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8-08 02:17:3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笔墨的超越
  ①毛笔、墨是中国书法和绘画的主要工具,原本并无奇特之处,不过分别是由兽毛与熏烧的烟灰制作而成的。但是,在中国的书画艺术史上,它们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②汉代蔡邕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的确,毛笔是中国书画成为艺术的关键因素之一。“墨分五色”,足以展现万类的缤纷,更是中国艺术家的常识。毛笔的锥体造型,具有“锋出八面”的能力;墨与水的调和,经过宣纸的涸化,可产生变幻莫测的效果。
  ③笔墨的造型过程一般不可重复,书法和绘画,虽是静态地呈现在纸上,却可以在人们心中唤起强烈的动感。沈尹默说,在欣赏书法时,“不但可以接触到五光十色的神采,而且还会感到音乐般轻重痰徐的节奏”。原本的“墨色”,居然可使人感受到“五光十色”;原本静止的文字,居然可以使人感受到“音乐的节奏”!中国的书法与绘画艺术,因笔墨的性能,具有了独特的表现能力与艺术魅力。简单的书写或皴擦、普通的黑白两色,竟然以简驭繁、以静寓动,胜过了许多复杂的艺术。宗白华认为:“中国音乐衰落,而书法却取代了音乐成为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其中或有溢美之词,但也足见中国人对笔墨艺术的特殊感情。
  ④这种特殊感情的形成,不仅由于笔墨造型能力的超妙和奇特。
  ⑤笔墨与文人长相厮守,须臾不离,年深日久,似乎也具有了特殊的性灵。因此,笔可以“歇”,墨可以“舞”,“妙笔”可以“生花”,笔底可走“龙蛇”,甚至文人也被称为“墨客”——工具与人,达成了性灵的相通。在长迭数千年的历史里,笔墨成为文人精神生活重要的呈现手段之一。相传锺繇说过:“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笔迹界破空间,成为人们传达美的手段,于是乎有了中国书法和绘画的文人传统。
  ⑥在这一传统中,笔墨超越了物质的限制,而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外化。朱光潜说:“例如写字,横、直、钩、点等等笔画原来都是墨涂的痕迸,它们不是高人雅士,原来没有什么‘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但是在名家书法中我们常常觉到‘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这些感受,与其说是一个普通的欣赏者通过想象、移情获得的,毋宁说是中国人把文化中最核心的观念向笔墨艺术活动持续贯注的结果。
  ⑦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对调笔用墨,有一系列的规范。《弟子规》说:“墨磨偏,心不端。”执笔要求“腕平掌竖”,因为“心正则笔正”,反之“笔正”可见“心正”。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中锋”和“藏锋”,因为:中则正”、“君子藏器”。何以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因为其中包含了精神的期待。明代书论家项穆说:“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笔墨本身不是目的,人的心灵才是目的,看起来似乎是技术性的活动,所寄寓的却是非常深刻的人格修炼的目标。
  ⑧于是“技进乎道”,笔墨的训练转化为道德人格的修炼。黄庭坚认为,苏轼能拔萃于宋代书家,根本原因在于他的道德文章之超卓,“他人终莫能及尔”。而人格的修炼,最终又服从于社会的总体目标,所以项穆又说:“正人心,所以娴圣道也。”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观念,在此被落实到了笔墨的操守中。这种笔墨活动,已经不再以艺术家的培养为鹄的,而以符合文化精神的社会人的塑造为旨归。
  ⑨有趣的是,与这种道德目标明确的修炼方式并存的,还有一种游戏的取向,所以“游戏笔墨”成为一个成语——(  )它常常指作文的态度。宋代米芾说:“要之皆一戏,不当问拙工。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在这种游戏中,笔墨的艺术成为精神逍遥、心灵栖居的园地,技术的工巧与否并非关键。庄禅的哲学,由此流动于笔墨之中,与道德人格的修炼一样,浸润着中国文人的情怀。
1.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第③段中两处画线句作用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第④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种特殊感情”指代上文所说的中国人对艺术的赞美之情。
B.“不仅由于”表明下文将进一步阐述笔墨对于中国人的意义。
C.在结构上,这一段有承接上面两个自然段,引出下文的作用。
D.此处独句成段,表达内容更明确,文章层次也显得更为清晰。
4.第⑤段中加粗词“性灵”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5.联系上下文,填人第⑨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 ]
A.因为
B.何况
C.可见
D.虽然
6.从全文看,笔墨的“超越”可以归纳为哪些要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笔墨是中国书画成为艺术的关键因素。(意对即可)
2.两处引用阐明了笔墨艺术的魅力;引用沈尹默的话阐明笔墨艺术可以在人们心中唤起强烈的动感,引用宗白华的话阐明笔墨艺术胜过许多复杂的艺术。(意对即可)
3.A
4.情感和美感。
5.D
6.笔墨超越了物质的限制,而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外化。笔墨的训练转化为道德人格的修炼。笔墨的艺术成为精神逍遥、心灵栖居的园地。(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各题。
向日葵
冯亦代
看到外国报刊登载了久已不见的梵高名画《向日葵》,以三千九百万美元的高价,在伦敦拍卖成交。特别是又一次看到原画的照片,心中怏怏若有所失者久之,因为这是一幅我所钟爱的画。当然我永远不会有可以收藏这幅画的家财,但这也禁不住我对它的喜欢。如今归为私人所有,总有种今后不复再能为人们欣赏的遗憾。我虽无缘亲见此画,但我觉得名画有若美人,美人而有所属,不免是件憾事。
记得自己也曾经有过这幅同名而布局略异的复制品,是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买的。有天在陕西南路街头散步,在一家白俄经营小书店的橱窗里看到陈列着一幅梵高名画集的复制品。梵高是19世纪以来对现代绘画形成颇有影响的大师,我不懂画,但我喜欢他的强烈色调,明亮的画幅上带着些淡淡的哀愁和寂寞感。《向日葵》是他的系列名画,一共画了七幅,四幅收藏在博物馆里,一幅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日本横滨,这次拍卖的则是留在私人手中的最后两幅之一。当下我花了四分之一的月薪,买下了这幅梵高的精致复制品。
我特别喜欢他的那幅向日葵,朵朵黄花有如明亮的珍珠,耀人眼目。但孤零零插在花瓶里,配着黄色的背景,给人的是种凄凉的感觉,似乎是盛宴散后,灯烛未灭的那种空荡荡的光景,令人为之心沉。我原是爱看向日葵的,每天清晨看它们缓缓转向阳光,洒着露珠,是那样的楚楚可怜亦复可爱。如今得了这幅画便把它装上镜框,挂在寓所餐室里。向日葵衬在一片明亮亮的黄色阳光里,挂在漆成墨绿色的墙壁上,宛如婷婷伫立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特别怡目,但又显得孤清。每天我就这样坐在这幅画的对面,看到了欢欣,也尝到了寂寞。
以后我读了欧文·斯通的《生活的渴望》,是关于梵高短暂一生的传记。他只活了三十七岁,半生在探索色彩的癫狂中生活,最后自杀了。他不善谋生,但在艺术上却走出了自己的道路,虽然到死后很久,才为人们所承认。我读了这本书,为他执著的生涯所感动,因此更宝贵他那画得含蓄多姿的向日葵。我似乎懂得了他的画为什么一半欢欣,一半寂寞的道理。
解放了,我到北京工作,这幅画却没有带来,总觉得这幅画面与当时四周的气氛不相合拍似的。因为解放了,周围已没有落寞之感,一切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但是曾几何时,我又怀恋起这幅画来了,似乎人就像是这束向日葵,即使在落日的余晖里,都拼命要抓住这逐渐远去的夕阳。我想起了深绿色的那面墙,它一时掩没了这一片耀眼的金黄,我曾努力驱散那随着我身影的孤寂,在作无望的挣扎。以后星移斗转,慢慢地这一片金黄,在我的记忆里也不自觉地淡漠起来,逐渐疏远得几乎被遗忘了。
十年动乱中,我被谪放到南方的劳改农场,每天做着我力所不及的劳役,心情惨淡得自己也害怕。有天我推着粪车,走过一家农民的茅屋,从篱笆里探出头来的是几朵嫩黄的向日葵,衬托在一抹碧蓝的天色里。我突然想起了上海寓所那面墨绿色墙上挂着的梵高《向日葵》。我忆起那时家庭的欢欣,三岁的女儿在学着大人腔说话,接着她也发觉自己学得不像,便嘻嘻笑了起来,爬上桌子指着我在念的书,说“等我大了,我也要念这个”。而现在眼前只有几朵向日葵招呼着我,我的心不住沉落又飘浮,没个去处。以后每天拾粪,即使要多走不少路,也宁愿到这处来兜个圈。我只是想看一眼那几朵慢慢变成灰黄色的向日葵,重温一些旧时的欢乐,一直到有一天农民把熟透了的果实收藏了进去。我记得那一天我走过这家农家时,篱笆里孩子们正在争夺丰收的果实,一片笑声里夹着尖叫;我也想到了我远在北国的女儿,她现在如果就夹杂在这群孩子的喧哗中,该多幸福!但如果她看见自己的父亲,衣衫褴褛,推着沉重的粪车,她又作何感想?我噙着眼里的泪水往回走。我又想起了梵高那幅《向日葵》,他在画这画时,心头也许远比我尝到人世更大的孤凄,要不他为什么画出行将衰败的花朵呢?但他也梦想欢欣,要不他又为什么要用这耀眼的黄色作底呢?
梵高的《向日葵》已经卖入富人家,可那幅复制品,却永远陪伴着我的记忆,难免想起作画者对生活的疯狂渴望。人的一生尽管有多少波涛起伏,对生活的热爱却难能泯灭。阳光的金色不断出现在我的眼前,这原是梵高的《向日葵》说出了我未能一表的心思。
(原载1988年第1期《散文》)
小题1:“我虽无缘亲见此画,但我觉得名画有若美人,美人而有所属,不免是件憾事”一句中的“憾事”是指什么?
小题2:文章前后两部分所写向日葵各有什么用意?
小题3:阅读以下文句,说说作者对名画被卖之事的态度,进而对作者关于艺术品的态度作些推断。
“……心中怏怏若有所失者久之;因为这是一幅我所钟爱的画。……如今归为私人所有,总有种今后不复再能为人们欣赏的遗憾。我虽无缘亲见此画,但我觉得名画有若美人,美人而有所属,不免是件憾事。”“梵高的《向日葵》已经卖入富人家,可那幅复制品,却永远陪伴着我的记忆。”
小题4:作者为什么喜欢梵高的名画《向日葵》?


参考答案:
小题:看似“美人而有所属”,实为作为艺术品的名画被卖入富人家。
小题:前者是凡高笔下的艺术品的向日葵,是作者的审美对象,着重写《向日葵》这幅名画赋予他的“欢欣”而又“寂寞”的生命体验;后者是大地上生机勃勃的向日葵了,已从作者的审视对象,进一步发展成与作者生长在同一环境里并与作者的生活和生命息息相关的寄托对象,着重抒写十年浩劫时期罹难的心境。
小题:遗憾。
存在而非占有。明画诸如梵高的《向日葵》这样的艺术品杰作应该是属于全人类的,它们存在的最好方式就是纯粹的审美的存在。一旦“被卖入富人家”,沾染上“铜臭”,就会有损于其审美特质。
小题:梵高的名画《向日葵》带着些淡淡的哀愁和寂寞感,又画中向日葵衬在一片明亮亮的黄色阳光里,让人看到了欢欣。正如人的一生,尽管有许多波涛起伏,但对生活的热爱却难能泯灭。画引起了作者的强烈共鸣。


本题解析: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宜居,重在环境保护,它虽然也是环境美学肯定的,却又是环境保护学、环境生态学所共同的,并不是环境美学的特殊性所在。利居,重在环境开发,仍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明显地在利用环境,而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只有乐居,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性。亲缘性,说明环境与人共生的关系,人与环境命运相共,真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情感性,宜居,重在生态;利居,重在功利;只有乐居,才重在情感,而众所周知,情感是人之为人的最为深刻的心理因素,是人之为人之根本。文化性,说明乐居是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意味的,它建立在人类创造的全部文明的基础上,而且它浓缩提炼了人类文明的精华。在某种意义上,乐居这一概念是与幸福概念相通的,而且它就是幸福的代名词。环境关学将乐居作为环境关的最高功能,实际上它成为人类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
  人性化,或者说以人为本,在环境建设上如何落实?笔者认为,就要落实在乐居这一层面上。宜居、利居,也均是以人为本的,但不是最高层面,因为在宜居和利居的层面上,人性没有被充分地肯定,只有到达乐居层面,人性才获得充分的肯定。人在环境方面的全面需要才得以满足。
  从以人为本的维度来看环境建设,山水园林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是最能满足人性的,而且也是最能令人乐居的。
  山水园林城市,首先是自然较一般城市多,它有山,有水,能充分满足人对自然的需要,人本来自自然,然当人们为了功利的需要,涌进城市以后,为了满足人对功利的贪欲,不得不削山填水,城市原有的青山没有了,碧水没有了,有的只是成片的钢筋水泥森林。生活在这样的森林里,人的内心是极度恐慌的。山水园林城市,将已经被人们赶出的自然请了回来,这就满足了人的亲和自然的本性。山水园林城市虽然自然山水多,但是它并不缺少现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山水园林城市中的山水不是原生态的山水,而是按照艺术原则,加工过建设过的山水。由于山水园林城市全面满足人对自然、对文明的需求,因此,它是人类最为理想的生活场所,是乐居的首选之地。(选自《学术月刊》2010年第7期,有删减)
1.下面有关“宜居、利居、乐居”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宜居重在环境保护,利居重在环境开发,乐居强调入与环境是和谐的。
B.宜居、利居、乐居都是以人为本的,三者同处在一个平面上。
C.宜居关乎人的生存,利居关乎人的发展,乐居关乎人的生活质量。
D.宜居重在生态,利居重在功利,乐居重在情感。
2.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把环境作为资源来看,就会去利用环境,于是造成环境与人的关系不和谐。
B.人与环境的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性,其中情感性是第一位的。
C.令人乐居的环境是山水园林城市,因为它满足了人亲和自然的本性。
D.山水园林城市中的山水是按照艺术原则加工过、建设过的山水,是乐居的首选之地。
3.请结合文本,简述乐居是人类对环境的最高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B
3.示例:只有乐居,人与环境是和谐的,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性。只有到了乐居层面,人性才获得充分肯定,环境美学将乐居作为环境 美的最高功能。所以乐居是人类对环境的最高追求。
(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挑战达尔文
英国伦敦大学的起源学教授史蒂夫.琼斯日前雄心勃勃地向物种起源学的开山鼻祖达尔文发起了挑战,并且发誓要写出一部比达尔文的巨著《物种起源》更完美的学术著作来。
1858年,达尔文在伦敦将他的进化论公诸于众,然而,这种150年后仍有科学意义的学说,在当时不但没有引起任何的轰动,反而遭到当时科学界的冷嘲热讽,伦敦科学家协会的主席在当年的年会上说:“今年没有任何的发现。”当然了,神学界对这一学说更是恨之入骨。殊不知,达尔文提出的这一理论成了日后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学说,并且因此创建了一门全新的学说——生物学。
然而任何学说都有其时代的局限和不足之处,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学说也不例外。按琼斯教授的说法,达尔文最大的不足便是没有解释人类的起源这一最为人们关心,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中,有关人类起源的话只有一句:“人类的起源和它的历史总有一天会大白于天下。”此外,琼斯教授还认为,达尔文的学说在其广义理论上也有许多缺陷。
针对达尔文进化论和《物种起源》一书的不足,琼斯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科学观点,并且准备写一本巨著。琼斯在他的著作中第一个要阐明的重要观点就是人类的起源。他认为,人类这一当今地球上最高级的动物,“也许已经步出了进化”的历程,也就是说从生理上不再进化了,只是人类的思想和创造出的机器仍在进化中。此外,琼斯教授还认为,达尔文在提出进化理论时回避了机会在物种起源与生命演变中的重大作用。琼斯主张,进化不只是像达尔文所说的那样仅仅只是自然选择“优胜劣汰”的结果,机会在进化中也起了相当的作用。他指出,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有些物种的灭绝和进化是由于陨星撞击地球的结果,比如恐龙。他还举了个简单的例子说,大象产生的性激素与飞蛾产生的性激素化学成分完全相同,这当然容易造成大象的“误会”。琼斯说:“这对于飞蛾来说是危险的,然而这是进化中的一个失误,而绝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另外,琼斯教授还在他的著作中对当今世界上一些著名的科学家的进化理论提出挑战。他首先攻击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斯蒂文.杰伊.古尔德和英国牛津大学教授划德.道金斯是以“古怪”的方式对待进化这一课题的。他认为,道金斯提出的“自私基因”之说,也就是,任何生命都是按基因的利益进行进化的这一学说根本不足以说明生命有差异的原因。至于古尔德教授认为进化是突然间发生的,这与琼斯认为的进化是个逐步的过程的观点截然相反。琼斯教授满怀信心地说:“我的长处在于我对生物学有着特别宽的知识面。”琼斯教授打算用达尔文写《物种起源》的方式写成自己的著作,也就是说他将用大量的轶闻趣事、丰富的例子,从细胞到现代艺术各个方面来说物种起源这个问题。
——徐冰川译,摘自《青年参考》
小题1:1858年,达尔文的进化论公诸于众,当时反响如何?(答案不超过35字)
小题2:琼斯教授向达尔文学说提出挑战的原因是什么?(答案不超过25字)
小题3:根据文意,归纳出达尔文理论的3点不足之处。(答案不超过35字)
小题4:请归纳琼斯教授进化论著作的主要内容。(答案不超过70字)
小题5:论述琼斯教授著作体例构想的两项是(? )
A.人类的起源和它的历史总有一天会大白于天下。
B.有些物种的灭绝和进化是由于陨星撞击地球的结果。
C.“自私基因”不足以说明生命有差异的原因。
D.进化是个逐步的过程。

E.用达尔文《物种起源》的方式写成新生著作。F.从细胞到现代艺术各个方面谈物种的起源。


参考答案:
小题:没有引起任何轰动,反而遭到科学界的冷嘲热讽和神学界的痛恨。
小题:任何学说都有其时代的局限和不足之处,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学说也不例外。
小题:①缺乏人类起源的解释。②回避了机会在进化中的重要作用。③进化不仅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小题:人类从生理上不再进化,只是人类的思想和创造出的机器仍在进化中;机会在进化中起着相当的作用;对当今世界上一些著名的科学家的进化理论提出挑战。
小题:EF


本题解析: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A项是达尔文的。B项是论机会在进化中起着相当的作用。C项是对道金斯的评论。D项只是一个观点)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
李泽厚
孔子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上的历史地位,已是一种难以否认的客观事实。孔学在世界上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并非偶然。孔子所以取得这种历史地位是与他用理性主义精神来重新解释古代原始文化——“礼乐”分不开的。他把原始文化纳入实践理性的统辖之下。所谓“实践理性”,是说把理性引导和贯彻在日常现实世间生活、伦常感情和政治观念中,而不作抽象的玄思。继孔子之后,孟、荀完成了儒学的这条路线。这条路线的基本特征是:怀疑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和现实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孔子不是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宗教三要素)引向外在的崇拜对象或神秘境界,相反,而是把这三者引导和消融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使情感不导向异化了的神学大厦和偶像符号,而将其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与伦理的社会人生中。这也正是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乐论》(荀子)与《诗学》(亚里士多德)的中西差异(一个强调艺术对于情感的构建和塑造作用,一个重视艺术的认识模拟功能和接近宗教情绪的净化作用),也由此而来。中国重视的是情、理结合,是以理节情的平衡,是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而不是禁欲性的官能压抑,也不是理智性的认识愉快,更不是具有神秘性的情感迷狂(柏拉图)或心灵净化(亚里士多德)。
理性精神是先秦各派的共同倾向。名家搞逻辑,法家倡刑名,都表现出这一点。其中,与美学——艺术领域关系更大和影响深远的,除儒学外,要推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道家作为儒家的补充和对立面,相辅相成地在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审美兴趣上,与儒家一道,起了决定性作用。
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知其不可而为之”等等),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易传》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制天命而用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孔子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另一方面也演化为庄子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互相补充协调。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及其艺术意念。但是,儒、道又毕竟是离异的。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如果前者由于以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那么后者则恰恰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浪漫不羁的形象想象,热烈奔放的情感抒发,独特个性的追求表达,它们从内容到形式不断给中国艺术发展提供新鲜的动力。庄子尽管避弃现世,却并不否定生命,而对自然生命抱着珍贵爱惜的态度,这使他的泛神论的哲学思想和对待人生的审美态度充满了感情的光辉,恰恰可以补充、加深儒家,而与儒家一致。所以说,老庄道家是孔学儒家的对立和补充者。
(选自《美的历程·先秦理性精神》,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儒家关注世俗人生,道家侧重对自然的抽象玄思。
B.庄子部分思想来自孔子并补充儒家而与儒家一致。
C.儒道之外的名家法家等也对中华文明产生了影响。
D.中国重视艺术的外在功利,西方重视其心灵净化。

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儒家艺术和审美观念的一项是(  )(3分)
A.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
B.独特个性的追求表达。
C.强调艺术对于情感的构建和塑造作用。
D.重视情、理结合,重视以理节情的平衡。
小题3:根据文意,先秦孔学对中华文化有哪些贡献?(4分)
小题4:根据文意,儒道是如何“互补”的?请从世界观和审美兴趣两个方面简要概括。(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1)把原始文化纳入实践理性的统辖,建立了怀疑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和积极进取的人生观。(2)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引导在现实生活之中,形成了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3)孔子思想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和独立人格理想。(4)儒(先秦孔学)道互补,在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审美兴趣上,起了决定性作用。
小题4:(1)世界观上,儒家的入世、乐观进取,和道家的出世、消极退避表面上是对立的,但实际上刚好互相补充协调,成为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2)审美兴趣上,儒家以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道家则以其对美和艺术是独立的认识,从内容到形式,冲击、解脱和否定了这种框架和束缚,不断给中国艺术发展提供新鲜的动力。


本题解析:
小题1:以偏概全,重视艺术的外在功利的仅仅是儒家,并且儒家的这种“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被道家冲击、解脱和否定。
小题2:应为道家的艺术和审美观念。
小题3:需认真阅读文本,仔细筛选,注意带有作者观点的语句。
小题4: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审准题干,要把握住“世界观”和“审美兴趣”这两个方面。然后将儒家的和道家的观点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名句名篇默..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