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考点预测(2017年押题版)(十)
A.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比:合乎 B.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吓:恐吓 C.彼且恶乎待哉恶:何 D.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致:给予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D
小题5:A
小题6:(1)再说全社会的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加奋勉,全社会的人都责难他,他也并不因此而更为沮丧。(评分标准:“举”“劝”“非”3个得分点各1分,句子若不通顺扣1分。)(2)(列子)这样虽然免于行走,但还是有所依靠。(评分标准:“此”“待”2个得分点各1分,句子若不通顺扣1分。)(3)那鵷雏从南海出发,飞往北海,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甘甜的泉水不喝。(评分标准:两个“于”“止”“醴泉”4个得分点各1分,句子若不通顺扣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D两个“而”都是连词,表承接。A以,前句为介词,用;后句为介词,因为。B之,前句为代词,它;后句为结构助词,的。C于,前句为介词,在;后句为介词,表被动。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小题2:致:求取,获得。根据前后语境可以推测“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的意思是“列子对于寻求幸福,从来没有急急忙忙的样子”就可以判断出“致”的意思是求取,获得。
小题3:本题考查词类活用。B项与例句都是名词作动词,A项为形容词作动词,C,动词的使动用法,D项是意动用法。对于词类活用,平时复习要学分归类。
小题4:本题考查文言通假现象。A.“辩”通“变”? B.“趣”通“取”,取舍,爱好C.“摩” 通“磨”。对于课内文言通假现象,平时复习要学会整理。
小题5:提到宋荣子、列子是为了衬出自己理想中的人物是至人、神人和圣人;为了说明自己理想的境界是一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小题6:翻译第一句时“举”解释为“全”,“劝”解释为“奋勉”,“非”解释为“责难”;第二句注意“此”解释为“这样”,“待”解释为“依靠”;第三句注意“于”解释为“从”,“止”解释为“栖息”,“醴泉”解释为“甘甜的泉水”。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甲:所以,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个官职,品行合乎一乡人心愿,道德能使国君感到满意,能力足以取信一国之人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是这样哩。而宋荣子却讥笑他们。世上的人们都赞誉他,他不会因此越发努力,世上的人们都非难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他清楚地划定自身与物外的区别,辩别荣誉与耻辱的界限,不过如此而已呀!宋荣子他对于整个社会,从来不急急忙忙地去追求什么。虽然如此,他还是未能达到最高的境界。列子能驾风行走,那样子实在轻盈美好,而且十五天后方才返回。列子对于寻求幸福,从来没有急急忙忙的样子。他这样做虽然免除了行走的劳苦,可还是有所依凭呀。至于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仰赖什么呢!因此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乙: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你知道吗?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康熙中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二十七年,成进士,廷对,论西北赋轻而役重,东南役均而赋重,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阅者以其言戆,置二甲。三十三年,授广东昌化知县,到官,首定赋役,均粮于米,均役于粮。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元淳时步行阁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
琼郡处海外,军将多骄横,崖州尤甚。元淳尝署州事,守备黄镇中以非刑杀人,游击余虎纵不问;且贪,索黎人献纳。元淳访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总督石琳下琼州总兵会讯,元淳申牍曰:“私揭不应发审,镇臣不应侵官,必挫执法之气,灰任事之心。元淳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贻州县羞也。”初鞫是狱,镇中令甲士百人佩刀入署,元淳据案怒叱曰:“吾奉命治事,守备敢令甲士劫持,是藐国法也。”镇中气慑,疾挥去,卒定谳,论罪如律。崖人为语曰:“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而总督卒因元淳倔强,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复欲于计典黜之,巡抚萧永藻初授事,曰:“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为言于总督,乃已。
元淳自奉俭约,在官惟目供韭一束。喜接诸生,讲论至夜分不倦。屡乞病未果,竟以劳卒于官。昌化额田四百余顷,半沦于海,赋不及二千,浮粮居三之一,民重困。元淳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无应者。乾隆三年,元淳子正靖官御史,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选自《清史稿·列传第二百六十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与:参加
B.卒定谳,论罪如律/论:议论
C.一权量,定法度/一:统一
D.复欲于计典黜之/黜:罢免
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陶元淳关心民生疾苦的一组是(?)
①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
②时步行间里问,周咨疾苦
③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
④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
⑤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
⑥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
A.③④⑥
B.①②⑤
C.①②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元淳爱民如子,关心民生疾苦。初任昌化县知县时,厘定赋役,裁减额外的赋税,减轻了百姓负担,使百姓“相率以力耕为业”,发展了当地农业生产,城中人口得以增多。
B.陶元淳为官刚正,不怕得罪上司。在任崖州知州时,守备黄镇中违法杀人,陶元淳依法审案被诬陷,总督下令琼州总兵“会讯”。陶元淳得知后上书申辩,总督终因陶元淳的倔强而赦免了他。
C.陶元淳一身正气,不惧威胁。在他初审黄镇中违法杀人的案子时,黄镇中命令披甲操刀的士兵冲人衙¨以武力相威逼,陶元淳全无惧色,拍案怒斥,黄镇中“气慑”而退。
D.陶元淳力行节约,生活俭朴,为官时平日所吃,只是“韭一束”;他喜欢与读书人交往,常常与他们讨论问题到三更半夜也不知疲倦。他多次因病请求辞官而不得允许,终因积劳成疾而病故于任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淳访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B
3.B
4.(1)陶元淳查访到他们的罪状,列成条款向上级报告。余虎私下用重金贿赂陶元淳被拒绝,就造谣诬告他。
(2)我刚上任,便弹劾正直的官吏,(将来)靠什么率领(管理)下属呢?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7分)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小题1:(4分)解释下列加点字
(1)拜为上卿? (2)臣等不肖?(3)独畏廉将军哉!? (4)顾吾念之
小题2:(2分)下列加点字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且相如素贱人
B.宣言曰
C.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D.且庸人尚羞之
小题3:(2分)下列加点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且庸人尚羞之
B.而相如廷叱之
C.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而耻学于师
小题4:(6分)翻译下列句子
(1)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2)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小题5:(3分)相如“不肯与会,常称病”这种做法是否合适?请简要评价。
参考答案:
小题1:(1)授官?(2)不才?(3)难道?(4)但,只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1)但是蔺相如仅仅凭借言辞立下功劳,却占据名位在我之上。(而、徒、以、口舌、为劳)
(2)(廉颇)袒露身体背着荆条,通过宾客到蔺相如家道歉谢罪。(补主语、负、因、谢)
小题5:合适:采用隐忍退避的方式避免了与廉颇的正面交锋,不仅体现了自己的豁达大度,也使赵国的两大支柱得以共存;
不合适:为了避开廉颇而称病不朝不利于国家的治理,同时也可能助长廉颇的气焰,是一种比较消极的做法。(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20分)
蔡廷玉,幽州昌平人。事安禄山,未有闻。与朱泚同里闬,少相狎近。此为幽州节度使,奏署幕府。廷玉有沉略,善与人交,内外爱附。泚多所叩咨,数遣至京师。当是时,幽州兵最强,财雄,士骄悍,日思吞并,不知有上下礼法。廷玉间语论曰:“古未有不臣而能推福及子孙者。公南联赵、魏,北奚虏,兵多地险,然非永安计,一日起、魏反噬,公乃沸鼎鱼耳。不如奉天子,划多难,可勒勋鼎彝,若何?”泚善之,廷玉阴欲耗其力,则讽论出金币礼士,又劝归贡赋助天子经费。因劝泚入朝,泚将听,诸校怒,缚廷玉辱之,廷玉无挠辞,泚不忍杀,囚岁余出之,谓曰:“而亦悔乎?”廷玉曰:“导公为逆即悔,勉公以义何悔为?”复絷满岁,问曰:“能省过否?不尔,且死。”对曰:“不杀我,公得名。杀我,吾得名。”泚不能屈,待如初。又有朱体微者,亦泚腹心。廷玉有建白,体微辄左右之,故泚愈信,桀傲稍革。廷玉遂蒇(chǎn,完成)朝事。而泚内畏弟滔逼己,滔亦劝泚入朝,乃以军属滔。廷玉、体微共白泚:“公入朝为功臣首,后务至重,须诚信者乃可付。滔虽大弟,多变不情,如假以兵,是嫁之祸也。”泚不听。二人随泚到朝,德宗为太子时,知廷玉名,及见,礼眷殊渥(wò优厚)。滔有请于泚,或不顺,廷玉必折之,俾循故法。滔已破田悦,寝傲肆自用。左右有恶廷玉者,妄云:“素毁滔,欲四分燕,廷玉倡之,体微和之。”滔表言二人离间骨肉,请杀于有司,亦遗泚书云云。泚恚滔夺其军,不从。会滔以幽州叛,帝示滔表,而论亦白发其书,乃归罪于二人,贬廷玉、体微以慰滔。滔使谍伺诸朝,曰:“上若不杀廷玉,当谪去,得东出洛,我且缚至麾下支解之。”将行,帝劳廷玉曰:“尔始行,为国受屈,岁中当还。”廷玉至蓝田驿,人曰左巡使郑詹:“商於道险,不可往。”詹追使趋潼关。廷玉告子曰:“我为天子不血刃下幽十一城,欲裂其壤,使不得桀,而败于将成,天助逆邪?今吏使我出东都,此殆滔计,吾不可以辱国。”比至灵宝,自投于河。
(节选自《新唐书·蔡廷玉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事安禄山,未有闻闻:识见。
B.可勒勋鼎彝,若何勒:铭刻。
C.讽泚出金币礼士讽:劝告。
D.能省过否?不尔,且死省:检查。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蔡廷玉“暗助朝廷”的一组是(?)(3分)
①廷玉阴欲耗其力?②劝归贡赋助天子经费
③因劝泚入朝,泚将听?④滔亦动劝入朝
⑤须诚信者乃可付?⑥廷玉必折之,俾循故法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A.蔡廷玉与朱泚自小是亲近的朋友,朱担任幽州节度使,奏请让廷玉当幕府。当时幽州兵强财雄,日思吞并,不知上下礼法。廷玉劝告朱泚应事奉天子,建立功勋。
B.蔡廷玉暗中想减损朱泚实力,先是耗费其钱财,又劝朱泚入朝。这些举措触怒了朱的部属,捆绑起廷玉。廷玉被囚禁多时,仍不屈服,朱泚不忍杀他,待之如初。
C.朱体微是朱泚的心腹,常支持廷玉的建议,使朱泚强横凶暴性格稍有收敛。朱泚的弟弟朱滔力劝朱泚入朝,可自己掌控兵权。廷玉、体微劝诫朱泚,但未被采纳。
D.朱滔在幽州叛乱后,朝廷为安抚朱滔,归罪并贬谪廷玉、体微二人。廷玉临行前,皇帝安慰说,年内将让他返回京城。廷玉自知罪不可赦,快要到灵宝时投河自杀。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导公为逆即悔,勉公以义何悔为?(3分)
(2)滔虽大弟,多变不情,如假以兵,是嫁之祸也。(3分)
(3)滔表言二人离间骨肉,请杀于有司,亦遗此书云云。(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A
小题1:D
小题1:(l)如果引导你做违逆的事就会后悔,我用忠义来劝你有什么好后悔呢?
(2)朱滔虽然是大弟,但心性多变而无情,如果把兵权交给他,是转加给他灾祸啊。
(3)朱滔上表谈到二人离间兄弟骨肉之情,请主管官员杀掉他们,又写信给朱泚也这样说。
本题解析:
小题1:名声,出名
小题1:④⑤⑥都不是“暗助朝廷”。
小题1:“廷玉自知罪不可赦”错
小题1:(l)“即”“以”“何悔”(2)“虽”“假”“嫁”(3)“表”“请”“ 遗”
【参考译文】
蔡廷玉,幽州昌平人。事奉安禄山时,没有什么名声。他与朱朱泚是同乡,小时候相互间很亲近。朱泚任幽州节度使,上表让他在幕府中任职。廷玉深谋远虑,善于与人交往,内外之人都和他很友好。朱泚经常向他咨询事情,还多次派他到京师去。这时,幽州的军队最强大,财力雄厚,将士骄横,每天总想吞并别人,不知上下间应有的礼法。廷玉私下对朱泚说:“自古以来没有为臣不守礼法而能把福禄传给子孙的。你南与赵、魏相接,北有奚虏,兵士多地险,但不是永安之计,有一日赵、魏反咬一口,你就成沸鼎中的鱼了。不如拥戴天子,铲除诸多灾难,这样功勋可以铭刻在鼎彝之上,怎么样?”朱泚赞同他的建议,廷玉暗中想消耗朱泚的力量,就劝朱泚拿出财物礼遇士人,又劝朱泚进献贡赋助天子经费。又劝朱泚进京朝见,朱泚要听从他的意见,但属下部将被激怒,把廷玉捆起来侮辱,廷玉没有丝毫屈从的言辞,朱泚不忍心杀他,囚禁他一年多后把他放了,问说:“你后悔吗?”廷玉说:“如果引导你做违逆的事就会后悔,我用忠义来劝你有什么好后悔呢?”又被拘禁了一年多,问说:“能不能反省过错?不能的话,将处死你。”回答说:“不杀我,你将得到名誉。杀了我,我将得到名誉。”朱泚不能使他屈服,待他又像当初一样。还有个朱体微,也是朱泚心腹。廷玉有建议时,体微就想方设法帮助他,所以朱泚更加相信,桀傲之气稍有改变。廷玉终于完成朝廷的任务。朱泚内心惧怕弟弟朱滔逼迫自己,朱滔也劝朱泚入朝,于是朱泚把军队委托给朱滔。廷玉、体微一起告诉朱泚:“你能入朝就是第一功臣,以后的任务也十分重要,必须是诚实可信的人才可以将军队托付给他。朱滔虽然是你的大弟弟,但为人多变无情,如果把军队交他代管,就会把灾祸转嫁给他。”朱泚不听从。他们二人跟随朱泚来到朝廷,德宗当太子时,就知道廷玉名,等见到他,对他尊重眷顾甚厚。朱滔向朱泚请求时,有时不合法令,廷玉就要批评他,使他遵循旧法。朱滔打败田悦后,逐渐骄傲放肆自以为是。左右有憎恨廷玉的人,胡乱说:“廷玉一向诋毁朱滔,想要把燕分为四部分,都是廷玉的倡议,朱体微响应赞同。”朱滔上表说这二人离间他们骨肉之情,请求有关部门杀掉他们,又给朱泚写了同样内容的信。怨恨朱滔夺去他的军队,没有听从朱滔的话。适逢朱滔在幽州反叛,帝出示朱滔的奏表,朱泚也披露了朱滔来信的内容。于是归罪于廷玉、体微二人,贬他们来安慰朱滔。滔派间谍到朝中窥探,说:“皇上如果不杀廷玉,就应该贬谪他们出京城,他们会东出洛阳,我将他们捆到帐下支解。”将出发,帝慰劳廷玉说:“你姑且走吧,为国家受些委屈,年内就回来。”廷玉到了蓝田驿,有人告诉左巡使郑詹:“商於的道路太险,不能经过那里。”郑詹追上他们,让他们走潼关。廷玉告诉儿子说:“我为天子不动一刀一枪就拿下幽州十一城,打算分裂朱氏辖地,使他们不得不服从朝廷,却在将要成功时失败,这是天助逆贼吗?现在官吏让我取道东都,这大概是朱滔的计谋,我不可以使国家受辱。”他到了灵宝,就投河自杀了。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