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8-08 00:53:4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简答题(10分)
小题1:《红楼梦》32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中湘云、袭人劝说宝玉,宝玉听了大觉逆耳,并称赞林黛玉从来不说这样的混账话。他们跟宝玉说了什么混账话?黛玉听到宝玉的表白后又喜又惊,又悲又叹,请具体说明原因。(6分)
小题2:“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这是《茶馆》中谁的台词,他为什么要这样说?(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叫他走仕途经济之路(2分)。所喜,果然是知己;所惊,不避嫌疑称赞;所悲,父母早逝,无人做主,自己有病;所叹,你我为知己,何必有金玉论。(4分,每点1分)
小题2:李三(1分)。一是对政治不满。政治的改良没有让社会好转,反而让百姓的生活越变越差。二是对王利发不满。茶馆改良致使活儿增多,但王利发既不涨工资也不添人,李三不痛快。(3分,答对一点得2分,二点全对得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回答此题,要根据平时对课外著作阅读的记忆,根据题目要求简明扼要地回答。题中,要比较袭人和黛玉对宝玉所说的话的不同点,抓住此点进行归纳,不难知道 宝玉之所以不喜欢袭人的话,是因为她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而黛玉听到宝玉的表白后,“所喜”的是知道宝玉果然是自己的知己;“所惊”的是宝玉居然能不避嫌疑地称赞自己;“所悲”的是自己父母早逝,无人为自己的婚姻做主,自己又有病在身;“所叹”的则是为什么又有“金玉”之论。
小题2:回答此题,要根据平时对课外著作阅读的记忆,根据题目要求简明扼要地回答。本题第一问不难回答。回答第二问,要根据作品中人物的身世地位、性格处境等分析。李三说这话,一是因为政治的改良没有让社会好转,反而让百姓的生活越变越差,因而发泄对政治的不满;二是因为茶馆改良致使活儿增多,但王利发既不涨工资也不添人,因而发泄对王利发的不满。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飞白的趣味
痖弦
  飞白,是汉字书体的一种,一般认为是东汉蔡邕所创。相传左中郎蔡邕有次赴鸿都门巡访,看到修饰房子的匠人以垩帚成字,引发了他的灵感。飞白书,便是他从垩帚拖出的痕迹上作墨趣的联想,所创意出来的书写技法。
  飞白书的最大特征,是文字笔画轻微不满,或中空,或断续,丝丝露白,看起来就像用枯笔疾扫而过的样子,呈现一种意到笔不到的特殊气韵。此种技法历代仿效者甚多,且有不少诠释的理论。如“取其若丝发处谓之白,其势飞举谓之飞”(宋·黄伯思)、“白而不飞者似篆,飞而不白者似隶”(明·赵宦光)等,都是对飞白所作的归纳与界定。至于说它能创造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意境,那是属于书艺美感之外的哲学演绎了。
  其实,飞白的技巧在其他的文学艺术中也有类似的展现,举以光色线条运动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电影为例,历来被导演们常用的溶、淡、叠影、圈入、圈出等叙述元素,“抽象电影”所强调的韵律及视觉设计,“加速蒙太奇”以剪辑密度所构成的时空新关系,以及现代派电影在意象思考上的突破、对电影分镜辩证观念的新探索,都可以与中国书法的飞白趣味产生联想,称之为映像的飞白也无不可。
  中国古典戏曲的唱腔,也有类似飞白的设计。经验老到的演员在诠释唱段时,常常故意不把一个乐句唱满,留下一些空间让伴奏曲点缀。因为演员们发现,一个乐句的不完全唱满,比唱满有更大的弹性,除了留出余地供乐队去发挥之外,观众也可以根据自己早已耳熟能详的调子做想象的补充,在鉴赏的心理层次上,无疑使观众也感觉参与了创造,这种赋格式的变奏,是属于声音的飞白了。
  如果把飞白的观念,用在诗文的朗诵上,也会创造一些新感觉。“五四”时期戏剧家洪深谈朗诵,认为散文与诗,各有其格式,前者是节奏格式,后者是韵律格式。朗诵者首先要进行分析才能定出基调,一般来说,表现节奏的办法,是将节奏中的“时隔”加以区分,定出加强点的位置,或做短暂的顿逗,或将重音特别提高。而表现韵律的方法,则是把加强点的字音的“时值”延长,将加强点以外的字音以轻读带过。有时,朗诵者也可以视诵材的内容与感情倾向,不延长时值而以顿歇补充之。更重要的是,在意群与节奏之间,做适当的调节,或以韵律为重,或以意群为重,这种轻重浓淡疏密间的互补,与书法上所讲求的飞白十分相似。
  朗诵是介乎语言旋律和音乐旋律之间的产物。通常,在音乐旋律的表现上,吟唱的成分大于说白的成分,吟唱时从一个音高到另一个音高,必须跳跃,一音停顿,再续一音,情况像越栅栏。而在语言旋律的表现上,则是说白的成分大于吟唱的成分,从一个音高滑溜到另一个音高,音音连续,没有间隔,情况像走斜坡。诗的朗诵秘密,便是跳跃与滑溜之间的交替运用,这又符合垩帚成字的意念了。
  飞白之用大矣哉。(摘自《台湾散文选》)
1.从原文看,下列不能说明“飞白之用大矣哉”的一项是(? )
A.在书法艺术中,飞白的运用可以产生更多的笔墨情趣,创造出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意境。
B.在电影艺术中,飞白的运用可以使得光色线条的运动更为丰富多样,使影片更具有表现力。
C.在戏曲艺术中,飞白的运用可以让观众对乐句做想象的补充,感觉参与到了艺术创造中来。
D.在朗诵艺术中,飞白的运用可以区分散文节奏模式和诗歌韵律模式的不同,增强表现效果。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般认为,飞白是东汉蔡邕所创意出来的书法技法,它所呈现出的特殊气韵吸引了众多的仿效者。
B.一些电影拍摄的观念、技巧可以与书法的飞白趣味产生联想,比如现代电影在意象思考上的突破。
C.演员与乐队应建立彼此映衬、相辅相成的和谐关系,乐句如不完全唱满,反而能让乐队得到发挥。
D.朗诵是超越于语言、音乐之上的,它一方面具有语言的旋律之美,一方面又具有音乐的旋律之美。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飞白的概念由来已久,作者在前人阐述的基础上加以拓展,使之能更好地探讨文学艺术的奥秘。
B.飞白的技巧运用非常广泛,但以书法、电影、戏曲和诗文朗诵等方面为主,其他方面并不明显。
C.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都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而飞白的具体表现方式也是形形色色,各具特点。
D.戏曲的飞白需要借助欣赏者的想象来实现,而书法、电影和朗诵的飞白也不能离开想象的帮助。


参考答案:1.D
2.C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竹林的故事废名
? 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十二年前,它们的主人是一个很和气的汉子,大家呼他老程。
?老程有一个小姑娘,非常的害羞而又爱笑。我们起初不知道她的名字,问她,她笑而不答,有一回见了老程呼“阿三”,我才挽住她的手:“哈哈,三姑娘!”我们从此就呼她三姑娘。
?老程除了种菜,也还打鱼卖。四五月间,霪雨之后,河里满河山水,搓衣的石头沉在河底,呈现绿团团的坡。老程把摇网朝水里兜来兜去,倘若兜着了,三姑娘小小的手掌,跟着她欢跃的叫声热闹起来,一直等到蹦跳蹦跳好容易给捉住了,才又坐下草地望着爸爸。
?流水潺潺,摇网从水里探起,一滴滴的水点打在水上,浸在水当中的枝条也冲击着嚓嚓作响。老程从荷包里掏出一把大红头绳:“阿三,这个打辫好吗?”三姑娘抢在手上,一面还接下酒壶,奔向灶角里去。见了妈妈抽筷子,便赶快拿出杯子——家里只有这一个,老是归三姑娘照管——踮着脚送在桌上。“爸爸喝酒,我吃豆腐干!”老程实在用不着下酒的菜,对着三姑娘慢慢的喝了。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代替妈妈洗衣。然而绿团团的坡上,从此也不见老程的踪迹了——这只要看竹林的那边河坝上面,高耸着一个不毛的戒方一般模样的土堆,堆前竖着三四根吊着被雨粘住的纸幡残片的竹竿,就可以议知道是什么意义。
?老程家的已经是四十岁的婆婆,穿的衣服都是青蓝大布,系鞋的带子也不用那水红颜色了。独有三姑娘的黑地绿花鞋的尖头蒙上一层白布,虽然更显得好看,却叫人见了也同三姑娘自己一样懒懒的没有话可说了。
?春天来了,林里的竹子,园里的菜,都一天一天的绿得可爱。
?正二月间城里赛龙灯,大街小巷,真是人山人海。最多的还要算邻近各村上的女人,她们像一阵旋风,大大小小牵成一串从这街冲到那街。然而能够看得见三姑娘同三姑娘的妈妈吗?不,一回也没有看见!锣鼓喧天,惊不了她母女两个,正如惊不了栖在竹林的雀子。堂嫂子们顺便也邀请一声“三姐”。三姑娘总是微笑的推辞。妈妈则极力鼓励着一路去,然而别人的渐渐走得远了,自已的不还是影子一般的依在身边吗?
?竹林里也同平常一样,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
?打破这静寂的终于还是妈妈:
?“阿三!你老这样守着我,到底……”
?“到底!这也什么到底不到底!我不欢喜玩!”
?三姑娘同妈妈间的争吵,其原因都出在自己的过于乖巧,比如每天清早起来,把房里的家具抹得干净,妈妈却说,“乡户人家呵,要这样?”偶然出门做客,只对着镜子把散在额上的头毛梳理梳理。妈妈却硬从盒子里拿出一枝花来。现在站在坝上,眶子里的眼泪快要迸出来了,妈妈才不作声。待到点燃了案上的灯,才知道已经走进了茅屋,这期间的时刻竞是在梦中过去了。
?灯光下也立刻照见了三姑娘,拿一束稻草,一菜篮园里割回的白菜,坐下板凳,三棵捆成一把。
?“妈妈,这比以前大得多了!两棵怕就有一斤。”
?妈妈哪想到屋里还放着明天早晨要卖的菜呢?终于不出声的叹一口气,伴着三姑娘捆了。
?三姑娘不上街看灯,然而当年背在爸爸的背上是看过了多少次的。“再是上东门,再是在衙门口领赏……”忖着声音所来的地方自言自语的这样猜。妈妈做嫂子的时候,也是一样的欢喜赶热闹,那情境也许比三姑娘更记得清白,然而对于三姑娘的仿佛亲临一般的高兴,只是无意的吐出来几声“是”。
?三姑娘最后留给我的印象,也就在卖菜这一件事。
?三姑娘这时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姑娘,因为是暑天,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三姑娘是这样淑静,愈走近我们,我们的热闹便愈是消灭下去。而三姑娘始终是很习惯的,接下铜子又把菜篮肩上。
?一天三姑娘是卖青椒,我们大家商议买四两来煮鱼吃。其中有一位是最会说笑的,向着三姑娘道:
?“三姑娘,你多称一两,回头我们的饭熟了,你也来吃,好不好呢?”
?三姑娘笑了:
?“吃先生们的一餐饭使不得?难道就要我出东西?”
?我们大家也都笑了;不提防三姑娘果然从篮子里抓起一把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
?“三姑娘是不吃我们的饭的。我们没有什么谢三姑娘,只望三姑娘将来碰一个好姑爷。”
?我这样说。然而三姑娘也就赶跑了。
?从此我没有见到三姑娘。到今年,我远道回家过清明,阴雾天气,走到坝上,远远望见竹林,我的记忆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风吐起波皱了。正在徘徊,从竹林上坝的小径,走来两个妇人,一个站住了,前面的一个且走且回应,而我即刻认定了是三姑娘!
?“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不吃!”
?再没有别的声息:三姑娘的鞋踏着沙土。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选自废名小说集《竹林的故事》,广西师大出版社2003年3月,有删改)
1.小说以叙述“三姑娘”的故事为主,却以“竹林的故事”为题,有何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我”在小说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沈从文在谈及《边城》的创作时,承认曾经受到《竹林的故事》的影响。试从人物形象角度,谈谈三姑娘和翠翠有何相似与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这篇小说具有散文化的倾向,情节不具备完整的连贯性,叙述语言跳跃、简约、清朗、隽永,作品风格冲淡朴实。
B.小说用第一人称手法,用理性而冷静的笔调描述三姑娘从童年到结婚几个生活片断。情节在相逢处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
C.三姑娘深爱着自己唯一的亲人母亲,母亲也深爱着唯一的女儿。但两人对爱的付出方式都不能被对方理解,心中藏着隔阂。
D.“竹林里……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这是因为竹林里的人们已经习惯了鸟儿的呜叫而不再在意这些声音了。
E.小说中并非没有痛苦和悲剧,但被化解在静穆的描写和三姑娘母女平静的生活中,体现出作者以“悲慈之心写人同悲苦,在美好的人性人情中得到解脱”的创作理想。


参考答案:1、清幽的竹林是小说情节发生的典型环境,为小说渲染了一种清新悠远、静穆空灵的意境;竹林烘托出人物形象,沉静质朴、高洁坚韧的竹子是三姑娘品格的象征;人物形象与自然环境和谐相融,富有诗意。
2、“我”是三姑娘命运起伏变化的见证人,,“我”的叙述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我”的视觉出现有利于作者情感的表达。
3、相同:三姑娘和翠翠都是美丽纯朴、善良乖巧,容易含羞的女孩子。她们都对长辈有着浓郁的感情,都经历了失去亲人的痛苦;不同:翠翠沉于梦想,敢爱敢恨;而三姑娘更加恬静温柔,含蓄内敛。
4、BD(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简答题(10分)
⑴忧郁的个性是哈姆雷特一再错过杀掉克劳狄斯的机会,试举出剧中一个情节加以说明。(4分)
▲?
⑵《红楼梦》第33回“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 写“宝玉挨打”,这是小说上半部的一大高潮,写出了宝玉和整个封建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化。宝玉挨打有那些直接的原因?宝玉挨打的真正的根源是什么?宝玉与贾政的冲突仅仅是父子之间的冲突吗?(6分)


参考答案:⑴如在第三幕第三场中,哈姆雷特放过了正在独自做祷告的克劳狄斯,在他看来,“现在他正在洗涤他的灵魂,要是我在这个时候结束了他的性命,那么天国的路是为他开放着,这样还算是复仇吗?不!收起来,我的剑,等候一个更惨酷的机会吧;当他在酒醉以后,在愤怒之中,或是在荒淫纵欲的时候,在赌博、咒骂或是其他邪恶的行为的中间,我就要叫他颠踬在我脚下,让他幽深黑暗不见天日的灵魂永堕地狱”。于是,好好的一次刺杀的机会就这样失去了,这其中的一部分原因在于哈姆雷特有着很强的宗教观念,而另一部分也在于他性格中的迟疑和懦弱。又如,克劳狄斯在观看完《贡扎古之死》后惊愕无比,他跪下忏悔的一幕被哈姆雷特看见,以至于哈姆雷特又放过了克劳狄斯。)
(2)直接原因:①宝玉会见贾雨村时无精打采,令贾政不满意。②宝玉与戏子琪官(即蒋玉菡)的交往中得罪了忠顺府,给贾政招来政治纠纷。③贾环诬告宝玉强奸金钏未遂,逼死了金钏。
根本原因:宝玉不走仕途,不好四书五经,与封建“学而优则仕”的正统思想不符,这与贾政望子成龙、重振家业的期望背道而驰。同时宝玉不计身份地位,与大观园里的女孩厮混,结交优伶,更是违背了封建社会里“男女授受不亲”“长幼尊卑有序”的礼法。
宝玉与贾政的冲突,表面上是父子之间的冲突,说到底是封建社会里,进步思想和腐朽思想的尖锐冲突,展现了宝玉的叛逆性格。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14分)
给匆忙走路的人
严文井
我们每每在一些东西的边端上经过,因为匆忙使我们的头低下,往往已经走过了几次,还不知有什么曾经在我们旁边存在。有一些人就永处在忧愁的圈子里,因为在他即使不需要匆忙的时候,他的心也俨然是有所焦灼。这种人的唯一乐趣就是埋首于那贫乏的回忆里。
这样的人多少有点不幸。他的日子同精力都白白地浪费在期待一个时刻,那个时刻对于他好像是一笔横财,那一天临到了,将要偿还他的一切。于是他弃掉那一刻以前所有的日子而处在焦虑粗率之中,也许真的那一刻可以令他满足,可是不知道他袋子内所有的时刻已经花尽了。我的心不免替他难过。
一条溪水从孕育它的湖泊往下流时,它就进发着,喃喃地冲激着往平坦的地方流去。在中途,一根直立的芦苇可以使它发生一个漩涡,一块红沙石可以使它跳跃一下。它让时间像风磨一样地转,经过无数的曲折,不少别的细流汇集添加,最后才徐徐地带着白流入大海里,它的被人叹赏绝不是因它最后流入了海。它自然得入海。诗人歌颂它的是它的闪光,它的旺盛;哲学家赞扬它的是它的力,它的曲折。这些长处都显现在它奔流当中的每一刻上,而不是那个终点。终点是它的完结,到达了终点,已经没有了它。它完结了。
我们岂可忽略我们途程上的每一瞬!
如果说为了惧怕一个最后的时候,故免不了忧虑,从此这个说话人的忧虑将永无穷尽,那是我们自己愿意加上的桎梏。
一颗星,闪着蓝色光辉的星,似乎不会比平凡多上一点什么,但它的光到达我们的眼里需要好几千年还要多。我们此刻正在惊讶的那有魅力的耀人眼目的一点星光,也许它的本体早已寂冷,或者甚至于没有了。如果一颗星想知道它自己的影响,这个想法就是愚人也会说它是妄想。星是静静地闪射它的光,绝没有想到永久同后来,它的生命就是不理会,不理会将来,不理会自己的影响。它的光是那样亮,我们每个人在静夜里昂头时都发现过那蓝空里的一点,却为什么没有多少人于星体有所领悟呢?
那个“最后”在具体的形状上如同一个点,达到它的途程如同一条线。我们是说一点长还是一条线长呢?
忽略了最大最长的一节,却专门守候那极小的最后的一个点,这个最会讲究利益同价值的人类却常常忽略了他自己的价值。
伟大的智者,你能保证有一个准确的最后一点,是真美,真有意义,超越以前一切的吗?告诉我,我不是怀疑者。
不是吗?最完善的意义就是一个时间的完善加上又一个时间的完善,生命的各个小节综合起来方表现得出生命,同各个音有规律地连贯起来才成为曲子,各个色有规律地组合起来才成为一幅画一样。专门等待一个最后的好的时刻的人就好像是在寻找一个曲子完善的收尾、同一幅画最后有力的笔触,但忽略了整个曲子或整幅画的人怎么会在最后一下表现出他的杰作来?
故此我要强辩陨星的存在不是短促的,我说它那摇曳的成一条银色光带消去的生命比任何都要久长,它的每一秒没有虚掷,它的整个时辰都在燃烧,它的最后就是没有烬余,它的生命发挥得最纯净。如果说它没有一点遗留,有什么比那一瞬美丽的银光的印象留在人心里还要深呢!
过着一千年空白日子的人将要实实在在地为他自己伤心,因为他活着犹如没有活着。
(选自《山寺暮》,1937年6月初版,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解释“匆忙走路的人”的含义。(4分)
小题2:作者为什么要用较多笔墨写溪水、星光、陨星?试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写到了匆忙走路的人的“伤心”,文中哪词语与之相呼应?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2分)
A.本文是一篇哲理色彩较浓的散文,它探讨的是关于如何对待人生、对待时间的问题。
B.除了比喻,文中还使用了拟人、反问、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C.作者认为,伟大的智者能保证他的“ 最后一点”是真美,又有意义,且超越以前一切的。
D.匆忙走路的人古今中外都有。在焦灼中生活,实在是人类的痼疾,作者对此给予了深刻而尖锐的批判。

E.《给匆忙走路的人》中的“等待”和《等待戈多》中的“等待”,其寓意不尽相同。


参考答案:
小题1:指那些不注重过程之美,只追求结果的人。
小题2:使用多个比喻强调说明不可忽视我们路途上的每一瞬。与匆忙走路的人形成对比。形象、情感、哲理三者相融,更生动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小题3:忧愁、焦灼、焦虑、忧虑,构成一条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既使文章结构紧凑,又呼应文题。
小题4:C、D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答题区域在第一、二、四段。关键在于体会文中作者“匆忙走路”喻指的内容。尤其是第四段“我们岂可忽略我们途程上的每一瞬!”这句单独成段的语言。
小题2:本题中“溪水、星光、陨星”。联系全文可知它们与作者所提到的“匆忙走路的人”形成对比。更全面的说明了作者不可忽视路途上的每一瞬的观点。答题时应注意比喻修辞的表达效果。本题其实是对文中修辞手法的考查。
小题3:答题关键在于体会“伤心”一词在文中的意义。联系全文可知作者说的“伤心”是指匆忙赶路的人伤心。那么,可在文中找出与匆忙赶路的人有关的语句找出来思考可得出答案。能与“伤心”相呼应的只有“忧愁、焦灼、焦虑、忧虑”等词。而这些词语都反应了一种情感,前后连贯起来就成了本文的情感主线。
小题4:C项曲解原文意思。“伟大的智者,你能保证有一个准确的最后一点,是真美,真有意义,超越以前一切的吗?告诉我,我不是怀疑者。”为疑问语气,并非肯定表述。D项错在作者并没有在文中对匆忙走路的人进行深刻和尖锐的批判。本文中作者强调了不可忽视我们路途上的每一瞬。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