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九)
A.桥傅于城,遂克之帝命太子帅百官迎劳于龙江 B.复与俞通海等以七舟载苇荻以征西副将军从汤和帅舟师伐蜀 C.复旋绕而出故止封侯而不公 D.民怀其惠,为之立祠及杨宪为相 |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候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 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日:“翳桑之饿人也。”间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 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呜呼!《诗》曰: ‘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竞乃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克:能够。
B.公患之,使锄麑贼之贼:偷窃。
C.宣子田于首山田:通“畋”,打猎。
D.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书法:记载的原则。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而与为公介与:参与
B.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趋:奔向
C.提弥明死之死:为……死
D.书法不隐隐:隐讳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赂秦而力亏
B.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C.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D.其我之谓矣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小题4:下列句子中,全都体现赵盾是“古之良大夫”的一组是
①吾知所过矣,将改之?②犹不改,赵盾骤谏
③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④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
⑤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⑥赵盾未出境而反
A.②③⑤
B.①④⑤
C.③④⑥
D.①②⑥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述晋灵公实行暴政的史实,他非但不接受赵盾、士季的讽谏,竟然多次实施计划欲除掉向他进谏的人。如此多行不义,最终招致被臣下弑杀的下场。
B.赵盾忠君爱国,恪尽职守,深受人们敬重,在生死关头,锄麑、提弥明和灵辄都挺身而出保护他,为此锄麑、提弥明自杀,灵辄出逃。
C.本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紧张曲折,悬念迭出,环环相接,此起彼伏,跌宕多姿,引人入胜,动人心魄,具有强烈的故事性和戏剧性。
D.本文通过晋灵公、赵盾和灵辄等鲜活的典型人物,从正反两方面,形象地表现了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观念。
小题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季等人对晋灵公不行君道感到忧虑,决定进谏。士季进谏时,引用经典,希望晋灵公能改过向善,以对国家有利。
B.提弥明发现晋灵公的阴谋后,以遵守君臣之礼为由让赵盾离开。晋灵公唤出猛犬去咬赵盾,企图置赵盾于死地。
C.赵盾在首山打猎时救济了灵辄。后来,在晋灵公谋害赵盾时,灵辄知恩图报,倒戟抵抗晋灵公的士兵,使赵盾得以脱险。
D.孔子欣赏董狐,肯定他是一个良史;又认为赵盾不应该蒙受弑君的恶名,同时对他的遭遇寄予同情。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光传
李光,字泰发,越州上虞人。童稚不戏弄。父高称曰:“吾儿云间鹤,其兴吾门乎!”亲丧,哀毁如成人,有致赙者,悉辞之。及葬,礼皆中节。服除,游太学,登崇宁五年进士第。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朱勔父冲倚势暴横,光械治其家僮。冲怒,风部使者移令吴江,光不为屈。改京东西学事司管勾文字。
建炎三年,车驾自临安移跸建康,除知宣州。时范琼将过军,光先入视事,琼至则开门延劳,留三日而去,无敢哗者。光以宣密迩行都,乃缮城池,聚兵粮,籍六邑之民,保伍相比,谓之义社。择其健武者,统以土豪,得保甲万余,号“精拣军”。又栅险要二十三所谨戍之,厘城止为十地分,分巡内外,昼则自便,夜则守城,有警则战。苗租岁输邑者,悉命输郡。初欢言不便,及守城之日,赡军养民,迄赖以济。事闻,授管内安抚,许便宜从事,进直龙图阁。
溃将邵青自真州拥舟数百艘,剽当涂、芜湖两邑间,光招谕之,遗米二千斛。青喜,谓使者曰:“我官军也,所过皆以盗贼见遇,独李公不疑我。”于是秋毫无犯。他日,舟过繁昌,或绐之曰:“宣境也。”乃掠北岸而去。
时秦桧初定和议,将揭榜,欲籍光名镇压。上意不欲用光,桧言:“光有人望,若同押榜,浮议自息。”遂用之。同郡杨炜上光书,责以附时相取尊官,堕黠虏奸计,隳平时大节。光本意谓但可因和而为自治之计。既而桧议彻淮南守备,夺诸将兵权,光极言戎狄狼子野心,和不可恃,备不可彻。桧恶之。桧以亲党郑亿年为资政殿学士,光于榻前面折之,又与桧语难上前,因曰:“观桧之意,是欲壅蔽陛下耳目,盗弄国权,怀奸误国,不可不察。”桧大怒,明日,光丐去。高宗曰:“卿昨面叱秦桧,举措如古人。朕退而叹息,方寄卿以腹心,何乃引去?”光曰:“臣与宰相争论,不可留。”章九上,乃除资政殿学士、知绍兴府,改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十一年冬,中丞万俟禼论光阴怀怨望,责授建宁军节度副使,藤州安置。越四年,移琼州。居琼州八年,仲子孟坚坐陆升之诬以私撰国史,狱成;吕愿中又告光与胡铨诗赋倡和,讥讪朝政,移昌化军。论文考史,怡然自适。年逾八十,笔力精健。又三年,始以郊恩,复左朝奉大夫,任便居住。至江州而卒。孝宗即位,复资政殿学士,赐谥庄简。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二》)
小题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3分)
A.籍六邑之民,保伍相比籍:登记
B.和不可恃,备不可彻彻:撤除
C.光于榻前面折之折:告发
D.中丞万俟禼论光阴怀怨望阴:暗中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其兴吾门乎择其健武者
B.有致赙者,悉辞之及守城之日
C.统以土豪始以郊恩
D.朕退而叹息至江州而卒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李光年少时就知礼知节,考取功名后更是不畏权贵。他先后触怒了朱冲、秦桧等人,后来屡遭告发而被贬谪,直至死前才复官任左朝奉大夫。
B.李光在担任宣州知州时,将应该按年交到县里的苗租全都送到州里。开始人们纷纷指责不方便,最终却依靠这项措施补充了赡养军民的开销。
C.李光对邵青招抚劝说,并送给他粮食,邵青很高兴。后来邵青的船队经过繁昌时,有人骗他是在李光管辖的宣州境内,他就沿着北岸离开了。
D.秦桧在张榜公告时借助李光的名望来压制人们对和谈的非议,李光发现真相后极力陈述戎狄的狼子野心,与秦桧在皇帝面前辩论,秦桧很生气。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我官军也,所过皆以盗贼见遇,独李公不疑我。(3分)?
(2)同郡杨炜上光书,责以附时相取尊官,堕黠虏奸计,隳平时大节。(4分)?
(3)居琼州八年,仲子孟坚坐陆升之诬以私撰国史,狱成。(3分)
4、填空题 解释下列各句中“焉”字的用法。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
5、阅读题 下面这篇《小石城山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最后一篇(课文则是第一篇),读后回答第1—4题。
?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边界)。其上为睥睨(城上的小墙)梁欐(中梁)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小竹子),益奇而坚。其疏数(cù,稠密)偃(卧倒)仰(上仰),类智者所施设也。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技,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1.对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西山道口径北?径直
B.?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用弓发射到远处的兵器
C.?其上为睥睨?城上锯齿形的有孔的小墙
D.?其疏数偃仰?稠密
2.下列句中的“之”字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环之可上
B.?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
C.?其气之灵
D.?是二者,余未?信之
3.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上为睥睨(城上的小墙)梁欐(中梁)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技,是固劳而无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叙事写景,后半部分议论、抒情。
B.作者借景抒情,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述和议论,把自己怀才不遇、被贬在外的愤懑表现了出来。
C.作者描写了小石城山奇妙优美的山水景色,并且感叹这样奇妙优美的山水景色却被弃置在偏远的地方,“不得一售其技”。
D.文中“造物者”“神者”都是指创造万物、有灵的上帝,作者把在现实中无法排解的矛盾问题拿来向上帝询问,不免带有一些颓废消极的感情色彩。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