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8-08 00:58:3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课内阅读。 我们要老实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像那样的感情,我们很久很久以前做小孩子的时候,遇到大人不在家,我们到花园里去跑一两个钟头,享受完全自由的时候,才经历过。 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装在套子里的人》 1、“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但为什么“?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却“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表明了环境的恶劣、人们的恐惧,不敢流露真情实感,正是专制统治的结果。 2、表明别里科夫代表了一批人,具有典型性、社会性,这样的人,应引起人们警惕。 (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问题,完成13-15题。 春 风 林斤澜 北京人说:“春脖子短。”南方来的人觉着这个“脖子”有名无实,冬天刚过去,夏天就来到眼前了。 最激烈的意见是:“哪里会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 其实,意见里说的景象,不冬不夏,还得承认是春天。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那也的确。褒贬起来着重于春风,也有道理。 起初,我也怀念江南的春天,“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些名句是些老窖名酒,是色香味俱全的。这四句里没有提到风,风原是看不见的,又无所不在的。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这才草长,花开,莺飞…… 北京的春风真就是刮土吗?后来我有了别样的体会,那是下乡的好处。 我在京西的大山里,京东的山边上,曾数度“春脖子”。背阴的岩下,积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思。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碴……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里,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膊腿,浑身关节挨个儿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 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鼓苞了。清早,着大靸鞋,穿老羊皮背心,使荆条背篓,背带冰碴的羊粪,绕山嘴,上山梁,爬高高的梯田,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把粪肥抛撒匀净,好不痛快人也。 北国的山民,喜欢力大无穷的好汉。到欢喜得不行时,连捎带来的粗暴也只觉着解气。要不,请想想,柳丝飘拂般的抚摸,细雨滋润般的体贴,又怎么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又怎么踢打得开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霜雪? 如果我回到江南,老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老是牛角淡淡的阳光,牛尾蒙蒙的阴雨,整天好比穿着湿布衫,墙角落里发霉,长蘑菇,有死耗子味儿。 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前三段,写北京春天时间短、风沙大,点明了北国春风的特点。 B.作者历经飞沙走石的北国春风,“有了别样的体会”,感到北国春风不如南国春风。 C.作者“好不痛快人也”的感慨,源于对北国春风和人们在春风中劳作场景的感受。 D.对比是本文的主要写法,如南国春风与北国春风的对比,麦苗返青与山桃鼓苞的对比。
| E.作者对北国春风欲抑先扬,把自己对北国春风的体会抒写的淋漓尽致。 小题2:为什么作者起初在北方怀念江南的春风,后来却说“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请简析。(4分) 答:? 小题3: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对江南春天中“看不见”的春风另有一番描述。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样写好在哪里?(6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AC 小题2:北国的春天时间短,风沙大,使作者怀念轻柔的江南春风。后来作者看到北国的春风吹开冰冻,催生万物,产生了痛快淋漓的深切感受,因此怀念北国的春风。(意思对即可) 小题3:用另一种角度写南国看不见的春风,与开篇对南国春风的描述形成对经,表明感情的变化。用轻柔的南国春风,与强劲的北国春风对比,凸显北国春风的作用。从怀念南国的春风转为怀念北国的春风。突出文章主旨。(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判断能力。 B项中“感到北国春风不如南国春风”属于无中生有,北风虽烈,但作者是怀念赞颂的。D项中“麦苗返青”和“山桃鼓苞”是类比手法。E项中对北国春风应该是欲扬先抑。本题考点明晰,判断仔细便可以解决。 小题2: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分析理解能力。 北国春天时短,多风沙,所以在开篇作者想到江南的轻柔。到文章中后部,北国春天万物萌生,作者感到畅快,因此怀念北方。解题时,对文章头尾作者的文字描述进行研究,可以分析出答案,组织语言清晰表述即可。 小题3:本题考查文本的梳理探究能力。 “看不见的春风”是南国的风,先从南国考虑,南方的风对于作者而言有多重滋味。此后,考虑到本文主题是对北国春风的赞颂,再答出与北国春风的对比,表现对北国春风的怀念,展示了文本的主旨。思考时表现北国的主旨问题不大,容易忽略南国风的自身对比,务必要注意。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题。(选做题) 转 身 李汉荣 ①一转身,那个动人的身影就不见了。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再次与她相遇,哪怕匆匆一瞬,都是不可能了。 ②在都市、在广场、在车站、在机场、在大街、在超市、在乡野、在人流聚散的地方,我曾经有这种感受:转身,就是永别。 ③那一次我在北京火车站等车。在拥挤的人流里,我不小心踩了右边的年轻人。我正准备道歉或接受责备,却看见转过来一张文雅谦和的脸,他说:“对不起,我挡着你了。”我竟然被感动了,只顾欣赏这张善良、有教养的脸,只顾欣赏这江南的表情,却忘了对他说声谢谢,把诚挚的心情告诉他。当我忽然记起,正要张口表达,人潮猛然涌了过来,一转身,我已找不到他,只看见攒动的人头,闪动的各色衣服…… ④还记得那年春天,我一人在秦岭深处行走,山路两旁开满野花:灯芯花、野草莓花、苜蓿花、蒲公英花……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四周的群山,一律被松树、柏树、桦树和茂密灌木覆盖。闻着花香,听着水声,看着山色,我恍然似已进古代,入了那“拈花微笑”的仙境。正在此时,迎面走来一位小女孩,她头上插了几朵野花,手里拿着一束菖蒲,好看的脸上满是羞涩,浑身洋溢着纯真的自然气息。但我不便过分地注意她,我怕她受到惊吓。于是我停下来,给她让路,然后静静地看她远去,欣赏着她的背影,却记不清她的眼睛和脸究竟是什么样子,匆匆的一瞥里只看到“好看”的朦胧感觉。也许,或者是一定的,我这一生只有这一次和她相遇了,只有这一次,在她还是小女孩的时候,我突然感到十分的失落和惆怅。怎么办呢?我想多看她一眼,看仔细些。我想在记忆里逼真地收藏一个像野花一样纯真的秦岭女?孩。这也许是她一生里最生动的瞬间,我记起了泰戈尔的诗句:“你不知道你是多么美丽,你像花一样盲目。”?我情不自禁地转过身来,沿着小女孩走的方向走着,走到山路转弯的地方,出现了个三岔路口。我已经无法知道小女孩走进了哪一条路径。就那么一转身,她消失在命运的路径,也许就是我此生永远都不能踏上的路径…… ⑤冬天,已经很冷了,西伯利亚寒流远道而采,遭遇袭击的当然是穷人,最可怜的是乞丐。乞丐不多,但不多的乞丐也常常有力地触动和唤醒我们冬眠的良心,在南大街路口,我看见一位衣服褴楼的中年乞丐。我急忙赶回家,拿上我去年穿过的那件防寒服给他,可是来到南大街,已看不见他,于是我在东大街找他,又在北大街找他,都没有找到。最后我来到丁字路口,还是没有找到他,却遇到了一个老年乞丐,一转身,苦难转换了方向,交换了背影,但苦难的身份没有改变,都是苦难。于是我把防寒的衣服披在了这位贫苦的老人身上,希望?他下降的体温能稍稍回升,希望降温的人性能稍稍回升。我由此想到,亚洲的穷人,非洲的穷人,全世界的穷人,想到徘徊在文明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一转身,他们到哪里去了?而文明,你能否追上去,轻轻拉起那褴褛的衣襟,或者握着那空空的手,仔细看看他们的眼睛?他们到哪里去了,一转身? ⑥一转身,车窗外的河流已经不知去向;一转身,门前的那只鸟不见踪影;一转身,天上的那座虹桥已经悄然消失;一转身,水里的鱼已经没入深渊;一转身,父亲已经走远,新垒的坟上,墓草青青…… ⑦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爱情一转身变成婚姻,诗一转身变成散文,羊群一转身变成毛衣……等一等,等一等,能否再转回来?(选自《南方日报》2008年9月13日,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第①段“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一句中,“打捞”就是“寻找”的意思,它与?“人海”相呼应,显得别致而生动。 B.第②段“转身,就是永别”这句话,表达了一种颇为耐人寻味的人生感受,同时也自然地引起下文。 C.第④段开头对“秦岭深处”一段山路环境的描写,暗示了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使得“秦岭女孩”“脸上满是羞涩”。 D.从第⑤段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的处世态度:即使是对擦肩而过的陌生乞丐,也应给他们以力所能及的关爱。 E.“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句中运用了夸张、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因人生苦短而生的惆怅。 (2)请结合上下文,说明④⑤段中两个画线句子的具体含意。 ①这也许是她一生里最生动的瞬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转身,苦难转换了方向,交换了背影,但苦难的身份没有改变,都是苦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开头对“秦岭山路”相关环境的描写,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题目“转身”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作者借不同情境中的“转身”,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E (2)①在山色、水声和花香中,秦岭女孩保持着最纯真的表情,因而这时的她是最美丽的。 ②转眼间,作者身边只有一个老年乞丐,却找不到他要寻找的那个中年乞丐。然而,他们同样生活在贫寒与苦难中。 (3)①为下文“秦岭女孩”的出现作铺垫; ②用环境的幽美烘托“秦岭女孩”的纯真、自然。 (4)“转身”指的是人们在人生路途中与美好事物相逢机遇的短暂。(或答:失去美好事物的迅速)作者告诉人们:人生中任何美好的东西都是稍纵即逝的,因此要格外懂得珍惜。(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国外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开了癌症发生的奥秘。每一个人体细胞就是一个小生命,都有增殖,成熟、分化、死亡这样一个过程,细胞一代代地生长、增殖、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简单地讲,有正负两类信号控制着细胞的生长。正信号促使它进入增殖周期,阻止它发生成熟分化,负信号则相反,抑制细胞进入增殖周期,促使它发生成熟分化。在细胞的一生中,自始至终要受到这两类信号的精确调节。假如这种控制失灵,细胞该分化不分化,无限制地增殖,那么人体就要发生肿瘤了,在人体细胞中,有两类基因担负着这种信号的传递。一类叫癌基因,传送负信号。如果抑癌基因出现差错,或者受到外来物理、化学或精神刺激、干扰,运作失调,就会发生肿瘤。如果抑癌基因通过调节,重新复活,恢复正常功能,也可以奇迹般地使癌消失,从而达到自愈效果。 目前,在世界各国科学家的努力下,人类已经借助基因工程,分离到了一些抑癌基因。在实验室中,科学家可以使丢失抑癌基因的细胞,通过细胞融合的方法,重新获得抑癌基因,再次转化为正常细胞。专家们预言,基因修补疗法用于临床,人类彻底攻克癌症的时代为期不远了。 1.本文第二自然段提出“每一个人体细胞就是一个小生命”的说法,对这种说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个人体都经历着从生到死的生命活动,而每一个人体细胞恰恰都是人体的组成部分。 B.每一个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都是靠每一个人体细胞维持着的。 C.每一个人体细胞都有增殖、成熟、分化、死亡的过程。 D.每一个人体细胞都能够一代代地生长、繁殖,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2.文中指出:专家们预言,基因修补疗法用于临床,人类彻底攻克癌症的时代为期不远了。这里“基因修补疗法”指的是( ) A.人类借助基因工程,使抑癌基因重新复活。 B.通过调节,分离出抑癌基因,恢复正常功能。 C.通过细胞融合法,使失去抑癌基因的细胞重新获得抑癌基因。 D.人类借助基因工程,努力消灭癌基因从而达到自愈的效果。 3.文中提出关于细胞癌变原理的说法,下列不能作为这一观点的根据的一项是( ) A.细胞的生长自始至终受正负两类信号的控制调节。 B.细胞发生癌变,就是该分化不分化,无限制地增殖。 C.外来的物理、化学或精神刺激、干扰,也可以造成抑癌基因运作失调,引起癌变。 D.正负两类信号控制着细胞的生长,正信号使细胞正常生长,负信号使细胞发生癌变。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每一个人体细胞的一生中,自始至终要受到正负两类信号的精确调节。 B.正信号和负信号的传递是由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来担负的。 C.征服癌症的希望,在于恢复正负两类信号的正常功能,阻止细胞发生成熟分化。 D.有一些抑癌基因是借助基因工程分离而得到的,这是目前已经获得的科研成果。
参考答案: 1.C 2.C 3.D 4.C
本题解析: 1.(这句话是说细胞本身有生命现象,并没有提及与人体的关系,所以其他三项都是错的) 2.(AD不是疗法本身,所以不对。B项没有体现“修补”的意思) 3.(本项讲的是癌变现象,不是原理) 4.(错在“两类”,不应是两类,而应是恢复正信号的正常功能)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每小题3分)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自然、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其实质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 生态文明不仅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学问题。生态哲学将生态理念引向社会生活,将自在的哲学本质转换为自为的生态智慧。西方深层生态学的代表人物奈斯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理想,我称之为生态智慧。”生态智慧重建的不仅是自然生态平衡,更重要的是要重建人的精神生态和整个文明生态的平衡。现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不仅包括外部自然生态的危机,而且也包括社会内部的自然生态的危机,前者导致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后者导致人类社会系统的破坏。生态哲学是走向生态文明的理论准备,是人与自然关系反思后的生态觉悟,以及作为这种觉悟的生态智慧和理念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推进。 生态文明既反映人类对自然生态的认识和改造,又反映人类将认识和改造自然生态所获得的积极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所取得的一系列积极成果,包括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的重建、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人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建是要建立自然生态,即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这是人类社会关系协调的基础;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则是要建立社会生态,是使各种社会矛盾的合理解决获得和谐有序的状态,这是自然生态重建的根本保障;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目的是建立多元互补的文化生态,为社会生态的构建营造和谐有序的文明环境,为自然生态的重建奠定健康稳定的社会基础。 小题1:下列关于“生态文明”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建设和谐社会所应遵循的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 B.生态文明就是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 C.生态文明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其目的是协调人类社会关系。 D.生态文明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它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
小题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实现生态文明,人类必须重建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构建人与人的协调关系,创建人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
B.构建生态文明必须把生态理念引向人的社会生活。
C.生态觉悟在反思人与社会关系后产生,它在自然领域的扩展和推进构成生态哲学。
D.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是由现代人类所面临的外部自然生态危机造成的。
小题3: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西方学者奈斯之所以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思想”,是因为西方传统生态理念陷入困境,需要引进东方智慧。
B.人类要走向生态文明,必须从理论上认真研究生态哲学。
C.生态文明不只是一个理论和认识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
D.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与社会生态的构建及自然生态的重建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A项不符合“生态文明”概念的内涵,从语法角度看,也是有语病。即“生态文明是……客观规律”,本备选项也颠倒了次序,先强调尊重自然,然后才能谈到人、社会。C项是讲“生态文明”的作用,D项是讲“生态文明”的范畴。
小题2:偷换概念,“生态觉悟”包涵“生态哲学”,两者概念内涵不一致,不能将属于“生态哲学”的表述说成是“生态觉悟”。原文语句“生态哲学是走向生态文明的理论准备,是人与自然关系反思后的生态觉悟,以及作为这种觉悟的生态智慧和理念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推进。”
小题3:强加因果,出题点见第二自然段。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