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8-08 01:48:0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我在父亲赵望云的笔墨中度过自己不知事的童年和充满理想又经历过迷茫的青年时期,这两个时期,父亲对我有着深刻的影响。
小的时候,我们家里客人络绎不绝,几乎都是为着父亲的画而来。父亲善良随和,从不忍心让来访者空手而归。更有黄胄哥、济众哥、庶之哥(三位均是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索性吃住在我家,随父亲习画。这是一个热闹的充溢着温馨和生机的大家庭。许多人以为我会随父亲学画,但在我的印象中,父亲从未强迫我一定得走他的路。
父亲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外旅行写生画画,即使受迫害最深的日子也没有歇脚。他几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特别是面向大西北,沿着古丝绸之路,深入祁连山的崇山峻岭、八百里秦川的乡间地头、秦巴山区的林场民居体验生活,创作出大量反映人民生活的传世之作。张大千曾这样说过:“我画马不及悲鸿与望云,悲鸿的马是奔跑的马,望云的马是劳作的马。”老舍先生这样说:“赵先生的山水画本来很有工夫,可是他不喜欢山水里那些古装老翁,所以就在乡间细细地观察,深深地揣摩,要把活人活事放在图画里,以求抓住民间的现实生活,使艺术不永远寄存在虚无缥缈之间。”的确是这样,父亲的画作与劳动人民息息相关,构图中既有理性的审美观,又有豪放自由的笔墨,更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他以自己独创的画风成为开宗立派的一代大师。
我敬重父亲,每次站在他的身边,专注地看他作画,我的心里都会产生隐约的音乐线条,这是一种神奇而美妙的感觉,这感觉随着父亲笔墨的变化和线条的流动而强烈着,强烈着。在父亲画案旁的我,鬼使神差地坚定了当作曲家的决心。父亲一直钟爱中国戏曲音乐,拉得一手好京胡,他早就发现我在音乐上的天赋和超常的爱好。但那个年月,出身于我们这样家庭背景的孩子是很难进入高等学府的。在我考试结束后,得知考试成绩很好,我兴奋不已。但如父亲所料,我还是落榜了。我酷爱音乐,哪里能经受住这样的打击,一下蔫了。父亲搂过我说:“你既然热爱音乐,就应该认认真真地爱,切不可屈服于眼前的小挫折,时间长着呢。”父亲温暖的怀抱和亲切的鼓励让我轻松了许多,我更加坚定了学习音乐的决心。
在音乐学院学习的过程中,父亲似乎离得很远,又似乎站得很近,我觉得自己是父亲手中的风筝,他掌握着我的方向,引领我飞向蔚蓝的天空。
大学毕业分配时,我留在了西安,工作单位是陕西戏曲剧院秦腔团,这和我做真正意义上的作曲家的理想有相当的落差。父亲却认为:“到秦腔团工作是一个学习民族民间音乐的绝好机会,中国戏曲音乐是民族民间音乐的根,不论你学了多少西洋作曲法,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是你今后音乐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只要你安下心来把它弄明白,将会终身受益。”幸亏父亲及时点拨。在秦腔团的工作中,我开始用大量时间了解秦腔、碗碗腔、眉户,了解它们的板路曲牌形式、唱腔结构、锣鼓特点等等,并与其他剧种如京剧、豫剧、晋剧、川剧等作比较,寻找它们不同的特点。父亲期许的目光告诉我:“美术是凝固的音乐,希望有一天,你用自己的音乐为爹的画注入活力。”我在心中对父亲郑重承诺。从此我的努力有了更明确的动力。
我崇拜父亲,虽说父亲对我的生活的关照并非事无巨细,但父亲的艺术才华和他坚韧不拔的内心情愫是我一生的榜样。在压力最大的年月,父亲很少说话,只是在精神稍好的情况下不停地作画,累了,便靠着床头,搭着小棉被,微闭着双眼,手中的香烟忽明忽暗,这个时候谁也不会打扰父亲,我们知道父亲虽然停下手中的画笔,可他心中的笔却没有停住。一家人共同守护着父亲心灵的创作净土,在那片净土上,父亲拖着病残的身躯耕耘出他的晚年百幅系列作品。这一组作品是父亲灵魂深处对美好生活的追忆与呐喊,他如交响诗一般冲撞着我的心,激励着我的音乐创作。我热爱父亲,是他的给予让我收获了多彩的人生。如今,我已走过半个多世纪,父亲依然是一座巍巍高山矗立在我的心中。
(赵季平《心语——怀念父亲赵望云》)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我”生活在一个热闹的充溢着温馨和生机的大家庭,很多人都随父亲习画,大家都认为“我”会随父亲学画,父亲也曾要求“我”走他的路。
B.在秦腔团工作期间,赵季平汲取了音乐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中国戏曲音乐的精华,这段工作经历让他受益终身。
C.赵望云先生既以自己独创的画风成为开宗立派的一代大师,又以自己的艺术才华和坚韧不拔的内心情愫成为子女崇拜的榜样。
D.在“我”的人生低谷期,父亲依然对“我”有鼓励有期望;在压力最大的岁月里,父亲如交响诗般的作品,依然激励着“我”的音乐创作。

E.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着重讲述了赵季平先生对父亲的怀念,语言华美清新,抒情意味浓郁。
小题2:请根据文章内容判断下列两幅作品的作者,请说明理由并试述赵望云先生的画作风格。 (6分)

小题3:简述在“我”人生的不同阶段父亲对我的深刻影响,概括“我”对父亲的感情。(6分)
小题4:试探究下面歌词中塑造的父亲形象和本文中父亲形象的异同。你更欣赏哪个父亲的形象,请简述理由。(8分)
“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等我长大后/山里孩子往外走/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都说养儿能防老/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都说养儿为防老/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父亲》


参考答案:
小题1:选C得 3分,选 D得 2分,选B得 1分,选AE不得分
小题1:甲作品的作者是徐悲鸿,乙作品的作者是赵望云。因为文中引用张大千的话说,悲鸿的马是奔跑的马,望云的马是劳作的马。(3分)
赵望云的画作与劳动人民息息相关,构图中既有理性的审美观,又有豪放自由的笔墨,更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或赵望云的画作把活人活事放在图画里,抓住民间上的现实生活,使艺术不永远寄存在虚无缥缈间。万年百幅作品有对美好生活的追忆和呐喊。)(3分)
小题1:在我人生的不同阶段父亲对我的深刻影响:
①站在父亲身旁,看他作画,坚定了我当作曲家的决心。
②考试成绩很好但却落榜时,父亲的鼓励坚定了我学习音乐的决心。
③在音乐学院学习的过程中,父亲掌握我的方向,引领我更好发展。
④在毕业分配时,理想有落差,父亲及时点拨和期许,让我的努力有了更明确的动力。
⑤在压力最大的年月里,父亲的作品激励着我的音乐创作。(4分,答对其中4点即可)
我对亲的感情:敬重、崇拜、热爱。(2分)
小题1:相同点:都对子女充满爱意;都默默鼓励和支持着孩子。(1分)
不同点:赵望云先生是长安画派的代表画家,以自己的画作和对艺术的独特见解,在精神上给予孩子支持、帮助。歌词中所咏唱的父亲是凭借勤劳的双手帮助孩子走出大山的农民形象,他尽自己的所能培养了孩子却不求任何回报。(2分)
示例一:我更欣赏赵望云这个形象,(2分)原因是:
第一,他没有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尊重和理解孩子在艺术道路上的选择;(1分)
第二,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尤其是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他总是能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帮助孩子度过难关;(1分)
第三,他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的对孩子产生影响,而这种影响力无疑使巨大的。(1分)
示例二:我更欣赏农民父亲的形象,(2分)原因是:
第一,在贫穷的环境中,父亲能尽己所能,历尽生活的苦难和艰辛,将孩子培养成人;(1分)
第二,再多的苦自己吃,再多的累自己受,在孩子长大成人之后,理解孩子,不愿意给孩子任何负担;(1分)
第三,他面对苦难坚韧的态度让人感动。(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A项原文第二段“许多人以为我会岁父亲学画,但在我的印象中,父亲从未强迫我一定得走他的路”;B项原文第六段,这是父亲鼓励赵季平的话;E语言质朴自然。
小题1: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小题1:此题考查概括能力。
小题1: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点,能力层次为F,侧重“探究”能力的考查。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具体答题时,还要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冠作隧意的褒贬。本题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去思考。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甲)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①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②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③。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
  (乙)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④,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1、画线①“活得有趣的人们”是指
[? ]
A、鲁镇所有的人
B、“我”和所有认识祥林嫂的人
C、受封建礼教毒害而厌恶祥林嫂的人们
D、鲁四老爷等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人们
2、上面两段话都提到雪花的描写,对此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为了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B、衬托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深化小说的主题。
C、以有声衬托无声,表现冷寂凄凉的气氛,衬托“我”心境的孤寂沉重。
D、突出雪下得大,时间又很长。
3、对甲段中画线句子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祥林嫂活着无依无靠,受穷受苦,死了倒是一种解脱,鲁镇活着的人从此可以清静了,这对双方都很合适。
B、这是反语,表达了“我”对黑暗社会和鲁镇阔人们的憎恨。
C、语句流露激愤,也带有沉痛,表现了对祥林嫂的深切同情。
D、句中的“无聊”一词与“在无聊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中的“无聊”意思不完全相同。


参考答案:1、D
2、D
3、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选做题)
红歌会:时代精神的彰显与期待
  新华社南昌10月28日电(记者陈建华、周伟、王以端)《映山红》《唱支山歌给党听》…一首首脍炙人口、历久弥新的红色经典歌曲,在革命摇篮井冈山再一次唱响;一段段激昂悠扬的旋律在巍巍井冈回荡,把人们又一次带回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始于2006年的大型娱乐节目“中国红歌会”,以其健康、向上的“红色”基调,将经典与时尚、历史与现实、英雄主义的激情和情感的愉悦有机结合在一起,为全国电视观众奉献了一道精神大餐。尤为令人可喜的是,在当下一些电视节目为了收视率而一味流俗媚俗之时,让千千万万的电视观众在红色激情中感怀不已,为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尝试。
  2007年,江西电视台正式向国家广电总局申请举办中国红歌会,并获得批准。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江西电视台再次把红歌会舞台搭上了井冈山,并从8月起在全国设立了湘赣鄂、云贵川、晋冀鲁豫、陕甘宁、北京五大赛区。各地报名参赛者达1万多人,遍布各个行业、各个阶层、多个民族,?其中年龄最小的只有6岁、年龄最大的已经78岁。
  当一位两岁半的孩童?被妈妈抱着在话筒前,用不太清晰的口齿唱起了《小军号》;当一群平均年龄68岁的老人经过四五个小时的颠簸,来到井冈山茨坪红歌会现场,神采飞扬地唱起《解放区的天》……电视机前的观众体会的,不是演唱者唱技的稚嫩和粗糙,而是歌声中透出的热爱和真情。
  进入今年红歌会决赛的三名选手分别是曲措、白马人组合、黄训国。一直离乡在外的曲措泛着泪花演唱了《烛光里的妈妈》,黄训国发自内心地讴歌《父亲》,白马人组合以一首《老师我总是想起你》向陪伴他们一路走来的老师致谢。全场观众无不被那感人至深的歌声与真情所打动,一个个眼含热泪。
  77岁的老艺术家阎肃是红歌会的多场评委。他说:“我当过许多歌唱比赛的评委,但说实话,在这次活动上,我真的被感动了!”
  红歌可以催生一种精神,而精神的力量可以让一个人复活,让一个民族复兴。
  为什么从6岁的孩子到78岁的老人,他们都要登台?为什么在上世纪50年代打下过美国侦察机的老兵也要在舞台上放歌?为什么歌者和听众的眼里总是噙满泪水?为什么一个人歌唱竟引来万人合鸣?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红歌之所以让人感动,首先是“歌红”,红色歌曲传递了一种情感,这种情感就是对历史的缅怀,对英雄的崇敬和对真、善、美的褒扬,使人百听不厌、历久弥新;其次是“会红”,红歌会以群众娱乐的节目形式吸引着大众,把比赛变成了参与的快乐歌唱形式,从而唤起了百姓的热情,吸引了大众的参与。
  红歌会总导演廖苏斌说,红歌会的成功让我们有众多的意料不到:意料不到红歌也这样叫?好又叫座;意料不到红歌让这么多人感动……最让人意料不到的是,红歌会的“粉丝”当中,竟有这么多的年轻人。
  江西吉安市第一中学的张蕤同学今年高考以699分的总成绩获得全省理科第一名。为了表达自己对红歌的热爱,他报名参加了今年的红歌会。他说:“井冈山养育了我,红色精神已注入了我的血液。虽然我唱得不好,但我爱红歌,红歌精神会让我受益一生。”
  一些业内人士在谈到“红歌现象”时认为,红歌会借鉴了当前颇受关注的“选秀”模式,但在内容上却避免了肤浅和低俗,转而引领积极向上、振奋自强的主旋律。红歌会颠覆了以往人们对红歌的认识,在重唱经典歌曲的同时,节目组创人员从舞台的布景、乐队的伴奏、歌曲的伴舞以及电视的表现手法等等,都加入了很多的现代元素,使得红歌由“过时”成为时尚,以一种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形式出现,用一种创新的方式带给人感动。
  红歌可以催生一种精神,而精神的力量可以让一个人复活,让一个民族复兴。随着红歌与红歌会日渐红火,昔日的红歌精神再一次被点燃。
  “物质生活富足的和平年代,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支撑民族气节与风骨的红色精神似乎在一点点流失。”网民在网上对红歌会的评价,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当前荧屏上的某些缺失。在全社会呼唤红色精神的回归之际,红歌会收获的感动,无疑为我们的文艺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标杆。
  江西财经大学新闻系主任喻春龙说,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众传媒承担着重要责任。传媒最重要的职责是引领而不是迎合;节目收视率不能靠低俗来换取,而要靠时代精神与人性光辉来赢得。在大众呼唤优秀电视节目和文艺产品的时候,中国红歌会无疑彰显着一种榜样的意义。(有删节)
1.文章开头一段属于新闻中的导语部分,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用较多的文字介绍了人们参加红歌会的盛况,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红歌会”彰显了怎样的时代精神?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期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红歌会的成功举办给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以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主要作用:
  (1)锁定了红歌会的典型镜头,给读者以现场感和生动感;
  (2)为整篇文章定下感情基调;
  (3)先声夺人,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1)?可以让读者全方位了解红歌会盛况,更深刻地理解人们在今天渴望红色精神的迫切心情。
  (2)突出红歌会引发的轰动效应,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3.?红歌会彰显了一种支撑民族气节与风骨的积极向上、振奋自强的时代精神。(1)红歌会表达了人们呼唤红色精神的回归,(2)对英雄的崇敬和对真、善、美的褒扬,(3)对创新精神的肯定。
4.(1)曾经为时代发展起过推动作用的艺术作品不会过时。
  (2)当今文化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对它们的继承。
  (3)在今天,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在新的时代发扬光大,有赖于其形式上的创新。(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郁达夫《故都的秋》)
1、文章是写“故都的秋”,开篇为什么要写到江南的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这几句中的“细数”和“静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说“在牵牛花底”,还需有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作为“陪衬”,是因为
?[? ]
A、只有这样,才能显出牵牛花的勃勃生机,借以表达作者内心的不息追求。
B、只有这样,才能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秋天的气氛才会显得更和谐。
C、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更加体会到秋的意韵,理解作者无可奈何的心情。
D、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秋天的萧瑟与寒冷,并且使画面更加美丽。


参考答案:1、用江南的秋与“北国的秋”形成对比,突出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热爱与向往之情。(意对即可)
2、“细数”和“静对”表现了作者在观赏景物时的悠闲、惬意的心情,表现了作者热爱故都之秋的情怀。(意对即可)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月,阙也
“月,阙也”那是一本二千年前的文学专书的解释。阙,就是“缺”的意思。那解释使我着迷。曾国藩把自己的住所题作“求阙斋”,求缺?为什么?为什么不求完美?那斋名也使我着迷。
“阙”有什么好呢?“阙”简直是有点像古中国性格中的一部分,我渐渐爱上阙的境界,我不再爱花好月圆了吗?不是的,我只是开始了解花开是一种偶然,但我同时学会了爱那月不圆花不开的“常态”。
在中国的传统里,“天残地缺”或“天聋地哑”的说法几乎是毫无疑问地被一般人所接受。也许由于长期的患难困顿,中国神话对天地的解释常是令人惊讶的。在《淮南子》里,我们发现中国的天空和中国的大地都是曾经受伤的。女娲以其柔和的慈手补缀抚平了一切残破。当时,天穿了,女娲炼五色石补了天。地摇了,女娲折断了神鳌的脚爪垫稳了四极(多像老祖母叠起报纸垫桌子腿)。她又像一个能干的主妇,扫了一堆芦灰,止住了洪水。
中国人一直相信天地也有其残缺。我非常喜欢中国西南部有一少数民族的神话,他们说,天地是男神女神合造的。当时男神负责造天,女神负责造地。等他们各自分头完成了天地而打算合在一起的时候,可怕的事发生了;女神太勤快,她们把地造得太大,以至于跟天没办法合得起来了。但是,他们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们把地折叠了起来,形成高山低谷,然后,天地才虚合起来了。是不是西南的崇山峻岭给他们灵感,使他们想起这则神话呢?
天地是有缺陷的,但缺陷造成了皱折,皱折造成了奇峰幽谷之美。月亮不能常固的,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当我们心平气和地承认这一切缺陷的时候,我们忽然发觉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
在另一则汉民族的神话里,说到大地曾被共工氏撞不周山时撞歪了——从此“地陷东南”,长江黄河便一路浩浩荡荡地向东流去,流出几千里的惊心动魄的风景。而天空也在当时被一起撞歪了,不过歪的方向相反,是歪向西北,据说日月星辰因此哗啦一声大部分都倒到那个方向去了。如果某个夏夜我们抬头而看,忽然发现群星灼灼的方向,就让我们相信,属于中国的天空是“天倾西北”的吧!
五千年来,汉民族便在歪倒倾斜的天地之间挺直脊骨生活下去,只因我们相信残缺不但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是美丽的。
而月亮,到底曾经真正圆过吗?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的东西,一张葱油饼不够圆,一块镍币也不够圆,即使是圆规画的圆,如果用高度显微镜来看也不可能圆得很完美。
真正的圆存在于理念之中,而在现实的世界里,我们只能做圆的“复制品”。就现实的操作而言,一截圆规上的铅笔心在画圆的起点和终点时,已经粗细不一样了。
所有的天体远看都呈球形,但并不是绝对的圆,地球是约略近于椭圆形。
就算我们承认月亮约略的圆光也算圆,它也是“方其圆时,即其缺时”。有如十二点正的钟声,当你听到钟声时,已经不是十二点了。
此外,我们更可以换个角度看。我们说月圆月阙其实是受我们有限的视觉所欺骗。
有盈虚变化的是月光,而不是月球本身。月何尝圆,又何尝缺,它只不过像地球一样不增不减的兀自圆着——以它那不十分圆的圆。
花朝月夕,固然是好的,只是真正的看花人哪一刻不能赏花?在初生的绿芽嫩嫩怯怯的探头出土时,花已暗藏在那里。当柔软的枝条试探地在大气中舒手舒脚时,花隐在那里。当蓓蕾悄然结胎时,花在那里。当花瓣怒张时,花在那里。当香销红黯委地成泥的时候,花仍在那里。当一场雨后只见满丛绿肥的时候,花还在那里。当果实成熟时,花恒在那里,甚至当果核深埋地下时,花仍然在那里。
或见或不见,花总在那里。或盈或缺,月总在那里,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吧!不要做一夕的赏月人吧!人生在世那一刻不美好完满?那一刹不该顶札膜拜感激欢欣呢?
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它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
小题1:文章结尾划线句“它们原是同一个月亮”有哪两层含义?(4分)
小题2:第二自然段中“我渐渐爱上阙的境界”,请结合全文概括“阙的境界”的含义。(不少于三条)(6分)
小题3:文中所说“残缺不但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是美丽的”,很有道理,比如断臂的维纳斯就是这样。请你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举出两例。(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月圆月缺,是月亮盈虚变化,月球本身并没有变化。②只要我们学会欣赏与感激,我们的人生时刻都会完满。
小题2:①“阙”是一种常态,不“阙”只是偶然。②残缺不但可以接受,而且是美丽的。 ③真正的“圆”即绝对完美,只是人的一种理念,根本不存在。④人们应理性看待“阙”和“圆”,不被有限的视觉欺骗,其实客观自然中,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小题3:残缺给了我们想象的空间,是不拘一格的美,充满神秘感,使我们在不断的想象与联想中获得美的享受,心灵的升华。(1)在中国的美学史上有一种“美人方有一陋处”的审美观点,就是说稍微有一些缺点的人才称的上是美女,可见在人们的认识里只有残缺才是真正的完美。(2)“相公塔”是千年古镇——武所(今武平中山镇)残存的为数不多的古迹之一。它还有一个别名叫“溃尾塔”(溃,断之意,方言)。顾名思义,“溃尾塔”就是断了塔尾巴的塔,或者说成断了塔尖的塔更为确切些。为何“溃尾”?有人说“雷击”,也有人说“人祸”。“溃尾”之因,已无考证,这倒给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相公塔”因为“溃尾”而美。(3)美国著名盲聋哑作家海伦·凯勒,她的一生只拥有19个月的光明和声音,但是她并不气馁,用自己的努力来换取本应属于自己的光明。海伦·凯勒一生注定缺少光明和旋律,她不屈不挠,不向命运屈服,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并且出版了影响儿童一生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海伦·凯勒虽然聋哑,但给大家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这也是一种美。(选取两例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理解语句的含义。理解句子含义一般要从手法、感情角度入手,解释句子的意思。要结合全文内容理解,不能把句子孤立起来。文中说“人生在世那一刻不美好完满?那一刹不该顶札膜拜感激欢欣呢?”月圆月缺是一种自然现象,月球本身并没有变化。关键是我们要学会欣赏,有一颗感激的心。
小题2:此题考查对概念的理解。题干中明确要求要结合全文概括含义,所以要寻找文中关键的句子,结合句子分析。“我只是开始了解花开是一种偶然,但我同时学会了爱那月不圆花不开的‘常态’”一句,点明“‘阙’是一种常态,不‘阙’只是偶然”。“只因我们相信残缺不但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是美丽的”一句,点明“残缺不但可以接受,而且是美丽的”。“真正的圆存在于理念之中,而在现实的世界里,我们只能做圆的‘复制品’”一句,点明“真正的圆根本不存在”。“我们说月圆月阙其实是受我们有限的视觉所欺骗”一句,点明“其实客观自然中,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小题3: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要求紧紧围绕“残缺也是一种美”来回答。列举有说服力的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古代诗歌鉴赏..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