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问题。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作者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是很复杂的,请你仔细赏析,指出都表达了作者的哪些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抒发情感的时候,都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客思似杨柳”句表达了作者身在异乡,思念家乡的感情。
(2)“寒食泪”句表达了作者在清明节到来之际对故去亲友的怀念。
(3)“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句表达了作者感慨时光易逝,早生白发的幽怨。
(4)“未知轩冕乐”句表达了诗人为官不快的情绪。
(5)“但欲老渔樵”句表达了诗人要辞官归隐的愿望。(意对即可)
2.(1)运用了比喻修辞。作者把“客思”比喻成“春风”吹动的“千万条”杨柳枝,从而使抽象的“愁思”具体化,变得可观可感。
(2)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作者在寒食节想起已故亲友,泪水不觉流出,而作者用了一个“倾”字形容泪流,把流出的泪又与“冶城潮”相比,表明了作者悲痛之重。
(3)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中,作者以“雪”隐喻白发,与“朱”相对,产生了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喻了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乌夜啼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1)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3分)
?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至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请结合这首词说明“感慨遂深”的含义。(4分)
?
参考答案:
(1)词中写了春天的落花、寒雨、晚风等景物,描绘出一幅凄风苦雨打落花的悲凉画面。?
(2) “感慨遂深”指词人的思想感情深沉蕴藉。上阕写风雨中落花飘零,下阕中词人将残花想象成泪美人,她似乎哀告词人趁残红尚在多饮几杯,只怕不能重逢了,从而委婉表达出一位亡国之君朝不保夕的沉痛与绝望。“人生长恨水长东”两个“长”字相加更强化其悲痛之情。?
本题解析:全诗赏析:
这首小词即景抒情。词人感伤暮春时节的春花凋谢,觉得春花遭受风雨摧残,好不凄凉,借此来抒发国破家亡的痛与悲,感叹人生无常、愁恨悠悠。自古以来,文人笔下的爱恨情愁总是无穷无尽,但唯有李煜笔下的愁恨更让人为之感动,为之动容。几近口语的寥寥数字,直率而真挚地写出了他作为亡国之君独有的愁怅,随意中尽显词人才情。较之风花雪月,男女之情的愁苦更深、更痛。?
“林花”与“春红”本是美好时节春天姹紫嫣红色彩的表征,如此美好,却“谢了”,并且谢得“太匆匆”!“谢了”,觉痛,“太匆匆”就更痛,蕴含着词人对人生苦短、来日无多的无限感叹。对林花匆匆凋谢的“无奈”,归结于“朝来寒雨晚来风”。看似大自然对林花的风雨摧残、是自然规律,实则暗喻其国破家亡缘于外力无情的打击。“无奈”写出了复国无望前途渺茫的心境。?
下片“胭脂泪”是用拟人的手法,将寒雨打落春花喻女子流泪的胭脂面,这不尤让人想到人面桃花的诗句。花本无泪,乃人有泪,当年的宫娥嫔妃(gong1?e2?pin2?fei1,娥:美女。嫔:皇帝的妾;皇宫中的女官。妃:皇帝的妾;太子、王、侯的妻子。妃嫔:泛指皇帝的妾),她们的命运也许正恰如这寒雨打落的春花吧。此泪也应是李煜心灵的血泪,仅仅三字凄惋痛惜之情便跃然纸上。真是让后人赞叹啊!“相留醉”写出人花相依如痴如醉,落花伴失意人。怎奈风雨无情,美景难再。而“几时重”分明是词人盼望美景重现,盼望他昔日惬意的生活能重来。可一切都不可能,“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啊!以恨喻人生、以水喻恨情,人生恨也悠悠,水也无情,滚滚东流。词人仿佛是开闸泻情,出也奔涌,驻也汹涌。?
自古以水喻愁恨的诗句多多,如欧阳修的“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李白的“一水牵愁万里长”等等,而李煜这痛彻肺腑发出的人生感叹奔放中所富含的人生哲理,由于他个人不寻常的生活经历和他的幽恨才情成就了他的词风转变,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审美意境。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第1一3题。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酬朱庆馀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人间责,一曲菱歌敌万金!
注:朱庆馀平几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酬诗的方式作了回答。
1.简述两位诗人作诗时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这两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诗题看,“近试”是临近考试之意;“张水部”是称张籍的官职:“酬”为答谢。
B.“待晓堂前拜舅姑”是指新娘早晨拜见公婆。
C.“一曲菱歌敌万金”是喻指朱庆馀一定会金榜题名。
D.两首诗就近设喻、言此意彼;形象含蓄、耐人寻味。
3.请从两诗中各举一例说明他们共同采用了哪种传统的诗歌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朱诗表达了作为应试举子考前所持有的不安和期待的心情。张诗表现了对朱的欣赏,暗示他不必为考试担心。
2.A
3.都采用了“比”的手法。如朱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官;张诗以越女、采菱姑娘比朱,以“齐纨”比他人的平庸作品,以“菱歌”比朱的优秀作品等。(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京口月夕书怀
(南宋)林景熙
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
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
远城江气白,高树月痕苍。
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
(1)首联中的“凉”字,写出了诗人深切的感受。作者是如何写“凉”的?通过写“凉”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的内容作简要分析。
(5分)
?
?
(2)有人说,本诗第二联颇有杜甫《登高》之中某联的诗意。请写出这一联并简要说说两者的异同之处。(5分)
?
参考答案:(1)诗人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写“凉”:用秋夜、山风、江气写天气之凉,这是实写;用生白发、居他乡、忆霜天写心境之凉,这是虚写。抒发了作者旅居他乡愁苦悲凉(或苦闷、凄凉等)的心情。(第一问:虚实结合,1分;具体分析2分。如果学生答“借景抒情”,并举出诗中的意象加以分析,可酌情给分。第二问2分,“旅居他乡”等具体原因1分,思想感情1分。)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1分)
两首诗均在萧飒的秋天里借景抒发了自己长期飘泊在外,年老而不回家的孤独悲凉之情。但林诗多了万事不如意的郁闷这层意思,并把感情写得含而不露;杜诗则流露了自己多病之症,独登台的凄苦,“悲”“独”二字大为传神。(相同点和不同点各2分。学生需对比“异乡”“作客”,“常”与“多”等来分析)
本题解析:(1)首联写初醒,山风、秋、夜、灯、凉都是室内所感觉到的(这是天气之凉)。颔联是初醒时所想:“万事”而使生白发,可见事事皆不如意;百年又“多”在异乡,可见长期漂泊生涯之艰苦。颈联是所见。作者用“江”、“白”、“痕”、“苍”等字把左右上下写得混沌一片,既符合当时的时令天气,又符合诗人酒方醒时朦胧的视觉,更符合他苍凉迷茫的内心世界。(这是心境之凉)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写“凉”。
诗人从故乡出发,至杭州、苏州、润州、镇江等地旅行。诗人到达京口(今江苏镇江)时正值深秋,回想自己长期飘泊在外,年老而不回家,不禁悲从中来,于是写下了这首诗篇。(创作背景)
(2)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相同:林诗在景物的描写上,与杜甫诗颇有相似之处。两首诗均在萧飒的秋天里借景抒发了自己长期飘泊在外的孤寂之情。不同:前一首多了万事不如意的郁闷之情,并写的含而不露;后一首则流露出自己年老多病,独登高台的凄苦。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登?高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小题1:诗歌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具体描写了哪些意象?组成了怎样的意境?(5分)
?
小题2:本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诗人选取了“凄冷的秋风、空旷的天空、凄厉哀怨的猿声,以及凄清的江水、白茫茫的沙滩、回旋飞翔的鸟群、萧萧的落叶、滚滚的长江”等8种意象,(2分)渲染出了苍凉阔大、凄清肃杀的氛围。(3分)(意象至少写出4种,共5分)
小题2:诗眼为“悲”。(1分)整首诗歌“悲”字是核心,是贯穿全诗的主线。诗人由内心伤悲而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遣悲,由借酒遣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落句。(3分,答出2种即可得3分)这“悲”字是诗人感时伤怀思想的直接流露(是诗人忧国忧民感情的充分体现)。(2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分析诗句中的意象,需要结合诗句内容逐句概括即可,注意化用自己的语言来用部分形容词概括;至于意境,要根据意象来综合概括,同时要联系诗作背景及诗人的身世、写作风格等。
小题2:解答此类题目,首先需要明确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它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如本题,整首诗歌“悲”字是核心,是贯穿全诗的主线,所以,应是诗眼,然后展开分析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