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8-08 02:13:0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雷雨》片断,完成小题。
周朴园 哦,侍萍!(低声)是你?
鲁侍萍 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望侍萍。半晌。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鲁侍萍 (悲愤)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小题1:划线句“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有言外之意,下列分析正确一项是(  )
A.三十年了,你还是念念不忘我。
B.三十年了,你终于还是找到我了,我还是没躲过你的追寻。
C.已经三十年了,你到我这里来,还有什么用呢?
D.你没有死,这将对我的名誉地位构成严重的威胁。

小题2:鲁侍萍不止一次说到命运,“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对侍萍的命运观,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侍萍不能解释自己三十年来为什么受那么多苦,不得不自认是“不公平的命”所使然。
B.鲁侍萍在苦难中挣扎,悲叹自己的“命苦”,她相信命运,但也表现出对世道不公的愤懑与不平。
C.她虽然一再说“命运”如何,但并无深意,只是客观反映了她对自己苦难一生的悲叹。
D.三十年的苦和恨,使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侍萍觉醒了,她所说的“命”,从根本上看,是对不公平世道的控诉与抗争。
小题3:下列课文语句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停止思想”讳饰的手法,表达了尊重之情同时突出了马克思是一个思想家,而且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逝世的惋惜之情。
B.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的秋天如不到来,黑人义愤填膺的酷暑就不会过去。
——“爽朗的秋天” 比喻黑人获得平等、自由和民主的时代, “酷暑”比喻美国黑人争取平等、自由和民主的的斗争精神和义愤填膺的反抗情绪。
C.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
——借代修辞,含蓄发人深思。它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明敌人对马克思的攻击很多,但十分无力;二是说明马克思对敌人十分蔑视,表现了马克思崇高的思想境界。
D.100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的一个贫困的孤岛上。100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萎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
——这两句话它深刻地揭示了美国黑人地位(“角落里”)低下,物质生活贫困(“贫困孤岛上)”和精神生活贫乏(“萎缩”)。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潜台词是角色内心想表达而没有说出来的那部分意思。三十年了,你还是找来了。显然,周朴园不是要说自己的躲避,而是想说,三十年,没想到你没有死,你这一来,我的一切都将受到极大的威胁——名声、地位。
小题2:侍萍是广大不幸的底层人民的代表,他们从思想上还不能清楚地认识到造成自己命运悲剧的原因是什么,他们只有慨叹命运的不幸,当然,朦胧中,他们也深切的感受到种种不公,所以,在侍萍的话语中,既有对命运的悲吟,也有对生活不公的责问。
小题3: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而不是借代。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网络与文学
蒋德均
近年来,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媒体、新技术,给整个社会生活带来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也为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的创作与传播、阅读与批评注入了新希望与愿景。那么,网络究竟能否让日益边缘化的文学艺术重现昔日的辉煌与荣光呢?
当前,尽管互联网已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对人们的生活与心理产生了巨大影响,它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自然也影响并改变着作家的书写与思维方式和读者的阅读心理与欣赏习惯。因此,作家必须与时俱进,了解、学习并掌握互联网技术,自觉运用电子媒介,改变书写方式和固有思维习惯。正如评论家吴思敬指出:“诗歌传播新媒体的出现,是诗歌传播史上的一次深刻变革,它在改变了诗歌创作方式的同时,也改变着诗人书写与思维的方式,并直接与间接地改变着当代诗歌的形态。”
然而,互联网的出现、网络技术的运用,尽管是人类进步和文明的标志性事件,但它只是也只能改变文学艺术的创作、传播、保存、阅读的形态,却无法改变文学艺术本身的内在审美属性。无论纸质媒介也好,电子媒介也罢,还是多媒体技术也好,它们都只是文学艺术存在的一种形式或方式、一种媒介或载体、一个平台或途径,文学艺术的本质属性依然是创新与唯美。就像评论家吴骏晨所说的:“诗歌的本质,和其他的艺术形式一样,是人对自身以及环境的思考,是向人性深处挖掘的结果。网络,只是一个载体,它和其他的出版媒介没有什么不同,其作用是使得诗歌作品多了一条通往读者的渠道。”我也同意诗人黄梵所说的:“我不认为网络可以改变诗歌,网络的便捷并不等于诗歌的便捷,只要是用语言写诗,网络便不可能侵蚀诗歌的界限。伟大的诗艺、诗歌精神,不会因媒介不同有所改变。”
当然,网络等多媒体技术为文学艺术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和机会,可以也能够极大地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为文学艺术催生新的美学因子和艺术元素。网络作为虚拟空间,为作者的写作、发表、修改、保存等都提供了空前未有的方便和及时,也为作品的阅读、批评、存储等提供了空间的方便和时速,尤其是超链接技术的运用使文学的阅读视野空间迅速扩大和极度方便。同时,网络写作可以根据写作者写作意愿和美学追求,自由地加入音乐、绘画、游戏、动漫等其他艺术元素,使文学艺术获得了全新的活力与生机。然而,它的隐蔽性、便捷性、自由性也使其写作群体素质良莠不齐,作品质量参差不一,甚至出现由写作软件生成的大量口水诗歌、随机散文等垃圾文本,广遭人们诟病。
随着现代工业文明和电子时代的到来,人类所能企及的物质空间极大地扩展,可触及的文化与技术领域不断拓宽,文学艺术的传媒和传播方式也同时得到革命性的丰富和发展。但是我们始终认为文学艺术的价值绝不以表现形式和传播手段的不同或先进与否论高下,文学艺术存在的意义仍要取决于它对人的智能的开启、精神世界的涵养以及对现实存在审视和终极指向的关怀与思考。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03月11日第?07 版)
小题1:下面对文中有关“互联网”的解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互联网给整个社会生活带来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也为文学艺术的创作与传播、阅读与批评注入了新希望与愿景。
B.互联网的出现影响并改变着作家的书写与思维方式和读者的阅读心理与欣赏习惯,它能让日益边缘化的文学艺术重现昔日的辉煌与荣光。
C.互联网已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对人们的生活与心理产生了巨大影响,它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
D.互联网促使作家必须与时俱进,了解、学习并掌握新技术,自觉运用电子媒介,改变书写方式和固有思维习惯。
小题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评论家吴思敬认为,当代诗歌的形态因受互联网技术影响而变化,传播新媒体使诗歌传播发生了一次深刻变革,改变了诗歌创作方式,改变着诗人书写与思维的方式。
B.互联网虽然无法改变文学艺术的本质属性,但能改变文学艺术的形态,让文学艺术的创作、传播、保存、阅读方式多种多样,如纸质的,电子的,多媒体的等等。
C.伟大的诗艺、诗歌精神,不会因媒介不同有所改变。因此,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网络便不可能侵蚀诗歌的界限,网络使诗歌作品只是多了一条通往读者的渠道。
D.网络写作的隐蔽性、便捷性、自由性使写作群体素质良莠不齐,作品质量参差不一,甚至有人还写出了大量口水诗歌、随机散文等垃圾文本。
小题3:根据本文内容,下列理解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互联网为作者的写作、发表、修改、保存等都提供了空前未有的方便和及时,人们在互联网上可以写博客、发微博、对话聊天等。
B.文学艺术之所以能获得全新的活力与生机,是因为网络为文学艺术催生了新的美学因子和艺术元素,写作者可以根据自己意愿和美学追求加入音乐、绘画、动漫等其他艺术元素。
C.人类所能企及的物质空间极大地扩展,可触及的文化与技术领域不断拓宽,文学艺术的传媒和传播方式也同时得到革命性的丰富和发展,现代工业文明和电子时代由此到来了。
D.因为对人的智能的开启、精神世界的涵养以及对现实存在审视和终极指向的关怀与思考决定着文学艺术存在的意义,所以文学艺术的价值的高下不能从表现形式和传播手段的层面来判断。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此观点与作者观点不同,作者认为网络不能改变诗歌。原文第三段“它只是也只能改变文学艺术的创作、传播、保存、阅读的形态,却无法改变文学艺术本身的内在审美属性”。
小题2: B.“纸质的”不是互联网产生的形式,“只是文学艺术存在的一种形式或方式”。C.此项说得太绝对。原文是“只要是用语言写诗,网络便不可能侵蚀诗歌的界限”。D.移花接木,“大量口水诗歌、随机散文等垃圾文本”是由“写作软件生成的”。
小题3:因果倒置,“随着现代工业文明和电子时代的到来”,才有“人类所能企及的物质空间极大地扩展,可触及的文化与技术领域不断拓宽,文学艺术的传媒和传播方式也同时得到革命性的丰富和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5题。(16分)
阅读下面的一篇文章,完成后面的习题:
父亲送我一幅油画
那天临行在车站,父亲送我一幅油画:素朴的一个站台,还牵一只双线风筝。
父亲说:“你是油画里的双线风筝,一线系亲人,一线系天地。”
风筝要飞了。从长江南飞到黄河北去。
既然选择了奔波,就该学会适应苦,并且去享受苦。
父亲架好行李。离开车还有五分钟。
“要远离亲人了,写好你的游记。”父亲握我的手。
我说,华东到华北不算远;我说,我是世界的,是宇宙的。
我发现了我的自私,菇苦含辛的为你撑了二十年的伞呀,如今你独自一人,为着寻你天外的天,背起行囊,要走了,而那把伞,在你远行的日子里,怕依旧是孤撑着,不落的。你全然忘了侍衣奉食的义务,全然忘了空伞撑着的落寞和牵念。莫非,莫非这沉沉的内疚也是生命须交的旅费?
汽笛响了,车门关了,属于你的日子开始了,开始在汽笛响、车门关的一刹那。眼睛迷蒙了车窗外的站台,迷蒙了站台里孑然立着的父亲;你看见父亲跟着列车在走、在跑、在向你招手。再做不到含蓄,你伏在车窗上,泪,不能禁了。可是,可是你说过你不哭的。你输给自己。你也有输的时候。
“你是油画里的双线风筝,一线系亲人,一线系天地。”父亲是知你的,知你若知画。
或许乘哪列车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生对一路风景的感悟力。
你看到了,看到了前方,前方多少站台,在等你去。
不要辜负,也不被辜负。
小题1:文中第三段说“风筝就要飞了”,第六段说“写好你的游记”。这里的“风筝”、“游记”在文中分别是指什么?
答:①风筝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游记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中父亲送“我”一幅画有双线风筝的油画,这样做表现出父亲怎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中“我”的内心一直交织着两种不同的感情,那么,这是怎样的两种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文中的“我”因为理解了“学会适应苦,并且去享受苦”的生活真谛,所以决然离开温馨的家庭港湾,选择独立生活。
B.文中“我”看到伏在车窗上的父亲落泪的时候,不再坚持自己“是世界的,是宇宙的”的少年豪气,最终冷静了下来。
C.文末“不要辜负,也不被辜负”一句中,不“辜负”的是父亲,“也不被辜负”是指不被人生美好的前程“辜负”。
D.文中倾诉了“我”远离亲人后落寞孤独的内心感受,情由景生,情由境生,与朱自清的《背影》有异曲同工之妙。
E.文中前半部分叙事用第一人称,而后半部分又转化为第二人称,这种写法的作用是更便于倾诉作者内心的真情。


参考答案:
小题1:①风筝是指即将离家远行、独立生活的“我” (3分)
②游记是指“我”今后的人生历程。(3分)
小题2:反映出父亲既舍不得“我”离开自己,又希望“我”能独立生活而有所作为的内心世界。
小题3:“我”的内心交织的两种感情:一是独立人生、美好前程充满强烈的希望和幻想,二是离别前对亲人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
小题4:CE


本题解析:
小题1:每点3分,共6分。
小题2:意对即可。
小题3:意对即可。
小题4: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东吴孙权要向蜀汉索回荆州,都督周瑜定计,将孙权妹谎说嫁给刘备,借以把刘备骗到东吴留作人质,以便索回荆州。刘备按诸葛亮的对策行事,到东吴成婚后偕同夫人逃出东吴。周瑜带兵追赶,被诸葛亮的伏兵打败。(《三国演义》)
B.聂赫留朵夫跟着犯人的队伍长途跋涉,对他们有了深入的认识。他认识到:监狱里的罪犯,一部分是根本无罪的,被诬陷的;一部分是因为道德水平高于一般水平,如革命者。他们都是极好的人。(《复活》)
C.贾母八十一大寿将至,贾府为了给她祈福消灾,发动全家会写字的姑娘奶奶们抄写《心经》,鸳鸯来问惜春。惜春对这个差事十分愿意,还说自己素日念米佛已经念了三年多了,并把米收好,想等老太太做功德的时候将它衬在里头供佛施食。(《红楼梦》)
D.旧历年的最后一天,高公馆又是敬神,又是放花炮,到处都沉浸在一片热闹中,人人都在说祝福的话。觉民拉着觉慧到姑妈家去,相对于高公馆,张家显得很冷清,觉民兄弟先给姑妈“辞岁”,接着又到琴的房间里去,惊讶地发现梅表姐也在房中。与梅聊天,大家都陷入了一阵感伤中。(《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C.念米佛的是鸳鸯。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棉花被子
衣向东
(1)有些物品被我们珍藏着,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并不是因为它们多么稀奇贵重,而是其中融入了我们太多的情感。比如一支钢笔,一本书,一枚发卡,等等。马宁珍藏的是一床棉花被子。
(2)马宁二十年前跟妻子赵薇结婚的时候,他的家乡马湾镇还不是风景旅游区,街道狭窄屋舍落败,一砖一瓦都显得那么寒酸。有一条水路和一条旱路通往马湾镇,水路不宽,旱路崎岖,把满眼的青山绿水,封闭在山峦叠嶂的一团宁静中。南方湿润的空气和缭绕的山雾,使得门前青石板上的苔藓,一年年滋蔓着。每年入冬之后,日子就阴冷得很了。
(3)赵薇是北京部队大院出生的女子,对南方阴冷的天气,难免有些不适应。马宁说:“你别担心那边冷,我早就写信告诉我妈,让她缝做一床新棉花被子,冷不着你。”
(4)赵薇知道这件事情对马宁的重要性,她就不再说什么了,跟随他走进南方阴冷而灰暗的小镇。
(5)马宁的母亲按照儿子来信的要求,选用了上等的新棉花,缝做了一床棉被。白棉布的被里,大红的缎子被面,密密实实的针脚,看上去非常讲究。她怕冻着了北京来的儿媳妇,被子里垫了厚厚的棉花。赵薇拥着被子,就闻到了新棉花的气息,还有白棉布的香气。
(6)等到儿子儿媳离去后,母亲就很细心地收起棉被,把它保存在厚重的木箱里。南方的屋子潮湿,遇到好天气,她总要把棉被放在阳光下晾晒,让棉花保持着蓬松细软的状态。
(7)马宁结婚的第二年,家乡发了一场洪水,环绕马湾镇的河流水位暴涨,淹没了屋前的石阶。母亲屋内的水漫过了床铺。她用塑料布缠裹着那床加厚棉被,抱在怀里,站在客厅的方桌上,整整站了六个小时。马宁的哥哥试图帮她接过棉被,她却不肯松手。
(8)屋前的柿子树绿了又黄,黄了又绿,一晃五六年过去了,北京的儿媳始终没有回来。一个夏天的晚上,母亲突然主动把电话打到北京,说她想他们了。马宁说:“这好办,你到北京来住些日子吧。”
(9)马宁就让哥哥把母亲送到了北京,母亲住了二十几天,就再也住不下去了,吵着要回老家。眼下南方正是梅雨季节,她老是担心木箱内存放的那床棉被潮湿生霉了。母亲到家的当天,就把棉被从木箱内倒腾出来,果然挨近木箱底部的棉被子,有些潮湿,她急忙把被子抱出去放在阳光下晾晒。
(10)这样又过了两个春秋。有一天母亲晾晒被子的时候,因为胸闷气喘,竟没有力气将被子搭在铁丝架上了。母亲心里就恨自己不中用,知道自己活不太久了,禁不住抱着棉被子,蹲在地上哭了。
(11)也就是这个冬季,母亲在一个阴冷的雨天走了。在母亲生命最后的日子里,马宁的姐姐一直守候在病床前。母亲对女儿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别忘了经常把木箱里的被子拿出来晾晒。”
(12)马宁赶回家处理了母亲的后事。马宁的姐姐就把关于棉被子的一些细节,详细告诉了马宁。姐姐说:“妈说,要是以后赵薇回来,让她放心地盖那被子,还软乎呢。”马宁把棉被带回了北京。尽管他居住的楼房一年四季都很干燥,但他还是经常在阳光充足的时候,把棉被子放在阳台上晾晒。有时候他也陪伴着棉被,坐在温暖的阳光里,想一些很久远的事情。想到愧疚处,他就把自己的脸埋在棉被里,静静地流泪。
(13)棉被因为吃足了阳光,贴在他脸上的时候,就更加柔软而温暖了。
小题1:“想到愧疚处,他就把自己的脸埋在棉被里,静静地流泪。”请联系全文,说说这“泪水”中包含了些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二段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作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中多次写到母亲晒棉花被子的情节,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联系文章及实际生活,说说在你的生活中是否有像“棉花被子”一样的东西,请作简要的说明。不少于50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泪水中既包含着对没有能够经常回家看望母亲的悔恨之意和自责,又包含着感受到母爱的幸福,更含有对母亲的思念和“阴阳两隔”的落寞和无奈。
小题2:这里的环境描写突出了马宁家乡的衰败与封闭,为下文北京媳妇呆不久作铺垫;突出了江南的潮湿和阴冷,为下文写母亲缝做棉被和晾晒棉被作铺垫。
小题3:①情节设计方面,一次次的晒棉被给读者制造了悬念——儿子、儿媳什么时候会回家啊,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②人物形象方面,多次的晒棉被这一行为,表现了母亲的淳朴与慈爱,把媳妇的话当作一辈子的诺言去坚守,把对儿女的爱都浓缩在每一次的“晒”中;③主题方面,反复出现的情节,强调表现了母亲深沉而质朴的牵挂与关爱,同时也表现出母亲渴望团圆共享天伦而不得的伤感。
小题4:本题属于开放题,能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泪水是情感的表达,泪水里包含的情感作者没有明说,但是已经融在前面的故事里了:文章的主体讲了三件事:马宁结婚前后只回了一趟家,因为,他的妻子怕南方的阴冷;母亲为了让儿子、儿媳不受冷而时时惦记晒被子;母亲病逝,最终也没有等来儿子儿媳,临终仍不忘晒被。那么感情都在这三件事情中。第一件,马宁只回家一趟,显然,他有一种内疚,一种深深的自责,他为了妻子,把娘的牵挂放在一边;第二件,娘时时惦记晒被,说明娘的深爱,那种无言的爱;第三件,母亲病逝也没有等来马宁,从此母子阴阳阻隔,马宁内心充满了悔恨、无奈、哀伤!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学生还是如果不能细致梳理文章的主体内容,那么,情感就不能分析全面。大部分学生可能会答出对母亲的愧疚,第二三点难以分析。
小题2:景色描写在小说和散文中的作用有交叉,在散文中,主要是衬托人物形象,为下文做一些衬托或者铺垫。本文第二节的景色描写,主要突出马湾镇的封闭和阴冷,这样,马宁媳妇不愿去,就显得合情合理了;另外,正是因为这样的阴冷,下面的母亲惦记晒被子才成文重点,才能用这样的细节描写寓含母爱这样的主题,母亲的举止也才能让人理解,让人动容。所以,都是为下文做铺垫。
点评:难度不大,下面的马宁妻子的反应,母亲的行为都以此为依据,都是在此前提下的产物,学生只要把握文章情节的前后关联,铺垫是容易看出来的。
小题3:首先要清除小说中情节的作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1、刻画人物性格。2、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结构: 一是创造悬念,引人入胜;二是侧面衬托、埋下伏笔;三照应上文、点明题意 ;四是推动情节、用作线索。知道这个知识点,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我们不难看出,首先,在刻画人物上,通过母亲几次晒被子,表现母亲的慈爱和纯朴;其次,在主题上,母亲的晒被形象的表现母爱的深沉和炽烈,质朴和恒久,也表现那种母爱不被理解的感伤;最后,在结构上,母亲的晒被子正是推动情节发展的主线。
点评:难度很大,学生不知道这个系统的知识,或者只知道部分,都难以下手。分析或偏向,或不完整。
小题4:“棉花被子”其实在文章中是一个感情寄托物和触发物,在生活上中,你有没有什么感情寄托物,让你想起一段往事,记起一个人,涌起一种情感。这些是本题答题的关键,注意,要在规定的字数内予以说明
点评:难度较低,不过要说的简洁、有理也不是很简单,首先要说出是什么东西,其次要说明这个物体为什么是情感寄托物。也就是要用简洁的语言说一个小故事。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标点符号的..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