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三)
2017-08-08 02:36:4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在现代科学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形成了与近代科学差异很大的新角度、新方位,从机械观思维向以系统观为主导的思维转变,强调认识系统的整体性、动态性、复杂性和必然决定性。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论点,即:()
A.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在现代科学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B.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明显不同于近代科学的思维方式
C.现代科学的主导思想从机械观向系统观转变
D.现代科学以系统观为主导思维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0分)
美丽的谎言
杨建国
东礁岛上,只有一名老兵和一名新兵。
岛上只有一座航标灯,老兵和新兵日复日、夜复夜地与航标灯为伴,除了守灯,白天只有听单调的海涛声,夜晚只能数满天的星斗。
老兵说,竖耳听涛,睁眼看星,多有诗意。
新兵听涛看星,觉得枯燥无味,百无聊赖。
老兵闲暇之时提笔写涛声、写星斗、写彩云、写海鸥、写轮船、写战舰,新兵觉得挺好玩的,也跟着拿起了笔。
三个月后,老兵的一首小诗《望夜空》在当地的《东礁文艺》上发表了。老兵欣喜若狂,新兵羡慕不已。
老兵的小诗后面署有“责任编辑兰兰”。新兵好奇地问兰兰是男还是女。
老兵说,当然是女的。
新兵脸一红,嗫嚅着问,漂亮吗?
老兵说,一定漂亮。
一个星期后,老兵亲自去了趟《东礁文艺》编辑部。回来时,老兵兴奋地对新兵说,见到了兰兰,兰兰也收到了你的诗稿,兰兰还称赞你的诗写得有激情。
新兵的脸红着问,兰兰一定很漂亮,是吗?
老兵爽快答道:当然。
从此新兵感到,彩云绚丽多彩,涛声悦耳动听。新兵盼望满两年兵龄,可以一个月上一次岸,那时就到编辑部去看看兰兰——那一定是个扎着两条羊角辫子,长着白白净净的瓜子脸的俏姑娘。
一天夜里,黑黝黝的天空中霹雳轰鸣,狂风如游龙般乱窜,倾盆大雨直泻东礁岛,整个世界如同染了墨般的漆黑。隐约闪烁的只有那座不知耸立了多少年的航标灯。
新兵被炸雷惊起了床,连唤了几声老兵,不见老兵回应。新兵抓起了手电筒,连雨衣也来不及披就投入了雨幕中,奔向航标灯。
借着时隐时现的闪电,新兵发现了航标灯下斜倚着一个人,跑近了才发现是老兵。
老兵没穿雨衣,全身是泥浆,双眼紧闭,脸色苍白,额头上的血水混着雨水直往脸颊下淌。老兵的脚底下是一大摊稀稀的血水,血水向四周漫开,向泥泞渗透,注入了黑色的土地里。
老兵双手紧紧地抓住了一条从机房延伸到航标灯座的电线的另一端。航标灯没有熄,老兵却没有醒过来,新兵如雕塑般呆立在雨中……
东礁岛上多了一座新坟,新坟倚着航标灯。
几个月后,东礁岛上又来了一名新兵。原来的新兵变成了老兵。老兵可以上岸了,他迫不及待地走进了《东礁文艺》编辑部,指名道姓要找名叫兰兰的姑娘。一个年近花甲、老态龙钟的老头操着沙哑的嗓门说,我就是兰兰。
老兵使劲地摇着头,死也不相信他就是兰兰。直到编辑部主任拍着胸口,以人格担保说眼前这个老头就是兰兰时,老兵恍如梦醒般点点头,似自言自语地说,是兰兰,是兰兰。
东礁岛上依旧住着一老一新两个兵。
老兵继续写诗,写涛声、写海鸥、写战舰,还写以前的老兵。
新兵觉得挺好玩的,也跟着写。
有一天,老兵的诗在《东礁文艺》上发表了。小诗的下面依旧署着“责任编辑兰兰”。
新兵好奇地问老兵,兰兰是男的还是女的?
老兵说,当然是女的。
新兵脸一红,嗫嚅着问,漂亮吗?
老兵双眼深沉地注视着大海,注视着航标灯,注视着航标旁的新坟,说,是的,很漂亮……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小说塑造了老兵和新兵两个典型形象,歌颂老兵舍己为人、默默奉献的高尚品质,对于新兵一则批评他缺少生活的情趣,二则赞赏他的快速成长。
B.小说开始,面对单调的生活环境,老兵和新兵的生活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老兵任劳任怨,热爱生活,乐于奉献;新兵则害怕困难,缺少边防战士的责任感。
C.这篇小说非常注重人物的神态描写。精到的神态描写往往意味深长,给人以深思,并将读者带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如结尾对老兵的“注视”的神态描写就很有意蕴。
D.这篇小说用“老兵”、“新兵”这种代表一类人的名称来称呼人物,使小说具有更深层的含义——在祖国的边防有无数这样默默无闻的哨兵,他们一辈辈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E.编辑兰兰竟是一个年过花甲的老头,名字和真人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这正是“美丽的谎言”的中心内容,作者这样构思为小说增添了一份喜剧气息。
小题2:简析作者塑造的第一个老兵的形象是怎样的?结合具体事迹简要分析。(4分)
小题3:阅读全文,分条简述小说以“美丽的谎言”为题的好处。(6分)
小题4:小说第二部分几乎是第一部分的翻版,这样构思是否有重复单调之嫌?谈谈你的看法。(6分)



3、阅读题  
没有秋虫的地方
叶圣陶
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鸪箱里的生活,鹁鸪未必这样趣味干燥呢。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着:“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可是一点影响也没有,邻居儿啼人闹弦歌杂作的深夜,街上轮霞石响邪许并起的清晨,无论靠着枕儿听,平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角听,总是听不到一丝的秋虫的声息。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淹没了,以致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本没有秋虫这东西。阿,不容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
若是在鄙野的乡间,这时令满耳朵是虫声了。白天与夜一样的安闲;一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嫩暖的阳光或者清淡的云影覆盖在场上,到夜呢,明耀的星月或者徐缓的凉风看守着整夜,在这境界这时间唯一的足以感动心情的就是秋虫的合奏。它高,低,宏,徐,细,疾,作,歇,仿佛曾经 过乐师的精心训练,所以这样的无可批评,踌躇满志。其实它们每一个都是神秘的乐师;众妙毕集,各抒灵趣,那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
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欢喜吟味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受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
大概我们所蕲求的不在于某种味道,只要时时有点儿味道尝尝,就自诩为生活不空虚了。假如这味道是甜美的,我们固然含着笑意来体味它;若是酸苦的,我们也要皱着眉头来辨尝它;这总比淡漠无味胜过百倍。我们以为最难堪而亟欲逃避的,唯有这一个淡漠无味!
所以心如槁木不如工愁多感,迷蒙的醒不如热烈的梦,一口苦水胜于一盏白汤,一场痛哭胜于哀乐两忘。但这里并不是说愉快乐观是要不得的,清健的醒是不须求的,甜汤是罪恶的,狂笑是魔道的。这里只说有味总比淡漠远胜罢了。
所以虫声终于是系恋念的东西。又况劳人秋士独客思妇以外还有无量数的人,他们当然也是酷嗜味道的,当这凉意微逗的时候,谁能不忆起那美妙的秋之音乐。
可是没有,绝对没有!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大门汀地,秋虫早已避去惟恐不速了。而我们没有它们地翅膀与大腿,不能飞又不能跳,还是死守在这里。想到“井底”与“铅色”,觉得象征的意味丰富极了。
一九二三年八月三十一日
1、文章第一段中“趣味干燥”的意思是(不超过6个字):
2、第一段结尾两个感叹句该怎样理解?
⑴“阿,不容秋虫的地方!”指的是(不超过16字):
⑵“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指的是(不超过16字)
3、文章第二段以8个加点的形容词“高、底、宏、细、疾、徐、作、歇”来形容秋虫的声音,这样写的表达效果是(不超过30字):
4、文章第三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是(不超过30字):
5、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通过对秋虫鸣声的期待,表达了对周围生活的不满和愤懑。
B.作者独巨匠心,从一般人认为悲凉凄切的秋虫鸣声中,听出了喜悦与隽永。
C.作者在 文中沉浸在记忆中秋虫的合奏里,心情随虫声一起律动,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D.文章深凝之处是道出了作者喜爱秋虫的原因,道出了生活的哲理,道出了一个热血青年不甘沉寂的激情。

E、文中作者告诉我们,面对生活,应该歌唱乐观,也应该承担痛苦,但绝不能哀乐两忘、麻木地生活。
F、本文作者通过对秋虫鸣声的向往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控诉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感慨连秋虫都难以存活的现实。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之道
  ①“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未来发展方向,也是中国赶超世界的契机。”日前,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与中国企业家探讨中国低碳型经济的发展之道时如此认为。
  ②近年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选择。
  ③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能源环境方面的问题尤其突出。有资料显示,作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国,美国以世界6%的人口消耗了世界30%的能源。而中国的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8倍,人口是美国的好几倍,按照这种发展模式,我们缺乏持久的创新能力,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今后50年我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实行节能节排,实现低碳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是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
  ④斯特恩指出,走向低碳经济可以有各种发展方向,如开放风能、潮汐能、太阳能和核能等,或者发展碳搜集和埋藏技术,具体选择可以由各国根据国情做出。目前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尚未有可资借鉴的成熟模式,但也为中国提供了一个跨越式赶超世界的契机。他建议,提高能效、对电力等能源部门“去碳”,同时建立强有力的价格机制,如对碳排放征税和进行碳排放交易,以及全球联合对高新去碳技术进行研发和部署等。
  ⑤斯特恩 称,估计减少排放只需花费占全球GDP1%的成本,但不行动导致的损失将达到全球GDP的5%-20%。因此需要全球各国共同完成温室气体的减排行动。他同时呼吁,中国应在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方面起到大国表率作用。他预测,中国要在2050年之前削减50%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年经济增长率(GDP)可能下降2%-3%个百分点。但是,这不会削弱中国经济的竞争力。
  ⑥总之,发展低碳经济,是我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导向型社会,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摘自《中国信息报》,有删改)
1.下列不属于发展“低碳经济”具体措施的一项是(? )
A.开发包括风能、潮汐能、太阳能和核能等在内的新能源。
B.建立对碳排征税、进行碳排放交易等强有力的价格机制。
C.根据各国国情选择合适的低碳经济发展方向。
D.联合全球力量研发部署碳搜集和埋藏等高新去碳技术。
2.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斯特恩在与中国企业家探讨低碳经济济问题时,不仅指出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同时也指明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
B.按照原有的发展模式,我们缺乏持久的创新能力,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今后50年我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
C.发展低碳经济是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操作性诠释。
D.斯特恩呼吁中国应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起大国表率作用,应勇敢担当起因此可能造成的年经济增长率(GDP)下降以及经济竞争力削弱的压力。
3.结合第三段内容,简述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闲话信仰
信仰一般是和崇高相连接的,是理想主义的源头和根本,说一个民族没有信仰,那简直意味着要将其划出文明世界。信仰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人们对于各种体验的命题(即通常的理智无法确定其真伪与否)所持的接受和认同的态度。
早就有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薄弱环节是宗教资源的稀缺。这话大体不错。因为作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从源头上就和宗教情怀各执一端,而长期以来,儒家在文化思想领域内占据着统治地位,这种统治地位又和封建王朝专制制度互为依托,形成一个“超稳定结构”,这自然就没有给任何宗教的发展留下适宜的空间和条件。不过事实上,儒家文化对于各种宗教的态度却是比较宽容的,历史证明,各大宗教传入中国(汉族地区)或早或晚,都并未产生过其他国家常见的异端之间惨烈的流血事件,但也没有多少宗教的传播取得了真正的成功。几乎所有进入中国的宗教对于儒家文化的强大影响力都”深有感受,为了站住脚跟,它们不惜在内容和形式上尽可能向儒家靠拢。佛教中国化的痕迹最为明显,居然提出了儒、释、道殊途同归之类观点,最后禅宗的一支独大更证明了儒家强大的同化力。
中国人缺少宗教情怀不假,但不信教并不等于什么也不信。为了确保自己对现实生活目标追求的有效性,他们必须信仰一些维护正常社会生活所必不可少的规范,事实上,中国文化中关于道德信仰方面的分量并不低于任何一种高级宗教。孟夫子把一切道德观念的基础和前提归结为“人之四端”——是非、谦让、恻隐、羞恶,这“四端”,用“人皆有之”一句话,把它们划入了先验的范畴,使你无法对之提出任何反命题。
中国人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信仰,其所经历的艰苦思想过程,使它在人类精神文明史上居于一个相当高的层次。比如,“孝”和“以孝治天下”观念的提出,就反映出在信仰问题上的煞费苦心和独一无二。先儒们早就发现,人的精神层面的进步必然植根于对动物本能的抵制、疏离和克服,在这个过程中,“孝”正是最中心的环节。处于文明早期阶段的人类没有“孝道”这一说,相反历史上许多游牧种群都有歧视老人的风俗,时至今日,西方发达世界的伦理秩序中,下一代也仍然排在上一代之前。这种对下一代的关爱,是和动物的本能完全一致的,只有“孝”却是反其道而行——它是一种和动物本能逆向的理念。能够在这点上取得突破,推而及之,其他道德信仰的贯彻就变得切实可行了,这就叫做“百善孝为先”。因此可以说,“以孝治天下”确实是很高明的政治哲学。
对传统文化中道德信仰方面的正面评估,是一种积极的说法。而要做到客观公允,它消极的另一面也不能回避。由于对生命意义的探索缺失了“彼岸情结”的支撑,道德信仰的状况常常受时代环境的左右,在一个反常的、险恶的社会条件下,又较容易受到蛊惑,因而其坚定性确实赶不上各种高级宗教。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历史上有那么多令人厌恶的现象,小者拐骗偷摸;大者杀人食肉。而在权力场中,无论是谄媚逢迎的瞒心昧己、虐杀无辜,或者是垂涎财富的崇洋媚外、唯利是图,内涵虽然不同,嘴脸一样丑恶。而且,从表面看来,其来源和过程毫不相干甚至互相对立的东西,能够按照当权者的意志接踵而至,一夜之间便蔚为风气。这在宗教传统很深的国家是很难看到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西班牙和巴尔干地区发生过猛烈的碰撞,反反复复的改宗斗争是一个相当漫长而惨烈的过程,时至今日,巴尔干人民还在饱尝这一惨剧留下的苦果。相对他们而言,中国人倒该算是有福的了,在这里所谓“坏事变好事”的逻辑得到了证明:不是吗?如果我们也十分执著于某种信仰,那中国和世界今天会是何等模样?
1.下列关于“信仰”的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儒家在文化思想领域内占据着统治地位,又和封建专制互为依托,形成一个“超稳定结构”,排斥了宗教信仰。
B.道德信仰易受时代环境的左右,在反常的、险恶的社会条件下,较容易受到蛊惑,其坚定性赶不上高级宗教。
C.中国人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信仰,其所经历的艰苦思想过程,使它在人类精神文明史上居于一个相当高的层次。
D.中国文化关于道德信仰有很重的分量,实际上成为一种高级宗教,而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信仰方面既有着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2.不能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薄弱环节是宗教资源的稀缺”的理由的一项是
A.儒家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主流,从源头上就和宗教情怀各执一端。
B.长期以来,儒家在文化思想领域内占据着统治地位,并和封建王朝制度互为依托。
C.儒家思想存在一个“超稳定结构”,没有给其他宗教的发展留下适宜的空间和条件。
D.宗教或早或晚传人中国(汉族地区),都并未产生过惨烈的流血事件。
3.下面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夫子在一切道德观念的基础和前提上提出的“人之四端”,属先验的范畴,对之提不出反命题。
B.人的精神层面的进步必然植根于对动物本能的抵制、疏离和克服,“孝”是这一过程的一个中心环节。
C.“孝”是一种和动物本能逆向的理念,“以孝治天下”确实是很高明的政治哲学。
D.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猛烈碰撞所进行的漫长而惨烈的改宗斗争是巴尔干地区动荡的根源。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所有进入中国的宗教对于儒家文化的影响力都深有感受,往往在内容和形式上向儒家靠拢。
B.西方的伦理秩序中,下一代排在上一代之前,这是和动物的本能一致的,不如中国的“孝道”。
C.道德信仰常受时代环境的左右和蛊惑,它的坚定性确实赶不上各种高级宗教。
D.在宗教传统很深的国家是看不到小者拐骗偷摸、大者杀人食肉的令人厌恶的现象的。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