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在线测试(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8-08 00:54:0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语言运用题   选择合适的诗句填入下列文段空白处(只填序号)(4分)。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             ”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           ”,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             ”,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             ”,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①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② “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
③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④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参考答案:③ ② ④  ①


本题解析:连贯类题目大致有两种题型:一是“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二是“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做这类题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思考,那就是前后话题的一致性,陈述角度的一致性,内容前后的照应性,句式结构的一致性,顺序(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的合理性,意境的谐调性。就所给文段来看,作者是按时间顺序来写雪的,从前一天的傍晚到第二天的清晨。再结合上下文,“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是总写,“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与下文“雪月梅”“酒姑娘”衔接紧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更深人静后”发生的事,“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则是第二天早晨看到的景象,与后文内容衔接紧密。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本题难度:一般



2、语言运用题  阅读下面文学类文章,完成小题。(15分)
喜欢苏东坡(节选)?方方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名垂青史的文人多如牛毛,被后人格外喜欢的诗人亦不计其数。但往往诗文作得好的,人不可爱;人品相当不错的,诗文却不过尔尔。而像苏东坡这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美都富于魅力者实在也是凤毛麟角。所以,我总觉得自从有了苏东坡后,除去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都在他的光照对比下显得黯然失色。
喜欢苏东坡当然最先是由他的诗文开始。对于苏子诗文,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都不觉得有过。在中国,如若游历名山名水,如若中秋月下饮酒,人们往往会情不自禁的提到苏东坡,仿佛离了苏东坡,山、水、月、酒都会大为逊色。历史上最具文化意义的山是庐山,将庐山写得最有韵味的诗是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最具文化意义的水是西湖,将西湖写得最为传神的诗也是苏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中秋,自有了苏东坡大醉而作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后,便“余词尽废”。无论苏东坡是在思索,或在怀旧,无论他自品孤傲,或自作潇洒,无论他心情畅快,或心情苦闷,总而言之,但凡他有所作,其作品都几乎可列入同类作品“之最”。当年神宗陛下每逢“举箸不食”时,人们就知道他必是在读苏东坡的文章;学者章元弼家有美妻,可因太爱苏子诗文,每日读之不肯放手,其妻难以忍受,章便为苏而休了妻。一个人的才华到了这种地步实在是让人除却佩服和仰慕,再无话可说。
苏东坡之让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除了他的才华盖世,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他的性格色彩层次丰富,太具魅力,人们不由自主地为他倾倒。他的人生经历也算是够坎坷的了,因为才华太出众而一生受小人陷害:坐牢于京城,遭贬于黄州,浪迹于天涯,最后还上了个“元佑党人碑”,累及子女。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宁静的日子,然而他也并没有因了这些而整日里蓬头垢面哀哀切切,见人便“痛诉革命家史”。困惑虽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到底也还是如同烟云从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停滞。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使他的天才横溢一生;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一个人能活得如此举足轻重,那该是件多么有趣的事。中国的文化倘若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失重。正是有了苏东坡的存在,有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的存在,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
我喜欢苏东坡有些入迷,甚至听不到别人不喜欢苏东坡。如有听之,便一定是红下脸来,意欲一争高低。这种态度,使得我家先生一次不由得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只要苏东坡肯娶我的话,回答自然是肯定的。他不知道,能成为世上第一个阅读苏东坡诗文的人,能一天到晚听到苏东坡谈笑风生的人该是怎样的幸福!
小题1:说说文章开头第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小题2:综观全文,作者喜欢苏东坡并为他倾倒的原因是什么?(4分)
小题3:“中国的文化倘若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失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小题4:分析文中画线句子所用的手法及其作用。(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用中国其他文人与苏东坡进行对比,突出苏东坡耀眼的光芒;渲染对苏东坡的喜爱,为下文的展开做好了感情上的铺垫。
小题2:(4分)才华盖世(诗文成就);性格极富魅力(原文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感情)。
小题3:(3分)作者用比拟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苏轼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份量举足轻重。
小题4:(4分)运用夸张手法,生动诙谐的表现了苏东坡一生的天才;运用排比手法,增强语势,突出了作者对苏东坡的崇敬和偏爱。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语言运用题  阅读下面的图表,提取信息,概括三条结论。(5分)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学龄儿童肥胖率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减少)而增长(降低);(2)家庭收入越低(高),学龄儿童的营养状况越差(好);(3)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我国学龄儿童肥胖率和营养不良率呈反向发展;(4)不同收入的家庭都应关注学龄儿童的健康状况。(5分。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满分)


本题解析:两条曲线的变化都要理解,并能够结合起来简洁地在一个句子中表述它的变化规律。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好的诗歌作品都能够带给我们美的享受,但要写好实属不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一旦为文造情或者缺乏新意
②读起来不仅没有美感
③尤其是抒情诗
④甚至会让人大倒胃口
⑤就容易落入俗套
⑥它最容易着手又最难写好
A.③⑥①⑤②④
B.①②⑤④③⑥
C.②④⑥⑤③①
D.③①⑤②⑥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语言运用题  请根据上下文仿写句子。
语文是什么?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___________________,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李白的杯中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万国瞩目的四库全书……


参考答案:示例:是皎洁的汉宫秋月 是珠落玉盘的琵琶
是曹雪芹的梦中泪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首先分析句式特点,示例是判断句;其次,分析句式修辞,示例前两空前后的句式运用了比喻,后一空前面句式以名人事例为材料。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