于此题,我们可以用找原因的方法来审题。是什么支撑探险队员走出沙漠?我们一经分析就会发现,是精神和希望。从而我们可以找到本题的中心。《现代汉语词典》对精神的解释是,一是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二是表现出来的活力。实际上“精神”就是一种气息、状态和作风。精神的力量对物质的力量有着巨大的反作用,人的精神是一种巨大的动力,是干出事业的根本。所以,我们的每一个人、每一个组织都应当有自己的精神支柱,要重视“精神”的发掘、培养与发扬,要把精神的能量转化为向心力和凝聚力。希望,是前进的动力,是奋斗的方向,是生命不竭的源泉,只有拥有希望,才活得有生机,才活得有滋味,才活得有魅力。本题也可从反面来思考……信念是什么?一般人的通常回答是“信心、思想”。这种回答虽然不错,但只停留在字面含义上,未免肤浅。信念是人类的精神支柱,信念是追求与向往的先驱,信念能使弱者成为强者,信念使人充实,是生命动力和奋斗的目标。就“信念”这个话题,学生平常就有接触,谈论的也不会少。写起来并不困难;但是要写出水平,就不是很容易的;要得到考试中的发展分,就得在不平常的话题中挖掘新的东西。
拟题例举:
1、信念是一粒种子
2、心中的清泉
3、信念,学海中的书籍
4、善意的谎言
5、理想与信念
…………


本题难度:一般



5、写作题  ?
一个乞丐讨饭的时候遭到一条狗的攻击,这令他十分惊惧。再次去讨饭的时候,他便捡了一块石头带在身上。
然而,这次他遭到了两条狗的攻击。他虽有一块石头护身,但还是被狗咬了。下次讨饭的时候,他便揣了两块石头。可这次他遭到了三条狗的攻击。再次讨饭的时候,他索性揣了四块石头,这次他恰恰遭到了群狗的攻击,依然是被狗咬了。于是,他不得不背着一篓子石头去讨饭。
后来,他转换思维,丢掉石头,拿着一根木棍去讨饭。后来,他再也没有遭到狗咬。
请以“思维一转天地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无


本题解析:
这是一个颇具哲理的话题。由于自身经历、所受教育、生活环境、社会地位、观察视点等因素的制约,我们总是习惯于用一种眼光看人看事,用一种方式思考问题,用一种方法处理问题,长此以往,造成思想僵化,方法陈旧,效率低下。我们确实应该“转一转思维”,让“天地变得宽阔”些了。试想,当学习效率不高时,你尝试过新的学习方法吗?当与人相处关系紧张时,你尝试过新的处世方法吗?当你只看到生活中的“黑点”时,你尝试过换一种眼光看“亮点”吗?当打开生活的一扇窗子,感到的尽是苦恼时,你尝试着推开另一扇快开的生活之窗吗?——凡此种种,只要与“思维一转天地宽”这一话题相关,都可以成为选材、立意的范围。你可以记叙自己或他人“思维一转天地宽”的经历,写出感受和体验;也可以就“思维一转天地宽”这个话题谈自己的看法。只要是自己擅长的,又能最大程度的展示自己的个性都可以。命题者还希望通过这次训练,激活被大量模拟试题困扰得近乎麻木的神经,使同学们养成活跃的思维习惯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正确使用词语..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